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的踪迹

作者:张旭东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25

顾文姬评分

5

100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批评的踪迹内容简介

当代批评。 本书汇集张旭东多年来的主要中文文章和部分英文文章中译。作者在学生时代亲历80年代“文化大讨论”,致力于现当代西方文学批评和文化理论的译介;90年代赴美求学,师从当代文学理论巨匠杰姆逊,力图在批评理论、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现代主义和现代性批判、后现代主义和全球化理论的世界语境里分析和研究现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一部文集,本书因贯穿于其中的问题意识和理论旨趣而显出一种系统性。作者身处美国学术生产机制中,却明确以当代中国文化意识和思想生活为归属。全书在西方文化理论评介、当代中国文化意识史的梳理和阐发、文化政治和政治哲学的理论蕴含和现当代中国文学创作和批评实践等四个维度上展开分析,并进行了初步的理论建构。另一方面,这些文章又以自身的轨迹勾勒出当代中国文化意识的时代性变化和发展。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真正的收藏家绝不会把收藏视为带来利润的投资。他不知道也不关心他的收藏品的行市,而只一味地注重于看护。他把占有看作是他所占有的东西的复活。

作为收藏家的本雅明不仅要把事物从实用性的单调乏味的苦役中解放出来,还要把它们从物化的历史统一体中解放出来。

如果说齐一化的商品社会不但漫过了庭院而且侵入到人的意识深处,那么人便有不惜一切地把外部世界再造为内部世界方能抵御这种灵魂气息的消散。收藏者不断把事物从市场带回自己的居室,用自己的双手给这片天地打上经验和记忆的印记,这种居室劳动或许是“完整的人”的最后抗争。居室是失去的世界的小小的补偿。

历史哲学每每是一种神学的世俗翻版,而我们提及的历史哲学,在这个现代世界里的另一个源泉恰恰是马克思主义。而这种历史哲学的神学意味,正在于它的世俗方面的具体构造。

历史哲学的终极形象只能是一个神学形象:拯救者。但在此,拯救并不是那些无家可归的灵魂的终极家园。……历史地把握过去并不是“按照它本来的样子”去认识它(这是兰克学派的信条),相反,它意味着在回忆中体验过去,在时间中发现蕴含,在过去的意象闪现出来时将它一举捕获。

用本雅明的话说,用自己那“一点微弱的弥赛亚的力量”去构造一个真实的、被我们自身的经验所充满的历史,犹如普鲁斯特在一个眼前的瞬间把握住完整的一生。

批评的踪迹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