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古诗词的句子你初读无感,多年后再读才被击中?

如题,哪些古诗词的句子你初读无感,多年后再读才被击中?
提到的作品

[作品]将进酒

大周王朝咸德年间,建兴王沈卫兵败于东北茶石河,导致中博六州险些被外敌侵占。其子沈泽川受押入京,沦为人人喊打的余孽。离北王幼子萧驰野闻讯而来,出手狠戾几乎要了沈泽川的命,谁知这看似文弱的沈泽川凶得很,回...

唐酒卿

最新跟帖
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

初闻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caolijessica

caolijessica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苏浅浅

苏浅浅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淼淼

淼淼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绿tea2012

绿tea2012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出自宋真宗赵恒的励学篇。

父亲是个读书人,会给我讲历史故事,讲战国苏秦"锥刺股"、西汉匡衡勤"凿壁偷光”、东汉孙敬"头悬梁";会让我猜字谜,猜"王公生我三兄弟,白日耕田夜读书,石崇富贵登天下,何字难题四句诗?";会带我去书店买书;会教育我,"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车马多如簇,书中自有颜如玉。"

所以我自小喜欢读书,相信读书虽未必可以功成名就、荣华富贵,但肯定可以增长见识,改变际遇。

从小人书到童话故事,从散文到诗词,从小说到纪实文学,从杂志到新闻……我渐渐沉浸在书海里不可自拔————偶得一本好书、偶闻一声天籁,偶遇一个知音、偶见一着妙笔,美好的遇见,让我如入桃花源境,令我如痴如醉,不能自己。

"刹那即是永恒",神交意会、物我两忘,读书让我遇见了最美好的自己。夜深人静,放一首小曲,沏一杯香茗,捧一本爱书与灵魂对话————人生至雅,莫过于此!

读了很多书,走过很多路,见过千古风流,听过中外绝唱。没有荣华富贵,我成了一名中学历史教师,与书籍文化终身结缘,自得其乐。教学相长,文化滋养,使我日渐笃信,“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爱我所爱,行我所行,无问西东。"

书,滋养了我的灵魂,成了我人生的一部分,陪我走过孤独寂寞,陪我走过繁华热闹;陪我走过青春,也将伴我走尽铅华。

"往后余生,风雪是你,平淡是你,清贫也是你,荣华是你,心底温柔是你,目光所致也是。往后余生,冬雪是你,春华是你,夏雨也是你,秋黄是你,四季冷暖是你,目光所致也是你。"

突然有那么一天,我在讲台上开班会,意气风发,跟学生侃侃而谈:“努力读书吧,读书能让你们获得充足的精神食粮(胜于千钟粟),读书能让你们发现并珍惜尘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胜于黄金),读书能让你们散发无穷的魅力(胜于应筹),读书能让你们寻到人生的知己(胜于红颜)————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那一刻,我终于知道是什么支撑我笑对无常;那一刻,我终于知道凭什么我可以风情万种;那一刻,我终于读透父亲的爱与深沉。

孩子,读书吧!世界那么大,我们要去看看;历史那么长,我们要去了解!

卖拖鞋的小女孩

卖拖鞋的小女孩

儿时读诗,读到辛弃疾的这首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觉得此诗平平,不就是农家生活嘛,便一晃而过。

随着年纪渐长,生活经历增多,再读此诗,真的是有股情意绵绵。

淡淡的笔法,满满的画面

此诗作者采用白描的手法勾勒了一副田园乡村图。阅读此诗,当你读到:“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映入眼帘的就是一股山清水秀的画面,溪水清澈小草摇摆,附近还有一座茅草屋。

走进茅草屋,就听到了带醉的吴侬软语嬉笑声飘出,一看原来是两个白头发的老夫妻,这是谁家的老夫妻呢?

夫妻俩在一起相谈甚欢。再往溪水东头看,就看见他家的大儿子在东头地里锄草,锄头有规律的起落,真能干呀。

视线一移,就看见成群的小鸡老鸡唧唧叫觅食,咦,看见老夫妻家的二儿子正在给这些鸡崽们织笼子,小手上上下下就织好了一大半,手可真巧。

最调皮捣蛋的当然就是这家的小儿子啦,扎着两个羊角辫,唱着不知名的小曲,从溪头盛开的莲花里面,掰了个开得正好的莲蓬,边吃边拍手,还晃着圆圆的脚丫。真可爱。

总之就是愉快幸福的田园生活图,爱的人在,有陪伴,有生活。很温馨。

浓浓的情,深深的爱

这首诗情感轻快,可诗人写的时候仕途并不顺畅。辛弃疾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南归后,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长期未得到任用的他,居住农村,对农村生活有了很大的了解,本诗中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洋溢着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向往。

人生也如此生活若是不如意,倒不妨我们换个环境,换个环境就能换个心情,发现不一样的美丽。

初读时只匆匆略过,深读后我也被这样的生活给吸引住。有事做,有人爱,有陪伴。志趣相投的伴侣,活泼懂事的孩子,这样的生活,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图源于网络,侵删。

kaross

kaross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代】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以前觉得,这不就是嫌弃我们年轻人为赋新词强说愁吗?尤其“而今识尽愁滋味”一句,压根就是大白话啊,真不懂,也不承认自己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但现在有些明白了,少年时代,总希望别人懂自己,了解自己,于是不停写,把自己情感各种放大,写很多很多事,这也是成长的过程。但是后来啊,就不一样了,有些心情不知道如何描述了,也不想再写了,因为觉得写了别人也不懂,或者是别人懂了,也没用,没有感同身受这回事,说出来也觉得甚是矫情,多大个事情嘛,于是翻遍通讯录,都不知道跟谁说话,本来想要矫情地发个朋友圈,最后,只能含混的发个天气朋友圈,今天天气真好。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小时候古诗词为了学业而背,多年以后,在某个场景,就忽然能明白一句诗,重逢诗人的心境。人生的无数次选择,不是次次都尽人意,夜半忆往事,多是悔恨交加。


chochloe

chochloe

匆匆别过,不待年华苏醒,光阴却早已前行,岁月,只留下浅浅的记忆,穿梭在时光的空隙里,追寻那些如风往事。而,那些娓娓到来的故事,却淋碎了流浪在窗外的秋魂,摇曳着沉睡在尘埃中的风铃,独诵一曲苍凉,又惹青丝,乱了流年


葛德

葛德

说一首“少年不知愁滋味”的词吧——宋代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

人年少时不明白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吟赋新词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个凉爽的秋天呀!”


注释

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背景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赏析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将上片“不知愁”的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此词构思巧妙,写少年时无愁“强说愁”和谙练世故后满怀是愁却又故意避而不谈,生动真切。此词上下片里的“愁”含义是不尽相同的。“强说”的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说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在平易浅近的语句中,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的痛楚和矛盾,包含着深沉、忧郁、激愤的感情。

keqizhen

keqizhen

我们读古诗词,所谓的有感无感,其实说的就是引没引起共鸣。共鸣是文学作品的生命。

为什么初读无感,再读有感?这与个人的年龄、角色、际遇、学识、智慧以及所处的时代等诸多因素相关联。有句话叫,时势造英雄。“时”“势”俩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建议您,读读蒋捷虞美人·听雨吧!说是听雨,岂非读诗?岂非阅世?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三月的鱼ying

三月的鱼ying

我年轻时读题画诗竹石(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只是感觉此诗是描写竹子在石头上的生长,表现竹子的坚强,琅琅上口,会背诵而已。随着时间的推移,再读此诗就不是停留在表面上了,感到诗作者通过描写竹子的坚强,是用来形容人的坚强,整个诗句意思是:

(竹子)随那东南西北风猛刮,也吹不倒它。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

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

尤其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句诗,我们后人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类似这样的诗句,还有很多,例如:

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2.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3.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要买到实惠的

要买到实惠的

吸收文化精华@爱的力量。

大家好,很高兴回答上面的问题。有一首诗,初读时没有感觉,但是多年后再读,就被击中了心田。这首诗就是初唐诗人陈子昂写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的意思是,前面不见重视贤才的圣君,后面不见求贤若渴的明君。只有那苍茫的天地悠长无限,一想到这一点,我就止不住的热泪直流。

从这首诗中,我仿佛看到了作者那单薄的身影,在茫茫的大地上独自徘徊。孤孤单单,寂寞难耐。却找不到一个可以倾诉衷肠的朋友,也碰不到一个欣赏自己才华的帝王。从“独怆然而涕下”这句诗中,我感受到了作者那怀才不遇的痛苦悲伤,那知音难觅的孤独无奈。

虽然诗人陈子昂写的是自己的个人情怀,其实描述了人类整体的困境——在茫茫宇宙中,人类实在太渺小。人与人之间又是那样难以沟通,谁不是感到孤独寂寞伤感呢?

从这首诗中,每个人都可以看到真实的自己。发现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困境。从而也就释然了,既然大伙都这感觉,那也没有什么。还是傻傻的、乐呵呵的活着吧,人活得简单一点,才是最快乐的。

好了,今天就分享这么多。如果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请你读完文章以后,再关注“喔爱小咪”。

mirandawx

mirandawx

李白《将进酒》中的两句: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覆来。是啊,人要有信心,要有征服困难不怕坎坷的勇气。没本事的人一辈子在一个地方守着一个饭碗,有才能的人这一生在哪都能找到饭碗。只要把自已磨炼成一个有作为的人,即使遇到绝境,也只不过是从头再来,无需患得患失,只管豪迈向前!

纳兰浅

纳兰浅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出自庄子内篇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泃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其意思是泉水干涸,鱼儿困于陆地,相互吐沫以求生存,而此时此刻,却不如彼此不曾相识,各自畅游于江河湖海。

“初听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记忆中的点点滴滴,有时候会冷不丁的冒出来,伙伴,恋人,同窗…还有几人能与你相濡以沫?

其实,人生就是在舍与得中轮回,缘份自有天意,缘至则聚,缘尽则散,没有什么无法割舍。小时候手心攥的一粒糖,哪怕它溶化,也不松开你稚嫩的小手。也曾为说好到白头而恋人却偷偷焗了油而寻死觅活。随着岁月的流逝,随着生活的磨难,终于明白了沒有什么不可割舍,痛了,自然就放手,缘尽,自然就相忘于江湖!当你学会了放手,世界就在你的手中。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君共勉。

倾盖如故

倾盖如故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