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十五讲
中国美学十五讲内容简介
中国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它将宇宙和人生视为一大生命,一流动欢畅之大全体,生命超越是中国哲学的核心。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美学具有突出的重视生命体验和超越的特点。中国美学不以认识外在美的知识为重心,而强调返归内心,由对知识的荡涤,进而体验万物,通于天地,融自我和万物为一体,从而获得灵魂的适意。中国美学是一种生命安顿之学。
热门摘录
惠子的智慧属于白天,用的是知识的眼;庄子的智慧属于夜晚,用的是生命之眼,看起来很冷,却充满了生命的温情。庄子对惠子的理智游戏不感兴趣,他要做一种生命游戏。
惠子虽然“泛爱万物”,但他与万物是分离的,物与物之间是孤立的,他所谓联系是以人的知识谱系将万物连接,并非万物自身所具有的联系。他是“看”世界,人在万物之外,人是世界的关照者;他是分析世界,世界成了人的“理”的对象,世界被“理”所征服。其直接结果,就是人与物的分离,如明代文征明所批评的“吾自吾,竹自竹,虽曰与竹居,终然邈千里”。
人是未来宴席的永远缺席者
如果说禅有一个崇拜者的话,这个崇拜者就是自性,禅是将自性作为崇拜对象的宗教。这个自性就是当下纯粹体验中所显露的世界自身。禅不以成佛为究竟位,而以自性显露为根本义,青山自青山,白云自白云。
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何处觅佛。不可更头上安头,嘴上加嘴。但莫生异见,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总不出汝心,三千世界都来,是汝个自已。何处有多般?心外无法,满目青山。虚空世界皎皎地,无丝发许与汝作见解。所以一切声色,是佛之惠。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为物之故,有其多智。终日说,何曾说。终日闻,何曾闻。所以释迦四十九年说,未曾说一字。
庄惠这段著名的辩论,反映了两种看世界的方式(诗意的和逻辑的),可以用《庄子》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叫做“物物而不物于物”。庄子是物物,即融于物,人在诗意的境界中回到世界中。惠子是物于物,即被“物”所“物”,“物”成了功利欲望的对象,人是物的奴隶,同时,物也是人的奴隶,人将物对象化。而在“物物”中,“我”与物相融为一体,没有分别,没有主奴之关系,“我”自在优游,如果还有“我”的话。
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如果站在人与天分离的角度看,天是天,物是物,我是我;如果站在诗意的立场看,“我”与世界的界限打破了,“我”和世界融为一体,还归于世界的大本。
对象化在于“隔”,庄子哲学着眼于“通”:“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人与万物相通,世界向人开放。在知识的眼光中,世界是封闭的,是一个被观者。而在生命的眼光中,万物都打开了生命的窗户,相通了。在“通”的世界中,人“与物有宜”——无所不在的相融相即。从知识、欲望的角度看世界,当然无所谓通,表面的知性掩盖了深层的隔阂。在庄子看来,这正是惠子哲学的缺憾之处。
混沌,不是糊里糊涂、幽昧不明,其要义在于:关起外在认知的窗口,打开生命体验的门。
理性的世界是秩序化的、条理的,像庄子所诟病的名家、儒家等不遗余力地建立他们的条理、逻辑,而浑沌世界没有任何秩序、理性,是一个无“理”的世界,但在庄子看来,人们热衷于建立的那种秩序、理性原是荒诞不实的,而浑沌世界的无“理”才是真正的世界存在之理。
而伯乐之流,抱着一种外在的标准,去给马定优劣,这就是孔墨之徒。
庄子并非否定人情,但庄子肯定的是人的“天情”,惠子肯定的是人的“人情”。人之情,具有一定的倾向性、目的性,也有盲目的知识性,人的喜怒哀乐之情总是与功利欲望等联系在一起……这样的情感在庄子看来,等同于俗念。庄子认为,这样的情会“内伤于心”,故说“不益生”。庄子所推崇的“天情”,就是因顺自然之情,独守精、神,以自然之情融入世界。
我们可以联系另一个概念“爱”来看。这两位哲学家都被称为“泛爱万物”
但“爱”的方式却有不同,一是以理性去爱,一是以诗意去爱。以理性去爱万物,那是一种德性主张,如同墨子所说的“兼爱”,……庄子认为,人们留恋于一般的喜乐爱恨,满足于一般的取予,终究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庄子不是否定山水之美,他也爱物,但是超越具体的情感倾向,融入世界中,与世界相与优游,以生命贴近世界,在世界的江湖中游荡,这才叫“爱”。……正因此,我以为,庄子游鱼之乐,并非“移情于物”,而是“忘情融物”……忘几忘物始能入于天,入于天,就是融于物,就是“物物”;在“物物”的境界中,人方自在、自由。哀乐不入于心,正是庄子哲学的起点。……庄子所说之“乐”,是鱼之“乐”,所谓“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而不是人之乐,不是人的情感满足所带来的快感。这是人在纯粹体验中所发现的优游境界——人无喜乐,以世界之乐为乐。
情,是一种倾向;爱,是一种施与。有了情和爱,就有了”我“和世界的分别;在这样的心灵中,就没有纯然的体验,也无法有真正的美。庄子忘情融物的哲学,将人从情感的施与和获得、目的的占有和攫取中拯救出来,强调哀乐不入于心,强调忘适之适,人既不是施舍者、也非利益获得者的角色,在纯然物化之中,不爱不与,是为大爱。庄子的哲学不是”物皆着我之色彩“,而是”物皆无我之色彩“。庄子不是泠然于扁舟孤海中人,而是在相忘于江湖中独守天真。 庄子的讨论涉及到审美态度问题,庄子的审美态度就是无态度。
中国美学追求的身心的安顿,它不在意一般的审美快感,而力图超越一般意义上的悲乐感,所谓“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在超越的境界中,获得深层的生命快慰。 中国美学的重心就是超越“感性”,而寻求生命的感悟。不是在“经验的”世界认识美,而是在“超验的”世界体会美,将世界从感性、对象中拯救出来。 它所重视的是返旧内心,由对知识的荡涤进而体验万物,通于天地,融自我和万物为一体,从而获得灵魂的适意。
中国美学十五讲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