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尽其用

作者:巫鸿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28

顾文姬评分

4

1233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物尽其用内容简介

“物尽其用”是一个由“破烂儿”组成的庞大方阵,承载了亲人间相濡以沫的痕迹与温暖,承载了物资匮乏时代对生活的理解与敬重。“物尽其用”是对一个逝去时代的展览,从北京到光州,从柏林到纽约,无数观众默默地流下眼泪,好像突然见到过世已久的亲人与挚友。“物尽其用”是一种默默地收集与保存爱的哲学, 顽强地对抗着将置换与丢弃作为基本态度的当下,记录着中国老百姓对家庭与生活的永恒的爱。赵湘源是宋冬的母亲,像中国千千万万勤俭持家的妇女一样,她保存下大量的生活物品:化石般的洗衣皂、孩子们丢弃的玩具、堆积如山的瓶瓶罐罐锅碗瓢盆……“物尽其用”是她的人生信条。艺术史家巫鸿和当代艺术家宋冬,与赵湘源女士一起,将她的这些庞大的收藏变成了一次巡回世界的展览。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1996年寒冷的除夕夜,他在天安门的地上趴了40分钟实施他的行为《哈气》,温暖的呼吸在人行道上留下了薄薄的一层冰。他在结了冰的后海上做了同样的行为,但这一次什么也没留下,因为冰面上是不可能再形成另一层冰的。

它似乎表达着在一个像天安门这样具有权力对抗性的环境里,一个人可以有他的影响力,但这种力量只能是小众而短暂的。

其实世平活着的那会儿他就挺谅解我。他说:你给猫做饭那么上心,给我做饭怎么就不那么上心?我说它们不吃别的,就吃鱼。从世平走了以后,因为我也不吃鱼,好长一阵时间都没有去喂猫。后来一想这些猫也挺可怜的,就干脆喂它们吧。

......但后来我还是想通了:这些都是展品,无所谓的,许多人建议扔掉就算了。经过深思之后,我还是用胶带把这些盆和桶修复起来,这是一种态度,一种心意,也许很多人都不会理解,也只好如此了。 ......他们是把它当成了艺术品规格了,这使我很感动。是我保存了这些废物给他们带来了不必要的劳动,他们大汗淋漓,手和身体受到伤害,早上很早到了场地,那种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感动了我,使我的内心受到很大的谴责,为什么要留这些无用的东西给大家增添麻烦,内疚,内疚。

在赵女士同意与儿子的合作并渐渐走出过去的生活之时,她把老屋收拾干净,搬到了一个坐落于公园边的整洁的公寓里,可就在去年冬天,因为试图去救树上一只受伤的鸟而跌倒,之后便去世了。

当母亲忍痛放弃一捆捆破布头的时候,心情和战乱中的李清照丢失一车车金石图籍没有两样,她变得脆弱,感觉自己难以抵御生活的风险。

这许多物品不是标本,而是活过的生命。岁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痕迹,但岁月也带去了许多东西。我千方百计地留下这些东西,为的是要延续它们的生命

实际上,作为一个由现成品组成的装置作品,它的意义恰恰在于抗拒绘画、雕塑或摄影之类的形象再现:拒绝被转化成二维或三维的艺术图像,它的目的是保存物品作为记忆载体的性质和能力。面对着川流不息的观众,它所希望达到的是通过其巨大的体量和令人目瞪口呆的芜杂——通过未经修饰的面貌——去唤醒记忆。

礼仪行为总是包含三个因素:人、器物和程序化的行动。...... 它的意义的实现不仅在于物的陈设,更有赖于艺术家和观众之间规律性的互动。...... 目的、参与者和实现的程序。 物质性的定义: 所指的并不是一个物品的物质形态或视觉呈现,而是对"所牵涉问题或时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实。"(因为它被证明于某一成为事实的后果有关)

这许多物品不是标本,而是活过的生命。岁月给我们留下了这许多痕迹,但岁月也带去了许多东西。我千方百计地留下这些东西,为的是要延续它们的生命。

儿子:这不是茶叶罐,这是装药的。 妈妈:原来是装药的,就拿它装茶叶了。这个也是,原来是装糖的。这是你们小时候特别喜欢的那种盒的酥糖。你们也爱吃,我还逼着你们快吃,吃完了好用盒子装茶叶。一共有两个,还有一个在哪儿?我忘了。那时候这种铁罐子的糖都挺贵的,就为了要这个罐子,就天天发给你们吃。你们都吃絮着了,一看发这个糖,噔噔噔就跑。 儿子:就是为了拿这个当茶叶桶。 妈妈:嗯,就为了急着当茶叶桶。因为咱们那会儿是发茶叶,单位发,夏天发的。咱们没买过茶叶。

对于两位艺术家和他们的家人来说,《物尽其用》的巡回展出成了他们持续整理、持续回顾这些物品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也不断地加深了他们之间的亲情关系。

她之所以保留无用的东西是由于它们所含有的情感价值,如孩子们用坏了的玩具和世平没有吃完的药物。这些东西都和她最亲近的人有过密切的联系,也和她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特殊时刻有关。虽然陈旧不堪、灰尘满面,但是这些东西似乎仍然保留着亲人接触的痕迹和温暖。每当她看到这些东西都会立刻想起与之有关的亲人,以及和他们共同生活的时刻。

这种倾向在世平于2002年因病去世后变得更加不可控制。在以后的几年里,湘源几乎是把自己埋葬在她积攒的旧物之中(图1-10)。独住在儿女们提供的民族园附近的一所三室一厅的单元房里,她只是在这些物件的环绕中才感到安全和温暖,感到生活的安慰。那情况就像是她用自己收藏的这些东西——以及它们所承载的家庭记忆——给自己造了一个“茧”,在里面找到继续生活的理由。

物尽其用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巫鸿

巫鸿

巫鸿,著名艺术史家、艺术批评家、策展人。1968、1980年获得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士、硕士学位,1987年获哈佛大学艺术史与人类学专业博士学位。曾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1994年起受聘于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及东亚语言与文明系,任 “斯德本特殊贡献中国艺术史(Harrie A. Vanderstappen Distinguished Service Professor in Chinese Art History)”讲席教授。2002年建立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兼任芝加哥大学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巫鸿教授的研究领域涉及中国古代美术史、中国当代艺术,著作的跨学科性很强,融合了历史文本、图像、考古、风格分析等多种方法,极富创见,对理解中国不同材质、时期、主题的美术作品都颇具启发性。他的第一部著作《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The Wu LiangShrine: The Ideology of Early Chinese Pictorial Art,1989)获1990年由全美亚洲学年会颁发的列文森奖(Joseph Levinson Prize)。《中国古代美术和建筑中的纪念碑性》(Monumentality in Early Chinese Art and Architecture,1995)一书被Choice杂志评为1996年杰出学术出版物,进而被《艺术论坛》列为20世纪90年代最有意义的艺术学著作之一。《重屏:中国绘画的媒介和表现》(The Double Screen: Medium and Representation in Chinese Painting, 1996)获全美最佳美术史著作提名。《黄泉下的美术》(Art of the Yellow Springs, 2010)一书于2011年获国家文化遗产奖的十佳美术考古著作提名。其参与编写的重要著作还包括《中国绘画三千年》(1997)、《剑桥中国先秦史》(1999)等等。在从事中国早期艺术研究的同时,巫鸿教授还涉足中国当代艺术的领域,既策划展览又进行具体研究,论著颇丰。

巫鸿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