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萝莉文化为何如此兴盛?

未央-weiyang
萝莉指的是有着大大的眼睛、娇小的身躯、一根筋的二次元萌妹子。是日本宅男们的最爱。这深刻的体现在日本动漫、漫画题材中。
日本人有着很深的萝莉情结,也就是说好多人都是萝莉控。童颜和萌是萝莉必须的两个元素。说起萝莉文化的产生避免不了文学大咖们的宣传。而这又为萝莉文化传播起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日本萝莉控是个中性甚至带着褒义的词。
日本萝莉文化传播到中国,对中国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萝莉文化迎合了当下青少年的“扮嫩”心理,也弥补了心理上的缺失。再有萝莉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结合产生了各式各样的人物。时下装萌装嫩装嗲变成了另一种二次元文化。

越来越不懂司令
日本人为何偏爱萝莉?这看似荒唐的表象之下有着现实的社会文化。
萝莉一词并不是日本人首创,这是从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所作小说《洛丽塔》人物形象转化而来,事实上,作者创造了这个角色是有讽刺意味的,中年大叔喜欢九到十二岁的小妖精,并和12岁的小女孩洛丽塔产生"恋情"。
这本小说因其畸形变态的情欲描述在外国备受争议,也因此风靡一时,衍生出"萝莉"一词。洛丽塔形象引进到日本后,通过动漫形象逐渐流行,慢慢形成一种文化。
萝莉外表娇小,长相可爱,清纯中带着呆萌,就如一只毛茸茸的小动物一样。正常来说每个人都会生起保护怜爱的感觉,但产生欲望而且认为这是正常的,那只有奇葩的日本人。
萝莉文化在日本有着悠久的历史性在古日本是神圣的,那时的巫女年纪都非常小,她们在跳舞时是袒胸露背,通过和信徒交合来传达神的旨意。所以日本人的传统意识中就认为,年幼的女孩子是可以被追逐的性爱对象。
《源氏物语》是日本一本特别相当著名的古代文学作品,主人公光源氏将小女孩若紫接到身边,按照自己心意去将她培养成心目中的完美女人形象,等她长大成人后娶她为妻。
对于日本的大男子主义来说,越小的女孩子越容易被掌控。
另外日本古代女子结婚年纪普遍比较小,十二三岁成婚非常早,而且因为日本女性天生身材娇小,而一旦步入婚姻,就会出现面容还是少女,而身材却发育的很丰满的情况。
虽然现代社会女子结婚年龄有所提高,但在日本男性的思想中,传统意识仍然存在,这是萝莉文化在日本盛行的基础。
萝莉文化是日本民族性格的反应每个国家的国民性格与其地理位置有直接关系,日本处在一个狭小的岛国之中,不仅资源匮乏,而且常有地震发生,这让他们的性格特别的敏感。
他们对于美的事物追求带着一种淡淡的哀伤和偏执。他们认为女子在年龄小的时候才是最为可爱的,是最美的。
其实这一点在中国也有所体现,比如红楼梦中宝玉就曾感叹说:女子没出嫁前就是珍珠,长大后是鱼眼睛。日本只是把对女子美的定义更为提前而已。
另一方面,日本国民性是惧强凌弱的,如萝莉一样弱小的女人看起来更好欺负,也更能满足男人心中的兽欲感。
而日本等级制度又特别的森严,日本男人在工作时必须无条件对上级顺从,回到家里表面上地位很高,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但几乎所有的钱财都要上交,没有自尊感,反倒像是家里的打工人,可撒娇可卖萌的萝莉让他们在内心压抑中得到解脱。
萝莉文化是日本经济发展与萧条的产物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日本有一段时间无比繁荣,那段时间人人都在追求纸醉金迷,花钱如流水,日本金融业也鼓励人们消费,援交也是从那个时间变得普遍,年轻的学生同样追求享乐。
也是在那时,推出了第一个萝莉角色,即甜甜仙子中的小公主。
日本成年人就和洛丽塔的男主一样,采用送礼物,买零食,带萝莉观光等手段来换取关系,这是光明正大的秘密。
日本经济萧条之后,制造业等传统产业发展停滞,动漫产业发展迅速,萝莉动漫成为日本动漫的特色。
萝莉被详细划分,比如从年龄上看有8到12岁的爱丽丝式萝莉,有12到16岁的标准萝莉,也有年龄很大身体发育停滞的万年萝莉等等。
萝莉的性格也有娇俏可爱,居家温柔,傲娇毒舌等等类型,满足了日本男人对女人的所有幻想。
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结婚变成一件非常奢侈的事。宅在家里才是王道。萝莉文化也是伴随日本宅男文化兴起而发展,出外社交太费事费钱,宅在家里一亩三分地看萌哒哒的萝莉才是王道。
日本宅男们为动漫中的萝莉疯狂,即使在现实中不能得到这些令人心动的女孩子,看动漫也同样让人心花怒放。
动漫及相关周边产品成为新兴的敛财手段,精明的商家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在大力的运作和宣传之下,萝莉文化进一步盛行。
现在日本萝莉文化已经和美国迪士尼文化一样形成独特的品牌效应,从娱乐消费到文化输出,形成定位并扩展全球市场,有些治愈功能的萝莉也越来越被生活节奏快,心理压力大的年轻人所认可。
喜欢萝莉不可怕,但因此做出一些不可饶恕的罪行,就该千刀万剐了!

幺懒懒
萝莉有三好
萝莉声娇、体柔、萌哒哒,清纯天真,满身的青春气息,谁会不爱呢?
就像普通人看到了可爱的小动物,都有种被萌化了的感觉,不由自主产生了保护欲,爱不释手也是正常情况吧。
就日本的审美来说,他们更偏向于,可爱为美,如此说来,可以参考一下,日本具有代表性的高颜值美女。石原里美和新垣结衣,她们都拥有不可缺少“萌”属性。
按照正常的“萝莉”来说,她们是指第二性征尚未发育或未完全发育的14岁以下女童,但是日本所推崇的“萝莉”,大多是那些看起来像“萝莉”,却拥有非常可爱的外表,娇小的身材,与实际年龄不相符的合法萝莉。比较著名的就是童颜天使桥本环奈,与西方那些身材高挑、大长腿、大波浪的女明星不一样的是,日本的明星更可人柔弱、亲切含蓄,就像邻家女孩一样,给人一种治愈的感觉。
从另一方面来说,“萝莉”文化的传播也可以说是受到了二次元的影响,“萝莉”出现在荧屏的频率增加了,而动漫中的女性角色,大多以“萝莉”的形式出现,而且还获得了大量的人气。尝到甜头的漫画作者、动漫创作者,就更倾向于把主角人物添加“萌”,把各式各样的事物娘化,也是日本动漫目前的一种潮流,就像比较著名的工作细胞中的“血小板”,就娘化的非常成功,也不得不赞叹这脑洞,谁又能想到可以把血小板和“萝莉”联系起来呢?

lizhuowh
汉语中有一个词比较精确地概括了日本国民和文化的属性,就是“小日本”;
只有理解了日本国民文化中“小”的意思,
才能够真正窥见这种萝莉文化诞生和爆发的历史土壤,这是密不可分的。
华夏的文化观里面习惯讲“天人合一”,这是迄今为止人类看待自然和自己所能站的最宏观最庞大的角度;所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又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站在这样的世界观之上,看到的是万物的平衡,平衡,才是一切的法则。
但日本不是这样,地理条件的关系,让这个岛屿上的小国想的最多的问题是怎么生存,陆地资源有限,领土范围有限,再加上处在亚洲板块和太平洋之间的地震带上,如此贫瘠的生存环境,造就了日本人心中“只得顾眼前”的特质。
于是,差别就出来了,打个比方就是:我们看风景看的是大江大河,看的是四海宇内,看的是明月照大江,看的是瀑布挂前川;日本人看到的是庭前的一棵树,院里的一朵花,门前的一道沟,和树下的一条老狗;这就是他们的民族特性中“小”的根源。
而正是因为他们本身的这种“小”,导致了他们对其他的一些具有“小”的属性的事物,都有一种天然的亲切,会让他们觉得,小的,是可爱的,是会让人产生保护欲望的,是能够满足他们心理产生的保护欲的。
萝莉文化的一个精髓,就是“小”,这种小表现在身高上是160cm左右,不能超过170cm,表现在年龄上是14—18岁之间的年轻女子,超过了这样的硬性标准,就不符合了。
2-1945年是日本文化产生根本性变化的分水岭,在此之前是小国的骄傲和自大,在此之后是小国的迷茫和无措;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入侵导致的女权思维的崛起,使得那些以衬托女性光芒、将女性作为主角的漫画开始繁荣发展起来,宫崎骏就是在这一时期获得巨大成功。二战末期,广岛和长崎的两颗原子弹彻底摧毁了日本国民不可一世的傲慢思想,人群流离失所,街头孤儿成群,是这场战争结束之后的常态;在1947年美军正式开始对日本军事接管之前,这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几乎是灰暗的。
1947年之后,美军接管了日本的军事防务,带来的是美国商品的倾销和美国文化潮水般的涌入,日本的电影院,此后播放的几乎都是美国的电影,美国电影中的男女平等、电影中的浪漫爱情,对那一时期的日本年轻人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趁着美国文化的熏陶,日本的年轻女性的女权思维开始觉醒,她们也想像电影中那样,住在美丽的城堡,穿着漂亮的裙子;她们渴望像电影中的男性英雄一样,可以有神奇的魔法,可以拥有召唤一切的力量,那些男人能做的,她们也一样可以做到。
她们想要彻底摆脱积压在日本女性身上亘古不变的男尊女卑的教条束缚(这种思想在战争期间更甚),于是,漫画就成了释放这种被压抑的天性、褪去女性身上灰暗枷锁的一个桥梁和引子,尤其是那些刻画女性独立、塑造女性救世主一般的漫画杂志,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受众,一度让出版商赚的盆满钵满。
3-漫画,成了战后的日本民众一种新的精神寄托和消费方式西方文化的进入,伴随的是这一时期日本国民整体上的情绪低落和精神压抑,往年疯狂的“大日本”思想,“大和之光”的耳濡目染,被撕扯的粉碎;这种极端的落差带来了极端的精神空虚,日本人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找到一条新的可以寄托精神追求的道路,借以释放心中积郁的愤恨和惆怅,动漫,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登上了日本历史的舞台;也直接造就了日本一批漫画大师的成功,比如公众熟知的宫崎骏(千与千寻)、手冢治虫(《铁臂阿童木》)、井上雄彦(灌篮高手)。
漫画在日本的空前发展,和女性思想意识崛起的碰撞,为后来萝莉文化的最终生根发芽奠定了基础;萝莉属性中的萌、嗲、以及尚未成年的特点激发了日本男人本能的雄性保护欲,而对于日本女性来说,作为一个独立的女人,可以凭借自己的外在俘虏、掌握或者说是支配一个男性,也与她们当初幻想的女权崛起不谋而合。
于是,整个国民层面的 ,追捧萝莉,疯狂的为萝莉消费的行为,在日本,一发不可收拾......

topqiuxue
一位娇声娇气萌萌哒天真的脸庞,对任何男人来说,都会产生保护欲吧,这种现象在日本极为明显。
日本萝莉文化其实是来源于中国台湾作家小说《洛丽塔》一位14岁的女主角,深受日本人的喜爱。
什么叫做萝莉?
其实就是一种对女性的称呼,对日本人来说,就象征着可爱的娇小女性。
1.年龄并不是萝莉称呼的唯一条件。
在中国也有不少的萝莉,主要特征表现在说话和行为举止比较具有少女特征。
这种情况在日本也比较流行,很多女性喜欢穿着萝莉装在街头,这也是女孩的一种价值观表达,还是一种建立自信和自我保护的方式。
2.日本的审美侧重点是可爱。
在日本比较出名的明星可以都能看到萌萌的表面属性,他们有着漂亮的外表,娇小的身材,还有着像孩子一样的脸庞,看着就让人喜欢不已。
日本的文化传播途径动漫也占了很大的一部分原因。
我们都知道日本的动漫行业非常的优秀,很多主角都是萝莉的形象来展现,因为很受日本民众的喜欢,于是把动漫的主角通常都以萌萌哒为标准进行迎合大众的口味。
3.日本女性自身的身高确实是劣势,只能在其他方面寻找其他的风格。
日本人的身高普遍非常的矮,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相关数据显示,日本女性平均身高达到了1.58米,但是大多数女性的身高还是低于这个数值。
有了这个因素在,大多数的日本女生没有办法走性感的路线,只能找到自己的另外一种打扮风格,为了扬长避短,所以才形成了萝莉风。
4.日本女性地位整体上处于劣势。
日本女性的地位比较低,大多数更注重家庭,最主要的原因是受中国女性文化三从四德的影响,已经深入骨髓。
在职场中更是没有优势,所以日常生活上更加依赖男性多一些,在这样的条件之下,她们只能寻找男性喜欢的风格去改变自己。
所以日本的女性为了迎合男人的口味,才会越来越流行萝莉文化。
这样的日本女生不仅温柔体贴可爱,而且善解人意,日本的男人怎么能又不喜欢呢?
再加上动漫不断的创造各种各样的萝莉形象,日本男性也非常喜欢。
二者相辅相成,才把日本的萝莉文化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苏苏睿晨
首先,你得承认一点,声娇、体柔、萌萌哒的小萝莉,不光是日本,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人都喜欢,那为何萝莉文化偏偏在日本盛行呢?
这主要跟日本国内的实际情况有关。
日本是一个历史很短的国家,自己国家没有什么文化,大多数文化都是从我们中国传过去的,像政体、文字、宗教,传统乐舞等等都是照搬唐朝的,最明显的就是文字是汉字偏旁和行草转化字。
但是,这个萝莉文化,不是我们中国传过去的。
萝莉文化是美国传过去的,“萝莉”一词来源于俄裔美籍作家纳博可夫1955年创作的小说《洛丽塔》(曾被改编成电影,中文译名《一树梨花压海棠》)中男主人公对14岁女主人公的昵称。
小说讲述了一个美国中年大叔爱恋自己年轻继女的故事,而后萝莉就成为小女孩(一般为10~16岁)的代名词。
结合日本传统的公主故事、大正浪漫主义等本土元素,日本萝莉文化盛行,或粉嫩娇羞,或高贵不羁、或可爱呆萌的小萝莉,成为了日本街头一道非常惹眼的风景。
进入主题,日本为何萝莉文化盛行?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跟日本的国民性格有关。地理位置造就国民性格。
日本是一个国土狭小的岛国,人口老龄化非常严重,同时国内资源匮乏,日本岛内还地震火山频发,这就造成日本人谨慎敏感的国民性格。
谨慎敏感的日本人偏执地认为女子在小的时候,是最美的也是最好掌控的,这是他们喜欢萝莉的最原始 的心理动机。
还有,日本人比较恃强凌弱,如萝莉一般娇小的女子,在日本男子看起来比较好欺负,更容易满足他们的征服欲。
2、跟日本人的身高有关。亚洲人普遍身高都没有西方人高,亚洲人中,又属日本人最矮,日本人中,女性又比男性矮,日本女性与肤白貌美大长腿是基本绝缘的。
据资料显示,日本女性的平均身高是1.58米,中国女性是1.60米,乍一看,给我们的感觉是相差不大,但是日本女性又有一个特点,就是下肢粗短,这就造成了日本女性看上去要比实际的身高要矮。
日本女性这样的身材,如果穿旗袍或者其他正统服饰,都是不好打扮的,走萝莉风格路线,最恰当不过,正好展现出日本女性的娇小柔美。
别说是未成年少女,就连已经结婚多年的阿姨,都选择萝莉风来掩盖身形的不足,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日本女性身高不够呆萌来凑,萝莉风盛行是日本女性扬长避短的无奈选择。
3、萝莉文化是日本经济发展与萧条的产物。80年代初,日本有一段时间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享乐主义泛滥,人们普遍追求奢侈的、纸醉金迷的生活,日本国家也鼓励民众消费,许多年轻的学生因为贪图享受,走上了错误的人生道路。
此时,日本的漫画甜甜仙子也正式问世,产生了第一个萝莉角色,就是里面的小公主。
小公主的人生信条影响了一代人,日本的成年男性也学习洛丽塔的主角,那个油腻的中年大叔,使用送礼物,给零食的小花招换取关系。
90年代初,日本经济泡沫破裂,日本经济进入大萧条时期,很多人都失业在家,这时动漫行业却异军突起、发展迅速。
这个行业的发展迎合了人们消极避世又贪图享乐的思想,萝莉文化伴随宅男文化一起发展。
工作难找,日本人都喜欢宅在家中,不愿意出门,出去交际费事又要出钱,不如躺在家里看动漫。
竞争激烈,结婚太难,有动漫里的小萝莉陪伴,时间就会过得飞快,残酷的现实让人们不愿多想将来,想多了无疑是自寻烦恼,很多人就只顾眼前的安逸享受。
动漫与周边产业迅速发展,精明商家才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通过商家的进一步宣传运作,此时的萝莉文化也越发深入人心。
4、跟日本的家庭分工有关。日本的家庭分工模式,普遍都是男主外女主内,男人负责在外赚钱养家,女人负责在家貌美如花。
日本大男子主义盛行,日本女性的地位普遍很低,日本社会认为,女人只要在家照顾好老公,带好孩子就万事大吉,千万不要太强势,强势的女人不受欢迎。
对于大男子主义来说,越小的女子越容易掌控,女性相对年轻的外形加上身材瘦小,实际上给男人带来的是“没有威胁”的安全感。
日本男人对女性有这样的需求,女性自然也乐于打扮成萝莉的形象讨得男性的欢心,还维护了家庭的稳定,何乐而不为呢?
再说了,日本等级制度森严,男人在外工作,要绝对服从上级安排,丈夫在工作中受了气,回到家里,萌哒哒又可爱撒娇的妻子让他们内心的压抑有了释放的渠道。
延伸阅读:日本萝莉文化的盛行,也会产生很多不良的影响,尤其是一些尺度过大的萝莉作品,不但会影响到青少年的正常成长,更是容易引发各种各样的极端的犯罪,最著名的就是臭名昭著的宫崎勤事件。
上世纪90年初期,日本发生了一起连环少女被杀案件,其手段残忍,凶手是一个叫宫崎勤的日本男子。
警方搜查宫崎勤住处的时候,找到他私藏着大批大尺度儿童书籍漫画,因此知道宫崎勤是一个御宅族,基于这种身份被公开后,立马引来日本民众的口诛笔伐,并且因此事件给日本萝莉文化造成了负面影响。
所以,喜欢萝莉没有错,错的是打着喜欢萝莉的旗号做出违法事情的人。

Themis_Sword
萝莉一词最早起源于《洛丽塔》一书,萝莉也就是洛丽塔的缩写,一般指9—16岁少女
其实对于萝莉文化,哪个国家都有,不过日本确实比较兴盛
那么,为什么萝莉文化会在日本如此兴盛呢?
这大概和日本兴盛的二次元文化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如果了解二次元文化的童鞋应该会知道,日本无论是动漫还是游戏中,都喜爱以这个年龄段的女生为女主角,这样自然衍生出不少热衷于萝莉的粉丝,再加上日本的宅文化盛行,宅男对于某种事物的热爱有时候真的是超乎想象
很多人应该听过一些ACG演唱会,台下很多人都是会热烈合唱的,尤其是歌者是女生的时候,配合程度简直超乎想象,试想一下香菜的恋爱循环现场就知道了
正因为如此萝莉文化会在日本盛行简直在正常不过
当然日本也不是一开始就如此钟爱萝莉文化,比如一些早期的动漫作品,也曾经出现过比较成熟的女性角色,比如鲁邦三世,城市猎人这些老牌作品中女主都是成熟优雅的成年女性,而萝莉文化的盛行这日本宅文化兴起有关,至于日本的宅文化的起源大概就是从日本经济衰退时候开始
由于经济衰退,不少人产生了消极的心理,这个时候具有很强治愈属性的萝莉文化也自然蓬勃发展,再加上日本主流动漫作品大多以少女萝莉为主角,最明显的大概就是宫崎骏老爷子吧,笔下的角色大多都是可爱少女
试想一下,现实需要再加上主流作品的推波助澜,萝莉文化在日本兴盛难道不是一件在正常不过的事情吗

嘉露香叶
其实,“萝莉”一词呢,真正的起源,源于中国台湾,是当时台湾作家赵尔心翻译的《洛丽塔》,书名其实就是女主的名字,一个12岁的小女孩。
当时的最初设定,就是高于9岁,低于12岁的小姑娘,把这个年龄段的称之为“萝莉”,因为只有这个年龄段的小姑娘才是最可爱的,而且个子普通不高,特别符合“萝莉”的特征。后来这成为日本的一种文化,用来表示那些既可爱又萌萌的女孩,最关键的一个点是个子不高,把之前所定义的年龄段彻底推翻,只要符合这些特征就是“萝莉”。
这萝莉文化到了日本为何如何兴盛?其实这并非偶然,这特别符合日本女孩的特征,个子不高,大眼睛,可爱的脸型…… 其实日本乒乓球运动员福原爱算是一个代表人物。
说到“火”,只是在整个亚洲区域,黄种人么,审美的特征都相差不多,黄种人喜欢“萝莉”的原因,无疑就是“可爱”和“萌”,相继出现一大批“萝莉控”,现在国人已经把“萝莉”一词与日本女孩紧密联系起来,潜意识里认为“萝莉”所指就是日本女孩,日本借力用力,趁着热度发酵萝莉文化,把萝莉文化与引以为傲的动漫产业相融合,这样既满足了“萝莉控”,又得到“动漫迷”的追捧,所以说日本萝莉文化如此兴盛。

晓莺子
日本人喜欢萝莉,以我在日本留学经验,主要是和她们的外形特征有关。
日本妹子的外貌特征基本以圆脸、短腿
、大眼睛为主。这种外貌设定基本要想去走性感女神路线就比较困难了,所以日本大多数年轻妹子的装扮都是走可爱清纯路线的。走在日本繁华一点的大街上看到短腿一些的妹子基本都是清一色的大眼妆清纯系装扮。
然后就是这种大众趋势反过来影响了日本男性的审美观。就像中国男性也普遍喜欢东方美女,对金发碧眼的欧美女性略有抵触一样,日本男性则普遍喜欢可爱型的妹子了。日本男性称赞妹子最常用的词汇就是【卡哇伊】。
然后很自然的,作为可爱纯真代名词的【萝莉】
自然成了日本男性的最爱了。虽然在现实中如果你正大光明说自己是个萝莉控通常会被当作变态处理,但从各大游戏、动漫作品的销量来看,萝莉这一属性还是在日本占据着主导地位的。

慎谋能断
提到日本,大家一定会不约而同地想到樱花、二次元等,而萝莉文化就是来源于二次元。“萝莉”一词最先出自美国,但日本的动漫行业却最终让萝莉文化盛行起来。
萝莉起源“萝莉”其实是“洛丽塔”的缩写,《洛丽塔》是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发表于1958的一部长篇小说,洛丽塔正是该小说女主角的名字。此书当时一度被禁,但现在已成文学中的经典名著,曾被改编为同名电影《一树梨花压海棠》。
故事讲述了一名中年教授与12岁少女洛丽塔的恋爱故事。后来,洛丽塔这个词传到了日本,逐渐形成了一种次文化。此后,凡是大于6岁小于12岁的带有洛丽塔特质的小女生,均被称为“萝莉”。
萝莉特点“萝莉”是二次元世界中很流行的萌属性之一,也是年龄段或身体心态的“可爱”的符号。
她们除了性格上温柔顺从,声音上甜美绵软外,还具有钉宫四萌的傲娇,点兔里面的呆萌。因此这种由内而外的属性设定,就会让很多年轻人无法抗拒,继而不由自主地喜欢上她们。
随着流行风向的改变,萝莉一词用的地方也越来越宽泛,现在生活中已经没有了年龄限制,只要长相秀美、身材娇小、温柔可爱的女生统统称之为萝莉。
萝莉文化在日本兴起的原因除了萝莉的可爱让大家喜欢以外,从社会这一方面来说,由于日本人的压力巨大,年轻人为了生存疲于工作,朝出晚归。回家后,他们太渴望有这样一个顺从听话的人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所以,萝莉文化也就能在日本生根发芽,发扬光大,而与之相类似的,如正太文化、女仆文化等在日本也同样十分盛行,原因也不外如此。这就使得日本萝莉群体对自我有一种深深的认同感,她们经常扮成某部动漫作品中的男女主角出现在街头、聚会等社交场合,让萝莉文化进入公众的视野。
不过在上个世纪90年代,萝莉文化曾受到过一些负面影响,有一个叫宫崎勤的日本男子,喜好收藏大尺度的儿童书籍、漫画、录像带,后来他就把魔爪伸向了萝莉,制造了血腥的连环少女被杀案件,为此萝莉文化受到了日本民众的口诛笔伐。后来随着人们的理性回归,他们意识到宫崎勤案只是属于一个极端事件,不能以偏概,此后萝莉文化才不再被人们抵制。
动漫中的萝莉女神2002年的木之本樱(魔法少女小樱),被众人封为初代萌王。无论是身材还是年龄,已成为无数肥宅心里的可爱萝莉。
2017年的动漫萝莉人物代表康娜(小林家的龙女仆),她的小粗腿、吃货、萌可谓深得人心,让人印象深刻。
这2位可是妥妥的萝莉女神,她们微微一笑便可萌倒众生!
结语:
萝莉文化对日本人来讲无疑是一种福利,但大尺度的作品还是应该受到严格的监管,这样整个社会才能良性发展!

相濡以沫代言词
很多人对“萝莉”这个词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我们经常都能听到这个词陌生的事,我们不知道他到底指的是什么,其实萝莉这个词是从俄国作家的小说《洛丽塔》翻译而来的,因为这个小说中的女主角才有14岁,而且这个14岁的小女孩,她的名字就叫做洛丽塔,后来被日本人沿用了,而且还发展成为了一种二次元文化
现在人们通常说的萝莉就是指大约小于14岁,清纯可爱的小女孩,而且小萝莉们的角色还出现在荧屏上,比我1982年推出的甜甜仙子MOMO公主,而中文萝莉这个词最早是出现在1964年,台湾皇冠出版公司出版的赵尔新翻译的《洛丽塔》
现在萝莉在日本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非常受欢迎,她们基本都是未成年女孩,比较清纯可爱,没有成熟女子的心机,充满了青春与活力,而且声音甜美温柔,这样的小女生谁不喜欢呢?而且日本人侧重于可爱为美,有一些成年女孩也会打扮的比较清纯可人,看上去非常年轻
《艺伎回忆录》就是一部以日本为背景的电影,里面有个小女孩,名字叫小百合,留给人们的印象非常深刻,她活泼可爱,眼睛清澈迷人,这就是日本典型的小萝莉,当你看她一眼,她的微笑能让你忘却尘世间的烦恼,日本人很喜欢这样的小萝莉
她们区别于一些身材高挑的大长腿,很长的时间以来,人们的审美也是偏向这类女性,久而久之也会产生审美疲劳,小萝莉们的出现给人们注入了一股清流,她们没有高挑的身材,也没有修长的美腿,但却可以让人们一种治愈的感觉,因为日本社会是比较压抑的,很多人都需要释放压力,这些小女孩像极了,邻家小妹妹非常有亲切感
萝莉受到二次元的影响,近几年经常出现在荧幕上,而且日本人动漫发达,成功的把小萝莉拍成了动漫人物,在日本大受欢迎,又成为了日本动漫中的题材,日本很多宅男都非常欣赏这种萝莉文化,跟非主流文化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就像中国有些女孩是大叔控,而日本男人则是萝莉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