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为何不给斯大林写传记?

提到的作品

[作品]我的大学

完整记录九十年代大学生活,亲历者和记录者叠加的纪实作品

赵钢

[作品]母亲

高尔基的名字在所有外国作家中,在我国是知名度最高的一位之一。凡是读过高尔基书的人至少从课本里就知道他的《海燕之歌》、《母亲》。这位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无产阶级文学的伟大作家。前苏联社会主义学的奠基人曾...

高尔基

[作品]童年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内容包括了高尔基幼年时期从三岁至十岁这一段时间的生活断面。阿寥沙·彼什科夫三岁丧父后,由母亲和外祖母带到外祖父家。外祖父卡什林是一个小染坊主,已濒临破产。他性情...

高尔基

[作品]不合时宜的思想

不合时宜的思想》表现了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大胆、复杂、深邃、隐秘的思想。没有了这些,我们所看到的只能是一个被阉割了的、被片面化的高尔基。

马克西姆·马克西莫维奇·高尔基

最新跟帖
冬蟲草

冬蟲草

不知如何写,如实写,得罪斯大林,不如实写,违背自己内心,也失去了传记的意义,最好的方式就是不写。
nystagmus

nystagmus

高尔基生命中的最后几年里,斯大林曾让高尔基为自己写传记,但是高尔基不愿意不断的损耗自己的信用,推三阻四不愿动笔,这时候他的妻子穆拉失踪了,儿子也死于车祸。高尔基从儿子的墓地回家后一病不起,这时候穆拉回到了他的身边,并且向高尔基袒露自己是斯大林派到他身边监视他的人,而高尔基的两任妻子、两个情人包括穆拉自己都是苏联情报人员。
kortarmlelijk

kortarmlelijk

斯大林曾让高尔基给自己写传记,高尔基并没有明确拒绝,而是一直在拖延,在很多时候,没有明确同意其实已经可以看做是一种反抗了。后来人们在整理高尔基遗物的时候,就连传记的开头都没有找到,这变相证明了高尔基的确没有想过给斯大林写传记。高尔基和列宁曾是好友,但因为理念的不同,高尔基选择离开俄国。高尔基认同革命,但是并不认同激进的革命,他觉得列宁在革命的时候有些地方太过残暴了。斯大林在上台之后,高尔基觉得情况会有改观,再加上斯大林的极力邀请,所以高尔基选择回国。不过这应该是他此生当中做的最后悔的决定了。斯大林非常欣赏高尔基,但是高尔基对斯大林却不怎么感冒。归根结底,还是高尔基也不认同斯大林的执政理念。斯大林渴望权力,充满野心,尤其是肃反清洗,更是让俄国失去了不少精英,这让高尔基怒不可遏。在这种情况下,高尔基选择沉默已经是他能做到的极致,如果让他违背自己的内心,歌颂斯大林的伟大,他是绝对做不出来的。除此之外,虽然斯大林对高尔基的态度非常好,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尊敬文人,他对苏联的文人团体始终持打压态度,根本就不让这些人发声,高尔基看到这种场景,内心肯定也是非常悲凉的。其实对于高尔基,斯大林也不是欣赏他的文学素养,而是欣赏他在俄国的影响力。斯大林的如意算盘打得非常好,他对高尔基的态度好,不过是希望高尔基能为自己服务,利用他在人民心中的地位,提高自己在百姓心目当中的声望。高尔基非常值得大家敬佩,如果他愿意为斯大林写传记,那么他的地位将会提高无数倍,金钱和权力更是唾手可得。可是他没有这么做。不是因为他愚蠢,而是因为他有文人的风骨。高尔基写作的初衷是为了人民,他有着自己的底线,无论是谁都不能越过去,其中甚至包括他自己。可能有人会指责高尔基,因为他没有站出来反抗。可是大家要知道,高尔基当时完全没有反抗的条件。斯大林安排专人伺候他,这些人可不光是为高尔基服务,而是在监视高尔基的举动。高尔基表面上光鲜亮丽,可他不过是被囚禁在笼子当中的金丝雀罢了。如果高尔基的反抗可以为人民造福,相信他肯定义无反顾这么做。可是他即便发出了自己的呐喊,估计也是石沉大海,在俄国掀不起任何的波澜,所以他没有做无谓的牺牲。而且发生这件事的时间点也非常的微妙。在高尔基晚年的时候,斯大林向他提出写传记的这个要求。如果说年轻时候的高尔基还有所顾忌,那么年迈的高尔基已经无惧任何威胁了。他的儿子丧生在了车祸当中,他的两任妻子被证实是苏联的情报人员。经历了这么多挫折之后,高尔基早已失去了活下去的兴趣。拒绝斯大林的后果,他也是完全承担得起的。
wenfeiyang

wenfeiyang

高尔基,苏联著名文学家,当时宣称“苏联只有一个高尔基,全世界无产阶级只有一个高尔基”,高尔基去世,斯大林亲自抬棺送葬。1936年,在红场举行的追悼会上,斯大林、卡冈诺维奇、奥尔忠尼启则、安德烈耶夫四人抬着高尔基的骨灰为其送葬,莫洛托夫致悼词,高尔基的骨灰被安葬在克里姆林宫的红墙中,与列宁墓为邻。当时的苏联给了高尔基最高的荣誉,可是自从苏联崩溃以后,陆续一些秘密档案发布出来,高尔基的多面性展现出来,一生之中多次转换角色,在俄罗斯素有“大起大落的马克西姆•高尔基”之称。高尔基被国内有些人称为“苏联的郭沫若”,一方面是高尔基的文学成就,另一方面是对斯大林的肉麻吹捧。高尔基是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奠基者。1929年12月,真理报发表纪念斯大林50周岁专刊,在苏共中央的贺词中,斯大林充其量被称为“最卓越的列宁主义者”。可是高尔基不断拔高斯大林的地位,“斯大林在世界的作用和意义,增长得越来越快”,斯大林是第二个列宁,“您是伟人,真正的领袖,而苏联的无产阶级是幸福的,因为领导他们的是一个在逻辑力量和永不枯竭的精力方面都堪称第二伊里奇的人”。根据1996年俄罗斯公布的高尔基与斯大林的通信,高尔基私下称斯大林为“主人”,经常会有“没有机会和主人谈话”,“因为主人身体不适,没有到我这里来,我明天要去看望主人”字样。高尔基变成了斯大林的“仆人”,真真切切的御用文人。1930年11月,高尔基在消息报上,发表文章敌人不投降,就叫他灭亡。这句话,后来成为“大清洗”运动中,克格勃最喜欢最具鼓动性的口号。高尔基还故意隐瞒斯大林的罪行,歌颂集中营。在古拉格监狱,一个14岁男孩告诉高尔基,“你看到的都是假的,我们只能吃树根,被强迫住在雪地,还要被当做马用。”高尔基听后泪流满面,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然而,高尔基回到莫斯科后,他立刻在苏联和世界各大报刊上发表文章,不顾事实,为其辩护,“以雄鹰和海燕的名义,宣称拿索洛维茨来恐吓人民是毫无根据的,宣称犯人们在那里生活得非常之好,改造得也很好”。高尔基甚至把苏联劳改营称为“具有世界意义的实验”,“对人的原材料加工,比对木材进行加工不知要困难多少倍。”因此著名作家索尔仁尼琴看不起高尔基,“高尔基这个名字从来就不是中立的”,他充满了“谄媚和卖身求荣,与那些身陷囹圄仍能体现人性光芒的知识分子毫无共同之处”。在斯大林时代,高尔基是一个卑躬屈膝的形象,一个斯大林的吹鼓手,完全不是列宁时代的高尔基。在列宁时代的高尔基,被视为俄罗斯人民的良心,一个高傲的无所畏惧的海燕。高尔基与列宁有着深厚的友谊,高尔基可以随意出入克里姆林宫,走进列宁的办公室,并与其交谈。在整个苏俄作家群里,唯此一人。但是高尔基对苏维埃政权是不满意的,尤其是全俄肃反委员会,即“契卡”,权力过于集中,缺乏监管,以至于草菅人命,滥杀无辜。同时高尔基对列宁的知识分子政策更是不满,“在我们这个充满文盲、没有教育的国家里,毁灭知识分子是愚蠢 和犯罪行为”,在自由生活报上大骂列宁是“一个冷酷的魔术师”。高尔基的批评思想收录在《不合时宜的思想》文集中,毫不留情大加挞伐社会的黑暗面,“不管真理报撒多少谎,它也掩盖不了可耻的事实。”高尔基还写了上百封信为许多被捕的知识分子求情。这时候的高尔基就是知识分子正义和良心的代表。由于理念的不同,列宁劝高尔基出国疗养,高尔基被迫出走欧洲。列宁去世以后,斯大林成了苏联的最高权威,可是斯大林的政敌托洛斯基在外国不断地毁灭自己的形象,使得斯大林很是恼火。斯大林需要一个为自己树碑立传的人,改变自己在国际社会的形象,高尔基是苏联最好的人选。高尔基是当时苏联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家,擅长人物传记,而且为苏联领袖列宁写过传记。1924年2月4日,仅仅离列宁逝世不到一个月,高尔基的《列宁》回忆录就完稿了,但是高尔基却写出了列宁“一个空前未有的历史人物,一个用大写字母起头的‘人’”。斯大林很需要高尔基像写列宁一样来写自己。1928年,旅居意大利七年的高尔基回到了苏联,斯大林以元首之礼迎接高尔基,给予高尔基最高的荣誉和待遇,苏联全国庆祝他的60岁生日,他的诞生地被改名为高尔基市。在高尔基病重期间,真理报像当年列宁病危时那样,定期发布他的病情,斯大林曾探望3次,在苏联没有一个作家有这样的待遇。罗曼·罗兰在后来的苏联旅行日记中写道:“他十分孤独,我几乎从没有看到他一个人独处!我觉得,倘若我们两人单独呆在一起(而且没有语言这道障碍),他可能会抱住我,一言不发地哭很久”。罗曼・罗兰称回国后的高尔基是“鼻孔穿上铁环的老熊”,成为马戏团的“丑角”。但是斯大林给高尔基待遇,不给自由,高尔基的一切都是在克格勃监控之中,高尔基的情人妻子都是克格勃,连看到的报纸都是克格勃专门给高尔基特制的。斯大林的目的就是让高尔基给他写传记,高尔基虽然是斯大林的吹鼓手,但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底线还是有的,拍拍马屁可以,树碑立传不行,那真是永远去不掉的耻辱。高尔基答应给斯大林写,却玩起太极拳,推三挡四,磨洋工,到死也没有写出来。法国作家巴比塞(1873-1935)写了《斯大林传》,却在1935年来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7次代表大会时暴病而亡。据说高尔基闻讯对其他法国作家说:“你们看,我幸亏没为斯大林树碑立传。”想想这种话传到斯大林耳朵里,会是什么结果呢?高尔基再想出国已经不可能了,实际上已经被软禁,甚至有人认为高尔基是被斯大林毒死的,只是一种推测,缺乏有效证据。斯大林需要的是一个向全世界证明苏联伟大的作家,一个活的样板,死去反而意义不大。高尔基,从一个列宁时代的敢于说话的不合时宜的人,变成斯大林时代的吹鼓手,心有不甘却又无可奈何,妻子失踪,儿子死亡,自己最终也死得不明不白。高尔基的悲剧,的确值得人们好好研究。
棉花糖de小白

棉花糖de小白

要名还是要命的问题。
爬不动的熊

爬不动的熊

高尔基是苏联早期最负盛名的作家,也是苏联时期在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的作家,。尤其是中国的读者,对高尔基的名字耳熟能详,对他的作品也是记忆犹新。《童年》、《母亲》、《我的大学》《海燕》等等,不知感动了多少人!许多国人对高尔基的熟悉程度甚至超过了许多中国作家。 高尔基出身贫寒,苦大仇深,青少年时倍偿人间苦辣辛酸,后来他励志努力,笔书人生,终于大器晚成。高尔基的小说散文及其他作品深刻揭露了沙俄时代的黑暗统治,揭露了当时人民的苦难深重,他的作品极富感染力震撼力号召力,在列宁领导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中对于唤醒民众意识调动民众革命热情发挥了重要影响和作用,伟大导师列宁对高尔基给予了高度评价。大凡伟大的作家都有独立的思想。十月革命胜利后,在苏联最高领导人对一些问题的处置上,高尔基有自己的看法。他困惑,苦恼,但他不能改变这些。眼不见心不乱,于是高尔基远走高飞来到英国,想以此躲避现实。但身在曹营心在汉,他的心始终牵挂着自己的祖国,关心关注着祖国的一切。列宁同志逝世以后,在斯大林同志多次盛情邀请下,高尔基回到了几年来一直魂牵梦萦的祖国苏联。高处不胜寒。在苏联,高尔基生活上享受着极高的待遇,鞍前马后,饮食起居,都配备有专人服务。可能是他的影响太大了的缘故,他又像是被关进了笼子里,一举一动都有人看着,他想做啥他想去哪儿都须请示批准。这些都不算啥,最重要的是高尔基看到的国家情形不是他想看到的,保持缄默已是他极限的忍耐了。这个时候斯大林让高尔基为他写传记,他怎么能够违心地接受呢?敷衍推诿也是不得已而为之。1934年的一天,高尔基儿子遭遇车祸去世。老来丧子对高尔基的打击太大了。此后高尔基身体健康每况愈下,迅速衰老。1936年高尔基病逝。享年68岁。当然,关于那个传记,高尔基终了也没留下一个字。
flea_xian

flea_xian

一个残暴的,战争不断的统治者写传记是歌功颂德,还是残暴统治,后人怎么去评价?
OK啦啦唔

OK啦啦唔

了解太多,不敢写
老夏

老夏

高尔基是国人最为熟知的外国作家,一句“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感动了无数人。以至时隔20年,日慕乡关依旧能十分流畅地把他的全名一股脑背下来:阿里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不为人知的是,高尔基在国内文学界还有一个称呼:苏联的郭沫若!作为托尔斯泰以后俄国影响力最大的作家,十月革命以前高尔基就与布尔什维克走到了一起,他的许多作品,包括我们学习的《海燕》对推动俄国革命起到了很大的宣传作用,也让他与列宁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十月革命以后,出于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高尔基对布尔什维克剥夺资产阶级财产,滥杀无辜和镇压知识分子的行为深恶痛绝,他公开指责列宁是“一个冷酷的魔法师”,并批判布尔什维克的“绝对权力”。列宁由此查封了发表高尔基言论的报社,1920年更是将他驱逐出苏联(对外声称是出国养病),而高尔基的许多同事朋友却因此失去了性命。旅居国外的高尔基无时无刻不思念祖国,尤其是他在意大利的生活并不顺利,让回家的念头更加强烈。而在列宁去世以后,斯大林一改苏联早期做法,发动国内文艺界、教育界大力宣传,希望高尔基回国看看。此情此景让高尔基的观念开始动摇,尤其是从报纸上看到苏联工业化取得的成果以后,他于1928年带着儿子回到苏联。刚刚回国的生活是十分美好的,斯大林和苏联全国以极其友好的姿态欢迎高尔基,对他有求必应,就连他出生的诺戈罗德市也被改为高尔基城。除了物质上的馈赠,各种赞美也无时不刻围绕在高尔基周围。斯大林为高尔基打造了一个无与伦比的金鸟笼。1935年罗曼.罗兰访问苏联,见到了仰慕已久的高尔基,不同于往日的期待,高尔基近乎奢华的生活极大震撼了罗曼罗兰,他在书中写道:有超过四十个仆人围绕着他。而高尔基也投桃报李,回到苏联后书写了大量歌颂苏联制度和成就的文章,向世界展示了苏联制度的优越性。“敌人不投降,就叫他灭亡”就是高尔基最早喊出来的。1934年,高尔基主持召开苏联作家第一次代表大会,并当选苏联作家协会第一任主席。但斯大林想要的还不止这些。托洛茨基叛逃以后,利用影响力和知名度,在国际上大肆攻击斯大林,不堪忍耐的斯大林急需像高尔基这样有影响力的人为自己著书立说,以反驳托洛茨基,重塑伟大形象,为此他多次暗示,希望高尔基写一本《斯大林传》,如果实在不行么,写篇列宁与斯大林也可以。但高尔基以各种理由推脱,到死也没有动笔。比起郭沫若,高尔基心目中依然保留着文人的尊严。回到苏联多年,表面上看一片繁荣,背地里却是无处不在的权力肆虐。大量的朋友被流放、处决,他却无能为力,他的通信、出行,甚至他的饮食、娱乐都被严密监视,1933年开始苏联更是以健康原因禁止高尔基出国。罗曼·罗兰在后来的苏联旅行日记中写道:“他十分孤独,我几乎从没有看到他一个人独处!我觉得,倘若我们两人单独呆在一起(而且没有语言这道障碍),他可能会抱住我,一言不发地哭很久”。而他自己也十分清楚当前的出境,1935年11月,他在给哈拉托夫的信中说:“我感到我过的流放的生活。我并不抱怨,但什么都看不到,过着这样的日子难受极了。”但斯大林依旧对高尔基报以极大的期望,在他生病期间多次登门探望,希望他能改变主意,无奈高尔基油盐不进,始终没有动笔的意思。1934年,高尔基的儿子马克西姆忽然去世,此后高尔基的健康每况愈下,1936年,他走完了一生,享年68岁。斯大林去世后,有传言高尔基被毒死的,其原因正是高尔基不愿意为斯大林写传记,失去了利用价值。而一个死去的高尔基比活着更有价值,于是契卡毒死了高尔基。1938年契卡头目雅戈达被处决,其中一项罪名就是通过医学手段暗杀高尔基和他的儿子。1936年,在红场举行的追悼会上,斯大林、卡冈诺维奇、奥尔忠尼启则、安德烈耶夫四人抬着高尔基的骨灰为其送葬,莫洛托夫致悼词,高尔基的骨灰被安葬在克里姆林宫的红墙中,与列宁墓为邻。法国左翼作家纪德在高尔基死后曾这样说道:“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各国的大作家几乎都是造反者和不安分的人,在苏联头一次,大作家再也不是反对派分子了。”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刀呀么刀

刀呀么刀

高尔基的作品就是最好的回答!生命至生命!爱至爱的结束!在他的笔下留下来他认为应该留下的人!大多世人也惠感知!
大土豆雷雷

大土豆雷雷

高尔基不给斯大林写传记,归根到底还是文人的气节高过了斯大林的专制。
东北小孩儿

东北小孩儿

文人和政治家永远不会是一个思维
闪闪范

闪闪范

高尔基是伟大的前苏联作家,他的散文《海燕》中一句“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已经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句子。每当人生遭遇挫折,人们便会想到这样的句子,从而焕发新生,勇敢的面对挑战。高尔基很早就参加了苏联革命息息相关,他对底层百姓的困苦非常了解,与列宁是非常好的朋友。苏联十月革命成功之后,高尔基也成了一名英雄。后来苏联内部发生纠纷,列宁要审判左派,高尔基反对,他的第一任妻子比什科娃与他发生了激烈的矛盾,然后离开了他,已经54岁的高尔基才明白,原来自己的枕边人一直都是列宁安排在自己身边的。由于高尔基在与第一任妻子的婚姻期间,还有另一位妻子、一位情人和一位工作秘书,而高尔基最爱的人就是秘书穆拉。穆拉出生于英国,精通多国语言,与高尔基有很多共同语言。在与列宁关系破裂后,高尔基就抛弃其余几位,带着穆拉远走高飞。列宁去世后,斯大林执掌苏联,1928年高尔基受到斯大林邀请,带领秘书穆拉回到苏联。斯大林带他到苏联各地转了一圈,高尔基看到了苏联的蓬勃景象,感到非常惊喜,决定留下来,一直到1936年高尔基去世,再也没有离开过苏联。高尔基这段时间担任了苏联作协主席,根据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回忆自己去拜访高尔基的情节中描述,高尔基住所金碧辉煌,仆人有50多名。根据1996年俄罗斯公布的高尔基与斯大林的通信,这段时间高尔基书信中称斯大林为“亲爱的主人”。由于高尔基在文学方面的极高成就,很多人称高尔基为“苏联的郭沫若”。高尔基生命中的最后几年里,斯大林曾让高尔基为自己写传记,但是高尔基不愿意不断的损耗自己的信用,推三阻四不愿动笔,这时候他的妻子穆拉失踪了,儿子也死于车祸。高尔基从儿子的墓地回家后一病不起,这时候穆拉回到了他的身边,并且向高尔基袒露自己是斯大林派到他身边监视他的人,而高尔基的两任妻子、两个情人包括穆拉自己都是苏联情报人员。穆拉十几年如一日的监视高尔基,不过现在已经爱上了高尔基。最后希望高尔基吃下她手中的四枚糖丸。高尔基死后,穆拉活到1974年。
行者基德

行者基德

没有办法写吧!各人视觉神经不一样,两个不同性质人,关键不是一路人
陶然居创意设计

陶然居创意设计

高尔基没有给斯大林写传记,不等于高尔基不给斯大林写传记。高尔基没有给斯大林写传记,原因或许是一:斯大林个人或其家人没有委托他;二:有关出版或宣传部门没有委托他;三:他本人忙于其他工作,没有时间;四:他本人也可能不善于或不愿意写传体类文。
Hankim

Hankim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