差不多就这些人,还有儒勒凡尔纳。
所有科幻小说推荐
[作品]Many Moons
Princess Lenore is ill from eating too many raspberry tarts. She believes that possessing the moon i...
[作品]Rocket Man
Grammy winner for "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 from Disney's 1994 blockbuster movie "The Lion Ki...
fumengdalian
kilygo
毕竟银河系本身已经是一个很广大的区域了,更往外的区域充满了未知,我不能确定我们的银河系的形态是否是宇宙中的普遍形态,更不能确定我们的物理学等规律在银河系外是否还能维持。
黑尾猫
个人非常喜欢科幻类 自从看完(重生之超级战舰)以后觉得大部分科幻都在扯淡 这本书基本没什么感情戏 都是主人公一个人 用漫长的时间去寻找地球毁灭的原因 一个人从低级文明发展为顶级文明 用了百万年时间 其中解释了很多 物理学 天文学 星体学的知识 剧透一下结局 最终的幕后操控者可以称他为 :拉普拉斯妖 非常强大 强大到主角最后也无法超越他 喜欢硬科幻你应该知道物理学四大神兽之最 拉普拉斯妖 同作者还有一本连载(地球纪元)说的是 地球从现有科技发展出可控核聚变 走出地球 在科技停滞被困太阳系 所遭遇的种种困难灾难。。。。还有一本书 虽然没有前两本好看 但还算可以 (星球逃亡)个人感觉这三本都比三体好看
maohejuan
球状闪电,也是刘慈欣写的
冲出母宇宙,王晋康
天意 钱莉芳
金羊毛 罗伯特索耶
都是我很喜欢的硬科幻
christine1022
因为人类还不确定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甚至不能确定银河系外是否还存在其他的河系,只能强行限定了银河系的范围,最主要的是人类本身就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物种,本身就具有排外性,如果把科幻的范围扩大到银河系之外,那么银河系之外的生物既然能出现在人类的面前,就代表他们的科技非常的强大,至少在人类目前的条件下,几百亿年是不可能追的上的,也就是说这种科幻的主角根本不可能是人类,所以在看这种科幻片的时候,人类是不会有代入感的,顶多也就像人们看动物世界一般,甚至还不如动物世界,毕竟动物世界里面的物种是真是存在的,而人们想要幻想出一个符合人类认知逻辑的物种,绝对要比编一部科幻片更加困难,其中的差距以前也是几十上百倍的
可可猫
应该是前几年科幻世界译文版上面的《深渊上的火》,弗诺 文奇著,后来的单行本好像更出名一些,但是的确之前是在译文版上刊登过,分上下两期,你说的是一个外星人的种族,就是几条狗儿用心灵感应的方式组成一个整体,数量越多智力就越高,好像哪个的飞船掉到他们那个星球上去了,我也是很久之前看的了,但是可以确定你说的就是这个。。
小野猫
是有科幻作品出银河系的,比如星际迷航和星球大战(当然星球大战是不是科幻有争议)。科幻作品的分类有很多,这边稍微介绍一下。
1.近未来的低技术科幻,往往以某一项科技的发展作为核心设定,比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基因编码,人造生命等,这是目前科幻的主流,因为这种科幻是附加于目前的社会伦理体系的,最容易引起讨论与共鸣。代表作有生化危机,猩球崛起,人工智能,头号玩家。
2,赛博朋克社会科幻,这是上个世纪一批大师级人物共同创立的世界观,银翼,攻壳,阿基拉……我个人认为是科幻的黄金年代。它建立了一个虚幻但逻辑严密,技术发达但可以预想的社会体系。但几乎所有的赛博朋克作品都会避开星际探险这一话题,因为赛博朋克的核心设定是压抑而悲观的。
3,高技术下的社会,这是在冷战时代一帮最浪漫的科幻作家吗建立的近乎完美的社会理想。核心就是吹捧各自的理想,苏联和美国是急先锋,美国更甚。完美的把浪漫主义的英雄情怀和科学幻想结合起来。冲出银河系的科幻作品一般都是这一类。星际迷航和星球大战就是这时候出来的。
4,反乌托邦和末日启示录作品,这部分作品大都充满悲观,是反技术的。就算有星际殖民也是持否定态度。
为什么冲出银河系的很少呢?因为在理论上不存在在星际间来去自如的方式。我们目前的理论物理否定了我们冲出银河系的几乎一切可能,冲出太阳系也只是留下了一丝可能而已。除非我们能把自爱因斯坦开始的工作全部推倒重来,那么冲出银河系的星际航行就只能在科幻小说里。
春天在哪里
也许因为现实太饱满,中国很少科幻题材的音乐,外国当然是有的。尤其六十年代的英国,在美苏太空竞赛、美国登月等消息的刺激下,文艺的英国人以艺术的形式加入这一伟大的人类理想主义实验中。大导演寇比力克拍摄《2001太空漫游》则把这一科幻热潮推向顶峰,先是许多英国年青诗人写作科幻题材的诗,他们被称为“火星派”,同时流行音乐中的迷幻音乐流派迅速向科幻题材靠拢,本来它们就有神秘主义倾向。
结果是诞生了所谓“太空摇滚”一脉,代表音乐人有大卫. 鲍伊David Bowie和平克.佛洛依德Pink Floyd乐队。平克.佛洛依德的《月之暗面》(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1973)和迷墙(The Wall,1979)是深刻的反乌托邦科幻作品,而大卫. 鲍伊更是对大众和时尚都有广泛的影响,因为他呼应的是当代的心理。
大卫. 鲍伊的科幻名曲,除了《Starman》,更著名的是Space Oddity,貌似是搭宇宙热顺风车的时尚作品,深处却呼应了冷战时代个人为集体所摆弄的孤独感。直到1976年,鲍伊在作品中“杀死”了自己最有名的分身:外星人“Ziggy”,他的科幻时代才暂停。
中国当代也有一支临时的科幻乐队,叫做“火星纪事乐队”阵容都是怪兽级别的音乐天才:魔岩三杰之张楚,摇滚古筝圣手王勇丶实验大师王凡等中国音乐传说人物,主脑则是香港音乐家李劲松,这支概念乐队只在香港艺术节演出过一次。
胤
经济学科幻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创意,我也一直在寻求与此有关的(包括所有以社会科学及交叉学科为基础的)科幻构想.
像是阿西莫夫的《基地》于帝国三部曲中的《星空暗流》都或多或少地提到了经济学,而海因莱因的《银河系公民》也渗透了这一点,
但这些都比较肤浅,只体现了市场经济或经济对社会的作用这些比较浅显的议题。
而以经济学中的概率论为主体的科幻小说可就多了,如橱窗里的荷兰赌徒等等,但都不能算是真正的经济学科幻。
虽然我不能肯定是否世界上还没有真正以经济学为主体的科幻面市,但我相信这是一个一定会被写到的主题,我们也可以发挥想象,自己提出一些构想嘛。
PS:很高兴有人能对科幻的创新作这么有创见性的思考,我再回到你的问题本原说一说吧。我想你应该十分关注科幻的“预见”这一功能吧。如果说预见金融危机,太多的书都或多或少地提到过(反乌托邦小说中设想的各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崩溃;各类经济学书籍中对未来经济危机的预测),不过“预见”只是科幻的一个功能,而非特征,往往也不是目的。科幻中的“预见”都不是针对于某一事件的,只是按其对未来社会走向的构想自然推理而成的产物,而后真正发生危机时,人们将小说中的描写一套,发现很像,不过是证明了小说在科学推理上的严谨性于在幻想上的切实性罢了。预见的真正目的在于警示,所以我相信近几年一定会有以科幻小说为形式的描写金融危机的书问世,因为此时的人们,太需要警示。
Mr.Rock~
遇见安娜,本来觉得乘客与创造者更好的~但是长了点~~
下面是文章
春寒料峭的下午,我第一次遇见了安娜"苏,并且一见钟情。
她来的时候像个精灵般悄无声息,赤裸的脚尖从挂满露水的草丛里穿过,比一阵风还要轻盈。那时候我正像平时那样坐在园子角落里最高大的橡树下,微弱的光斑透过树叶缝隙,掉落进面前一大从毛茸茸的尖角樱草中,有一种粗糙而又鲜嫩的奇妙质感。我手里握着炭笔全神贯注地坐在茂盛的草丛中,膝盖上铺着画板和淡黄色活页纸,手腕和胳膊上都粘满了大片黑乎乎的炭痕,很久没换的睡衣皱巴巴地贴在身上,被各种草汁和泥浆沾染得变了色。我想那就是安娜第一眼看到的形象,一个弓着背的消瘦身躯,裹在又脏又旧的睡袍里,一心画他面前的尖角樱草,甚至没有抬一下头。
于是她就那样一直走到我面前,静静地站在那里,像一只乖巧的小鸟。我已经忘记是怎么发现她的,或许是因为她身上散发出来的气息,有一点点温暖,一点点湿润,混合了薄荷、月桂或者新鲜石榴的香气,随着血脉搏动在微醺的空气里荡漾起一环又一环细碎的涟漪,轻柔地拍打着我敏感的知觉。又或者那全部是我的想象,我只是感觉到周围的氛围开始变得有些不同,于是我深呼吸,抬起头,安娜正站在那里,穿着很大的暗绿色手工粗织毛衣,阳光从斜上方照亮了她脸颊上新鲜明艳的粉红色,一瞬间仿佛整个人都在那件毛衣中散发出光芒。
我们就那样互相对视着,很久没有说话。风里传来精密机械的嗡嗡低语声,那是无数分子摄像机在细致入微地捕捉我们的姿态、动作、表情、声音乃至气息,再把它们整合成栩栩如生的立体图像汇入那些汹涌澎湃的信息流中,最终被十几亿人点击收看。我想象他们坐在肮脏凌乱的小隔间里,一边吃着可降解包装盒中粗糙的方便食品,一边观看我和安娜隔着一丛尖角樱草对视,他们呼出湿热而浑浊的气流穿过我们的影像,令那些精细的粒子束像狂风中微弱的火苗一样摇摇欲坠。
过了一会儿,安娜终于向前迈出了一步,全世界的呼吸声几乎都在一瞬间停止了。
“你在画什么?”她微微侧过头问我,声音曼妙得难以形容。
我的心怦怦直跳,安娜站在离我不到三步远的地方跟我说话,我甚至可以感觉到我呼出的气息穿过她身上粗糙的毛衣缝隙,一直碰触到她裸露的皮肤表面,这种想法几乎令我窒息,令我无法开口回答她的问题。
安娜并没有露出任何不悦的表情,大概是习惯了看到人们在面对她真实鲜活的身体时所流露出的种种反应,她只是又向前迈了一步,双手扶在光洁细腻的膝盖上,伸长了脖子俯向我膝盖上的画册,然后略有些惊奇地睁大了眼睛。
“真漂亮。”她深水一样的瞳孔在浓长的睫毛阴影下闪烁了两下,然后望向我,“嗯,我的意思是,我当然知道它们很漂亮,但是没有想到真正看到的时候会是这样……这样不可思议。”
现在安娜离我只有两步远,她那双按在膝盖上的手上每一个小巧精致的指节都明晰无比。我又开始喘不过气,耳朵嗡嗡作响,身上脸上每一个毛孔都在往外渗出汗水,所有这些都像极了那该死的过敏反应,只有我自己心里清楚,一切都只是因为紧张而已,于是我鼓起勇气,终于说出了第一句话,坦白,但是烂俗到足以令所有观众愤怒地揉烂他们手中的食物包装盒。
我说:“嗯,你也是。”
于是我们再次陷入了沉默,一瞬间我突然开始觉得眼前的景象变得可笑起来,我和安娜之间究竟应该如何继续交谈,他们又希望看到怎样的交谈呢。我是如此了解有关于安娜的一切,如同所有那些无聊而又盲目的崇拜者一样,日复一日地点击她那贵得要死的个人频道,沉迷在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全息影像里不能自拔,注意她生活中的每个小细节,从指甲油的颜色和气味,到那条价值六千万的巴掌大的小狗。
在FBC垄断了大众传媒的几十年里,无数公众人物如同海浪尖端的泡沫一般涌现而又消失,每天都有成百上千个新的个人频道被启用,随着点击率一路飙升而成为最耀眼的焦点,然后是专访,产品代言,制造各种话题,被关注被评论,辱骂与追捧交织,很快又被其他新的焦点抢过了风头,迅速衰落最后被注销。
唯独安娜不同,她从出生起便注定了是这个时代长盛不衰的宠儿,她身边所有的一切都笼罩着童话般不可思议的色彩,她的一举一动都令人既钦佩又怜爱。六岁的时候她从那匹名叫“伯利恒之星”的小马上摔下来,扭伤了脚踝却不吭一声;她穿着蕾丝缎带的小礼服演奏两个世纪前流传下来的钢琴曲,也练习击剑、跆拳道和弗拉明戈舞;她有自己名下的蛋糕房,花店以及咖啡厅,用的都是来自她自己农场里的原料精心制作,价格昂贵却依然火爆。随着逐渐进入青春期,她也开始像个叛逆的公主一样开始了更加美妙绝伦的冒险,先是带着价值连城的古董相机独自前往荒蛮之地去拍摄闪电和小木屋的照片,随后又组建了一支女子乐队,在各大剧院巡回演出几个月之久。人们一面收看她在史前沼泽中孤独穿梭的身影,一面疯狂抢购她的摄影集和新唱片。最新的消息是,安娜结束了在世界各地长达两年的颠簸之后终于回到了家中,开始撰写一本关于在不同世界间旅行的魔法书。
而现在,她站在我小小的园子里,看着我膝盖上的画册,她身上的气息令我的额头像火一样燃烧起来。
“对不起。”她突然惊异地立起身,向后退了一步,“我令你不舒服了么。”
“不。”我艰难地摇摇头,“只是有些不习惯,我想。”
安娜看着我,眼睛明亮得像是黑曜石。
“好吧,我站远一点。”她说,“你继续画。如果可能的话,我想知道你愿不愿意帮我的新书画一些插图呢。”
她对我露出了最明媚的微笑,仿佛知道这样的要求必然不会被拒绝。多么奇妙,我混乱的大脑里翻滚着各种各样荒唐的想法,如同我对安娜的痴迷一样,对我的一切她也并不陌生,我知道和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人一样,她同样好奇我离群索居的生活和那些被人们争论不休的画册。三年前在一次拍卖会上,她用三十五万拍走了我的一幅紫罗兰的铅笔淡彩写生,并把那张小小的纸片一直挂在床头。
所不同的是,我的生活远没有她那样丰富多彩,作为十二年前那次泄漏事故的唯一幸存者,我注定一生都只能像个可怜的地精一样生活在这片与世隔绝的小园子里,周围是肥皂泡一样晶莹透亮的玻璃圆顶。我受到侵害的免疫系统几乎对一切工业制品过敏,汽车尾气,添加了防腐剂的食品,塑料粉尘,杀虫剂,甚至是香水的味道都足以令我窒息,浑身红肿抽搐而死。
十几年来我几乎每天都只能坐在那里,呼吸精心过滤监控的空气,吃白水和粗盐煮出来的食物,一边看着各种立体影像节目消磨时间,一边想象这个玻璃圆顶之外丰富多彩的生活。我周围接触到的一切都是特殊定制的,包括那些炭笔和纸张,纯手工制作,价格惊人。几乎很少有人能够获准进入这个地方来看望我,两位总统,三位总统夫人,FBC的总裁,我的主治医生,那都是很早以前的事了。
直到这一刻,我才逐渐明白安娜来访的用意,一切都是精心安排的,或许是那些大人物们反复争论的结果,也可能只是轻率的恶作剧。“让那两个孩子见面吧,安娜"苏与托马斯"杨。”最终有人这么说,于是在这样一个下午安娜不期而至,像是天使造访了矮人的神秘花园,微型摄像机疯狂地上下翻飞,无数男男女女伸长了脖子观看。这些念头令我浑身都慢慢冰凉下来,喉咙里像是有火在燃烧。
“对不起。”我嘶哑着声音说。
“什么?”
“你挡住我的光线了。”
安娜向旁边侧过身子,神情惊异又有一些失望,我并不看她,但是能感觉到她的尴尬与恼怒,没有人这样对她说过话,我当然知道,没有人,然而这样冷淡的语气是我唯一的防御,用来维护我可笑的自尊。
一片沉默中,我只听见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炭笔在手指间无助地颤抖,突然间安娜向前迈出了一步,她的脸颊因为愤怒和激动而泛红,非常美丽。
“好吧,你知道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她说,“不如随便聊聊吧。”
“聊什么。”
“聊些彼此不知道的事情。”安娜明亮的黑眼睛挑战般地看着我,“或许是每个人都不知道的,如果你敢的话。”
我不知所措地坐在那里,安娜拨开尖角樱草向我走来,一直走到我旁边,抱着膝盖坐了下来,这样她就比我矮了很多,可以看见温暖的光斑在她的发间跳跃,被照亮的地方从乌黑的发色中透出一点明澈的酒红色。
周围依然是那么宁静,这个世界里既没有鸟儿也没有蝉鸣,只有我们两个坐在那些郁郁葱葱的花草之间,几乎让人忘记了那些无所不在的偷窥者。
“好吧,说什么呢?”许久之后,我可怜巴巴地回应道。
“其实,可以说出来的秘密远比你想象得要多。”安娜望着头顶上方的树影,声音轻柔得像在叹气,“十八岁之前,还可以躲在浴室里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我曾经最久的一次在里面呆了快三十个小时,后来他们不得不派人轮流在外面敲门,我妈妈急得直哭,那都是很小时候的事了。”
“嗯,我记得。”我说,“还有人在网络上设了投票竞猜,点击率很高。”
“其实我只是在睡觉,什么都不穿,躺在浴缸里睡觉。”她唇角向上微妙地挑了一下,算作微笑,“想试一下什么感觉。”
“怎么样?”
“妙不可言。”
“嗯,我能想象。”
“你呢,小王子。”安娜看看我,“你的故事呢?”
“好吧,想起一件很傻的事情。”我说,“也是很小的时候,有一次躲在浴室里思考要不要自杀,想了很久后终于下定了决心,然后喝了一罐子刷牙水。”
“刷牙水?”
“我以为那个东西可以像杀虫剂一样杀死我,结果失败了。不知道是什么配方,味道有点恶心,但是没毒。”
安娜愣了一下,终于忍不住大笑起来,她的笑声像擦拭一新的银罐子,明亮而又光洁。
“你真可爱,杨,想死有很多种办法的啊。”
“我当时真的认为那样会死。”我争辩说,“至少在那时候,觉得喝下去必死无疑,心情沉痛,一边嚎啕大哭着一边一口一口往下咽。”
“那时候你多大?”
“想不起来了,7岁吧,或者更小。”
“好吧,你这个笨蛋,如果我是你的话,起码会从这里走出去,死在外面。
“我现在才不想死呢,至少一点不会为这件事着急。”
“为什么?”
“医生说我或许还可以活十年。十年,不长也不短,我还不知道有什么惊喜会等着我。”我勇敢地看着她的眼睛。
因为,我一辈子都走不出去,但是你还没有来,安娜。
“那么,你是否还记得曾有一天晚上。”她望着头顶上方随风轻摇的橡树叶说,“天空难得的晴朗,星星在黑丝绒一般的夜空里闪闪发光,我看着床头你画的紫罗兰,突然很想知道那时候你在做什么,于是点开了你的频道。”
“嗯,你看到了什么。”
“看到你坐在一盏小小的黄色灯光下,刚刚点开我的频道,那一瞬间我们就像两个偷窥的人一样,彼此从对方肩膀后面望过去,看见面前那个属于自己的小小影像,而那个影像又望着对方的影像,一个望着另一个,仿佛永无止境。几乎又在那一瞬间,我们同时关掉了影像,于是一切又都消失了,像是一场梦。”
安娜低着头,她乌黑的卷发从前额上垂下来,看不见表情。许久她转向我,认真地说:“告诉我,那之后你在做什么。”
我犹豫了很久,最后说:“我躺在草丛里哭泣。”
“好吧。”安娜轻轻咬着嘴唇,那样子只是像个普通的十五岁女孩,“我没有哭。你可以打架,吐口水,裸奔,在自己身上刺青,骂最难听的脏话,但是不要让他们看见你哭。”
“我想你说的对。”许久之后,我轻声说。
这个时候钟声从很遥远的地方传来,像是在提醒我们关于时间和空间的存在,关于外面那个广大得多的世界。安娜站起身,开始拍打粘在她毛衣上的细小草屑。
“我得走了,晚上还有一个小型酒会。”她说,“跟你聊天很愉快。”
“我也是。”
她看着我,我又开始觉得额头滚烫起来。
“那么你的插图……”
“忘了该死的插图吧。”安娜干脆利落地打断了我的话,之后,毫无预兆地,她俯身用力地拥抱了我。
“别忘了我,杨。”她湿润的双唇在我耳边轻声说。
我只是犹豫了短暂的一下,时间早已不够用,于是我也紧紧地拥抱了安娜,她的头发散发出白桦林一样清爽的气息,柔软光洁得像最上等的玻璃纱。
我不知道这一幕有多少人在看,愤怒地砸桌子或者感动得泪流满面,但是见鬼,这一切已经不再重要。
她的最后一句话是:“记住,不要哭。”
之后她再没有说什么,头也不回地走了。
春寒料峭的下午,我最后一次看到活生生的安娜走出我的视线,暗绿色毛衣的下摆摩擦着樱草粗糙鲜嫩的枝叶,很快消失在那些光影摇曳的树丛后面,仿佛她从未出现过一样。
然而那时候,以及之后的漫长岁月里,我真的没有哭
miaoyingqi_
如果你真的想看中国的好科幻,推荐你看创造宇宙说明书,这本书前身是宇宙通鉴。好科幻不一定出名,现在不出名不代表以后不出名。好科幻要看内容,看内涵,看思想,系统的去看。看这本书在系统地讲什么,看他的世界观,而不是人云亦云。现在很多喷子,没有看完全书就开喷的,多得是。只有通读完全书,才有资格评论。
Realface_童
任意飞行的小放
qypu
淑女嗯嗯
原贴:科幻小说硬科幻是指什?
king瓜瓜
sunyide
现在的科技水平也就是观察一下银河系,还无法深入了解。银河系之外的东西,是否与银河系一样还是有巨大差异,这些都无法想象。科幻还是需要一定的科技基础的,只有科技水平再上一个台阶,科幻才能更进一步。
hollish
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有必要解释一下。最早的科幻作品应该是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是以整个银河系为背景,其实真正涉及的也只是银河系的一部分。后来的科幻作品大都是以此背景为基础,加以点缀,如《银河系漫游指南》,《三体》等。
至于超出银河系的小说,当然也有,很多都是网络科幻小说,比如骷髅精灵《斗战狂潮》等。但是这些小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设定的背景过于宏大,比如河系与河系之间的战争,所需要考虑因素太多,不容易掌握全局,很多都是一笔带过。
所以,在一个银河系范围内折腾折腾也是作者为了让大家更好的欣赏细节想象之美。一个太阳系就能吹上大半天,更何况一个河系呢?
更多精彩资讯,尽请关注Geek杰哥,换个角度看世界。
风过疏竹
这个问题不成立。
首先,科幻文学史上,只有“太空歌剧”类的故事,讨论空间范围才有意义。而其他类型的故事就算超出银河系也没啥意义。举个搞笑的例子,奥特曼的故乡M78星云,不仅出了银河系,而且出了本星系群,甚至出了室女座超星系团,但这个和他来自火星,有任何区别吗?
其次,并非所有太空歌剧都是局限在银河系的范围,比如星球大战系列故事的那句经典开场白,“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遥远的星系……”就明白无误的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地方不在银河系(中文版字幕把Galaxy 翻译成“银河系”显然是翻错了义项)。再比如,著名的《三体》系列小说的故事格局,放眼了整个可观测宇宙,这是最近也最明显的例子。
第三,那些以银河系为背景的著名作品,比如《基地》系列,《海伯利安》系列等,大多想象的宇宙图景是以人类或人类的异化后代为主角,既然发源于地球,就近殖民自然就成了最合理的假设。十万光年的直径,两千亿个以上的恒星系,已经给人类后代足够多的选择。换句话说根本没有必要殖民河外星系。打个比方,你会在你家楼下买菜还是去南非买菜?
农村小伙子
显然,“所有”两个字太过于绝对了,并非所有的科幻作品都局限于银河系中。抛开早前的科幻作品不说,就说几年前大火大热的《星际穿越》,影片中主角一行人就是去银河系外的其他星系中寻找宜居行星的。当然,相对而言,有关宇宙的科幻作品局限在银河系中可能较多。原因有几方面。
一方面,银河系的范围足够了。银河系在宇宙中算是一个中等偏上的星系,在跨度10万光年之内包含了大量的天体,在其中可以找到宇宙科幻作品所需的各种场景。去了其他星系,其实与银河系并没有什么差别,这样何必多此一举呢?
另一方面,去银河系外实在太难了。如果按照人类当前的发展进度,人类可能要在几十万年后才会实现飞出银河系。按照目前的理论来看,有两种方法可以实现星系际旅行。其一是让宇宙飞船持续加速度到极高的速度——趋于光速的亚光速。然后,利用时间膨胀效应,从飞船参照系的时间来看,只用很短的时间就能飞出银河系。其二利用一个连接到河外星系的虫洞,宇宙飞船只要进入虫洞,并从另一端出去之后,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到达河外星系。
如果把文明提升到III文明(星系级文明)级别,对于几十万年之后的科技水平,太过于遥远的未来,不好做出合理想象,这样容易使科幻作品变得过分脱离实际。不过,也可以利用其它方法来避免这样的问题。在《星际穿越》中,那时人类的科技水平相对并不发达,可能也就比现实中的当前先进了几十年,根本不可能实现星系际旅行。但未来人类给他们放了一个虫洞,可以使他们实现星系际穿越。
韩小叮er
这或许是银河系离我们的地球家园较近,太阳系置身于银河系中,银河系的直径有十万光年,是很大的一个天体,堪称宇宙中的小宇宙。银河系里差不多也有两千亿颗恒星,这么大的一个空间范围,做三体科幻的大舞台绰绰有余。
点点rat
就算出去了,还不是大同小异……银河系里面人类设想的各种玩意儿银河系外也可以用啊,又没人去过对不对?当你认为只有银河系外才有的玩意儿,银河系内就不能设定一个吗?也没人见过啊对不?科幻嘛,跑哪去都一样的,反正没人见过……
李怀中
推荐一下重生之超级战舰,虽然是起点文,但很多思想非常激进且硬核,该作认为只有研究出从虚空中获取能量的技术才能成功跨过空无一物的河系间的空间进行进行河系级航行,最后主角还能通过某种技术进行有限的时间旅行,脑洞不是一般大
Kay_s
在分家产的时候,作为家里最小的我只分到了银河系以及附近的一亿个星系,没办法因为太穷了,别人家的都能分到其他宇宙的星系。
怎么闹钟突然响了呢!真的太没趣了
轮回的想象
这个问题很好,下面就介绍“写出”了银河系的科幻作品。
一,前苏联科幻作家叶菲列莫夫《仙女座星云》,一听名字就是出了银河系。
二,日本作家光濑龙百亿日、千亿夜。故事是一场延续几千年的战争,从地球开始打,大BOSS最后被发现隐藏在仙女座星云某星上。
三,香港黄易《星际浪子》。大BOSS是上个宇宙世纪中扛过了坍缩和大爆炸的一对夫妻,背景是整个宇宙。
四,玻尔·安德森派——零度,人类宇航员成功度过下一次宇宙大爆炸,进入后宇宙。小说里,所有银河系都坍缩成一点。
五,阿西莫夫最后的问题。亿万年演化后,宇宙中只剩一台终极电脑,所有能量都耗尽,所有天体都熄灭。这台电脑逆熵而行,开启下一个宇宙世代。在小说里面最后灭亡的超级宇宙文明中,一个家庭就占有一个银河系作为能量来源。
六、中国作家绿杨《鸡尾酒》,一群人驾驶飞船到了个奇怪的地方。那里不再有星体。一切发生过的事情都倒退回来,甚至死人也重新活转回来。后来才知道那是宇宙边缘,并且正在收缩。他们无法前进,跟着宇宙的坍缩倒退回来。
七、科幻片黑衣人。片子里大家争夺的法宝是低一层次的宇宙。到了结尾处,我们的宇宙也只是更高层次宇宙中某个孩子的玩物。
八、动画科幻《魔比斯环》,战场距离地球三千万光年,肯定出了银河系。不过,怀疑编剧随便写了个数,未必清楚银河系直径有多少光年。
温柔乡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也不知道是谁提的问题,问这个问题,真的说明看的科幻作品太少。简单举几个例子吧:
国内前一阵火的不行不行的大刘的《三体》三部曲,直接戳到三体星系,再戳到宇宙观察者、二向箔......(快看二向箔!啊不,放错图了)
再往前数,黄易“黄大师”想当年还写了《小兵传奇》呢
(话说知道这本书的是不是暴露年龄了)
国外的更多:阿西莫夫:这超级科幻大师写的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一共十一本书,还提出了“机器人学三定律”,内容从地球到银河系到全宇宙,哪儿没涉及到啊......
突然想起来还有《安德的游戏》,改编成了电影一个游戏宅男打个游戏就能拯救世界。借着这个话题多说几句,如果说所有科幻作品都没出银河系,的确不客观也不正确,但是如果说大部分优质的科幻小说没出银河系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正确的。
为什么?
在于作者。
一部科幻小说的优秀与否、叙事合理与否、背景宏大壮丽与否,其根本取决于作者的想象力,取决于作者的笔力,取决于作者对整体文章的把控程度。只有这些硬指标达到极高水平,写出的作品才能够震撼人心。你没有顶尖的构思世界的宏观意识、没有顶尖的文字操纵水平,怎么用文字来构建你这部作品的世界体系,更不用说银河系甚至宇宙体系了。
归根结底一句话,实力不够。
这么些年来,全世界最优秀的科幻作者不也就是阿瑟·克拉克(2001年太空漫游)、艾萨克·阿西莫夫(基地系列)、儒勒·凡尔纳(海底两万里等)、罗伯特·海因莱因(星际迷航)、奥森·斯科特·卡德(安德的游戏)等等有数的几个人么。中国近年来也就是横空出世了大刘·刘慈欣凭借《三体》获得了雨果、星云双奖。其他作者最终大部分都“泯然众人矣”。
(有个冷笑话:大刘自从写出三体之后,他就用《三体》二向箔把国内所有科幻作者都给降维了,也包括他自己.......)
最后,多读书,读好书,与君共勉,以上。(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欢迎关注专注电影和动漫放映事业的兔子和樱桃放映室,我们的视频高清又优质呦~)
boney0007
至于这个为什么我就不知道了,反正我记得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老师为了培养大家所谓的想象力会让写好多科幻题材的作文,当时作为小学生的我们,所见所闻知识面都有限,想象力也有限,所以作文都是千篇一律的。
叮铃铃,闹钟响了,我睁开眼睛,今天是20某某年某月某日!机器人给我准备好干净的纳米衣服,帮我穿好,保姆机器人给我端上做好的早餐,吃过饭,我出门坐上磁悬浮汽车去上班,路的两边是高楼大厦,还有外星人的飞船和人类的飞船在头顶飞来飞去!这时窗外又传来了奇怪的声音特别的吵闹,我突然坐起来,原来是妈妈叫我起床了,刚才的只是一个梦。我多么希望有一天我们的生活也会变得和梦里一样啊!!
现在看来这些千篇一律的作文真的很可想,单这些真的已经是当时能发挥出来的所有的想象力的极限了!在宇宙尺度的文明上,我们的文明可能真的就是小学水平,我们的想象力最多也就在银河系里面转悠,等到某一天,我们的知识面解决的超光速,时空跳跃,平行宇宙,暗物质等一些问题,我们的科幻作品自然就会有更大的格局和更匪夷所思的故事了
水晶果冻
cathy002
科幻写作和科幻小说概念比较相近,但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科幻写作,或者写作科幻,覆盖的面比较大,包括很多种题材,比如科普读物,其中带有一些对未来展望的成分,也叫科幻。
而从题材上区分的话,科幻写作大体可以分为科普文学,科幻漫画,科幻小说,科幻剧本等等,小说只是其中一个喜闻乐见的题材而已。
科普是以科学理论为基础,进行有延伸性的幻想,重点放在“科“上的幻想文学,必须有严谨的科学基础,缜密的逻辑,却未必需要剧情,像时间简史,未来简史,人类简史,与机器赛跑,生命3.0等书籍,就属于这一类。
而科幻漫画,类似漫威,高达,甚至奥特曼,机器猫这种,都属于假科学之名,讲一个好故事的类型,重点在于“幻“,它的主要目的是夸大和好看,至于像戴个竹蜻蜓就能飞,脖子受不受得了这种问题,千万别深究。
科幻小说,则介于二者之间,它必须有精彩的故事,也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虽然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夸大,深挖,甚至虚构,但至少得从形式上具备一定的可信度。
用我常爱说的一句话评价科幻小说:科幻小说就是一本正经地胡扯。
这就是科幻小说的两大必备元素,一本正经,还要够胡扯。
首先,你得一本正经,不管多么离奇的故事和设定,你得假装它就是真的,并且让读者相信它是确实可能发生的情况。
比如著名科幻小说三体,虽然漏洞诸多,但至少作者勾画出了一个表面上可信的故事世界,不深究的话,它是可以逻辑自洽的,毕竟读者是来欣赏一个精彩的故事的,不是来专门挑刺儿的。
其次就是要胡扯,科幻小说之间比较的就是看谁脑洞够大,构思出来的剧情更离奇,而如果你能让读者相信这种离奇,你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