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秋月何时了”出自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乃是他的绝命之诗。所谓“春花秋月”,指的是他一生中所经历的那些往日时光,从末世帝王到阶下之囚。
李煜其人
南唐后主李煜,至今流传在世的,除了他与大小周后的伉俪情深,就是他的诗词。他的词干净漂亮,平仄上口。而谁也没想到的是,平生爱写词的李煜,一首《虞美人》成了他的催命符。
五代十国里有个国家叫南唐,是由一个叫李昪的人创建的,而这个人正是李煜的爷爷。李煜在家中排行老六,本来皇位跟他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如果他不当皇帝,南唐灭亡,他大概还能逃出去做个落魄公子,在勾栏瓦舍凭借写词的本领混口饭吃,甚至能留下一个不输“奉旨填词柳三变”的才名。
不过可惜的是,命运就喜欢开玩笑。
他生而带有奇特之处,目生双瞳。
历史上目生双瞳的人,在他之前已经有不少,比如仓颉,传说他造就了文字;三皇五帝之一的舜帝;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西楚霸王项羽......他们都是非凡之辈,因此当时有人断言李煜乃是帝王之相。
于是前面几个哥哥都特别提防他,恨不得让他早早地死掉才好。李煜心善,不希望手足相残,于是不参与政事,日日沉迷诗词歌赋,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真的不适合当帝王。
他当时被封为吴王,本来做得好好的,却没想到命运又一次把他推向了皇位,因为太子和他前面的几个兄长一个个相继死去。他就从吴王变成了太子。
等父亲死后,他登基为帝,父亲希望儿子能像天上的太阳一样耀眼,照亮南唐的未来,所有的殷切盼望都在这个“煜”字里。只是李煜本身不争,而他的对手又太强大了。
从帝王到阶下囚
李煜一共做了大约15年的皇帝。而前十年,他除了沉迷宫廷的风花雪月,基本没干什么正事儿。而他的对手赵匡胤,却在一步步地逼近南唐。
终于赵匡胤攻破南京,南唐后主李煜带着他的满腔才华,被辜负的父辈的期望,以及小周后一起才成为了赵匡胤的阶下囚。
如果是一个斗士,面对忧患,往往就如同面对一场磨练,经历过风雨之后会漂亮地反杀回来,比如越王勾践的“三千越甲可吞吴”。
如果是一个诗人,那么忧患往往给他带来的是更多的才情。
李煜不是勾践,却也不是乐不思蜀的刘禅,他带着满腹的愧疚之感脱下龙袍,写下了“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赵匡胤把这个已经不构成威胁的对手封为“违命侯”,让他和小周后一起居住在一个小院之中。虽然是名副其实的软件,却也给李煜留下了写诗词的空间。
小院不允许人进出,也就从来没有客人。李煜一肚子心里话付诸诗词,写下了不少千古名句。
农历七月七是他的生日,公元978年的这天,他拿着那首至今仍被人传唱的《虞美人》让乐工们看,想让他们唱出来。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在这首词里,他怀念起当年南唐宫廷的春花秋月,思念故国。心中愁绪万千,如同一江春水东流而去。
只是这“小楼昨夜又东风”和“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却惹怒了北宋的皇帝。此时待他还算宽厚的宋太祖赵匡义已经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宋太宗赵光义。
赵光义认为这两句词,意味着李煜有心复国。于是他赐了一杯牵机毒酒,李煜喝下五内俱焚,不久就死去了。
也有传闻,是因为赵光义看上了小周后。
春花与秋月
古人善用“春秋”来比如岁月流转,花与月又是世间美好之物,因此这“春花秋月”便代表了旧日里那些去而不复返的美好。
对于李煜而言,那是他回不去的南唐岁月,却也代表着他在北宋进攻时的一味龟缩和失败。怀念里带着点点恨意,恨意里带着对故国的柔情,柔情中透着对现实无力改变的忧愁。
后世有一个叫张抡的诗人也写过春花秋月,叫“花秋月暗消磨。一岁相看又过”,也是指岁月时光,却没有李煜的这般层次。看来要好的诗词,也是需要经历去磨砺的。
以上便是“春花”与“秋月”。
试问谁的生命里不曾有过那些春花秋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