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过程

作者:维克多·特纳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42

顾文姬评分

5

583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仪式过程内容简介

本书是人类学经典著作之一,堪与列维-斯特劳斯和伊里亚德的伟大作品同列。 在本书中,特纳通过在非洲恩丹布部落中的田野考察,将仪式在这个群体中的地位进行了诠释。特纳拓展了“阈限”与“交融”的概念,发展了传统的结构主义。与之同时代的范·杰内普、马克斯·韦伯、涂尔干等都曾经试图把所有的文化行为统一在超级结构里,提出涵盖全体的普遍化模式,特纳则突破了传统静态的社会结构的研究,把仪式放在运动的社会过程中加以考察,他把社会看作是交融与结构的辩证统一,从而有“分化-阈限-再整合”的过程,是结构与反结构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恩丹布人与其他部落的的人迥然不同,他们几乎没有神话传说,却有浩如烟海的阐释系统,对各个事务进行说明。

从一种状态进入到另一种状态之时,一个群体会出现某些变化;而伴随着这些变化的,是通过仪式。那些变化了的状态可以是整个部落被卷入了战争,也可以是一个大型的当地社区为扭转饥荒、旱灾或瘟疫而导致的后果所举行的仪式。生命危机意识和就职仪式几乎都是地位提升的仪式,而年度性仪式和群体危机的仪式有时却是地位逆转的仪式

在恩丹布部落之中(实际上在很多非洲社会中都如此),资深酋长或叫首席酋长的职位是一个具有矛盾性质的职位,因为他既代表着已建构的政治-司法等级体系的顶端,又代表着作为一个无结构的单元的整个社区。在象征意义上,他还代表着部落的领土和领土中所有的资源。突然肥沃不肥沃,是否会发生旱灾、饥荒、瘟疫、虫灾,这一切都与他的在职联系在一起,也与他的身体和道德状况联系在一起。(p98)

同样,我们还可以提到另一现象:在众多国家参与的体系中,结构规模较小、政治力量较弱的国家常常会担任宗教价值和道德价值的秉持者,比如古代时近东地区的希伯来人;中世纪早期“基督国度”中的爱尔兰人;还有当代欧洲的瑞士人。(p110)

此时,我们又一次看到了这一现象:在结构上处于低下地位的,在道德和仪式上却占有高于他人的地位;世俗上的弱小却等同于神圣的力量。(p126)

如果没有中心的“空洞”、“间隙”或“虚无”的话,轮子的辐条和轮毂之间的相互连接就是没有任何作用的。交融有着无结构的特点,代表着人类彼此之间的联结的“即时性”,而最能代表交融的,就是“中心的虚无”。对于车轮结构的功能来说,这一虚无是必不可少的。

列维施特劳斯强调,la pensee sauvage包含着对应、对立、连结与转换等属性,而这些属性正是复杂思维的特征。他的这个看法式正确的。但是在恩丹布部落地具体情况下,我们需要注意到,他们所使用的象征表明,这些属性被物质的包装层层裹起,而这种包装是他们地生活体验所形成

wubwang'u仪式很明显的归属于"规定性的、典型的猥亵行为仪式",尽管他也包括赞美婚姻的一得重要场景,而这些场景的关系网络是特别禁止对猥亵行为进行表达的。我们在双胞胎仪式中所见到的,实际上是对野性冲动的的一种人性化、温和化作用。

范杰内普本人为通过仪式所下的定义是:伴随着每一次地点、状况、社会地位,以及年龄的改边变而举行的仪式

所有的人类社会都遵循着两种相互对立的社会模式。一种是我们已经见过的:即司法、政治和经济地位,职务,级别,还有身份组成的结构,在这一结构中,我们只能在社会人的背后含混的对作为个体的人进行把握。还有一种社会模式,在这一模式中,社会是具体而异质的个人所构成的交融。这些人尽管在身体与精神的恩赐上有所不同,但是在共同的人性的层面上,仍然被看作是平等的。

apo仪式是在一年的周期回归的时候,或是两个年头的边缘相遇的时候才会举行。实际上这一仪式所能提供的,是将前一年的结构的关系里所积存的不良情绪宣泄出去

渴望得到救赎的人应该表现的像受托人一样,尽管对为数众多的财物有控制权,却不怕哪怕一点点视为自己的。

它们(阈限现象)提供了一个卑微与神圣,同质与同志的混合体。在这样的仪式中,我们所看到的,是“时间之内或时间之外的片刻”,以及世俗的社会结构之内或之外的存在。

布伯所指出的,是交融所具有的自发性、即时性、具体性的特点,这些特点是与社会结构所具有的受社会规范所辖制、制度化、抽象化的特点相对立的。但是,可以说只有在与社会结构相并置,或与社会结构相混合的情况下,交融才会变得显著,变得可以接近。

交融以阈限的形式,进入到了结构的缝隙之处;以边缘的形式,进入到了结构的边缘之处;以地位低下的形式,进入到了结构的底层之处。

在通过仪式中,人们从结构中被释放出来之后,仍然要回到结构之中,而他们所经历的交融,已经为此时的结构重新注入了活力。如果没有这一辩证关系,没有一个社会能够正常地发挥功能。 如果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组织需要不能得到充分满足的话,那么交融的状态是不会独立存在的。交融的最大化能够引发结构的最大化,从而产生革命式的斗争,以此来达到新的交融。无论是哪一个伟大的社会,它的历史都提供了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这种循环往复在政治层面上的存在。

人们常常在“存在”(existence)与"狂喜"(ecstasy)这两个名词之间,做出同源比较。……存在就意味着处在狂喜的状态下。但是,对于嬉皮士来说——当然,也对于很多千禧年运动和“激情式的”运动来说,也是如此——他们将自生的交融所带来的狂喜,看作是人类奋斗最后的终点。

仪式过程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维克多·特纳

维克多·特纳

维克多·特纳(1920-1983)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相当活跃和多产的人类学家。他在恢复人们对比较宗教学的兴趣及开创“符号人类学”的研究方面扮演了主要的角色,是与格尔兹(Clifford Geertz)分庭抗礼的象征人类学家。 特纳于1920年出生于苏格兰。1950年4月离开罗得西亚-利文斯通社会学研究所(Rhodes-Livingstone Institute for Sociological Research)之后,他在曼彻斯特大学担任讲师职务,一直到1963年。不过他著述最丰的那几年是在美国度过的:最早是在斯坦福大学,然后在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最后是在弗吉尼亚大学。1983年他在弗吉尼亚大学逝世。其代表作有:《一个非洲社会的分裂与延续》(1957)、《符号森林》(1967)、《苦难的鼓声》(1968)、《仪式过程》(1969)、《戏剧、场和隐喻》(1974)等。

维克多·特纳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