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文姬
  • 首页
  • 古诗文库
  • 成语大全
  1. 顾文姬
  2. 专题

姜倾心霍栩最新版小说评论

提到的作品
[作品小说]安娜·卡列尼娜

[作品]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

列夫·托尔斯泰

[作品小说]水浒传

[作品]水浒传

水浒传

施耐庵

[作品小说]越女剑

[作品]越女剑

Beautiful Rooms, Inspiring Stories

金庸

[作品小说]祝福

[作品]祝福

电影伴读中国文学文库。 本书精选了鲁迅小说、杂文数十篇。鲁迅(1881-1936),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

鲁迅

[作品小说]神雕侠侣

[作品]神雕侠侣

南宋年间,蒙古大军围攻襄阳城。大侠郭靖带领城内军民殊死抵抗。郭靖义弟杨康的遗腹子杨过投身古墓派 ,并与师父小龙女展开一场为世俗所不容的师徒之恋。欲杀郭靖为父报仇的杨过,最终却感于郭靖 “侠之大者、为国...

金庸

[作品小说]飞狐外传

[作品]飞狐外传

金庸编著的《飞狐外传》一书讲述了,少年英豪胡斐,为替惨死的穷苦百姓钟阿四一家伸张正义,一路追杀恶霸凤天南。涉世未深的英雄少年不惧巨奸大恶的权势,不为荣华富贵所动,一心只为伸张天理公义。最终恶人虽然得诛...

金庸

[作品小说]鹿鼎记

[作品]鹿鼎记

《鹿鼎记(珍藏本)(套装共5册)》是金先生最後一部小说,也是登峰造极之作!小说讲的是一个从小在扬州妓院长大的小孩韦小宝,他以不会任何武功之姿态闯江湖各大帮会、周旋皇帝朝臣之间并奉旨远征云南、俄罗斯之故...

金庸

[作品小说]母亲

[作品]母亲

高尔基的名字在所有外国作家中,在我国是知名度最高的一位之一。凡是读过高尔基书的人至少从课本里就知道他的《海燕之歌》、《母亲》。这位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无产阶级文学的伟大作家。前苏联社会主义学的奠基人曾...

高尔基

[作品小说]路

[作品]路

由三位美国密歇根大学在读的中国学生合力撰写,为有志于去美国读本科的学子提供一本必备的实用指南,并为对相关话题感兴趣的读者带来一些信息。三位80年代出生的普通中国留学生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从准备托福考...

陈雪潜

[作品小说]钟鼓楼

[作品]钟鼓楼

刘心武

[作品小说]走出沙漠

[作品]走出沙漠

米尔维斯

[作品小说]唐·吉诃德

[作品]唐·吉诃德

《世界文学名著宝库:唐吉柯德(青少版)》作者通过疯疯癫癫的唐·吉诃德的可怜遭遇给游侠骑士画了一幅漫画像。你看,那明明是磨房鲍风车,他却认为是三头六臂的巨人,于是便催马提矛舍命冲去,结果被掀倒在地不能动...

塞万提斯

[作品小说]珊珊,你在哪儿?

[作品]珊珊,你在哪儿?

聂华苓

[作品小说]花神

[作品]花神

周防の村医から一転して討幕軍の総司令官となり、維新の渦中で非業の死をとげたわが国近代兵制の創始者大村益次郎の波瀾の生涯を描く長編。動乱への胎動をはじめた時世をよそに、緒方洪庵の適塾で蘭学の修養を積んで...

司马辽太郎

[作品小说]佛公子

[作品]佛公子

玉澄佛,一个传说中受了神佛加持,早非凡身的男子, 因一身异于常人的惊世天赋,使得“佛公子”的称号不胫而走, 有人说,他的血肉可比灵丹妙药,能医治天下百病; 有人说,若得到他的童子之身,采阳补阴,将青春...

雷恩那

[都市小说]极品公子

[都市]极品公子

怎么样的男人才是极品男人,我一直在追寻答案… 带伤的豆蔻,...

烽火戏诸侯

[都市小说]黑道枭雄

[都市]黑道枭雄

从加入红星那天开始,他知道,自己踏上了一条不归路。有勾心斗角、有兄弟情义、有儿女情长、有义气、有背叛,《网游之梦幻传奇世界》作者横行霸道以人品担保,绝对是一本好书!没有YY,只有种马!友情提示:千万不...

横行霸道

[都市小说]黑道是玩的

[都市]黑道是玩的

本书有YY和YD的章节,甚至还有变态的章节,卫道士勿入。本书是描写一个少年雇佣兵混在黑社会里的生活。父亲是金盘洗手的帮会大哥,三岁就被带到雇佣兵团,十五年的磨练使他厌倦了杀戮的生活。决心退出兵团过平凡...

败类哲

[言情小说]薄暮晨光

[言情]薄暮晨光

年轻漂亮的报社女记者方晨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结识了具有黑道背景的韩睿,并发现韩的身份神秘特殊.在经过的几次接触之后,方晨怀疑韩睿可能与自己姐姐当年的意外死亡有关,遂有计划地接近韩睿,希望可以查出姐姐的真...

晴空蓝兮

[其它小说]警察与赞美诗

[其它]警察与赞美诗

在欧·亨利的作品中,我们可以读到最真实的生活,体会到最深刻的人性。欧·亨利为美国的短篇小说开创出一个新时代。自1918年起,美国设立了“欧·亨利纪念奖”,以奖励每年度的最佳短篇小说。

欧·亨利

赫鸣

我帮你

上我空间

原贴:金庸最新版武侠小说

地中海的等待

金庸在最新版《神雕侠侣》 十个重要改动之处

七○年代,金庸修订了五○至六○年代创作的《神雕侠侣》,这个版本简称为新版神雕.○○年代,金庸又修订新版神雕,这个版本简称为新新版神雕.现下广为流传的是新版神雕,今年二月始见新新版神雕於香港面世.本文试图比较新版,新新版神雕裏十个重要改动之处,并指出其可议所在.

杨过学武交代更仔细 安葬了欧阳锋,洪七公後,杨过离开华山.新新版神雕加上杨过「葬罢二老後,回思二人诸般奇招神功,一招招的试演习练,在岩洞中又多怘了二十馀天,直把二人的高明武功尽数记在心中,试招无误┅┅这才离去.」 杨过分别道出怎样以玉萧剑法,弹指神通破李莫愁的拂尘,毒掌,李莫愁听罢远去.新新版神雕则添上杨过请程英一起习练玉萧剑法,弹指神通.经过以上的改动,显明杨过要经过一番努力,才练成高强的武功,减弱了其聪明形象,让他更像个常人:同样要经过时间习练,武功方可卓然有成. 古墓派武功阐述明确

新新版神雕添上古墓派武功的明确�述:「学者只身轻足健,出手快捷,於常人发出一招的时刻中可连发三四招,但招力却不相应而增.」,「是以身法越快越好,越轻越佳,招式中不须带有丝毫劲力,但求出招方位匪夷所思,便即大功告成.」金庸通过杨过之口,问小龙女如此出手不带劲力,只怕抵敌不过.接�小龙女以这般出手,制住杨过.杨过终究悟出个中道理:「要比他快,令他想也想不到就�了道儿.」 至於古墓派的玉女心经,新新版神雕增加了「玉女无锋剑」的描述:「当真临敌,只因花招极多,虚式层出,敌人难辨真假,极易受骗上当,待得发觉,早已为对方所制,後悔莫及了.」 新版神雕鲜就古墓派的武功作深入阐述,读者对玉女心经的武功更加不甚了了.新新版神雕增添了以上的篇幅,让读者更了解古墓派武功的精要之处:快,以及其不足之处:劲力不够难伤敌.

小龙女杨过情愫早生 小龙女教杨过全真派武功之前,新新版神雕�述小龙女说要瞧杨过乖,才不赶他走,杨过竟然恐惧得大哭.随之见一对白蝴蝶双双飞过,杨过捉住了,听罢小龙女的嘱咐,才放走蝴蝶.接�,新新版神雕�述杨过与小龙女仍同睡一室,那晚杨过见睡在长绳上的小龙女的一双足,竟尔觉得可爱.胡思乱想之际,杨过突见一对白蝴蝶飞舞,捉住了,却是握住了小龙女的两苹脚掌.当惊觉是场梦时,杨过登时向小龙女道歉.第二日,小龙女怕杨过又再发梦,自始在隔壁的石室睡. 习玉女心经时,新新版神雕描述杨过见小龙女大笑後却忍住,想伸臂抱她入怀,亲她几下,双臂伸出後即缩回.後来,小龙女「生出依赖顺从之情」,「心灵相通」.两人更「情愫早生」.一日练到「亭亭如盖」时,杨过双臂抱住了小龙女,欲吻她脸颊;小龙女心中动情,觉得不妥,重重一掌猛击杨过臀部.杨过认错,小龙女原谅了他. 上述的情节,多少暗示或明示了小龙女与杨过早生情愫,更显出他们日久生情是「其来有自」的.

尹志平改成甄志丙

对小龙女「无礼」的全真教道士,於新版神雕为尹志平,在新新版神雕却是甄志丙.其实,金庸仍然保留尹志平这个人物,还补上「丘处机的弟子之中,武功本以尹志平居首,甄志丙其次,但近几年来尹志平潜心内丹炼气之道,於武功上不免生疏了,於是第三代弟子之中,便由甄志丙及赵志敬互争雄长.」金庸更於「注」中交代「尹志平真有其人」,「後曾任全真教掌教,将其写得品行不堪,有损先贤形象」,易为甄志丙,「声音相似而实无其人,纯属虚构」. 尹志平这个历史人物,蒙「不白之冤」四十年以上,最近才「沈冤得雪」,可谓异数.然而尹志平的「恶行」深入民心,除之不易,总是不太习惯甄志丙这个「代罪羔羊」.除了「声音相似」之外,甄志丙的名字改得不太好:名字中的「丙」字,无从与全真教第三代弟子相合.另外,郝大通为全真七子之一,亦「真有其人」.以此类推,郝大通误杀孙婆婆的情节,同样「有损先贤形象」,也应一并改动才是. 李莫愁陆展元的一段情对於李莫愁,陆展元的旧情,新版神雕描述不多.读者多半认定李莫愁因情场失意而作恶多端,与自家当有莫大关连.李莫愁首度进古墓找玉女心经时,新新版神雕补上她向小龙女道出自己的不幸:李莫愁本来有个相好的男人,对她说尽甜言蜜语.不料他们分开两个月,那个男人遇上一个年轻貌美的姑娘,立即跟她好得不得了,再见到李莫愁时,竟尔不睬.他告诉李莫愁跟她是道义之交,将来自当补报.他更告诉李莫愁下月在大理和那姑娘成亲,还请李莫愁喝喜酒.这番话为李莫愁所复述,书中谓她的「神情声口,十足十便似出於一个薄情寡义的男子之口」.那个男人和姑娘,自是陆展元与何沅君了. .,新新版神雕添上了以上的内容,让人更了解李莫愁,陆展元当年的一段情.倘李莫愁所言属实,她遭如此「薄情寡义」的情人抛弃,多少惹人怜悯,因之性格怪僻,行事狠辣,似乎也不能全然怪罪於她.

原贴:金庸的最新版小说

黑眼豆豆芳

金庸不都封笔了么,怎么还会有最新版小说啊?

原贴:金庸的最新版小说

chengxiaying_

在线交流

原贴:金庸最新版小说

不厚道一号

你指的哪一部?

原贴:金庸的最新版小说

吐泡蓝鱼

而且洛尘也看出来了,从穿着打扮上来看,这一老一少怕是身份极为显赫,非富即贵。

“不懂就别乱喵,也是,像你这种乡巴佬,面对上千万的古董真品,你怕是一辈子都没见过。”少女在说着这话的时候高昂着下巴,脸上充

满了不屑,她身份高贵,平日接触的都是一些权贵,自然看不起洛尘这样的普通人。

而且这些车统一都是机关单位的用车,由于敬爱的一号提介节约,所以这些车都是一些普通的牌子,但是车牌号都是牛逼洪洪的,是错

不了的,看那车牌,至少都是一些单位里的头头脑脑们才能开的车。

叶皓轩吓了一跳,不明白出什么事了,他把车停靠在马路的一边,一名交警喝道:“干什么,这里不能停车,快点把车开走,今天我就不开

你罚单了。”

“我是这家医馆的主人,这些车把我的停车场都给占满了,我想停也没地方停啊。”叶皓轩无语的说。

“你,你就是叶医生?”交警吓了一跳,然后有些疑惑的说。

“当然,我就是叶皓轩,如假包换。”叶皓轩微微一笑道。

“叶医生来了,叶医生在这儿。”交警冲着悬壶居前面的那群车吼了一嗓子。

“等等,这是干什么?”叶皓轩诧异的问。

“叶医生,这些都是单位的一些大人物,他们都来这里找你的,你看那边还有一堆,拜托您赶紧把他们的事情办完了让他们的车开走吧,停

在这里会堵车的,我这可是第一天上岗执勤啊,这些车停的地方有点违规,可是我也不能说什么呀。”

那年轻的小交警哭丧着脸对叶皓轩诉苦。

诚然,来这里的人有领导,也有一些大老板,车停在这里,他要随便开罚单,回去以后会被骂死,况且,这些人根本不怕开罚单,随便你开

去,我认罚就是了,所以这小交警夹在中间可是左右为难。

“可是他们找我有什么事吗?”叶皓轩更是疑惑不解了。

“这我就不知道了,反正我只知道他们都是找你的,喏,来了,你去问吧。”交警向一边一指。

“叶医生,我是部队的,我们长让我来找你。”

“叶医生,我是某某单位的,我们老板让我来找你的。”

“叶医生,我是某某集团的老总,这是我的名片。”

叶皓轩还没有回过神来,一大群人已经把叶皓轩给围的水泄不通,他们脸上带着讨好的笑意,一个劲的向叶皓轩介绍自己的领导,或者是自

己的职务,让叶皓轩听得一阵头皮麻。

这是神马情况?该不会是这么多长和领导或者老板都生病了吧,叶皓轩吓了一跳。

在乱哄哄的人声中,叶皓轩才算是听出了一点端倪来,原来这些人,是找他要三花桂露酒的。

昨天武老的情况已经传遍了整个京城疗养院,之前那个起死回生的神医,用一杯酒治好了武部长的哮喘,而且听说那酒的味道不错,更能养

生,包治百病。

这消息象是长了翅膀一样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就传遍了整个京城的圈子,就算是一些不入流的人也千方百计的打探这个消息是不是属实。

经过多方位打探,又有一位和武部长关系好的资深大佬出面,说这件事情是事实,之前武老在病房里住了半个月院,后来哮喘严重,几乎都

快要了老命,可是叶医生一出现,就用一杯好酒治好了武老的病。

而且他亲自尝过,这个酒的味道醇厚芳香,不伤肝胃,而且喝了两杯,他回去后睡觉睡的相当安稳,要知道这位大佬平时失眠失的很厉害的

。

原贴:如何评论小说

Alina-珍淑

金庸的最新版小说 金庸的最新版小说

原贴:金庸的最新版小说

守候的青蛙

最新的应该是72年写完的《鹿鼎记》了(封笔之作). 还有《越女剑》是70年的. 这两个应该是最新的了.

原贴:金庸的最新版小说

懒得说

简单地说,评论小说的人物、情节结构、修辞、主题、环境。



小说鉴赏方法

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塑造有血有肉的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学习和鉴赏小说,首先要学会剖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塑造人物的手段和方法等,当然要先明确小说的三大要素及古典小说(中国)发展阶段等相关常识。



小说是通过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社会生活环境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具体描写,用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个基本特征,一是通过人物的外貌、对话、行动和心理等描写,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或性格;二是要有一定的故事情节,通过对社会生活的细致描写,表现复杂的矛盾冲突,叙述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在情节的发展中展现人物性格的变化;三是描写具体的社会环境,以表现人物和事件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条件,用来烘托人物,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因此作者总是通过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来描绘所处的时代,寄寓他所领悟的生活真理。而读者也只有通过人物形象的认识去把握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本质。



小说之所以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由于它塑造了具体感人的典型人物形象。



典型的艺术形象是指既具有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又能反映一定社会的某些本质、具有某种共性的人物形象。即我们常说的个性和共性的统一,如我们刚学过的“套中人”别里科夫、“守财奴”葛朗台,及“祥林嫂”、“老栓”等典型艺术形象。



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一般不会是单一的。既可正面描写,又可侧面烘托;既可进行语言、行动等直接描写,也可通过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等来达到同样的目的。



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行为是统一的,什么样的性格决定了有什么样的行为。所以,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应该注意人物的行动描写。如“葛朗台与年龄不符的扑金器的行动”等,只有守财奴的他才做得出来。



语言也是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手段。因为,不同性格的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的语言习惯。我们从人物语言入手,就可以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如葛朗台句句话不离金钱、占有、交易,守财奴的个性特征展示无遗。



心理活动是人物本性的再现,外貌描写也可以反映人物内心,揭示人物性格,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小说是时、空的艺术,这里的空间主要指的是环境。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并驱使其行动的特定场所。既包括自然环境又包括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即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即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环境决定并影响人物的性格,同时,人物性格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如别里科夫对全城的辖制。二者相互统一。自然环境指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它常常是为制造气氛、衬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而安排的,一般都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被当作是社会环境的暗示。发《祝福》中年关祝福的景象,《母亲》中车站氛围的描写等。



需要注意的是环境对人物性格的体现起着强化作用。作者为了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往往为人物设置各种不同的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出性格。最后尚需提到的是环境所展示的世态风情不仅仅只为塑造人物服务,还有它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





从解读故事到理解人物

小说的审美特征和表现手段决定了读者在鉴赏小说作品时要遵循独特的鉴赏规律和鉴赏方法。作为叙事性文学文体,小说世界是由一个一个的人物形象、一个一个的情节事件、一个一个的环境景物有机有序地组合而成。作为借助语言作塑造形象的媒体的文学文体,小说的这些系列形象是在鉴赏者的脑海里通过想象间接生成的。小说作家用一个一个的词语、一句一句的有序化、个性化的语言来描述小说形象。小说读者将通过读懂这一个一个的词语、理解这一句一句的语言,在自己脑海里再现小说作家描述的形象。所以,进行小说鉴赏的第一个前提是鉴赏者要具备一定的语言素养和语言能力。他起码能认识2000以上的汉字,能根据词意和句意,通过形象思维在自己的大脑里复现小说描述的系列形象,并把小说系列形象联接为一个完整的有因果关系的故事。

这是一种在语言素养和语言能力综合作用下的对小说故事的总体直觉感受。中西小说发展的历史证明,小说"寓教于乐"的审美功能常常是通过可读性很强、艺术感染力较大的故事来实现。具备了小说鉴赏能力的读者在进入小说鉴赏过程的第一环节,就是通过总体地阅读小说的文字语言,迅速把握这篇小说的故事的基本轮廓和情节的基本类型。

小说的故事情节实际上是由小说人物的性格、言行生发的一件一件事情的有序组合。有什么样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小说就会生发什么样的事情和情节。小说鉴赏者在了解了故事轮廓和故事类型的基础上就要进一步把握小说人物、理解小说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在小说故事中显现的小说人物均有各种各样的类型。有的小说人物在作品中鲜明地表现出某一个性格侧面的特征,小说作家写进故事中的事情经过了严格的选择和提炼,这些材料能生动地展示人物突出的某一方面的个性。相当多的短篇小说、微型小说都是采用这样的方法写人的。有的小说人物在作品里表现出了矛盾的性格元素,概括出了生活中的复杂人物性格现象。有的小说人物在作品中展示了一个复杂的性格系统。一般的中长篇小说塑造的小说人物常常就是这样的典型人物。

在小说故事中描述的小说人物命运也有各种各样的遭遇。有的小说人物从顺境走入逆境,承受了人生的巨大灾难。有的小说人物从逆境走入顺境,概括着生活中的美最终要战胜丑。有的小说人物象张至璋的《路》中写到的狮仔那样,在短暂的故事时空里发生"灵魂搏斗",他从决定杀人到决定不杀人,生命意识在短短20多分钟里产生了相反的剧变。有的小说人物象聂华苓的《珊珊,你在哪儿?》中的珊珊一样,15年来由清纯的美变为粗俗的丑,在一个漫长的生命历程中人物的外貌与性格出现了"质的渐变"。

无论是人物性格特征还是人物的历史命运,小说作家往往要在其中寄寓他对生活的审美理解和审美评价。小说作家常常是把他主观上对人物的感悟以及想确立的作品主题通过栩栩如生的人物性格和曲折多变的人物命运来含蓄地传达。因此,符合规律的小说鉴赏是在鉴赏故事的同时欣赏小说人物形象。



从体味细节到把握情节

小说鉴赏在完成了上述第一次总体阅读后可以进入第二个环节——"局部解剖"了。当小说读者开始对小说作品进行第二轮阅读时,他的审美注意可以先放在大致区分小说的情节单元上。在对每一个情节单元进行细致品味和分析时,他的艺术感受力可以着重放在每个情节单元的写人细节上。从小说创作方面讲,作家生动、鲜活地刻划一个小说人物的最基本的表现手段就是要选择和提炼一批高质量的写人细节。小说人物产生一般化、概念化的根本原因,就是作家没有掌握和提炼出若干个生动而典型的写人细节。人们一说起小说史上那些脍炙人口的小说典型人物时,往往就能想起若干个体现他的性格特征的细节。小说文体感的产生、小说与其它文学文体的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小说细节的叙述与描写上,所以小说鉴赏在进入到"局部解剖"时,就应该欣赏作品精采的写人细节,体味写人细节的高质量与生动性,并为作家提炼了如此富有概括力和表现力的细节以及用如此精妙的艺术表达方法来再现细节而拍案称奇。

如何欣赏小说的写人细节呢?小说读者可以根据这个写人细节的动作内容和外在形态迅速了解这个细节体现人物的"行为内容"。但小说读者鉴赏细节绝不能停留在这肤浅的第一层面上。高质量的写人细节一般会在人物的"行为方式"上展示人物性格的特征。同样是做一件事情,不同性格的人会有不同的作法。小说读者要从这一个写人细节上看出人物不同的"行为方式",并由此把握人物独特的性格特征。

从小说创作的角度说,把一系列的细节联接起来就构成了一条有机的情节链,小说情节的实质就是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的各种细节连贯有序的艺术组合。小说情节有客观的内容因素,也有主观的形式因素。说它是客观的,是因为小说情节的各个细节的内容来源于现实生活;说它又具有主观的形式因素,是因为小说作家并不按照现实生活的原有形态来排列组合,它根据小说作家的创作意图和审美理想加以重新结构。小说情节的艺术时空相对于生活本来的时空来说已做了新的重建与改造。小说情节与现实生活的这种既联系又区别的特点深刻地影响了小说作家对情节的构造和小说读者对情节的鉴赏。

因为小说情节来源于现实生活,它要求小说作家设计的情节要真实,这种真实像亚里斯多德所说,它是生活中已经发生的事情,或者是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情。已经发生的事情能够概括生活中许多同类的事情;可能发生的事情是按照生活的必然律,这个事件虽未发生,但其本质和规律决定了它可能会发生。如果小说情节里反映的生活事件,生活中虽然发生过,但它是生活中的支流或假象,不能体现生活中的全局和整体的真实状况,读者就会觉得这种情节不真实;如果小说情节反映的事件是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发生的,它超越现实生活太远,不能激发读者联想自己的生活,那读者也会觉得这种情节是虚假的。

因为小说情节还来源于作家的主观创造,小说情节时空在作家的重建和改造下,以集中、新奇的形态来超越现实生活,形成对读者强烈的审美刺激。小说情节中的巧合、误会、悬念、对比、重复……等情节技法的出现,都是为了把读者熟悉的生活用新奇、陌生的形态来表现,实现小说情节"既出意料,又入情理"的审美境界。

如何鉴赏小说情节?如何鉴赏小说情节"既真实又新奇"、"既出意料、有入情理"的情节境界呢?首先看小说情节事件的典型性。小说情节要能概括日常生活的内容,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本质内容和人性深层的心理内容,以这种相关性与概括性来激发小说读者的审美注意和审美联想。其次看小说情节组合形式的机智性。要特别留意体味小说作家在组合小说事件和小说细节时有哪些机智的构思和技法,有哪些巧妙的形态和策略。

要形成对小说情节鉴赏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可以在大量的鉴赏小说情节现象的基础上,通过学习一些小说情节理论,在脑海里建立一些情节模型。小说情节因小说种类的不同而有各种各样的模型。故事小说、人物小说、心理小说……有自己特殊的叙述模型;言情小说、武侠小说、侦破小说……也有自己富有个性的结构模型;微型小说、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更有自己稳定的文体模型。

譬如我们分别鉴赏微型小说、短篇小说、长篇小说的情节时,就可以从它们最富有文体特征的情节模型入手进行拆解和组合。微型小说体微式短,它比较讲究在情节的尾部制造意外结局来给读者一种阅读震惊。为产生这种情节效果,小说作家常常要用到一种把误会和悬念叠加使用的"释悬曲转"模型。短篇小说的艺术时空比微型小说要阔大,但短篇小说又没有长篇小说那种全方位反映生活纵断面的优势,短篇小说的构思常常要通过重建新的艺术时空来机智地反映生活、表达主题。于是短篇小说的"时空交错模型"便应运而生。聂华苓的《珊珊,你在哪儿?》写男主人公李鑫想去会见15年没见面的初恋女友,作品只写了李鑫在去吉林路的公共汽车上的一个事件的片断,但在这个"横断面"的叙述中,作家以李鑫的眼睛和心灵为线索,不断切入一些李鑫对15年前生活的记忆,待形成了"现实—往事—现实—往事—现实……"的时空交错模型后,作家突然让公交车上那个粗俗作做、令人生厌的妇女与十几年来让李鑫魂牵梦绕的清纯女孩珊珊重叠。突兀的嘎然而止的结局令我们感受到了生活对人无情的重塑,体验到理想的美在世俗生活中的破灭。用新形态的、陌生化的艺术时空,机智地表达小说作家的立意和审美情趣,这是"时空交错"等短篇小说情节模型形成的原因之一。

长篇小说有以《唐·吉诃德》为代表的"单线式情节模型";有以《安娜·卡列尼娜》为样板的"双线式情节模型";有以刘心武的《钟鼓楼》为试验文本的"橘瓣式情节模型"……长篇小说要真实、全面地并富有艺术感染力地反映纵断面生活,它的情节模型的构建主要是为了有深度、有厚度地概括立体式的纵断面生活。为实现这个艺术目标,传统的长篇小说和当代的长篇小说都在探讨一个有艺术生命力的长篇情节模型——综合立体与线性的"串珠模型"。古典长篇小说《水浒传》写了108 将的故事,差不多每个人都有曲折、动人以至是惊险的传奇。作品用若干回写足、写透一个人,在这几个回书中,横断的、纵断的、现实的、历史的生活全面铺开,形成了以这个人物为核心的独立故事。每个人物独立的故事就像一颗完整的珠子。然后这许多珠子用一条艺术线索将它们连接组合。全篇的叙述按线性铺开,但每一颗珠子展示的人物生活又是立体的。这就是综合立体与线性的"串珠模型"。这种长篇情节模型因其特殊的艺术优势和艺术功能直到今天还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如果我们从这些情节模型来鉴赏小说,就会发现中外小说艺术发展过程中带规律性的现象,会对不同题材、不同类别的小说作品有更敏锐的鉴赏意识,有效地提高对小说文体的鉴赏水平。



从分析主题到欣赏技巧

小说鉴赏在进行到第二环节 —— "局部解剖" —— 掌握人物形象的内容和描写人物形象的基本手段、方法的同时,还是要启动一项这样的解读、分析工作:透过人物形象和描写人物形象的具体材料(细节、情节)、领悟和体味作者在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中寄寓的主题,这就是要理解人物形象背后的艺术底蕴。文学的主题是文学作者在创作题材中提炼出来的对生活的理性认识,是从作品描写的具体内容中概括出来的思想意义。小说的主题则是小说作家在描写、叙述人物性格、人物命运时显示出的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

小说作家组合细节和情节是有意的、机智的,他把哪些细节有序地组合为情节链,他将哪些没有时空联系的事情连接在一起,完全受到他的创作意图和在作品中表达的主题的制约。小说作家这种有意的、机智的组合,使得细节与细节、事件与事件之间建立了一种因果关系。小说读者在把握有着因果关系的细节和事件时,看出了小说作家对生活事件的理解和认识。我们在鉴赏沈宏的获奖小说《走出沙漠》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作者要正面肯定、赞美的人物肇教授根本就没有出场。作品实际上写了一明一暗两件事,表面是叙述主人公"我"与迷路的三个考察队员坚决不动用最后一壶水,一直坚持到黄昏才走出沙漠,找到了绿洲。另一件是没有正面叙述的事,通过"我"两次的插叙读者才知道,考察队迷路时,最先倒下的是年纪最大的肇教授,但肇教授临死之前把一滴水都没有的真相告诉了"我",他要"我"把这壶沙当作水的假相一直坚持到最后才告诉大家。这明写的和暗含的两件事一经组合连接起来,读者就发现了两件事的因果关系—— 肇教授临死前把沙当作水的计谋,使整个考察队得救了。这一细节也用人物的牺牲作代价有力地刻划了肇教授先人后己的博大心胸和机智沉着的性格特征。这个有因果关系的故事实际上也概括了人类生活一个真理——在任何逆境中人都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和精神,人没有信念和精神就不能战胜绝望。从这样的故事和人物里能读出这样的主题才算是真正的小说鉴赏。

小说的主题隐含在小说的因果情节和人物描写里,这种对生活事件和人物命运的理性认识和小说作家的主观思想意图有直接联系,作家的思想认识和创作时的主观意图深刻地影响着小说主题的形成。但是,小说的主题又不直接等同于作家的创作意图。这两者有着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复杂关系。有时,小说主题艺术地传达了作家的主观意图,就使得这两者基本相同。有时,小说主题并没有艺术地或者说是完全传达作家的主观意图,就可以说,是"小说主题小于主观意图"。有时,小说作品因写活了人物,写透了事件,小说的人物和事件便按照自己的生活逻辑发展,他们有了自己的艺术生命,显露了一些连作家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内涵底蕴,那么可以说这是"小说主题大于主观意图"。小说主题与作家的创作意图之间的既联系又有区别的关系证明,小说主题包含着"形象客观"和"作家主观"两种成分;小说作家在表达主观意图时有参差不齐的艺术水平,这使得小说读者在鉴赏小说主题时会出现种种复杂的情形。

当小说读者的鉴赏能力不强,而优秀的小说作品的主题比较丰富、多义时,小说读者只能理解其中一部分的小说主题,达不到高层次的鉴赏境界。有时甚至出现不能正确理解小说主题,导致完全错误的解读。当小说读者的鉴赏能力比较强,而优秀的小说作品的主题内涵比较丰富、多义时,可能会出现小说主题鉴赏的超越和提升。小说读者不但领会了小说作家在小说人物形象和情节故事里寄寓的主观意图,而且还发现和感受出了小说作家没有意识到、小说形象获得了艺术生命时滋生的客观内涵,小说人物、情节包孕的主客观思想都被小说读者领会和把握。在这种情况下,高明的、懂得小说鉴赏规律的作家会充分理解和高度评价小说读者这种出乎意料、令人惊奇的新发现、新领悟。

鉴赏小说主题的高级境界是把握"小说母题"。某一小说作家的作品中反复出现同一主题,就形成文艺学中提及的"小说母题"。这是对小说主题进行类型化分析和鉴赏的结果。发现和品鉴某一小说作家或某一时代的小说创作共同出现的"小说母题",并进一步将归纳到的"小说母题"与国外具有可比性的小说进行比较鉴赏、比较分析,就会在比较高的层次上来欣赏小说主题了。

当我们完成了对一部小说作品的"总体阅读"和"局部解剖"两个环节的鉴赏后,还需要从头至尾对小说作品再做一次"总体阅读"。这一次总体阅读,可以进一步巩固已确立的人物形象,印证自己对作品的主题感受和认识,对细节和情节作深化理解,在这些鉴赏阅读中,小说鉴赏的深化是要进一步体味作品的富有特色的艺术技巧。这种对小说的艺术性体察很可能在第一次总体阅读和第二次局部解剖时就有感觉、有认识了,但是,作为对小说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的鉴赏,需要在印证解读了小说的思想内容的同时,巩固和强化对小说作品艺术性的体验和认识。所以,小说鉴赏的第三个环节 —— 第二次总体阅读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体味和欣赏优秀小说的艺术技巧。小说的艺术技巧指的是小说作家在塑造性格和构建情节模型、提炼叙述语言等方面的技法因反复熟练地使用而形成的一种技能。艺术技巧是为表达小说内容(人物、情节、环境)服务的。小说的艺术技巧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我们在这里着重讨论塑造人物和设计情节的几个主要技巧。

正面延宕与侧面衬托的写人技巧。在小说里塑造人物有两个最基本的技巧 ——让人物出场和不让人物出场。小说人物一旦在作品露面,小说作家就要集中艺术力量去写活人物。但是小说的篇幅永远是有限的,而刻划小说人物性格的材料却是无限的。要在小说创作中艺术地解决这一对矛盾,小说作家的技巧就在于:第一、他首先确定作品要表现的人物特征(个性、行为、语言、思想等),然后选择和提炼若干个材料(细节)去反复展示人物的这一个特征。这些材料可以是时空不同但内涵相同的"同质异形"的细节。一个人物特征用两个以上同质异形的材料去反复表现,便构成了叙述延宕(或叫叙述重复)的艺术效果。

有时作家要正面表现的人物不让他出场,小说腾出的篇幅主要用于写与他有关联的次要人物或有关联的物品细节,写次要人物在主要人物的行为影响下产生的心灵震荡和命运转折,写在物品细节上留有的主要人物的影响和效果。这就是侧写和虚写的写人技巧。于德北的获奖作品杭州路十号主要写一个待业青年"我"因无所事事而开了一个生活玩笑——把他的痛苦和绝望写下来寄给一个想象中的地址和人物—— 杭州路十号袁小雪。 谁知他真的收到了杭州路十号袁小雪鼓励他勇敢地面对生活、改变自己的处境和命运的信。并且,他每一个月都会收到类似的信和书。待他思想发生了转变去找袁小雪时,才知道,"袁小雪"原来是著名的病残心理学专家骆翰沙教授,他患骨癌已去世两个多月了,他在去世前还留下了一叠信嘱老伴每个月都给那个待业青年寄一封。骆教授作为一个作品要着力刻划的用自己的生命之火去点燃别人的生命之火的人物,在作品中根本就没有出场。作品正面描写的是骆教授的人品、胸怀对一个待业青年的影响和改造。次要人物的命运、性格的转变动力来自未出场的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品德,这里面蕴含的审美信息足以激活读者的艺术想象。这是一种十分高明的人物侧写技巧。

多重突转与反跌对比的情节技巧。在小说情节的有序组合和进行线性叙述时,小说作家为了实现小说情节的传奇性,他总想让小说读者猜不到他下一个情节内容和故事的结局,因此有意制造小说的两个情节之间发生相反突变的模型便得到了小说作家的青睐。小说作家在使用这种情节模型和技法时,他不仅是让小说情节作一次突转,而是让情节连续突转几次,使小说情节方向在突转了180度后,又突转180度,有时甚至是突转几次。陈建功的获奖小说飘逝的花头巾男主人公"我"本来对生活感到无聊和绝望,在女主人公沈萍的鼓励和示范下,他的生活发生了转变,开始向上和发奋;等到"我"考上了大学,去寻找"我"一年来一直梦牵魂绕着的沈萍时,情节却再次发生了意想不到的突转——沈萍自己却走进了"我"千方百计要摆脱的堕落生活。情节再次突转,深刻地启迪着他们性格突变里包蕴的哲理。

叙述对比本来也是小说设计情节模型的最常用到的技法,但不少的小说作家却把它熟练地用成一种反跌对比的技巧。小说作家在小说中不是设置一重对比的情节,而是设置两重以上的对比,让人物与人物、事件与事件发生交织错落的变化。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的阅读震惊就来自于这两重的反跌对比。主人公故意违规想让警察把他关进监狱以便度过一个寒冷的冬天,但他连续几次违规都未获得成功,待他最后听见教堂钟声和歌声心理产生了忏悔、准备重新做人时,警察却把他抓进了监狱。想进监狱而屡不成功,而不想进监狱准备重新做人时,却把他抓进监狱——这就是情节的反跌对比。设置双重以上的对比技巧,使情节的容量和包涵的哲理大大扩增,情节的可读性与传奇色彩便得到了有力度的强化。



从钻进去到跳出来

文艺鉴赏的特征与规律告诉我们,鉴赏主体与鉴赏客体之间产生审美情感交流,鉴赏主体设身处地地想象自己在鉴赏客体中的情形,将自己的感情投射于鉴赏客体,并结合着自己的经历、知识、修养去想象鉴赏客体,与作者共同完成文艺作品的创造,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艺鉴赏。

小说作品表现出来的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使小说读者首先对小说作品描述的人物和事件产生"可信赖的真实感"。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他觉得小说里描述的故事和人物是生活中发生过的,或者是生活中可能会发生的。如果小说读者在阅读中觉得小说作品既无生活真实也无艺术真实,里面全是虚假的、歪曲的生活,那么可以断定,这种鉴赏主体与鉴赏客体之间不能成功地建立信赖与交流的关系,那么小说鉴赏活动就不可能启动。

当小说读者对小说作品的"真实性认可"产生以后,小说读者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就会对小说的故事和人物形成阅读的审美注意,他将留意小说故事如何发展,设身处地地想象小说人物的各种情境,全方位地投入自己的感情,与小说人物同悲同喜,为人物命运感喟概叹。他可能会在小说人物的性格、命运里发现自己的影子和自己的生活,他可能会联系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理解为人物寻找解释和预测,并为小说人物的命运印证了自己的解释和预测而产生由衷的阅读愉悦和审美快感。这种阅读愉悦和审美快感的产生又反转来使小说读者对小说作品进行反复地玩味,反复地体验,反复的欣赏。如果小说读者在鉴赏过程中没有投入自己的感情,小说鉴赏只能停留在理解词义和语句的阶段,读者积极的想象活动无法激活,小说鉴赏活动就不算真正开始。

在小说鉴赏活动中,鉴赏者如果不投入自己的感情,就难以和鉴赏对象产生情感交流和情感共鸣,但是,感情如果投入太多,到了没有节制和任意泛滥的地步,这样的小说鉴赏就会走偏方向。即能跳入鉴赏客体中,投入感情以至与鉴赏对象产生共鸣,同时又能清醒地从鉴赏情感中跳出来对鉴赏的过程和结果作理性分析。这才是完整的符合鉴赏规律的小说鉴赏。

"跳出来"的理性分析如何操作呢?小说读者在对小说作品作了"真实性认可"后进行"总体阅读",接下来的"局部解剖"就是想到这个完整的富有艺术生命的小说世界是作家虚构的,是作家对客观生活作了主观改造的结果,需要小说读者脱离共鸣的情境冷静地分析下列内容:小说作家塑造了一个什么类型、什么特征的人物形象?这个人物性格、人物命运概括了一个什么样的哲理和生活底蕴?他在现实生活和小说历史中有没有典型意义?小说作家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段和技巧去刻划这个人物?这种手段和技巧有无新意?和传统的手段和技巧联系及区别在哪里?同样的内容还可以追问情节和细节、故事与环境。这些理性分析的介入将出现真正的小说鉴赏,在冷静的分析和比较中,读者便可以准确地把握小说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格。

原贴:如何评论小说

Foffest Gu

我空间里有一些,整理的不是太好,貌似是两个版本的掺杂在一起了,你可以看看

原贴:金庸小说最新版插画

shelleyxie82

简单地说,评论小说的人物、情节结构、修辞、主题、环境。

小说鉴赏方法

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塑造有血有肉的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学习和鉴赏小说,首先要学会剖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塑造人物的手段和方法等,当然要先明确小说的三大要素及古典小说(中国)发展阶段等相关常识。

小说是通过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社会生活环境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具体描写,用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个基本特征,一是通过人物的外貌、对话、行动和心理等描写,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或性格;二是要有一定的故事情节,通过对社会生活的细致描写,表现复杂的矛盾冲突,叙述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在情节的发展中展现人物性格的变化;三是描写具体的社会环境,以表现人物和事件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条件,用来烘托人物,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因此作者总是通过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来描绘所处的时代,寄寓他所领悟的生活真理。而读者也只有通过人物形象的认识去把握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本质。

小说之所以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由于它塑造了具体感人的典型人物形象。

典型的艺术形象是指既具有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又能反映一定社会的某些本质、具有某种共性的人物形象。即我们常说的个性和共性的统一,如我们刚学过的“套中人”别里科夫、“守财奴”葛朗台,及“祥林嫂”、“老栓”等典型艺术形象。

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一般不会是单一的。既可正面描写,又可侧面烘托;既可进行语言、行动等直接描写,也可通过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等来达到同样的目的。

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行为是统一的,什么样的性格决定了有什么样的行为。所以,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应该注意人物的行动描写。如“葛朗台与年龄不符的扑金器的行动”等,只有守财奴的他才做得出来。

语言也是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手段。因为,不同性格的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的语言习惯。我们从人物语言入手,就可以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如葛朗台句句话不离金钱、占有、交易,守财奴的个性特征展示无遗。

心理活动是人物本性的再现,外貌描写也可以反映人物内心,揭示人物性格,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小说是时、空的艺术,这里的空间主要指的是环境。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并驱使其行动的特定场所。既包括自然环境又包括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即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即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环境决定并影响人物的性格,同时,人物性格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如别里科夫对全城的辖制。二者相互统一。自然环境指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它常常是为制造气氛、衬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而安排的,一般都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被当作是社会环境的暗示。发《祝福》中年关祝福的景象,《母亲》中车站氛围的描写等。

需要注意的是环境对人物性格的体现起着强化作用。作者为了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往往为人物设置各种不同的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出性格。最后尚需提到的是环境所展示的世态风情不仅仅只为塑造人物服务,还有它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

从解读故事到理解人物

小说的审美特征和表现手段决定了读者在鉴赏小说作品时要遵循独特的鉴赏规律和鉴赏方法。作为叙事性文学文体,小说世界是由一个一个的人物形象、一个一个的情节事件、一个一个的环境景物有机有序地组合而成。作为借助语言作塑造形象的媒体的文学文体,小说的这些系列形象是在鉴赏者的脑海里通过想象间接生成的。小说作家用一个一个的词语、一句一句的有序化、个性化的语言来描述小说形象。小说读者将通过读懂这一个一个的词语、理解这一句一句的语言,在自己脑海里再现小说作家描述的形象。所以,进行小说鉴赏的第一个前提是鉴赏者要具备一定的语言素养和语言能力。他起码能认识2000以上的汉字,能根据词意和句意,通过形象思维在自己的大脑里复现小说描述的系列形象,并把小说系列形象联接为一个完整的有因果关系的故事。

这是一种在语言素养和语言能力综合作用下的对小说故事的总体直觉感受。中西小说发展的历史证明,小说"寓教于乐"的审美功能常常是通过可读性很强、艺术感染力较大的故事来实现。具备了小说鉴赏能力的读者在进入小说鉴赏过程的第一环节,就是通过总体地阅读小说的文字语言,迅速把握这篇小说的故事的基本轮廓和情节的基本类型。

小说的故事情节实际上是由小说人物的性格、言行生发的一件一件事情的有序组合。有什么样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小说就会生发什么样的事情和情节。小说鉴赏者在了解了故事轮廓和故事类型的基础上就要进一步把握小说人物、理解小说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在小说故事中显现的小说人物均有各种各样的类型。有的小说人物在作品中鲜明地表现出某一个性格侧面的特征,小说作家写进故事中的事情经过了严格的选择和提炼,这些材料能生动地展示人物突出的某一方面的个性。相当多的短篇小说、微型小说都是采用这样的方法写人的。有的小说人物在作品里表现出了矛盾的性格元素,概括出了生活中的复杂人物性格现象。有的小说人物在作品中展示了一个复杂的性格系统。一般的中长篇小说塑造的小说人物常常就是这样的典型人物。

在小说故事中描述的小说人物命运也有各种各样的遭遇。有的小说人物从顺境走入逆境,承受了人生的巨大灾难。有的小说人物从逆境走入顺境,概括着生活中的美最终要战胜丑。有的小说人物象张至璋的《路》中写到的狮仔那样,在短暂的故事时空里发生"灵魂搏斗",他从决定杀人到决定不杀人,生命意识在短短20多分钟里产生了相反的剧变。有的小说人物象聂华苓的《珊珊,你在哪儿?》中的珊珊一样,15年来由清纯的美变为粗俗的丑,在一个漫长的生命历程中人物的外貌与性格出现了"质的渐变"。

无论是人物性格特征还是人物的历史命运,小说作家往往要在其中寄寓他对生活的审美理解和审美评价。小说作家常常是把他主观上对人物的感悟以及想确立的作品主题通过栩栩如生的人物性格和曲折多变的人物命运来含蓄地传达。因此,符合规律的小说鉴赏是在鉴赏故事的同时欣赏小说人物形象。

从体味细节到把握情节

小说鉴赏在完成了上述第一次总体阅读后可以进入第二个环节——"局部解剖"了。当小说读者开始对小说作品进行第二轮阅读时,他的审美注意可以先放在大致区分小说的情节单元上。在对每一个情节单元进行细致品味和分析时,他的艺术感受力可以着重放在每个情节单元的写人细节上。从小说创作方面讲,作家生动、鲜活地刻划一个小说人物的最基本的表现手段就是要选择和提炼一批高质量的写人细节。小说人物产生一般化、概念化的根本原因,就是作家没有掌握和提炼出若干个生动而典型的写人细节。人们一说起小说史上那些脍炙人口的小说典型人物时,往往就能想起若干个体现他的性格特征的细节。小说文体感的产生、小说与其它文学文体的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小说细节的叙述与描写上,所以小说鉴赏在进入到"局部解剖"时,就应该欣赏作品精采的写人细节,体味写人细节的高质量与生动性,并为作家提炼了如此富有概括力和表现力的细节以及用如此精妙的艺术表达方法来再现细节而拍案称奇。

如何欣赏小说的写人细节呢?小说读者可以根据这个写人细节的动作内容和外在形态迅速了解这个细节体现人物的"行为内容"。但小说读者鉴赏细节绝不能停留在这肤浅的第一层面上。高质量的写人细节一般会在人物的"行为方式"上展示人物性格的特征。同样是做一件事情,不同性格的人会有不同的作法。小说读者要从这一个写人细节上看出人物不同的"行为方式",并由此把握人物独特的性格特征。

从小说创作的角度说,把一系列的细节联接起来就构成了一条有机的情节链,小说情节的实质就是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的各种细节连贯有序的艺术组合。小说情节有客观的内容因素,也有主观的形式因素。说它是客观的,是因为小说情节的各个细节的内容来源于现实生活;说它又具有主观的形式因素,是因为小说作家并不按照现实生活的原有形态来排列组合,它根据小说作家的创作意图和审美理想加以重新结构。小说情节的艺术时空相对于生活本来的时空来说已做了新的重建与改造。小说情节与现实生活的这种既联系又区别的特点深刻地影响了小说作家对情节的构造和小说读者对情节的鉴赏。

因为小说情节来源于现实生活,它要求小说作家设计的情节要真实,这种真实像亚里斯多德所说,它是生活中已经发生的事情,或者是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情。已经发生的事情能够概括生活中许多同类的事情;可能发生的事情是按照生活的必然律,这个事件虽未发生,但其本质和规律决定了它可能会发生。如果小说情节里反映的生活事件,生活中虽然发生过,但它是生活中的支流或假象,不能体现生活中的全局和整体的真实状况,读者就会觉得这种情节不真实;如果小说情节反映的事件是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发生的,它超越现实生活太远,不能激发读者联想自己的生活,那读者也会觉得这种情节是虚假的。

因为小说情节还来源于作家的主观创造,小说情节时空在作家的重建和改造下,以集中、新奇的形态来超越现实生活,形成对读者强烈的审美刺激。小说情节中的巧合、误会、悬念、对比、重复……等情节技法的出现,都是为了把读者熟悉的生活用新奇、陌生的形态来表现,实现小说情节"既出意料,又入情理"的审美境界。

如何鉴赏小说情节?如何鉴赏小说情节"既真实又新奇"、"既出意料、有入情理"的情节境界呢?首先看小说情节事件的典型性。小说情节要能概括日常生活的内容,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本质内容和人性深层的心理内容,以这种相关性与概括性来激发小说读者的审美注意和审美联想。其次看小说情节组合形式的机智性。要特别留意体味小说作家在组合小说事件和小说细节时有哪些机智的构思和技法,有哪些巧妙的形态和策略。

要形成对小说情节鉴赏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可以在大量的鉴赏小说情节现象的基础上,通过学习一些小说情节理论,在脑海里建立一些情节模型。小说情节因小说种类的不同而有各种各样的模型。故事小说、人物小说、心理小说……有自己特殊的叙述模型;言情小说、武侠小说、侦破小说……也有自己富有个性的结构模型;微型小说、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更有自己稳定的文体模型。

譬如我们分别鉴赏微型小说、短篇小说、长篇小说的情节时,就可以从它们最富有文体特征的情节模型入手进行拆解和组合。微型小说体微式短,它比较讲究在情节的尾部制造意外结局来给读者一种阅读震惊。为产生这种情节效果,小说作家常常要用到一种把误会和悬念叠加使用的"释悬曲转"模型。短篇小说的艺术时空比微型小说要阔大,但短篇小说又没有长篇小说那种全方位反映生活纵断面的优势,短篇小说的构思常常要通过重建新的艺术时空来机智地反映生活、表达主题。于是短篇小说的"时空交错模型"便应运而生。聂华苓的《珊珊,你在哪儿?》写男主人公李鑫想去会见15年没见面的初恋女友,作品只写了李鑫在去吉林路的公共汽车上的一个事件的片断,但在这个"横断面"的叙述中,作家以李鑫的眼睛和心灵为线索,不断切入一些李鑫对15年前生活的记忆,待形成了"现实—往事—现实—往事—现实……"的时空交错模型后,作家突然让公交车上那个粗俗作做、令人生厌的妇女与十几年来让李鑫魂牵梦绕的清纯女孩珊珊重叠。突兀的嘎然而止的结局令我们感受到了生活对人无情的重塑,体验到理想的美在世俗生活中的破灭。用新形态的、陌生化的艺术时空,机智地表达小说作家的立意和审美情趣,这是"时空交错"等短篇小说情节模型形成的原因之一。

长篇小说有以《唐·吉诃德》为代表的"单线式情节模型";有以《安娜·卡列尼娜》为样板的"双线式情节模型";有以刘心武的《钟鼓楼》为试验文本的"橘瓣式情节模型"……长篇小说要真实、全面地并富有艺术感染力地反映纵断面生活,它的情节模型的构建主要是为了有深度、有厚度地概括立体式的纵断面生活。为实现这个艺术目标,传统的长篇小说和当代的长篇小说都在探讨一个有艺术生命力的长篇情节模型——综合立体与线性的"串珠模型"。古典长篇小说《水浒传》写了108 将的故事,差不多每个人都有曲折、动人以至是惊险的传奇。作品用若干回写足、写透一个人,在这几个回书中,横断的、纵断的、现实的、历史的生活全面铺开,形成了以这个人物为核心的独立故事。每个人物独立的故事就像一颗完整的珠子。然后这许多珠子用一条艺术线索将它们连接组合。全篇的叙述按线性铺开,但每一颗珠子展示的人物生活又是立体的。这就是综合立体与线性的"串珠模型"。这种长篇情节模型因其特殊的艺术优势和艺术功能直到今天还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如果我们从这些情节模型来鉴赏小说,就会发现中外小说艺术发展过程中带规律性的现象,会对不同题材、不同类别的小说作品有更敏锐的鉴赏意识,有效地提高对小说文体的鉴赏水平。

从分析主题到欣赏技巧

小说鉴赏在进行到第二环节 —— "局部解剖" —— 掌握人物形象的内容和描写人物形象的基本手段、方法的同时,还是要启动一项这样的解读、分析工作:透过人物形象和描写人物形象的具体材料(细节、情节)、领悟和体味作者在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中寄寓的主题,这就是要理解人物形象背后的艺术底蕴。文学的主题是文学作者在创作题材中提炼出来的对生活的理性认识,是从作品描写的具体内容中概括出来的思想意义。小说的主题则是小说作家在描写、叙述人物性格、人物命运时显示出的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

小说作家组合细节和情节是有意的、机智的,他把哪些细节有序地组合为情节链,他将哪些没有时空联系的事情连接在一起,完全受到他的创作意图和在作品中表达的主题的制约。小说作家这种有意的、机智的组合,使得细节与细节、事件与事件之间建立了一种因果关系。小说读者在把握有着因果关系的细节和事件时,看出了小说作家对生活事件的理解和认识。我们在鉴赏沈宏的获奖小说《走出沙漠》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作者要正面肯定、赞美的人物肇教授根本就没有出场。作品实际上写了一明一暗两件事,表面是叙述主人公"我"与迷路的三个考察队员坚决不动用最后一壶水,一直坚持到黄昏才走出沙漠,找到了绿洲。另一件是没有正面叙述的事,通过"我"两次的插叙读者才知道,考察队迷路时,最先倒下的是年纪最大的肇教授,但肇教授临死之前把一滴水都没有的真相告诉了"我",他要"我"把这壶沙当作水的假相一直坚持到最后才告诉大家。这明写的和暗含的两件事一经组合连接起来,读者就发现了两件事的因果关系—— 肇教授临死前把沙当作水的计谋,使整个考察队得救了。这一细节也用人物的牺牲作代价有力地刻划了肇教授先人后己的博大心胸和机智沉着的性格特征。这个有因果关系的故事实际上也概括了人类生活一个真理——在任何逆境中人都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和精神,人没有信念和精神就不能战胜绝望。从这样的故事和人物里能读出这样的主题才算是真正的小说鉴赏。

小说的主题隐含在小说的因果情节和人物描写里,这种对生活事件和人物命运的理性认识和小说作家的主观思想意图有直接联系,作家的思想认识和创作时的主观意图深刻地影响着小说主题的形成。但是,小说的主题又不直接等同于作家的创作意图。这两者有着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复杂关系。有时,小说主题艺术地传达了作家的主观意图,就使得这两者基本相同。有时,小说主题并没有艺术地或者说是完全传达作家的主观意图,就可以说,是"小说主题小于主观意图"。有时,小说作品因写活了人物,写透了事件,小说的人物和事件便按照自己的生活逻辑发展,他们有了自己的艺术生命,显露了一些连作家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内涵底蕴,那么可以说这是"小说主题大于主观意图"。小说主题与作家的创作意图之间的既联系又有区别的关系证明,小说主题包含着"形象客观"和"作家主观"两种成分;小说作家在表达主观意图时有参差不齐的艺术水平,这使得小说读者在鉴赏小说主题时会出现种种复杂的情形。

当小说读者的鉴赏能力不强,而优秀的小说作品的主题比较丰富、多义时,小说读者只能理解其中一部分的小说主题,达不到高层次的鉴赏境界。有时甚至出现不能正确理解小说主题,导致完全错误的解读。当小说读者的鉴赏能力比较强,而优秀的小说作品的主题内涵比较丰富、多义时,可能会出现小说主题鉴赏的超越和提升。小说读者不但领会了小说作家在小说人物形象和情节故事里寄寓的主观意图,而且还发现和感受出了小说作家没有意识到、小说形象获得了艺术生命时滋生的客观内涵,小说人物、情节包孕的主客观思想都被小说读者领会和把握。在这种情况下,高明的、懂得小说鉴赏规律的作家会充分理解和高度评价小说读者这种出乎意料、令人惊奇的新发现、新领悟。

鉴赏小说主题的高级境界是把握"小说母题"。某一小说作家的作品中反复出现同一主题,就形成文艺学中提及的"小说母题"。这是对小说主题进行类型化分析和鉴赏的结果。发现和品鉴某一小说作家或某一时代的小说创作共同出现的"小说母题",并进一步将归纳到的"小说母题"与国外具有可比性的小说进行比较鉴赏、比较分析,就会在比较高的层次上来欣赏小说主题了。

当我们完成了对一部小说作品的"总体阅读"和"局部解剖"两个环节的鉴赏后,还需要从头至尾对小说作品再做一次"总体阅读"。这一次总体阅读,可以进一步巩固已确立的人物形象,印证自己对作品的主题感受和认识,对细节和情节作深化理解,在这些鉴赏阅读中,小说鉴赏的深化是要进一步体味作品的富有特色的艺术技巧。这种对小说的艺术性体察很可能在第一次总体阅读和第二次局部解剖时就有感觉、有认识了,但是,作为对小说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的鉴赏,需要在印证解读了小说的思想内容的同时,巩固和强化对小说作品艺术性的体验和认识。所以,小说鉴赏的第三个环节 —— 第二次总体阅读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体味和欣赏优秀小说的艺术技巧。小说的艺术技巧指的是小说作家在塑造性格和构建情节模型、提炼叙述语言等方面的技法因反复熟练地使用而形成的一种技能。艺术技巧是为表达小说内容(人物、情节、环境)服务的。小说的艺术技巧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我们在这里着重讨论塑造人物和设计情节的几个主要技巧。

正面延宕与侧面衬托的写人技巧。在小说里塑造人物有两个最基本的技巧 ——让人物出场和不让人物出场。小说人物一旦在作品露面,小说作家就要集中艺术力量去写活人物。但是小说的篇幅永远是有限的,而刻划小说人物性格的材料却是无限的。要在小说创作中艺术地解决这一对矛盾,小说作家的技巧就在于:第一、他首先确定作品要表现的人物特征(个性、行为、语言、思想等),然后选择和提炼若干个材料(细节)去反复展示人物的这一个特征。这些材料可以是时空不同但内涵相同的"同质异形"的细节。一个人物特征用两个以上同质异形的材料去反复表现,便构成了叙述延宕(或叫叙述重复)的艺术效果。

有时作家要正面表现的人物不让他出场,小说腾出的篇幅主要用于写与他有关联的次要人物或有关联的物品细节,写次要人物在主要人物的行为影响下产生的心灵震荡和命运转折,写在物品细节上留有的主要人物的影响和效果。这就是侧写和虚写的写人技巧。于德北的获奖作品杭州路十号主要写一个待业青年"我"因无所事事而开了一个生活玩笑——把他的痛苦和绝望写下来寄给一个想象中的地址和人物—— 杭州路十号袁小雪。 谁知他真的收到了杭州路十号袁小雪鼓励他勇敢地面对生活、改变自己的处境和命运的信。并且,他每一个月都会收到类似的信和书。待他思想发生了转变去找袁小雪时,才知道,"袁小雪"原来是著名的病残心理学专家骆翰沙教授,他患骨癌已去世两个多月了,他在去世前还留下了一叠信嘱老伴每个月都给那个待业青年寄一封。骆教授作为一个作品要着力刻划的用自己的生命之火去点燃别人的生命之火的人物,在作品中根本就没有出场。作品正面描写的是骆教授的人品、胸怀对一个待业青年的影响和改造。次要人物的命运、性格的转变动力来自未出场的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品德,这里面蕴含的审美信息足以激活读者的艺术想象。这是一种十分高明的人物侧写技巧。

多重突转与反跌对比的情节技巧。在小说情节的有序组合和进行线性叙述时,小说作家为了实现小说情节的传奇性,他总想让小说读者猜不到他下一个情节内容和故事的结局,因此有意制造小说的两个情节之间发生相反突变的模型便得到了小说作家的青睐。小说作家在使用这种情节模型和技法时,他不仅是让小说情节作一次突转,而是让情节连续突转几次,使小说情节方向在突转了180度后,又突转180度,有时甚至是突转几次。陈建功的获奖小说飘逝的花头巾男主人公"我"本来对生活感到无聊和绝望,在女主人公沈萍的鼓励和示范下,他的生活发生了转变,开始向上和发奋;等到"我"考上了大学,去寻找"我"一年来一直梦牵魂绕着的沈萍时,情节却再次发生了意想不到的突转——沈萍自己却走进了"我"千方百计要摆脱的堕落生活。情节再次突转,深刻地启迪着他们性格突变里包蕴的哲理。

叙述对比本来也是小说设计情节模型的最常用到的技法,但不少的小说作家却把它熟练地用成一种反跌对比的技巧。小说作家在小说中不是设置一重对比的情节,而是设置两重以上的对比,让人物与人物、事件与事件发生交织错落的变化。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的阅读震惊就来自于这两重的反跌对比。主人公故意违规想让警察把他关进监狱以便度过一个寒冷的冬天,但他连续几次违规都未获得成功,待他最后听见教堂钟声和歌声心理产生了忏悔、准备重新做人时,警察却把他抓进了监狱。想进监狱而屡不成功,而不想进监狱准备重新做人时,却把他抓进监狱——这就是情节的反跌对比。设置双重以上的对比技巧,使情节的容量和包涵的哲理大大扩增,情节的可读性与传奇色彩便得到了有力度的强化。

从钻进去到跳出来

文艺鉴赏的特征与规律告诉我们,鉴赏主体与鉴赏客体之间产生审美情感交流,鉴赏主体设身处地地想象自己在鉴赏客体中的情形,将自己的感情投射于鉴赏客体,并结合着自己的经历、知识、修养去想象鉴赏客体,与作者共同完成文艺作品的创造,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艺鉴赏。

小说作品表现出来的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使小说读者首先对小说作品描述的人物和事件产生"可信赖的真实感"。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他觉得小说里描述的故事和人物是生活中发生过的,或者是生活中可能会发生的。如果小说读者在阅读中觉得小说作品既无生活真实也无艺术真实,里面全是虚假的、歪曲的生活,那么可以断定,这种鉴赏主体与鉴赏客体之间不能成功地建立信赖与交流的关系,那么小说鉴赏活动就不可能启动。

当小说读者对小说作品的"真实性认可"产生以后,小说读者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就会对小说的故事和人物形成阅读的审美注意,他将留意小说故事如何发展,设身处地地想象小说人物的各种情境,全方位地投入自己的感情,与小说人物同悲同喜,为人物命运感喟概叹。他可能会在小说人物的性格、命运里发现自己的影子和自己的生活,他可能会联系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理解为人物寻找解释和预测,并为小说人物的命运印证了自己的解释和预测而产生由衷的阅读愉悦和审美快感。这种阅读愉悦和审美快感的产生又反转来使小说读者对小说作品进行反复地玩味,反复地体验,反复的欣赏。如果小说读者在鉴赏过程中没有投入自己的感情,小说鉴赏只能停留在理解词义和语句的阶段,读者积极的想象活动无法激活,小说鉴赏活动就不算真正开始。

在小说鉴赏活动中,鉴赏者如果不投入自己的感情,就难以和鉴赏对象产生情感交流和情感共鸣,但是,感情如果投入太多,到了没有节制和任意泛滥的地步,这样的小说鉴赏就会走偏方向。即能跳入鉴赏客体中,投入感情以至与鉴赏对象产生共鸣,同时又能清醒地从鉴赏情感中跳出来对鉴赏的过程和结果作理性分析。这才是完整的符合鉴赏规律的小说鉴赏。

"跳出来"的理性分析如何操作呢?小说读者在对小说作品作了"真实性认可"后进行"总体阅读",接下来的"局部解剖"就是想到这个完整的富有艺术生命的小说世界是作家虚构的,是作家对客观生活作了主观改造的结果,需要小说读者脱离共鸣的情境冷静地分析下列内容:小说作家塑造了一个什么类型、什么特征的人物形象?这个人物性格、人物命运概括了一个什么样的哲理和生活底蕴?他在现实生活和小说历史中有没有典型意义?小说作家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段和技巧去刻划这个人物?这种手段和技巧有无新意?和传统的手段和技巧联系及区别在哪里?同样的内容还可以追问情节和细节、故事与环境。这些理性分析的介入将出现真正的小说鉴赏,在冷静的分析和比较中,读者便可以准确地把握小说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格。

原贴:如何评论小说

苏梅足迹

看结构布局,内容是否充实,情感描写

原贴:如何评论小说

白小白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更何况一个人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心态对同一事物的看法都可能不同,因此,对于如何评价一部小说,除了冠冕堂皇的文学性、艺术价值等考核点外,作为普通读者,个人观点,评价小说好坏不外乎就是故事性和个人认同感。故事里的情节就像是在写我,或者所描述的世界对我足够吸引、个人觉得足够震撼,那么我想我肯定会花很多时间去读这部小说的。

原贴:【初心评论】我们应该如何评论一部小说呢?

说好不忧伤的

简单地说,评论小说的人物、情节结构、修辞、主题、环境。



小说鉴赏方法

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塑造有血有肉的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学习和鉴赏小说,首先要学会剖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塑造人物的手段和方法等,当然要先明确小说的三大要素及古典小说(中国)发展阶段等相关常识。



小说是通过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社会生活环境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具体描写,用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个基本特征,一是通过人物的外貌、对话、行动和心理等描写,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或性格;二是要有一定的故事情节,通过对社会生活的细致描写,表现复杂的矛盾冲突,叙述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在情节的发展中展现人物性格的变化;三是描写具体的社会环境,以表现人物和事件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条件,用来烘托人物,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因此作者总是通过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来描绘所处的时代,寄寓他所领悟的生活真理。而读者也只有通过人物形象的认识去把握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本质。



小说之所以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由于它塑造了具体感人的典型人物形象。



典型的艺术形象是指既具有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又能反映一定社会的某些本质、具有某种共性的人物形象。即我们常说的个性和共性的统一,如我们刚学过的“套中人”别里科夫、“守财奴”葛朗台,及“祥林嫂”、“老栓”等典型艺术形象。



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一般不会是单一的。既可正面描写,又可侧面烘托;既可进行语言、行动等直接描写,也可通过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等来达到同样的目的。



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行为是统一的,什么样的性格决定了有什么样的行为。所以,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应该注意人物的行动描写。如“葛朗台与年龄不符的扑金器的行动”等,只有守财奴的他才做得出来。



语言也是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手段。因为,不同性格的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的语言习惯。我们从人物语言入手,就可以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如葛朗台句句话不离金钱、占有、交易,守财奴的个性特征展示无遗。



心理活动是人物本性的再现,外貌描写也可以反映人物内心,揭示人物性格,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小说是时、空的艺术,这里的空间主要指的是环境。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并驱使其行动的特定场所。既包括自然环境又包括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即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即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环境决定并影响人物的性格,同时,人物性格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如别里科夫对全城的辖制。二者相互统一。自然环境指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它常常是为制造气氛、衬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而安排的,一般都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被当作是社会环境的暗示。发《祝福》中年关祝福的景象,《母亲》中车站氛围的描写等。



需要注意的是环境对人物性格的体现起着强化作用。作者为了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往往为人物设置各种不同的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出性格。最后尚需提到的是环境所展示的世态风情不仅仅只为塑造人物服务,还有它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



从解读故事到理解人物

小说的审美特征和表现手段决定了读者在鉴赏小说作品时要遵循独特的鉴赏规律和鉴赏方法。作为叙事性文学文体,小说世界是由一个一个的人物形象、一个一个的情节事件、一个一个的环境景物有机有序地组合而成。作为借助语言作塑造形象的媒体的文学文体,小说的这些系列形象是在鉴赏者的脑海里通过想象间接生成的。小说作家用一个一个的词语、一句一句的有序化、个性化的语言来描述小说形象。小说读者将通过读懂这一个一个的词语、理解这一句一句的语言,在自己脑海里再现小说作家描述的形象。所以,进行小说鉴赏的第一个前提是鉴赏者要具备一定的语言素养和语言能力。他起码能认识2000以上的汉字,能根据词意和句意,通过形象思维在自己的大脑里复现小说描述的系列形象,并把小说系列形象联接为一个完整的有因果关系的故事。

这是一种在语言素养和语言能力综合作用下的对小说故事的总体直觉感受。中西小说发展的历史证明,小说"寓教于乐"的审美功能常常是通过可读性很强、艺术感染力较大的故事来实现。具备了小说鉴赏能力的读者在进入小说鉴赏过程的第一环节,就是通过总体地阅读小说的文字语言,迅速把握这篇小说的故事的基本轮廓和情节的基本类型。

小说的故事情节实际上是由小说人物的性格、言行生发的一件一件事情的有序组合。有什么样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小说就会生发什么样的事情和情节。小说鉴赏者在了解了故事轮廓和故事类型的基础上就要进一步把握小说人物、理解小说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在小说故事中显现的小说人物均有各种各样的类型。有的小说人物在作品中鲜明地表现出某一个性格侧面的特征,小说作家写进故事中的事情经过了严格的选择和提炼,这些材料能生动地展示人物突出的某一方面的个性。相当多的短篇小说、微型小说都是采用这样的方法写人的。有的小说人物在作品里表现出了矛盾的性格元素,概括出了生活中的复杂人物性格现象。有的小说人物在作品中展示了一个复杂的性格系统。一般的中长篇小说塑造的小说人物常常就是这样的典型人物。

在小说故事中描述的小说人物命运也有各种各样的遭遇。有的小说人物从顺境走入逆境,承受了人生的巨大灾难。有的小说人物从逆境走入顺境,概括着生活中的美最终要战胜丑。有的小说人物象张至璋的《路》中写到的狮仔那样,在短暂的故事时空里发生"灵魂搏斗",他从决定杀人到决定不杀人,生命意识在短短20多分钟里产生了相反的剧变。有的小说人物象聂华苓的《珊珊,你在哪儿?》中的珊珊一样,15年来由清纯的美变为粗俗的丑,在一个漫长的生命历程中人物的外貌与性格出现了"质的渐变"。

无论是人物性格特征还是人物的历史命运,小说作家往往要在其中寄寓他对生活的审美理解和审美评价。小说作家常常是把他主观上对人物的感悟以及想确立的作品主题通过栩栩如生的人物性格和曲折多变的人物命运来含蓄地传达。因此,符合规律的小说鉴赏是在鉴赏故事的同时欣赏小说人物形象。



从体味细节到把握情节

小说鉴赏在完成了上述第一次总体阅读后可以进入第二个环节——"局部解剖"了。当小说读者开始对小说作品进行第二轮阅读时,他的审美注意可以先放在大致区分小说的情节单元上。在对每一个情节单元进行细致品味和分析时,他的艺术感受力可以着重放在每个情节单元的写人细节上。从小说创作方面讲,作家生动、鲜活地刻划一个小说人物的最基本的表现手段就是要选择和提炼一批高质量的写人细节。小说人物产生一般化、概念化的根本原因,就是作家没有掌握和提炼出若干个生动而典型的写人细节。人们一说起小说史上那些脍炙人口的小说典型人物时,往往就能想起若干个体现他的性格特征的细节。小说文体感的产生、小说与其它文学文体的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小说细节的叙述与描写上,所以小说鉴赏在进入到"局部解剖"时,就应该欣赏作品精采的写人细节,体味写人细节的高质量与生动性,并为作家提炼了如此富有概括力和表现力的细节以及用如此精妙的艺术表达方法来再现细节而拍案称奇。

如何欣赏小说的写人细节呢?小说读者可以根据这个写人细节的动作内容和外在形态迅速了解这个细节体现人物的"行为内容"。但小说读者鉴赏细节绝不能停留在这肤浅的第一层面上。高质量的写人细节一般会在人物的"行为方式"上展示人物性格的特征。同样是做一件事情,不同性格的人会有不同的作法。小说读者要从这一个写人细节上看出人物不同的"行为方式",并由此把握人物独特的性格特征。

从小说创作的角度说,把一系列的细节联接起来就构成了一条有机的情节链,小说情节的实质就是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的各种细节连贯有序的艺术组合。小说情节有客观的内容因素,也有主观的形式因素。说它是客观的,是因为小说情节的各个细节的内容来源于现实生活;说它又具有主观的形式因素,是因为小说作家并不按照现实生活的原有形态来排列组合,它根据小说作家的创作意图和审美理想加以重新结构。小说情节的艺术时空相对于生活本来的时空来说已做了新的重建与改造。小说情节与现实生活的这种既联系又区别的特点深刻地影响了小说作家对情节的构造和小说读者对情节的鉴赏。

因为小说情节来源于现实生活,它要求小说作家设计的情节要真实,这种真实像亚里斯多德所说,它是生活中已经发生的事情,或者是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情。已经发生的事情能够概括生活中许多同类的事情;可能发生的事情是按照生活的必然律,这个事件虽未发生,但其本质和规律决定了它可能会发生。如果小说情节里反映的生活事件,生活中虽然发生过,但它是生活中的支流或假象,不能体现生活中的全局和整体的真实状况,读者就会觉得这种情节不真实;如果小说情节反映的事件是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发生的,它超越现实生活太远,不能激发读者联想自己的生活,那读者也会觉得这种情节是虚假的。

因为小说情节还来源于作家的主观创造,小说情节时空在作家的重建和改造下,以集中、新奇的形态来超越现实生活,形成对读者强烈的审美刺激。小说情节中的巧合、误会、悬念、对比、重复……等情节技法的出现,都是为了把读者熟悉的生活用新奇、陌生的形态来表现,实现小说情节"既出意料,又入情理"的审美境界。

如何鉴赏小说情节?如何鉴赏小说情节"既真实又新奇"、"既出意料、有入情理"的情节境界呢?首先看小说情节事件的典型性。小说情节要能概括日常生活的内容,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本质内容和人性深层的心理内容,以这种相关性与概括性来激发小说读者的审美注意和审美联想。其次看小说情节组合形式的机智性。要特别留意体味小说作家在组合小说事件和小说细节时有哪些机智的构思和技法,有哪些巧妙的形态和策略。

要形成对小说情节鉴赏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可以在大量的鉴赏小说情节现象的基础上,通过学习一些小说情节理论,在脑海里建立一些情节模型。小说情节因小说种类的不同而有各种各样的模型。故事小说、人物小说、心理小说……有自己特殊的叙述模型;言情小说、武侠小说、侦破小说……也有自己富有个性的结构模型;微型小说、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更有自己稳定的文体模型。

譬如我们分别鉴赏微型小说、短篇小说、长篇小说的情节时,就可以从它们最富有文体特征的情节模型入手进行拆解和组合。微型小说体微式短,它比较讲究在情节的尾部制造意外结局来给读者一种阅读震惊。为产生这种情节效果,小说作家常常要用到一种把误会和悬念叠加使用的"释悬曲转"模型。短篇小说的艺术时空比微型小说要阔大,但短篇小说又没有长篇小说那种全方位反映生活纵断面的优势,短篇小说的构思常常要通过重建新的艺术时空来机智地反映生活、表达主题。于是短篇小说的"时空交错模型"便应运而生。聂华苓的《珊珊,你在哪儿?》写男主人公李鑫想去会见15年没见面的初恋女友,作品只写了李鑫在去吉林路的公共汽车上的一个事件的片断,但在这个"横断面"的叙述中,作家以李鑫的眼睛和心灵为线索,不断切入一些李鑫对15年前生活的记忆,待形成了"现实—往事—现实—往事—现实……"的时空交错模型后,作家突然让公交车上那个粗俗作做、令人生厌的妇女与十几年来让李鑫魂牵梦绕的清纯女孩珊珊重叠。突兀的嘎然而止的结局令我们感受到了生活对人无情的重塑,体验到理想的美在世俗生活中的破灭。用新形态的、陌生化的艺术时空,机智地表达小说作家的立意和审美情趣,这是"时空交错"等短篇小说情节模型形成的原因之一。

长篇小说有以《唐·吉诃德》为代表的"单线式情节模型";有以《安娜·卡列尼娜》为样板的"双线式情节模型";有以刘心武的《钟鼓楼》为试验文本的"橘瓣式情节模型"……长篇小说要真实、全面地并富有艺术感染力地反映纵断面生活,它的情节模型的构建主要是为了有深度、有厚度地概括立体式的纵断面生活。为实现这个艺术目标,传统的长篇小说和当代的长篇小说都在探讨一个有艺术生命力的长篇情节模型——综合立体与线性的"串珠模型"。古典长篇小说《水浒传》写了108 将的故事,差不多每个人都有曲折、动人以至是惊险的传奇。作品用若干回写足、写透一个人,在这几个回书中,横断的、纵断的、现实的、历史的生活全面铺开,形成了以这个人物为核心的独立故事。每个人物独立的故事就像一颗完整的珠子。然后这许多珠子用一条艺术线索将它们连接组合。全篇的叙述按线性铺开,但每一颗珠子展示的人物生活又是立体的。这就是综合立体与线性的"串珠模型"。这种长篇情节模型因其特殊的艺术优势和艺术功能直到今天还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如果我们从这些情节模型来鉴赏小说,就会发现中外小说艺术发展过程中带规律性的现象,会对不同题材、不同类别的小说作品有更敏锐的鉴赏意识,有效地提高对小说文体的鉴赏水平。



从分析主题到欣赏技巧

小说鉴赏在进行到第二环节 —— "局部解剖" —— 掌握人物形象的内容和描写人物形象的基本手段、方法的同时,还是要启动一项这样的解读、分析工作:透过人物形象和描写人物形象的具体材料(细节、情节)、领悟和体味作者在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中寄寓的主题,这就是要理解人物形象背后的艺术底蕴。文学的主题是文学作者在创作题材中提炼出来的对生活的理性认识,是从作品描写的具体内容中概括出来的思想意义。小说的主题则是小说作家在描写、叙述人物性格、人物命运时显示出的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

小说作家组合细节和情节是有意的、机智的,他把哪些细节有序地组合为情节链,他将哪些没有时空联系的事情连接在一起,完全受到他的创作意图和在作品中表达的主题的制约。小说作家这种有意的、机智的组合,使得细节与细节、事件与事件之间建立了一种因果关系。小说读者在把握有着因果关系的细节和事件时,看出了小说作家对生活事件的理解和认识。我们在鉴赏沈宏的获奖小说《走出沙漠》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作者要正面肯定、赞美的人物肇教授根本就没有出场。作品实际上写了一明一暗两件事,表面是叙述主人公"我"与迷路的三个考察队员坚决不动用最后一壶水,一直坚持到黄昏才走出沙漠,找到了绿洲。另一件是没有正面叙述的事,通过"我"两次的插叙读者才知道,考察队迷路时,最先倒下的是年纪最大的肇教授,但肇教授临死之前把一滴水都没有的真相告诉了"我",他要"我"把这壶沙当作水的假相一直坚持到最后才告诉大家。这明写的和暗含的两件事一经组合连接起来,读者就发现了两件事的因果关系—— 肇教授临死前把沙当作水的计谋,使整个考察队得救了。这一细节也用人物的牺牲作代价有力地刻划了肇教授先人后己的博大心胸和机智沉着的性格特征。这个有因果关系的故事实际上也概括了人类生活一个真理——在任何逆境中人都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和精神,人没有信念和精神就不能战胜绝望。从这样的故事和人物里能读出这样的主题才算是真正的小说鉴赏。

小说的主题隐含在小说的因果情节和人物描写里,这种对生活事件和人物命运的理性认识和小说作家的主观思想意图有直接联系,作家的思想认识和创作时的主观意图深刻地影响着小说主题的形成。但是,小说的主题又不直接等同于作家的创作意图。这两者有着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复杂关系。有时,小说主题艺术地传达了作家的主观意图,就使得这两者基本相同。有时,小说主题并没有艺术地或者说是完全传达作家的主观意图,就可以说,是"小说主题小于主观意图"。有时,小说作品因写活了人物,写透了事件,小说的人物和事件便按照自己的生活逻辑发展,他们有了自己的艺术生命,显露了一些连作家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内涵底蕴,那么可以说这是"小说主题大于主观意图"。小说主题与作家的创作意图之间的既联系又有区别的关系证明,小说主题包含着"形象客观"和"作家主观"两种成分;小说作家在表达主观意图时有参差不齐的艺术水平,这使得小说读者在鉴赏小说主题时会出现种种复杂的情形。

当小说读者的鉴赏能力不强,而优秀的小说作品的主题比较丰富、多义时,小说读者只能理解其中一部分的小说主题,达不到高层次的鉴赏境界。有时甚至出现不能正确理解小说主题,导致完全错误的解读。当小说读者的鉴赏能力比较强,而优秀的小说作品的主题内涵比较丰富、多义时,可能会出现小说主题鉴赏的超越和提升。小说读者不但领会了小说作家在小说人物形象和情节故事里寄寓的主观意图,而且还发现和感受出了小说作家没有意识到、小说形象获得了艺术生命时滋生的客观内涵,小说人物、情节包孕的主客观思想都被小说读者领会和把握。在这种情况下,高明的、懂得小说鉴赏规律的作家会充分理解和高度评价小说读者这种出乎意料、令人惊奇的新发现、新领悟。

鉴赏小说主题的高级境界是把握"小说母题"。某一小说作家的作品中反复出现同一主题,就形成文艺学中提及的"小说母题"。这是对小说主题进行类型化分析和鉴赏的结果。发现和品鉴某一小说作家或某一时代的小说创作共同出现的"小说母题",并进一步将归纳到的"小说母题"与国外具有可比性的小说进行比较鉴赏、比较分析,就会在比较高的层次上来欣赏小说主题了。

当我们完成了对一部小说作品的"总体阅读"和"局部解剖"两个环节的鉴赏后,还需要从头至尾对小说作品再做一次"总体阅读"。这一次总体阅读,可以进一步巩固已确立的人物形象,印证自己对作品的主题感受和认识,对细节和情节作深化理解,在这些鉴赏阅读中,小说鉴赏的深化是要进一步体味作品的富有特色的艺术技巧。这种对小说的艺术性体察很可能在第一次总体阅读和第二次局部解剖时就有感觉、有认识了,但是,作为对小说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的鉴赏,需要在印证解读了小说的思想内容的同时,巩固和强化对小说作品艺术性的体验和认识。所以,小说鉴赏的第三个环节 —— 第二次总体阅读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体味和欣赏优秀小说的艺术技巧。小说的艺术技巧指的是小说作家在塑造性格和构建情节模型、提炼叙述语言等方面的技法因反复熟练地使用而形成的一种技能。艺术技巧是为表达小说内容(人物、情节、环境)服务的。小说的艺术技巧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我们在这里着重讨论塑造人物和设计情节的几个主要技巧。

正面延宕与侧面衬托的写人技巧。在小说里塑造人物有两个最基本的技巧 ——让人物出场和不让人物出场。小说人物一旦在作品露面,小说作家就要集中艺术力量去写活人物。但是小说的篇幅永远是有限的,而刻划小说人物性格的材料却是无限的。要在小说创作中艺术地解决这一对矛盾,小说作家的技巧就在于:第一、他首先确定作品要表现的人物特征(个性、行为、语言、思想等),然后选择和提炼若干个材料(细节)去反复展示人物的这一个特征。这些材料可以是时空不同但内涵相同的"同质异形"的细节。一个人物特征用两个以上同质异形的材料去反复表现,便构成了叙述延宕(或叫叙述重复)的艺术效果。

有时作家要正面表现的人物不让他出场,小说腾出的篇幅主要用于写与他有关联的次要人物或有关联的物品细节,写次要人物在主要人物的行为影响下产生的心灵震荡和命运转折,写在物品细节上留有的主要人物的影响和效果。这就是侧写和虚写的写人技巧。于德北的获奖作品杭州路十号主要写一个待业青年"我"因无所事事而开了一个生活玩笑——把他的痛苦和绝望写下来寄给一个想象中的地址和人物—— 杭州路十号袁小雪。 谁知他真的收到了杭州路十号袁小雪鼓励他勇敢地面对生活、改变自己的处境和命运的信。并且,他每一个月都会收到类似的信和书。待他思想发生了转变去找袁小雪时,才知道,"袁小雪"原来是著名的病残心理学专家骆翰沙教授,他患骨癌已去世两个多月了,他在去世前还留下了一叠信嘱老伴每个月都给那个待业青年寄一封。骆教授作为一个作品要着力刻划的用自己的生命之火去点燃别人的生命之火的人物,在作品中根本就没有出场。作品正面描写的是骆教授的人品、胸怀对一个待业青年的影响和改造。次要人物的命运、性格的转变动力来自未出场的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品德,这里面蕴含的审美信息足以激活读者的艺术想象。这是一种十分高明的人物侧写技巧。

多重突转与反跌对比的情节技巧。在小说情节的有序组合和进行线性叙述时,小说作家为了实现小说情节的传奇性,他总想让小说读者猜不到他下一个情节内容和故事的结局,因此有意制造小说的两个情节之间发生相反突变的模型便得到了小说作家的青睐。小说作家在使用这种情节模型和技法时,他不仅是让小说情节作一次突转,而是让情节连续突转几次,使小说情节方向在突转了180度后,又突转180度,有时甚至是突转几次。陈建功的获奖小说飘逝的花头巾男主人公"我"本来对生活感到无聊和绝望,在女主人公沈萍的鼓励和示范下,他的生活发生了转变,开始向上和发奋;等到"我"考上了大学,去寻找"我"一年来一直梦牵魂绕着的沈萍时,情节却再次发生了意想不到的突转——沈萍自己却走进了"我"千方百计要摆脱的堕落生活。情节再次突转,深刻地启迪着他们性格突变里包蕴的哲理。

叙述对比本来也是小说设计情节模型的最常用到的技法,但不少的小说作家却把它熟练地用成一种反跌对比的技巧。小说作家在小说中不是设置一重对比的情节,而是设置两重以上的对比,让人物与人物、事件与事件发生交织错落的变化。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的阅读震惊就来自于这两重的反跌对比。主人公故意违规想让警察把他关进监狱以便度过一个寒冷的冬天,但他连续几次违规都未获得成功,待他最后听见教堂钟声和歌声心理产生了忏悔、准备重新做人时,警察却把他抓进了监狱。想进监狱而屡不成功,而不想进监狱准备重新做人时,却把他抓进监狱——这就是情节的反跌对比。设置双重以上的对比技巧,使情节的容量和包涵的哲理大大扩增,情节的可读性与传奇色彩便得到了有力度的强化。



从钻进去到跳出来

文艺鉴赏的特征与规律告诉我们,鉴赏主体与鉴赏客体之间产生审美情感交流,鉴赏主体设身处地地想象自己在鉴赏客体中的情形,将自己的感情投射于鉴赏客体,并结合着自己的经历、知识、修养去想象鉴赏客体,与作者共同完成文艺作品的创造,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艺鉴赏。

小说作品表现出来的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使小说读者首先对小说作品描述的人物和事件产生"可信赖的真实感"。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他觉得小说里描述的故事和人物是生活中发生过的,或者是生活中可能会发生的。如果小说读者在阅读中觉得小说作品既无生活真实也无艺术真实,里面全是虚假的、歪曲的生活,那么可以断定,这种鉴赏主体与鉴赏客体之间不能成功地建立信赖与交流的关系,那么小说鉴赏活动就不可能启动。

当小说读者对小说作品的"真实性认可"产生以后,小说读者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就会对小说的故事和人物形成阅读的审美注意,他将留意小说故事如何发展,设身处地地想象小说人物的各种情境,全方位地投入自己的感情,与小说人物同悲同喜,为人物命运感喟概叹。他可能会在小说人物的性格、命运里发现自己的影子和自己的生活,他可能会联系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理解为人物寻找解释和预测,并为小说人物的命运印证了自己的解释和预测而产生由衷的阅读愉悦和审美快感。这种阅读愉悦和审美快感的产生又反转来使小说读者对小说作品进行反复地玩味,反复地体验,反复的欣赏。如果小说读者在鉴赏过程中没有投入自己的感情,小说鉴赏只能停留在理解词义和语句的阶段,读者积极的想象活动无法激活,小说鉴赏活动就不算真正开始。

在小说鉴赏活动中,鉴赏者如果不投入自己的感情,就难以和鉴赏对象产生情感交流和情感共鸣,但是,感情如果投入太多,到了没有节制和任意泛滥的地步,这样的小说鉴赏就会走偏方向。即能跳入鉴赏客体中,投入感情以至与鉴赏对象产生共鸣,同时又能清醒地从鉴赏情感中跳出来对鉴赏的过程和结果作理性分析。这才是完整的符合鉴赏规律的小说鉴赏。

"跳出来"的理性分析如何操作呢?小说读者在对小说作品作了"真实性认可"后进行"总体阅读",接下来的"局部解剖"就是想到这个完整的富有艺术生命的小说世界是作家虚构的,是作家对客观生活作了主观改造的结果,需要小说读者脱离共鸣的情境冷静地分析下列内容:小说作家塑造了一个什么类型、什么特征的人物形象?这个人物性格、人物命运概括了一个什么样的哲理和生活底蕴?他在现实生活和小说历史中有没有典型意义?小说作家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段和技巧去刻划这个人物?这种手段和技巧有无新意?和传统的手段和技巧联系及区别在哪里?同样的内容还可以追问情节和细节、故事与环境。这些理性分析的介入将出现真正的小说鉴赏,在冷静的分析和比较中,读者便可以准确地把握小说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格。

原贴:如何评论小说

ClaireCG

不是的,是歌曲

原贴:叶洛洛的钓以倾心是小说?

bingbingyuan

原来小说评论也有这么多的讲究,我都只是从自己的情感处罚去评论里面的人物的,看来比较肤浅啊

原贴:如何评论小说

tanyaa

金庸,是我

原贴:金庸最新版武侠小说

eass

现在已知金庸就改了神雕、天龙……其他的多半是好事者瞎掰的…… 其实,现在的15部已经广为流传了,而且被普遍认同和接受,所以,金庸也不可能去修改太多的,否则,搞不好,改坏了,反倒坏了自己的名头……

原贴:金庸最新版武侠小说

genbenhenshuai

我是个武侠迷,四年前开始看金庸小说的,金庸小说总计15部,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另加一本越女剑,我已经全部看完了,最新版的是广州出版社的,在九久网上书城有卖的,不错! http://search.99read.com/search/index.aspx?book_search=all&main_str=%u91D1%u5EB8&searchKind=content (这是一个网址,不是分开的)你进去一下便知道了,全部是金庸的,你自己去看一下吧!

原贴:金庸最新版武侠小说

土豆嘎哒

LS各位,为了精益求精,老金确实这些年都在修改他的作品,不过改动太大了,虽然原来的作品也有不少BUG,但先入为主了,像什么乔峰没死,悲剧色彩就减少了很多,把降龙十八掌改成降龙28掌的,王语嫣是丁春秋的孙女啦,后来想和他练青春永驻的邪功而和段誉分开,段誉娶了8个老婆什么的,还有黄老邪爱上了梅超风什么。虽然解决了不少BUG,如黄蓉的年纪原来比郭靖还大等。但我感觉没原来的精彩了,我宁可不看,以前的不是已经很经典了吗。

原贴:金庸最新版武侠小说

Cecile_安

去玩新版金庸群侠传——越女剑就知道了

原贴:金庸最新版武侠小说

kidonly

寻香倾心的作品 陷落在爱情里爱如指间沙我的爱卑如尘埃等

原贴:寻香倾心的作品?

高原

现在更新到1584章

原贴:最佳女婿林栩小说共有多少集

分明的笑33

有些人看到六百多集还是没有完,不花个三五百元充值应该看不完,没意思!

原贴:最佳女婿林栩小说共有多少集

我要fitfit

那个会占资源的

原贴:那有最新版的优化大师

Bugatti Veyron

这里的是最新的,下载吧

原贴:那有最新版的优化大师

Lone Range

主角叫姜倾心霍栩的小说叫第一甜妻:霍先生,撩错了!,它的作者是南浅倾心创作的一本现代言情小说

原贴:姜倾心霍栩小说叫什么名字?

唐风宋雨

主角是姜倾心、霍栩的小说第一甜妻:霍先生,撩错了!,是由作者“南浅”创作的

原贴:姜倾心霍栩的小说是什么名字?

florna

陆筠言姜倾心出自小说第一甜妻:霍先生,撩错了!

原贴:陆筠言姜倾心是什么小说?

哼唧酱油饼铛子

霍仙姑就是霍老太太,霍三娘(霍锦惜)是霍仙姑(霍老太太)的小姑,霍仙姑是霍玲的妈,霍秀秀的奶奶。霍玲是霍秀秀的姑姑。

霍三娘名叫霍锦惜,老九门最后传位给的是霍仙姑(霍老太太)。

霍三娘(霍锦惜),老九门下三门之首,是霍仙姑的小姑。在老九门内乱时,因为联合外人以及陈皮对付佛爷,后因内疚主动辞去霍家掌门一职。后扶持霍仙姑上位。与陈皮阿四曾是盟友。

霍玲,老九门的后人,霍仙姑的女儿,霍秀秀的姑姑。当年暗恋张起灵,参加了西沙考古队,后来似乎是参加了一伙西王母宫的探险,而后失踪,在格尔木疗养院出现,因误吞食丹药变为禁婆。

霍秀秀,老九门后人,霍仙姑的孙女,霍玲的侄女,吴邪幼时玩伴,与解雨臣青梅竹马。

扩展资料:

霍锦惜、霍仙姑、霍玲、霍秀秀都是九门中下三门中的霍家人。

下三门为商,美人算子棋通天,是故事比较少的一门,都是古董商人这类,主要以倒卖为主,虽然功夫不弱但是不太自己活动。下三门和平三门的来往关系密切(比如吴家跟解家、霍家),而上三门和下三门中,只有大佛爷和齐铁嘴关系是最好。

霍仙姑是老九门中唯一一位女性,下三门之首。霍仙姑相貌头脑身手俱佳,气场干净,气质宛如仙女一般出尘。年轻时爱吴邪爷爷爱到不行,吴邪爷爷结婚生子后便嫁去了京城,成了新政府的高官夫人。

霍家是罕见的女性家族,历代当家的都是女性,女儿外嫁后生的女孩也都跟着姓霍。后来死在张家古楼中,被吴邪带回了头颅证实死讯。

原贴:霍仙姑霍老太太霍秀秀霍三娘霍锦惜霍玲关系?

蓓vvvv

如果真的喜爱金庸小说的话 花钱买一套吧 摆在书架上也好看

原贴:金庸最新版小说

露露露露

最新的应该是72年写完的《鹿鼎记》了(封笔之作). 还有《越女剑》是70年的. 这两个应该是最新的了.

原贴:金庸的最新版小说

zzjacy

金庸的最新版小说 金庸的最新版小说

原贴:金庸的最新版小说

邓米米

金庸在最新版《神雕侠侣》 十个重要改动之处

七○年代,金庸修订了五○至六○年代创作的《神雕侠侣》,这个版本简称为新版神雕.○○年代,金庸又修订新版神雕,这个版本简称为新新版神雕.现下广为流传的是新版神雕,今年二月始见新新版神雕於香港面世.本文试图比较新版,新新版神雕裏十个重要改动之处,并指出其可议所在.



杨过学武交代更仔细 安葬了欧阳锋,洪七公後,杨过离开华山.新新版神雕加上杨过「葬罢二老後,回思二人诸般奇招神功,一招招的试演习练,在岩洞中又多怘了二十馀天,直把二人的高明武功尽数记在心中,试招无误┅┅这才离去.」 杨过分别道出怎样以玉萧剑法,弹指神通破李莫愁的拂尘,毒掌,李莫愁听罢远去.新新版神雕则添上杨过请程英一起习练玉萧剑法,弹指神通.经过以上的改动,显明杨过要经过一番努力,才练成高强的武功,减弱了其聪明形象,让他更像个常人:同样要经过时间习练,武功方可卓然有成. 古墓派武功阐述明确



新新版神雕添上古墓派武功的明确述:「学者只身轻足健,出手快捷,於常人发出一招的时刻中可连发三四招,但招力却不相应而增.」,「是以身法越快越好,越轻越佳,招式中不须带有丝毫劲力,但求出招方位匪夷所思,便即大功告成.」金庸通过杨过之口,问小龙女如此出手不带劲力,只怕抵敌不过.接小龙女以这般出手,制住杨过.杨过终究悟出个中道理:「要比他快,令他想也想不到就了道儿.」 至於古墓派的玉女心经,新新版神雕增加了「玉女无锋剑」的描述:「当真临敌,只因花招极多,虚式层出,敌人难辨真假,极易受骗上当,待得发觉,早已为对方所制,後悔莫及了.」 新版神雕鲜就古墓派的武功作深入阐述,读者对玉女心经的武功更加不甚了了.新新版神雕增添了以上的篇幅,让读者更了解古墓派武功的精要之处:快,以及其不足之处:劲力不够难伤敌.





小龙女杨过情愫早生 小龙女教杨过全真派武功之前,新新版神雕述小龙女说要瞧杨过乖,才不赶他走,杨过竟然恐惧得大哭.随之见一对白蝴蝶双双飞过,杨过捉住了,听罢小龙女的嘱咐,才放走蝴蝶.接,新新版神雕述杨过与小龙女仍同睡一室,那晚杨过见睡在长绳上的小龙女的一双足,竟尔觉得可爱.胡思乱想之际,杨过突见一对白蝴蝶飞舞,捉住了,却是握住了小龙女的两苹脚掌.当惊觉是场梦时,杨过登时向小龙女道歉.第二日,小龙女怕杨过又再发梦,自始在隔壁的石室睡. 习玉女心经时,新新版神雕描述杨过见小龙女大笑後却忍住,想伸臂抱她入怀,亲她几下,双臂伸出後即缩回.後来,小龙女「生出依赖顺从之情」,「心灵相通」.两人更「情愫早生」.一日练到「亭亭如盖」时,杨过双臂抱住了小龙女,欲吻她脸颊;小龙女心中动情,觉得不妥,重重一掌猛击杨过臀部.杨过认错,小龙女原谅了他. 上述的情节,多少暗示或明示了小龙女与杨过早生情愫,更显出他们日久生情是「其来有自」的.



尹志平改成甄志丙

对小龙女「无礼」的全真教道士,於新版神雕为尹志平,在新新版神雕却是甄志丙.其实,金庸仍然保留尹志平这个人物,还补上「丘处机的弟子之中,武功本以尹志平居首,甄志丙其次,但近几年来尹志平潜心内丹炼气之道,於武功上不免生疏了,於是第三代弟子之中,便由甄志丙及赵志敬互争雄长.」金庸更於「注」中交代「尹志平真有其人」,「後曾任全真教掌教,将其写得品行不堪,有损先贤形象」,易为甄志丙,「声音相似而实无其人,纯属虚构」. 尹志平这个历史人物,蒙「不白之冤」四十年以上,最近才「沈冤得雪」,可谓异数.然而尹志平的「恶行」深入民心,除之不易,总是不太习惯甄志丙这个「代罪羔羊」.除了「声音相似」之外,甄志丙的名字改得不太好:名字中的「丙」字,无从与全真教第三代弟子相合.另外,郝大通为全真七子之一,亦「真有其人」.以此类推,郝大通误杀孙婆婆的情节,同样「有损先贤形象」,也应一并改动才是. 李莫愁陆展元的一段情对於李莫愁,陆展元的旧情,新版神雕描述不多.读者多半认定李莫愁因情场失意而作恶多端,与自家当有莫大关连.李莫愁首度进古墓找玉女心经时,新新版神雕补上她向小龙女道出自己的不幸:李莫愁本来有个相好的男人,对她说尽甜言蜜语.不料他们分开两个月,那个男人遇上一个年轻貌美的姑娘,立即跟她好得不得了,再见到李莫愁时,竟尔不睬.他告诉李莫愁跟她是道义之交,将来自当补报.他更告诉李莫愁下月在大理和那姑娘成亲,还请李莫愁喝喜酒.这番话为李莫愁所复述,书中谓她的「神情声口,十足十便似出於一个薄情寡义的男子之口」.那个男人和姑娘,自是陆展元与何沅君了. .,新新版神雕添上了以上的内容,让人更了解李莫愁,陆展元当年的一段情.倘李莫愁所言属实,她遭如此「薄情寡义」的情人抛弃,多少惹人怜悯,因之性格怪僻,行事狠辣,似乎也不能全然怪罪於她.

原贴:金庸的最新版小说

咪游记

金庸不都封笔了么,怎么还会有最新版小说啊?

原贴:金庸的最新版小说

苏小糖

你指的哪一部?

原贴:金庸的最新版小说

xiangjingxin

一楼的写的好详细啊,我只有旧版的,没有新版的

原贴:金庸最新版小说

Sakuralt

最新的是第三版 三版变化如下: 一、《飞狐外传》 旧版: 1、袁紫衣的父亲名叫凤人英; 2、结尾时,袁紫衣将骆冰的白马留下转交给了胡斐,而她却一个人独自离去,留下无限的愁怅! 新版: 1、袁紫衣的父亲叫作凤天南; 2、结尾时,是胡斐让袁紫衣骑上白马,袁紫衣摇头,悄然上马,缓步西去。从而使得白马“不由得纵声悲嘶,不明白这位旧主人为什么竟不转过头来。” 新新版: 1、飞狐的结局多了些修饰,快结束时,胡斐在父母坟墓前,碰到南兰那一幕,变成了袁紫衣把南兰劫持给胡婓; 2、主角胡斐初恋对象,更是变成了马春花。在书中的第三章中,补写一段马行空教徒弟、女儿练通臂拳,而后练习疲倦的马春花睡在草地上,让胡斐偷看

原贴:金庸最新版小说

Lucy发型很凌乱

金庸早就封笔了,没有2006版的小说

也许你说的是他现在在修改的小说,不过这些网上应该都没有的,只能买正版的了

要不然就是无限期的等,以后网上总会有的

原贴:金庸的最新版小说

archhale

《薄暮晨光》by晴空蓝兮(晴空蓝兮的书都不错的,这个不解释)

《花神》by vivibear(讲的是意大利黑手党,挺不错的)

《极品公子》还行吧,这书···

原贴:最新版的现代黑道小说

小Z

给个最新版本的,天龙八部小说下载地址 ...真晕,什么叫新版的?新版的是按旧版的改的,就算有什么不一样也不会弄成小说发到网上的,楼主真有…呃…...

原贴:求天龙八部最新版的小说!

misssuzen

已经将新世纪版,也就是新修版发给你了

原贴:求天龙八部最新版的小说!

彼岸花之舞

广州出版社口袋本

原贴:哪里可看最新版天龙八部小说?

神奇的潘熊熊

如果可以。也给我吗发吗?1002109247@qq.com.谢谢

原贴:求天龙八部最新版的小说!

carcass

那你看看很纯很暧昧吧,我觉得不错,逐浪网首发的

原贴:最新版的现代黑道小说

rafanny

《黑道枭雄》

《佛公子》

《极品公子》

《黑道是玩的》

我的传奇一生

原贴:最新版的现代黑道小说

花小颜

YY小说看了伤神伤身阿

原贴:最新版的现代黑道小说

pig妞妞

是【阴险刑师爷】吧

原贴:有一本小说男主角叫阴如栩

奔腾的白骏马

阴险刑师爷(天下第一衙2)作者:苏打

内容简介

这就叫「恶有恶报」吗?

想她隐姓埋名、改头换面来到天下第一县

为的无非是重新开始,做个平凡的好人

谁知竟惹上一个从外貌到心思都阴险难测的人物

被他抓住了把柄,再度陷入身不由己的境地!

她恨透这个处处利用她、为难她

将她玩弄於股掌之间、让她有苦难言的刑名师爷

可是,在她遭受凶恶之徒挟持的危难时刻

在她面临旧日同夥狠招追杀的生死关头

竟然是他费尽苦心调来京师的黑虎军救她脱困

竟然是他不顾性命为她挡下致命的攻击!

谁能告诉她,这一切到底怎麽回事?

为何伤她最深的人,竟也是对她付出最多的人?

这个看似心机深沉不可捉摸的男子

究竟是她无法摆脱的梦魇,抑或渴盼已久的光明…

男主角:阴如栩

女主角:宁天婧

原贴:有一本小说男主角叫阴如栩

可能感兴趣

姜倾心小说免费阅读  姜姜小说全文免费阅读  姜倾心霍栩全文小说  网络小说大全免费阅读姜倾心和霍羽  洛依墨慎栩小说  霍景深姜烟重生小说  重生霍北宸姜暖小说  姜倾心霍栩最新版小说  霍先生撩姜倾心免费阅读  

最新专题

我在惊悚游戏里封神小说全文免费阅读笔趣阁

封神演义相关的小说

单田芳的封神演义和小说一样吗?

封神小说主角名字

主角叫风元的封神小说

拜师截教的完本小说

精灵梦叶罗丽原创女主同人小说

叶罗丽精灵梦小说全集目录

叶罗丽精灵梦免费阅读完整版小说

精灵梦叶罗丽八季小说

相关专题

姜倾心霍栩最新版小说免费

姜倾心霍栩小说

姜倾心霍栩笔趣阁

姜倾心霍栩免费阅读

霍羽和姜倾心小说名

姜倾心霍栩的小说

姜倾心霍栩的小说名叫

姜倾心霍栩全文阅读

男主叫陆景辰女主叫顾念念的小说

男主叫傅沂深女主叫沐心希的小说

更多姜倾心霍栩最新版小说评论的相关推荐尽在顾文姬.

顾文姬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条款 •  版权说明

Copyright©2025 渝ICP备15005112号-4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