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朝开始,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朝代都选择一个代表性的文臣和武将,你会怎么选?

viviansawers
谢谢邀请!
潮起潮落,大江东去,中国历史长河中的文臣武将灿若繁星,很难为一个朝代只挑出一对文成武将,下面只列出我心目中对这个朝代印象最深的,仅供参考。
秦朝武将:蒙恬
上榜理由:攻破齐国,深受秦始皇器重。背过课文过秦论都不会忘记这句话:“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并修筑了万里长城和九州直道。改良毛笔,被奉为“笔祖”。胡亥继位后,被赐死,吞药自杀。
文臣:李斯
上榜理由:秦朝丞相,助秦始皇统一六国。反对分封,坚持郡县制,制定秦朝的法律、礼仪制度,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为中国后世两千年的政治格局奠定基础。但和赵高伪造遗诏,立胡亥为帝,后被赵高所忌,腰斩,夷三族。
汉朝武将:韩信
上榜理由:“汉初三杰”、“兵家四圣”,刘邦能够打败项羽夺取天下的关键性人物。但因政治智慧不足,先被夺去兵权,徙为楚王,后又被诬告谋反,遭到逮捕降为淮阴侯,最后参与陈豨叛乱,被吕后和萧何设计诱杀。
文臣:萧何
上榜理由:相对于“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萧何巩固后方,支援粮草兵卒,汉朝建立后担任丞相,制定《九章律,对整个汉朝的影响更加深远。
PS:东汉刘秀太过耀眼,反而将其他文臣武将的光芒都盖过了,所以干脆西汉、东汉,就写一个汉朝。
西晋武将:羊祜
上榜理由:西晋只持续了37年,能被人记住的恐怕只有这位遗计灭吴的折臂三公羊叔子了。
文臣:贾充
上榜理由:贾南风之父,西晋可谓是“兴也贾充,亡也贾充”。
东晋武将:刘裕
上榜理由: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东晋王朝的终结者,门阀世家的掘墓人。
文臣:王导
上榜理由: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东晋王朝的拯救者。
隋武将:韩擒虎
上榜理由:隋朝名将,原名韩擒豹,十三岁时生擒猛虎,改名擒虎。后灭南陈,擒陈后主,可谓是擒虎捉龙。唐朝名将李靖是其外甥。传说死后为阎罗王。
文臣:高颎
上榜理由:开隋名相,执政近二十年,推荐名将苏威、杨素、贺若弼、韩擒虎等,因反对立杨广为帝,被免去官职爵位。后不满杨广奢侈,被人告发,与贺若弼同时被杀。
唐武将:李靖
上榜理由:大唐军神,武庙十哲。
文臣:李勣
上榜理由: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字懋功。两击薛延陀,平定碛北,大破东突厥、高句丽。出将入相,文武双全。
北宋武将:狄青
上榜理由:面涅将军,出身行伍,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解释:狄青一路受到韩琦、范仲淹,最后宋仁宗的赏识器重,以武人身份官至枢密副使,为宋代武将之最,相对种世衡等名将是幸运的。却又在重文轻武的宋朝,受到排挤,郁郁而终。)
文臣:范仲淹和王安石之间难以取舍
上榜理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均为改革强国,不惜己身。
南宋武将:岳飞
上榜理由: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文臣:文天祥
上榜理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元武将:张弘范
上榜理由:虽是汉人血脉,却生在元朝,长在元朝,作为元将带兵灭宋。
文臣:耶律楚材
上榜理由:准确耶律楚材死时元朝还没建立,但其奠定了元的基础,而且名气实在太大。契丹贵族,大金臣子,精通汉文化,却辅佐成吉思汗,以儒家治国。
明武将:于谦
上榜理由:明朝名将无数,我思来想去,最后却选择了文臣出身的于谦。是因为《明史》中的一句评价“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但于谦不是愚忠皇帝,而是忠于社稷百姓,是后世越来越少,可称出将入相的真正儒家君子。
文臣:张居正
上榜理由:救世权相,延续大明70年。
清武将:左宗棠
上榜理由:绝口不言和议事,千秋独有左文襄。
文臣:李鸿章
上榜理由:一个裱糊匠!

jojozozo
秦朝:文,李斯。武,蒙恬
汉朝:文,萧何。武,韩信
三国:文,孔明。武,关羽
晋朝:文,谢安。武,祖狄
南北:文,王猛。武,刘裕
隋朝:文,高颖。武,杨素
唐朝:文,魏征。武,李靖
五代:文,冯道。武,李存勖
宋朝:文,包拯。武,狄青
元朝:文,脱脱。武,脱脱
明朝:文,刘伯温。武,徐达
清朝:文,曾国藩。武,多尔衮
民国:文,蔡元培。武,白崇禧
祖国:文,毛主席。武,林彪

stellaye_
我认为,爱看书的蜗牛,最有说服力,各个朝代都有自已的标准,什么人可做总理,什么样标准可以作国防部长,古往今来无外呼一句话,一朝天子一朝臣。

芯晴微甜
秦朝
武:王翦
文:李斯
汉朝(都是汉就不分西汉和东汉了)
武:韩信
文:萧何
蜀
武:关羽
文:诸葛亮
魏
武:邓艾
文:郭嘉
吴
武:卫温
文:周瑜
晋(与前面一样,不分开了)
武:羊枯
文:谢安
(南北朝不了解,就忽略了)
(隋也是,有点尴尬)
唐:
武:李靖
文:魏徽
北宋
武:狄青
文:范仲淹
南宋
武:岳飞
文:文天祥
元
武(不怎么了解)
文:耶律楚材
明:
武:徐达
文:张居正
清
武:多尔衮
文:韦孝宽
注:汉朝武将有争议,卫青霍去病也行。文霍光也可以

wanghesheng
在中国历史上,长达两千多年的王朝更迭,在改朝换代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军事将领,他们或御敌于国门之外,或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都以其自身的指挥艺术而闻名后世,那么如果从大一统的秦朝开始盘点,每个朝代选出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名将,他们都有谁呢?
我们先来看秦朝。在秦国向秦朝转变的历史过程中,六国之一的秦国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军事将领,其中有王翦、白起、蒙恬等人。王翦为秦国消灭楚国立下了大功,也是秦国名将中得以善终的一位;而白起手腕更是狠辣,灭韩魏联军,坑杀数十万赵国士卒,最后被赐死;蒙恬军事素养也非常高,曾攻灭齐国,在秦朝建立后又北击匈奴,可惜最后死于赵高等人之手。所以秦朝这里,论军事素养和指挥才能,白起应当数第一。
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西汉由于从秦末乱世脱胎而来,所以名将辈出,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韩信、卫青、霍去病。这三个人都是英勇盖世,韩信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卫青和霍去病,是大汉朝扬我国威的重要代表人物,可惜两人都英年早逝。因此从整体而言,韩信应当为汉朝第一名将,卫青次之,最后是霍去病。
东汉这里,相比较西汉,名将的光彩稍微暗淡了一些,有耿纯、皇甫嵩、马援等人,而要从中挑选的话,伏波将军马援堪称东汉第一名将,他西破羌人,南征交趾,奠定了东汉王朝南边的疆界,还曾立柱篆刻铭文为:“铜柱折,交趾灭”。因此他应当排在第一位。
三国时期,名将实在是太多了,这也是最为令人纠结的大排名。张辽,吕布,赵云,关羽,张飞,孙坚,周瑜,吕蒙等等,这个名单可以列出长长的一份,所以这个排名,恐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不过小编认为,如果从作战能力和军事素养以及指挥艺术三个方面综合排名的话,东吴的周瑜应当排在第一位。如果从后世名气上看,关羽无疑是第一,他有着“武圣”的称号。
三国之后,是两晋时代,西晋和东晋历史上,杜预和羊祜无疑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在他们二人的接力下,完成了三国的统一,而从个人心胸和资历上看,羊祜应当排在第一。
东晋这里很简单,名将的代表是谢安,他在淝水之战中打败了前秦,而淝水之战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一次战役。
南北朝这里,历史比较混乱,也是军阀四起的一个历史时期, 所以名将的评判显得有些难了,侯景、刘裕、陈庆之等等都可以算作是这一历史时代的代表人物,然而非要选出第一的话,个人认为陈庆之比较符合一些,他被称作是“常胜将军”,善于指挥作战。
隋朝是一个短暂的王朝,不过也是名将辈出,如来护儿、张须陀、杨素、韩擒虎、史万岁、贺若弼等等,如果从知名度和军事指挥艺术上看,杨素当为第一。
唐朝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名将如云,秦琼、程知节(程咬金)、李靖、郭子仪等等,但从综合方面看,李靖当为第一,正是他打败了突厥,被人誉为“天才军事家”。
宋朝这里,北宋有杨家将、呼延灼、狄青等人,综合评定,狄青当为第一;南宋这里,很好评判,岳飞当为第一。
元朝是一个短暂的朝代,元朝建立前,猛将如云,而整个元朝,名将不是太多,其中在元末时期,王保保堪称一员名将,他以一己之力,让朱元璋无可奈何,北元也得以残存了数十年。
明朝这里,徐达、常遇春、蓝玉、戚继光以及袁崇焕、卢象升等等,在这些人里面,戚继光的功绩最大,他抗击倭寇,有力地保卫了明王朝的安全,所以有资格列为第一名将。
清朝的名将也不少,有鳌拜、海兰察、左宗棠等等,而左宗棠无疑属于第一,他率军收复了新疆,为维护我们的领土完整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仅凭这一点,他足以成为清朝第一名将。

jackpeng
中国古代历史封建王朝文臣和武将很多 如果说比较突出的有:
一、大秦朝
文:李斯
武:蒙恬
二、大西汉朝
文:萧何
武:霍去病
三、大东汉朝
文:班固
武:窦宪
四、三国
(一)魏 文:荀彧 武:邓艾
(二)蜀 文:诸葛亮 武:赵云
(三)吴 文:鲁肃 武:周瑜
五、晋朝
文:谢安
武:桓温
六、南北朝
文武兼备,后成为一代明君:拓跋焘、刘裕
七、隋朝
文:高颎
武:韩擒虎
八、大唐朝
文:长孙无忌
武:薛仁贵
九、北宋
文:王安石
武:杨延昭
十、辽
文:萧太后
武:耶律大石
十一、金
文武:金兀术
十二、南宋
文:宋慈
武:岳飞
十三、大元朝
文:脱脱
武:伯颜
十四、大明朝
文:张居正
武:徐达
十五、大清朝
文:刘统勋
武:多尔衮

安森(anson)
这个问题有多种回答方式,代表性代表什么,是现代人对前朝往事的大众化印象,还是他改变了历史发展进程,又或是个人能力突出。我就按我的认识来说一下。秦朝,武将首选秦始皇统一中国战争中,灭了燕赵楚的王翦;文官首选提成中央集权理念(秦肯定没这样的叫法,不过意思是这个意思)的李斯。西汉,武将很纠结,主要是张良和韩信这两个人,一位是伟大的战略家,一个是杰出的统帅,长久以来大家把张良刻画成一个文弱书生,导致选这个战略家大家可能不会认同,所以还是选韩信吧;文官我选想出推恩令的天才主父偃,这项制度大幅提高了政权寿命,后代中每一次反其道而行,都是为了证明他的伟大。东汉,武将,由于这一时期农耕文明强势,游牧文明进入一个低谷,所以军事行动虽然很多,取得的标志性胜利也很多,但总体平淡,就选灭匈奴的窦宪吧;文官,我想蔡伦(没想到吧),一个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人,怎么能被忽略。魏晋一起来吧,仔细阅读历史,你会发现,这一阶段的传奇太多,故事太多,也太精彩,后世所有的荒唐事都能在这一阶段找到原型,文官,当然是和北魏孝文帝一起进行汉化改革的李冲,不然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就不是我们所说的元了;武将太多,本来刘裕最合适,但人家后来当了皇帝,不符合本题,所以排除,故借鉴感动中国模式,讲最佳武将颁布给:第一个使用马蹬的恶魔,有木有,是不是对历史来说,特别的公正。凌晨三点半了,打不动字了,剩下的有时间再说。

MVPhantao神
秦朝,文臣李斯、武将章邯
以皇帝为核心的国家制度、以丞相为核心的中央政府制度、以郡县为基础的地方行政制度,都是李斯积极操作的。还有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等等这些实际国策,也与李斯密不可分。所以,李斯必须是大秦帝国的第一文臣。
这些制度,在始皇帝之前的秦战国,已经有了成熟地实践。所以,李斯自然不是从0到1的突破。但是从1到100,把秦法秦制推广到当时的整个天下,也绝对算是奇迹。
武将第一,为什么不选蒙恬?因为蒙恬退场太早。他曾协助李信灭楚,但灭楚失败。后来,领兵三十万北却匈奴。但这还不够。大秦帝国最需要能战将军的时候,是大泽乡起义之后。但蒙恬死了。
而这时候领衔担当的,是章邯。
陈胜的起义军已经打到咸阳边上了。章邯临危受命,硬是把起义军怼出函谷关。而且,出关之后,章邯再展帝国雄风,南平楚、北迫赵,又一次狠虐了一遍山东六国。虽然巨鹿战败,但章邯是唯一挽狂澜于即倒的大秦武将。而巨鹿之战,到底是项羽战神附体,还是章邯有意放水,真得不好说。
西汉,文臣贾谊、武将周亚夫在西汉,你没法用功绩排位文臣。如果按功绩,那必须是萧何、曹参。萧规曹随奠定了大汉七十年的繁荣。但,陈平也不差、张良更厉害。陈平做治世丞相,怎么也比沛丰功勋更合适。而张良则厉害到刘邦不敢用。
之所以是贾谊,是因为他为大汉转型提出了理论预见。治安策堪称两汉第一雄文,汉武帝将国策由消极保守改为积极进取,基本就是按照治安策的预见去操作的。主父偃建言推恩令,而推恩令完全就是贾谊“众建诸侯以少其力”的实践版。
西汉的武将,非常厉害。卫青、霍去病自不必说。卫霍之后的赵充国,堪称战略级大师。如果没有赵充国,西汉大概率搞不定羌人。羌乱就不会从东汉开始,而会从西汉开始。
西汉最致命的一个危机,是七王之乱。虽然七王之乱三个月就被平定了,但七王之乱也可能三个月灭掉西汉。到那时候,中国很可能再次退回战国乱世。所以,周亚夫平七王之乱的功绩,足以冠军西汉。
至于卫霍打匈奴,打不过就和亲认怂;打得过就威震草原。但无论结果如何,中央集权的大一统是变不了的。匈奴不是后期的契丹、女真和蒙古,当时完全没有征服中原的雄心壮志,更没有入主中原的组织能力。
东汉,文臣不知道、武将刘秀东汉最主要的问题是豪族政治。中央集权加郡县制度,是为了消灭诸侯。但是,汉武帝之时却出现了大侠,汉武帝之后则出现了豪族。东汉就是在豪族支持下建立起来的新王朝。所以,豪族问题是东汉的主要矛盾。
但,东汉的一众文臣,谁也没能解决这个豪族问题。因为文臣都是豪族士大夫。豪族士大夫自然不会想着怎么解决自己。豪族不死、国家不兴。东汉外有羌人放血、内有豪族瓦解,然后天灾加腐败逼出了农民起义。
武将呢?窦固、耿忠穷追西域,班超不如虎穴焉得虎子、经略西域,这些人不是名将吗?可以是。但匈奴真正被干废的原因,是乌孙在汉朝的支持下崛起了。而支持乌孙,则要追溯到汉武帝。后来,则是鲜卑人充当了东汉的雇佣军。而东汉自己则一直在实施内部的去军事化和边地的胡人化。简单说,就是把武装力量交给了胡人。
所以,东汉的武将第一,就让刘秀来当吧。刘秀昆阳之战,一下干废了新莽王朝42万大军。这是一场开挂加改代码的神操作,哪朝名将都比不了。而在河北豪族的支持下,刘秀再造大汉。这个功绩也足以傲视整个东汉了。
三国就算一个朝代吧。甚至,也不从曹丕篡汉起算了,直接从黄巾起义起算。因为曹丕篡汉而三足鼎立之后,就没啥意思了:故事不好看,英雄也不多。我最喜欢的诸葛亮到头来还是悲情结尾。所以,不妨把尺度拉大一点儿。
东汉的主要矛盾是豪族问题,次要矛盾是胡人问题。但因为豪族还能组织社会,所以胡人杀不进来。东汉乱世,实际是地方豪族支持的军事代理人在打内战。
但是,因为这些军事代理人太生猛,所以胡人成不了气候。而这些军事代理人的翘楚,即乱世诸侯最强者,就是曹操。在汉末乱世,曹操竟能实现北方一统。
诸葛亮厉害,五伐中原,全部败北,秦岭大山成了丞相噩梦。生子当如孙仲谋,五攻合肥,合肥坚如磐石,合肥成了孙权的噩梦。这些豪杰别说统一北方,就是北伐中原也做不到。所以,统一北方中原,足以证明曹孟德的军事才能雄冠三国。
曹操武将第一不假,为何还是文臣第一?曹操集团以及曹魏一系,不是胜在军事而是胜在财政。简单说,曹操始终捏着乱世第一稀缺资源,即粮食。而要搞到粮食,就必须组织生产、恢复财政。曹操复制汉武帝的屯田模式,在乱世中原首创屯田。这个深刻洞见和高维操作,已经干废了所有三国文臣。
诸葛亮频频北伐。直到第五次北伐,他才发现屯田的重要性。于是,在第五次北伐的时候,蜀汉大军开始在渭水之滨搞屯田。但是,曹操呢?乱世之初就想到了,而且还认真去做了。以后,曹魏一系的所有战争,都离不开屯田以及财政的支持。正是在曹操高度重视下,曹魏一系才涌现出一大批财政干部。而这些财政干部,你在蜀汉和东吴几乎找不到。
西晋,文臣全部歇菜,武将勉强就算司马炎吧按理说,文臣武将都不能把皇帝和主公包括在内。但是,在英雄稀缺的时代,只能把他们也算进去了。司马炎说破大天也就是个官三代(从他爷爷司马懿起算),他怎么能是武将第一呢?
西晋只有一个高光时刻,那就是晋灭吴之战,最终实现了三国归于一统。而晋灭吴之战,差不多以整条长江为战线,五纵一横、六路出击。这么大的战场、这么多的军队,最难的不是战场破敌,而是诸路协调。而作为六路大军总协调人的,就是司马炎。所以,司马炎有此功绩,足以堪当武将翘楚。
然后,西晋一朝,你也找不到什么像样的名将了。因为司马炎去了州郡兵之后,就把军队交给了司马家的王爷们。而这些王爷们硬是折腾出了八王之乱,随即便是五胡乱华。
文臣呢?西晋的主要矛盾,继承了东汉的豪族问题,但胡人内迁也导致胡人问题上升为主要矛盾。所以,豪族问题和胡人问题,到底哪一更主要,也就说不清楚了。而纵观西晋一朝,豪族士大夫除了清谈,几乎啥也没干。所以,文臣全部歇菜。
东晋,文臣继续歇菜,武将谢安其实,我挺想说说祖逖的。如果东晋能够稍微争气一点儿,未必不能从南扫北,恢复中原。因为胡人部落兵始终搞不懂中原的统治逻辑,而且胡人数量也始终无法超过汉人。祖逖仅凭一腔血勇,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带着祖家宗族部曲一通猛操作,就能逼得羯人雄主石勒顿兵黄河。
所以,东晋北伐中原不是没有希望。胡人之所以能够称雄北方,就是因为衣冠南渡之后,北方汉人失去了组织社会的可能。胡人是部落制,汉人是豪族制。在这个底层逻辑上,豪族制未必干不过部落制。
但是,东晋太垃圾,而豪族也太无耻。所以,名将也就真心难找了。待到前秦统一北方,氐人饮马淮河,东晋的当轴豪族也只能硬着头皮死命扛了。于是,淝水之战,谢安封神。
那刘裕呢?这家伙可是扫平南燕、猛夺关中、威逼北魏的狠角色。这份功绩怎么也要比谢安更牛。刘裕最好算南北朝第一武将吧,毕竟后来直接篡晋建宋了。
文臣没法说。武将,战场杀伐,杀得改变历史格局或打破历史节奏,然后这就足以封神。而文臣是要治国的,必须担当起组织社会、构建秩序的历史任务。在东晋,这个秩序怎么构建?还是那句话:豪族不死、国家不兴。东晋始终没能出现搞死或削弱豪族的文臣。
南北朝,文臣算宇文泰,武将第一就算刘裕吧其实,北方的武将更能打。但南北总要平衡一下。所以,武将第一就给南朝吧。历史上,从南扫北而统一天下的,只有朱元璋。刘邦从汉中起兵,算是从南了,但主要还是从西向东,复制了秦战国的统一模式。所以,这就不算了。除朱元璋之外,最接近成功的一次从南扫北就是刘裕北伐。刘裕以及北府兵是相当凶猛,硬是在北魏的眼皮底下干到了关中。刘裕之后,南朝武功便毫无建树。
文臣是要组织社会、构建秩序的。所以,文臣的任务就要更重一点儿,必须瞄着社会主要矛盾去操作。
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在南方肯定是豪族问题。衣冠南渡之后,南方豪族也不用考虑胡人问题了。他们搞定豪族就行了。但南朝太废,不是搞定豪族,而是皇室跟豪族一直打内战。
在北方,这个主要矛盾只能是胡人问题。简单说,就是胡人与汉人的关系怎么相处。你总不能让这两拨人平时恨无止境、战时死磕到底吧。
后赵石勒搞胡人压迫汉人的政策,但冉闵一出,羯人几乎灭族。前秦苻坚搞胡汉融合的政策,但淝水之战,彻底歇菜。北魏搞胡人汉化的政策,但六镇起义,北魏灭亡。胡人欺负汉人,不行;胡人汉人融合,也不行;胡人学习汉人,还不行。于是,历史走到了死胡同。因为逻辑上已经周延了,所有道路全都封死。
逻辑上可以周延,但节奏上可以把握。宇文泰在底层搞汉人胡化,而在顶层却搞了胡汉融合。之后,又通过柱国制和府兵制,把关中胡人和汉人全都编入军事化组织。实际上,这就是打左灯往右拐。表面上看是汉人胡化,西魏吸取北魏灭亡的教训,所以必须搞胡人欺负汉人的政策。但实际上却是胡人汉化,上层搞关陇联姻、下层以府兵融合,而组织社会的方式还是汉人的模式。西魏、北周、隋唐一系,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必须要溯源到宇文泰。否则,你根本无法解释残破关中是如何再度辉煌的。
隋朝,文臣杨坚、武将就休息一下吧隋朝太短。秦朝也短,但如果从秦战国起算,嬴氏时代则不算短。隋朝主要继承了北魏、西魏和北周的衣钵。但,隋文帝杨坚继承得非常彻底。隋朝搞均田,唐朝也搞均田。但隋朝做得明显比唐朝更成功。在隋朝,老百姓是不能偷税和逃税的。中国历史上,只有隋朝能够这么奇葩。隋朝的基层县令,真能把老百姓全都叫到县府大衙,然后一个一个地登记姓名和年龄,即所谓的大索貌阅。这种彪悍到生猛的人口普查,即便是现代政府也做不到。
武将呢?三征高句丽然后征到亡国的神操作,历史上也就隋朝能干出来。所以,武将你还怎么找?
不是还有隋灭南朝陈的统一武功吗?问题是隋灭南朝陈的统帅,就是三征高句丽的隋炀帝杨广。所以,你怎么也不能说杨广算大隋第一武将吧?
唐朝,文臣杨炎、武将太多均田制,非常好。因为它能够实现耕者有其田。起码最穷的老百姓也能有地种。即便只是理论上可以,但也难能可贵了。而配合府兵制,那就更为完善了。老百姓有地种,然后就有义务给国家交税,也有义务去当府兵。权利和义务对等了,这在主权在君的传统时代,相当不容易。
但,均田制却始终遭遇豪族问题的冲击。老百姓均田交税了,豪族咋办?豪族不死、国家不兴。豪族全死呢?则五胡乱华。所以,豪族问题太头疼。
但是,安史之乱直接干废了北方豪族。安史之乱太突然,所以豪族没法跑。即便跑,也是不能举族南迁。所以,豪族算是给干废了,但还没有干到灭绝。把豪族彻底干死,还要等到黄巢起义。黄巢起义军对待豪族,可比安史叛军狠多了。
豪族是没了,但基层社会由谁来组织?基层社会组织不起来,国家就没法收税。老百姓要么上山当强盗,要么自我武装去种地,国家根本收不上税、也征不到兵。国家有军队,怎么征不到税、征不到兵?问题是你得考虑成本。国家必须低成本的收税、征兵才能运行起来。
刘晏的盐业改革,相当于给垂危的大唐打了一针强心剂,总算活过来了。而杨炎的两税法,则是真正给大唐帝国解决了收税的问题。甚至,两税法变成了以后历代王朝的工具正义。连五代后梁的朱温,都认可两税。传统帝国一直发展到唐朝的两税法,才搞明白“履亩而税”的技术问题。
所以,唐朝的文臣第一,就是杨炎了。至于武将,唐朝能打的将军太多。而且,随便拉出一个都足以改变历史的运行节奏。
于是,自然会生出一个疑问,那就是唐朝的武将为什么能打?
不是唐朝的将军能打,而是唐朝的府兵能打。侯君集出击吐谷浑,所部兵马“人龀冰、马瞰雪”。而契苾何力追击吐谷浑残部,直接干到了今天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将士刺马血饮之”。就这种士兵,以后的历朝历代,什么时候有过?没有死战的精兵,就不会有改变历史节奏的名将。
唐军能战,一个是府兵制、一个是普遍的军人荣誉感。府兵,实际就是中原的草原部落兵。草原部落兵,以能战为荣,府兵也以能战为荣。而隋唐的关陇贵族,又是一个军事贵族集团。所以,整个社会风气一直尚武。但,这只是前期。
府兵的一个问题是韧性太差。府兵不是职业募兵。所以,扛不住连年征战。于是,长征健儿等职业募兵,在玄宗朝大量出现了。职业募兵的升级版,就是军人利益集团。唐朝的藩镇割据和五代乱世,都是因为军人利益集团的问题始终无法解决。
五代,文臣冯道、武将柴荣什么三朝老臣、四朝老臣,在冯道面前,全都不值一提。这家伙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个朝代,这个谁能比?而且,先后伺候过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等十位皇帝。如果把开封称帝辽太宗耶律德光也算进来,那么,冯道就算伺候过十一位皇帝。如果他能活得再久一点儿,也能伺候一回宋太祖赵匡胤。
欧阳修骂冯道不知廉耻、司马光骂冯道奸臣之尤,但五代就是这么一个“生猛海鲜”的乱世。要想活,要脸不行,不要脸勉强,得死不要脸才行。冯道算是这个乱世的缩影。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但人家冯道之道,则是无道也能见,而且还能见的流光溢彩。
武将第一,按理说,应该是后唐庄宗李存勖。沙陀军事集团的高光时刻,一个月入川灭前蜀。北宋死命追,也是用了66天,才入川灭后蜀。但是,李存勖的污点太明显。最后对阵李嗣源,李存勖连正面战场都没上,就被自己人搞死了。
所以,五代第一武将就算柴荣了。柴荣说如果给自己三十年时间,就可致天下太平。但是,上天连十年时间都没有给他。即便如此,柴荣仍旧干成了三件足以彪炳五代的大事:
一是高平之战打废北汉和契丹。高平之战前,草原契丹吊打中原王朝;高平之战后,中原王朝吊打草原契丹。一直持续到北宋第二次幽州之战以后,契丹被吊打的局面才被扭转。
二是收复秦、凤、成、阶四州,中原王朝打废后蜀。自此之后,后蜀只能躲在秦岭大山以南,不敢北出中原搞事情。
三是三征南唐,拓土州十四、县六十,关键是把南唐彻底压到了长江一线。守江必守淮。而后唐却被赶出淮河、赶到长江。所以,后唐什么时候被灭,只剩时间问题。
北宋,文臣王安石、武将章楶到了北宋,豪族问题已经不是主要问题了。豪族不死、国家不兴。但,这时候,豪族已经死了,那国家一定能兴吗?答案是:也未必。
豪族死,只是国家兴的必要条件。因为豪族相当于内部肿瘤,而有这个肿瘤存在,中央王朝就无法集中资源。但是,豪族也发挥了组织社会的作用。所以,豪族没了,就必须有人替代豪族来组织社会。那么,北宋的社会是由谁来组织的?
按照中央集权的逻辑,必须是国家来组织社会。但皇权不下县。国家即便实力再强,也无法把统治触角延伸到村一级。即便是现代国家,也做不到。所以,县以下还是要靠自治。不是自治有多好,而是自治成本低。
北宋主要靠两个手段,一个是市场和资本,土地自由买卖、资本高度活跃;一个是科举士大夫,实际建立一个学问为中心的社会。北宋后期,常年有大约20万学生就读于各地州学、县学,约有8万人定期参加各州三年一次的科考。而这就是北宋凝聚力的来源。
这个问题,小编之前专门讲过,所以这里一笔带过,只是对豪族问题做个回应。那么,北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唐朝的主要矛盾,在前期主要是财政问题。大唐的财政能力跟大隋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在后期主要是藩镇问题,但藩镇问题的本质还是财政问题,简单说就是大唐朝廷的钱始终不够花。
而北宋也是如此。北宋不可遏止地跟自家老百姓做买卖。凡是能赚钱的暴利行业,国家必须染指;凡是能赚钱的神奇操作,国家必须使用。甚至,北宋能在传统社会玩出金融危机,还是纸币危机。但是,北宋的钱,仍旧不够花。
范仲淹最初开始解决,试图推进保守的财政路线。但,这是治标不治本。而真正提出创见的,是王安石。王安石认为天下之财取之不尽,关键在于怎么理财。在中国历史上,王安石的观点是绝无仅有的。
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士大夫,认为天下之财就是池塘里的水,国家喝得多、百姓一定喝得少,所以必然存在与民争利的问题。而王安石则认为天下之财是源源不断的活水,国家和百姓之间就是大河有水小河满的关系,理财到位,根本不存在与民争利的问题。
司马光的认识,停留在初等数学的层面,数字是静态的,1就是1、2就是2。而王安石的认识,则已经上升到了高等数学的层面,数字是动态的,从1到2是个连续变化的过程。
王安石的财政观点及背后逻辑,之前也有文章论述过,所以也不多说了。王安石虽然变法失败了,但北宋以后的路线仍旧是新党路线。但新党没有完全继承王安石的变法精髓,把路给走歪了,最后演变成:只为皇帝不为国家、只为统治不顾人民。
至于名将第一,一定出现在宋夏、宋辽战场上。但宋辽在澶渊之盟后就不打了,所以只能出现在宋夏战场上。宋夏之战打了一百多年,直到公元1092年的洪德堡之战,北宋才扭转了一直窝囊的调性。而改变战局调性的,就是章楶。
章楶在主持陕西战事后,北宋终于知道怎么对付党项人了。所以,从1092年洪德堡之战开始到1099年西夏正式谢罪,总共不到十年时间,宋夏战争便基本宣告结束。后来的第五次宋夏战争,就是北宋在炫耀武功、扩大战果。
南宋,文臣陆秀夫、武将岳飞武将岳飞,几乎没有什么争议。岳飞的军事成就足以彪炳史册,而岳飞的悲情故事则深入到了民族记忆的骨髓。
宋元崖山之战,南宋战败后,宰相陆秀夫背负南宋小皇帝跳海自尽,随后十万南宋军民跳海殉国。历代王朝都会灭亡,但灭亡得如南宋这般悲壮的,绝无仅有。
南宋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战争问题。而战争问题背后,还是财政问题。国家集中社会财富,然后将财富转化为军事实力,最后再与蒙古对决。然而,南宋始终没有一个文臣能够操作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太难了。
元朝,文臣脱脱、武将太多在关于如何给前朝修史的问题上,大元朝堂一直争执不休。到底是以北南宋为正统,还是以金朝为正统,南宋遗民和金朝遗民能把人脑袋打成狗脑袋。就是因为这个正统问题无法解决,所以元朝始终无法完成给前朝修史的工作。
后来,丞相脱脱直接上了:你们谁也别哔哔了,只要能建立一个国家的,我们大元就给它修史。所以,元朝用了两年半的时间,一气修了宋史、辽史、金史三部史书。但没给西夏修史,所以西夏到底是怎么回事,直到晚清才给考证出来。
脱脱的这个生猛操作,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广义上的“政教分离”。按照儒家的设计,政治必须通过文化、文明和宗教才能获得意义。皇帝必须是天的儿子,即天子,然后才有资格统治亿万兆民。所以,或者是宗教的上帝,于是君权神授;或者是文化的加持,于是君权天授。完成了这个初始论证,政治才能获得意义。而脱脱的操作,却把文化、宗教与政治分离了。统治就是统治,政治可以在宗教和文化之外独自获得意义。这也是一个创见,而且非常现代。
武将呢?从成吉思汗起算,蒙元黄金家族堪称基因逆天到爆表,连续三代人个个能打。大蒙古帝国,最不缺的就是能打的武将。历史上,也就五胡十六国的鲜卑慕容氏出现过这种情况。所以,武将就没法算了。
但蒙古能打,也是有原因的。这里只提一点:但凡东亚的中原地区足够强势,北方草原就别想猖狂。但问题是从五代开始,东亚的中原地区一直就没有强势起来。这个大的历史格局,成为蒙古崛起的重要外因。
明朝,文臣张居正、武将于谦这两个都是文臣。但于谦领兵,成功地组织了北京保卫战。所以,于谦归类到武将。当时,明英宗被抓了俘虏,大明精锐尽丧土木堡,瓦剌三路大军直扑北京。大明王朝遭遇的危局,比北宋的汴梁之围还要凶险。但于谦力挽狂澜,不仅取得北京保卫战的成功,而且还追着瓦剌的军队死命揍。
如果没有于谦强硬主战和高光逆袭,大明很可能就迁都了。而大明一旦迁都,那么,明朝大概率不会延续276年的国祚。放眼当时天下,除了北京,就没有更适合的定都地方。大明无论定都在哪里,都保不住北方中原。
首都,是政治中心、是文化中心、是经济中心。实际上,这些个中心全无意义。首都从溯源来说,就是军事中心,更精确地说是战争的前敌指挥部。这个逻辑,从战国一直延续了整个传统时代。古代通讯和交通条件有限。而战争又瞬息万变。所以,不是首都指挥战争,而是战争牵动首都。明朝的主要劲敌,在北方草原是蒙古、在东北方向是女真。然后,首都不设在北京,你能设在哪里?
可以说,张居正改革毫无创见。
范仲淹庆历新政,走得是保守的财政路线。王安石的熙宁变法,走得是超越时代的积极财政路线。但张居正呢?没啥路线。一条鞭法,早就有了,算是地方智慧被中央放大了一下。考成法,主要是监督官员好好干活的,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但是,张居正再怎么考成,大明官僚的行政效率也没能提升到太祖朱元璋时期。
但是,你不能怪张居正。僵化的大明制度造就了一池死水。在这池死水中,大家都已经集体躺平了。而只有张居正却不想躺平,非要力挽狂澜,在死水中也要砸出一丝波澜。所以,张居正精神可嘉。而张居正之后,则再无张居正改革,张居正连个不称职或把路走歪了的继承人都没有。
清朝,观感不好,说多了心情惆怅。所以,不说了。
这里给清朝做一个定性:大清帝国,以皇帝为政治文化核心,以八旗部族为支柱人脉,以汉人士大夫为桥梁人脉,以中原的皇帝、草原的大可汗和高原的文殊菩萨转世为统治扩音。
所以,大清能够把中原、草原、高原以及西域全能统治起来。而且,不是一般的羁縻,而是形成实在的统治。
但是,对西域的控制还是有点儿弱。关键是故事没讲好。大清对中原讲儒家的故事,对草原讲大可汗和喇嘛黄教的故事,对高原讲藏传佛教的故事。但是,对西域讲什么故事?
有时候,武力只能让人被迫臣服,利益只能让人认贼作父,而故事才能让人真心归附,才能实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效果。

DAVINA
这怎么说呢,每一个人的看法都不同,文臣武将的选择性太大了,看法也各有不同,最难选的就应该是两头了,也就是秦清了。选择余地太小了其他朝代选择余地则大了许多。
秦,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文臣代表李斯:这个老鼠得到政治精髓的李斯是秦始皇统一华夏的最大大功臣,李斯制定秦国的政治制度和律法,李斯向秦始皇提出了皇帝的称号,持续千年的皇帝称号正是由李斯提出来的,李斯也被始皇封为宰相。他制定了秦朝的律法和行政。是秦始皇统一天下的第一功臣,但由于贪恋富贵而没有善终,73的李斯死于赵高之手。武将代表白起:白起被称为杀神。白起可谓战国第一名将,白起在唐宋两代都被当时的皇帝评为名将,供奉武庙。白起最有名的一战就是长平之战。白起一生70于战,很少有败仗,白起做战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以消灭对方军队为主,不以占地为上,用计策很绝,所以毛主席说,评价白起:“论打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出其右。
西汉,文臣代表:萧何,萧何能够坐上开国功臣之首的位置是名副其实的,刘邦之所以可以战胜项羽,其中最关键就在于萧何的后勤和行政工作做的优秀。使得刘邦无后顾之忧。即便失败也可以从头再来。可以说,刘邦的成功,就是萧何一手缔造的萧何的谨慎使得他得以善终。武将代表:韩信被称为战神,韩信既是军事家,也是战略家,许多经典战列至今为军事院校所讲解。背水之战,垓下之战。井陉之战、潍水之战。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用兵,用兵无常,不拘泥于兵书所桎梏,。完全是天马行空,用兵诡道。而且传下军事专著,所以说韩信是军事理论家。历朝历代对韩信评价都很高。但韩信政治能力不高,最终死于刘邦之手。
东汉,文臣代表:邓禹。有“元功之首。之说。,云台二十八将第一位。邓禹比刘秀大八岁,邓禹要论战功不如岑鹏,文治不如冯异。但如果综合考量的的话,包括眼光,学识,才智。文武皆善长。最关键的邓禹知道一个宰相的责任是知人善任,推荐贤良、而且做的很好。刘刘秀以杀开国功臣而闻名,得以善终。武将代表:耿弇。耿弇最大的功绩就是平定河北和山东。刘秀开国以后,占领陇右。刘秀把耿弇当韩信用,一生几乎没有败绩。公元37年。耿弇上交大将军印绶。公元58年病逝,善终。
三国不是大一统王朝就不写了,如果按统一王朝算的话,文臣代表:诸葛亮。武将代表陆逊。两晋就不说了,无一文臣,无一武将可以入选,皆为无能之辈。要不就权臣。篡位之将。
隋朝,文臣代表:高颖。高颖绝对是文武双全,其深受杨坚重用。(知兵事,多计谋)。为大隋立国建立了不世之功。但由于晚年介入杨勇广太子之争,被杨广所厌恶,杨广登基以后被杀。武将代表:史万岁。自幼生活在军中,15岁从军,一生征战无数,战功赫赫,后被权臣杨素所嫉妒。被杨坚活活打死。但随后隋文帝就追悔莫及,但为时已晚。朝廷上下无不痛惜。
唐朝,文臣代表:房玄龄。在凌烟阁功臣里房玄龄排在第五位。应该说不低了,李世民的房谋杜断。房谋就是房玄龄,一生测算无疑。处事谨慎,但家门不幸,两个儿子都是无能之辈,但自己也算善终。武将代表:李靖。李靖跟随李世民比较晚,他的功绩体现在对外战争。唐击吐谷浑之战是李靖的成名之战,几乎使得突厥族灭,使得李靖名扬天下。最为重要的的是李靖文武双全,入阁拜相,既能治军,也能理政。
两宋,文臣代表:吕蒙正,武将代表:岳飞。元代空缺,,明代,文臣代表:张居正。武将代表:徐达、清代:文臣代表:曾国藩。武将代表:阿桂。
之所以两宋以后不写这些人的具体事例,关键是自两宋以后,华夏基本上再也没有特别出色的人物了,儒家思想已经禁锢了华夏人的思想。基本上开始走下坡路了。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此城彼岸_11
刚好昨天写了历史100大名将,今天可以顺势把文臣盘点一下了。一些当了皇帝的比如刘裕、慕容垂、李世民这样的就不列入其中了。
秦朝文臣李斯,辅佐秦始皇统一六国,坚持郡县制,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李斯的政治主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武将王翦,秦朝武将应该没有比王翦更具代表性,秦灭六国,王翦父子灭了五个。
西汉文臣董仲舒,按理说西汉无论萧何还是陈平、张良等都比董仲舒更有名气,不过考虑到他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让儒学开始霸占庙堂还是选他吧
武将韩信,兵圣不解释。
东汉,貌似比较难除了三国那一段,整体上不太出名文臣杨震,弘农杨氏的第一代?被誉为关西孔子,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句话就来自杨震拒绝行贿人。
武将班超,想了想个人还是更欣赏班超,投笔从戎36人经营西域,表现出的不光有勇气还有智慧与魄力。
三国,名气是在太大,单独摘出来文臣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不过始终是汉臣所以列入文臣行列
武将可选择太多,还是关羽吧,义薄云天关二爷,死后一步步封神,最后成为武圣与文圣孔子并列。
西晋文臣左思,左思是个大才子,可惜长得太丑,据说是男版东施效颦,不过一篇三都赋,引发人们争相传颂,一时洛阳纸贵。
武将羊祜,西晋成立后司马炎准备灭吴。羊祜坐镇襄阳进行战备,做好了灭吴的军事与物资准备。
东晋文臣谢安,谢安就是典型的东晋名士,主政期间镇以和靖,东晋难得团结安稳的时刻,淝水之战后北伐成为东晋第二个打到河北的人
武将谢玄,谢安主政后,令自己的侄子谢玄招募流民组建了东晋精锐北府军,淝水之战谢玄为前锋都督,打的苻坚草木皆兵
五胡十六国文臣王猛,关中良相唯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王猛辅佐苻坚统一北方,被称作功盖诸葛第一人,难得的是王猛不仅是良相还是名将,与孙子王震恶位列武庙七十二将
武将慕容恪,十六国十大名将之一,十五岁开始掌兵,南征北战前燕从弱到强,从偏居一隅到入主中原,慕容恪死后前燕开始走下坡路
南北朝南朝武将檀道济,三十六计的作者,檀道济被宋文帝杀害后,北魏人高兴:吴子辈不足复惮。
文臣谢灵运,有什么政绩不太了解,但是牛逼吹的大: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其他的人共分一斗。这就是才高八斗的由来。
北朝
武将选择还是选择高长恭吧,毕竟人家“貌柔心壮”,邙山之战率领五百人攻入北周包围圈,助北齐取胜,还因此留下兰陵王破阵曲
文臣苏绰,总结出"六条诏书",使西魏国力快速发展。使原来弱于东魏的西魏迅速转弱为强,打下北周统一北方,隋朝统一全国的基础。
隋朝文臣高颎,出将入相的人物,比起他的军事成就,更难的是苏威、杨素、贺若弼、韩擒虎都是他所推荐
武将韩擒虎,隋文帝灭陈,以韩擒虎为先锋,活捉了陈叔宝。
唐朝文臣魏征,毕竟名气比较大,西游记里面还梦中斩了泾河龙王。
武将李靖,韩擒虎的外甥,韩擒虎曾感叹,可与论孙吴之术者,唯斯人矣。牛弘赞誉王佐之才,仕唐时南平萧铣、辅公祏,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战功赫赫
五代不甚了解,暂不写了。
北宋文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富弼等人掀起庆历新政是王安石改革前的一次改革尝试,可惜依然无法解决北宋病入膏肓的顽疾
武将狄青,北宋武将受到文臣的压制,所以如其他朝代一般有名气的并不多,但是即便如此狄青依然凭借战功,声名赫赫,可惜最后被文官集团流言所杀
南宋有道是北宋无名将,南宋无名相,北宋选一个代表性文臣难,南宋选一个代表性武将也难。
武将岳飞,以金国兵峰之盛,金兀术用兵之能,尚要感慨:撼山易憾岳家军难。
文臣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这两句话就是那个时代仁人志士的铮铮铁骨
元朝文臣脱脱,元朝末年少有的贤相,整顿了前任伯颜的烂摊子,给元帝国续了一口气,不过老妖唯一熟悉的就是元朝修宋辽金史,以谁为正统争执不下,脱脱拍板都为正史。
武将王保保,文武双全,被朱元璋称赞为奇男子的人物,差点成为元朝中兴之将。
明朝朱元璋作为唯一一个北伐成功的皇帝,手下的能人大将必然不少,难选
文臣刘伯温,神机妙算,运筹帷幄堪比诸葛亮,民间传颂: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朱元璋将其称为吾之子房,李善长据说可比肩萧何
武将徐达,被朱元璋称为万里长城,一生征战,所攻克大都会二处,省会三处,府城县城一百余处。朱元璋称赞: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如果不是遇到老朱,估计徐达也是一位如王翦、郭子仪一般善终的赫赫武将。

Scarly
一,秦
文:李斯
武,王翦
二,西汉
文:萧何
武:卫青
三,东汉
文:杨震
武:邓禹
四,三国时期
魏:文:司马懿 武:邓艾
蜀:文:诸葛亮 武:关羽
吴:文:鲁肃 武:周瑜
五,西晋
文:羊枯
武:杜预
六,东晋
文:谢安
武:祖逖
七,南北朝
文:王猛
武:刘裕
八,大隋
文:高颎
武:裴擒虎
九,唐
文:房玄龄或者杜如晦
武:李靖或者秦琼
十,五代十国
文:冯道
武:李存孝
十一,北宋
文:寇准
武:狄青
十二,南宋
文:赵鼎
武:岳飞
十二,明
文:张居正
武:徐达
十三,清
文:张廷玉
武:左宗棠

fucong
中国大一统封建王朝开国第一文臣及第一武将:
①秦朝,开国皇帝秦始皇嬴政:文、李斯,武、王翦。
②西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文、萧何,武、韩信。(代表性:文、汉武帝时期的霍光可替代萧何)
③新朝,开国皇帝(同时也是末代皇帝)王莽:文、王寻,武、严尤。
④东汉,开国皇帝汉世祖(汉光武帝)刘秀:文、邓禹,武、吴汉。
⑤西晋,开国皇帝晋世祖(晋武帝)司马炎:文、裴秀,武、石苞。
⑥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文、高颎,武:韩擒虎。
⑦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文、裴寂,武:长孙顺德。(代表性,文、唐太宗时期的魏征可替代裴寂;武、唐肃宗时期的郭子仪可替代长孙顺德)
⑧武周,开国女皇帝武则天(一朝):文、武承嗣,武、王孝杰。(代表性,文、武则天中期的狄仁杰可替代武承嗣)
⑨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文、赵普,武、石守信。(北宋是唯一一个国土面积小于秦朝的统一朝代)(代表性,武、宋太宗赵匡义时期的杨业可替代石守信)
⑩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文、成吉思汗时期的耶律楚材,武、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力克。
11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文、李善长,武、徐达。(代表性,文、明神宗万历皇帝时期的张居正可替代李善长)
12清朝,开国皇帝清太宗皇太极:文、范文程,武、多尔衮。(代表性,文、康雍乾时期的张廷玉可替代范文程,武、康熙时期的鳌拜可代替多尔衮)
一般公认八个大一统王朝:秦、西汉、东汉、隋、唐、元、明、清;新、武周认为不正统;西晋、北宋认为国土面积不大并没完全统一。

晴空ceci
谢谢邀请,我是小吃,喜欢我的朋友们可以点个关注和赞。
非常荣幸能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从秦朝开始说吧,
文臣选李斯,武将选蒙恬。
西汉,文臣选萧何,武将选韩信。
东汉,文臣选杨震,武将选班超。
三国两晋南北朝一起说吧,
因为一般都是这样概括的,而且这段时间改朝换代太快,除了三国,我们对其他也不是很了解,
文臣选诸葛亮,武将选关羽。
隋朝,文臣选杨素,武将韩擒虎。
唐朝,文臣选魏征,武将选程咬金。
五代十国,文臣选冯道,武将选李存孝。
宋朝,文臣选王安石,武将选岳飞。
元朝,文臣选耶律楚材,武将选哲别。
明朝,文臣选刘伯温,武将选徐达。
清朝,文臣选张廷玉,武将选多尔衮。
以上为个人愚见,欢迎各位大神批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