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郭松龄为何和杨宇霆不和?

may_onnaise
谢谢提问!
首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郭是国内陆军大学研究生毕业,杨是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俩人就不是一个派系的,自然不会和睦相处,存在利益纷争。
其次,杨和北洋政府三大派系直系军阀徐树铮同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关系密切,在直系段祺瑞寻求张作霖出兵支持段内阁支持之际,杨帮助张作霖要来四千万的直系军火,更是逼段承认张的东三省巡阅使职位,此让张作霖对杨刮目相看,引为心腹。
再次,郭早年为张学良启蒙老师,在东北陆军讲武堂又为其教官,关系密切融洽,是张学良的心腹。
至此,杨郭二人本就不是一个派系,加上二人侍奉两代大帅,自然政见不合,加上张作霖又多次打压郭松龄,郭松龄奕对张作霖的强人政治反感,因此杨郭二人矛盾逐渐加深。

优雅的兔子姑娘
派系不同,彼此互看不顺眼。

missN
你电视剧里有看到过文臣和武将和睦的吗 要是和睦了 皇帝要着急了

笙歌
郭松龄和杨宇霆之间好比井水不犯河水,志不同道不合,不相为谋,说的大概就是他们这样的人。理是这么个理,可是现实交往中,郭松龄是虎,杨宇霆是豹,他们俩是针尖对麦芒,虎豹相争,谁也不服谁。
这两个同属于东北军将领的人,郭松龄是少帅张学良的亦师亦友,杨宇霆是老帅张作霖的心腹智囊,可见二人在张氏父子心中的地位有多重要。说白了一个是仰仗着大帅张作霖,一个依附于少帅张学良,这两个人心中都有一把算盘,那就是争来争去大不了就是“被窝了打拳”让他们爷俩折腾去吧!
可是,事实却并非如此,郭松龄因与杨宇霆的政治决策和战略方针不一样,俩人的矛盾是愈演愈烈。杨宇霆主张大帅进军关内扩大地盘势力,郭松龄则坚决要求张作霖固守东北,守住家园,所以二人是谁也看不当谁。
后来由于郭松龄的意见未被张作霖采纳,他又听说张作霖要从日本引进大批军火,用来对付关内的直系部队。因此大为恼火,觉得张作霖这是在玩火自焚,于是郭松龄不顾少帅张学良的面子,居然要求张作霖下野,张作霖是什么人,那是打仗不要命的主,怎么能听你郭鬼子的话,张作霖的一意孤行,最终导致郭松龄反奉。郭鬼子以为这样可以制约张作霖,令其放弃进军关内的行动。可是没想到偷鸡不成蚀把米,不仅赔了夫人又搭了自己的性命,最后夫妻双双被张作霖抓获,就地正法,暴死街头示众三天,可怜的郭松龄,连少帅张学良都未能保住他的命,落得个如此悲惨的结局,这不是自作自受吗。
虎豹相争必有一伤,郭松龄死了,杨宇霆自然是十分高兴,少了一个争风吃醋的对手。可是好景不长,1928年6月4日,沈阳皇姑屯事件爆发,张作霖被日军炸死后,张学良成了东北军的新主人,杨宇霆的日子开始不好过了。以前有大帅关照着,杨宇霆威风八面,现在少帅做主了,本来可以规规矩矩的做人,可是杨宇霆这小子偏偏不得,不仅没把张学良放在眼里,而且还处处给张学良上眼药,这不明显的倚老卖老吗,他也不看看东北是谁的天下,那是张家的江山,别说你一个杨宇霆,就是十个杨宇霆又能怎样?
所以杨宇霆的下场也没比郭松龄好哪去,被激怒的少帅张学良最终忍无可忍,采取投币的方式击毙了杨宇霆,常荫槐二人。
至此东北军的两员大将,郭松龄,杨宇霆相继毙命。一个狂妄自大,一个心胸狭隘,最终都是自毁长城。最后的赢家还是人家张氏父子。

sunyan
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最先到达罗马的是那个领路人。
郭松龄和杨宇霆,二人从本质上都没有脱离军阀的窠臼。他们之所以不和,根本原因也是军阀内部的争权夺利。
先说郭松龄,此人出身平民之家,但自小经历了日俄战争,见识了懦弱无能的清政府。然而他命运的转变却是在进入盛京将军赵尔巽开办的奉天陆军小学堂开始的。
而后,学堂毕业的郭松龄在历史的浪潮中加入了同盟会,参与了一系列的起义与密谋,但终归没有成事。
注意,郭松龄的前半生始终是在所谓的起义与失败中度过的。孙中山等历史上留下赫赫声威的大佬,并没有带领郭松龄创建一个新世纪。甚至在郭松龄返回奉天密谋起义失败的情况下,还是郭松龄的未婚妻把他保下来的。
试问,在这样的情况下,郭松龄为同盟会奋斗的热血还剩多少。直到他自己回到奉天,在讲武学堂结识张学良,开始努力教育自己这位特殊的弟子。
再说杨宇霆,此人算是日本留学派的人物。为人恃才而骄,曾做出在张作霖麾下拿着张作霖的大洋为自己招兵的事情,把张作霖气的不轻。
但杨宇霆此人确实有才,时人评判说奉军里的人才有二,文是王永江,武是杨宇霆。所以,最终张作霖还是把杨宇霆起复重用。甚至保举杨宇霆去做江苏督办。
至于这两个人为什么不和,答案就是我文章开头的那句话。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最先到达罗马的是那个领路人。选择任何一条路都可以到达罗马,但是,领路人可以第一个进入罗马。
路线之争导致了二人的不和,他们二人都想当奉军的领路人,毕竟奉系军阀已然是当时北洋政府里最大的一股势力。如果能在奉系军阀这颗大树下培植自己的势力,未尝不能做出一番大事。
这就是为什么杨宇霆要冒张作霖之大不韪去给自己招兵。这也是为什么郭松龄下了极大心血去培养张学良。
他们都是历史浪潮里的弄潮儿,只不过先是郭松龄兵败身死,再是杨宇霆命丧老虎厅。他们二人生前因为所谓的革命与反革命的思潮路线而不和,却都死于中国历史中最传统的政治阴谋之下。
历史浪潮滚滚东去,多少英雄豪杰消失于历史长河,留下一声叹息。

慕容彧
郭松龄曾经跟随过孙中山,后来因为不受重用而投奔张作霖。郭松龄很幸运,他遇见了张作霖长子张学良,凭借张学良这层关系,郭松龄不断被提拔。不过郭松龄治军确实很有一套,他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也不接受别人的贿赂。郭松龄治军严格,因此他有个响亮的外号“郭鬼子”。
郭松龄郭松龄(1883年-1925年),字茂宸,汉族,辽宁省沈阳市深井子镇渔樵村,是唐朝名将汾阳王郭子仪的后裔。1905年就读于奉天陆军速成学堂,次年进永平府北洋陆军第二镇随营学堂,1908年任奉天防军哨长。1909年随朱庆澜换防进入四川,担任连长。1910年加入同盟会。
1911年,升任第68标第2营营长。武昌起义后,朱庆澜受排挤离开四川,郭松龄返回到奉天。在奉天参加了张榕领导的联合促进会密谋起义,但遭清政府当局逮捕,欲处以斩首之刑,后经韩淑秀冒死拦截刑车,述说郭松龄是其未婚夫,返回奉天是为举行婚礼,从未参加革命党,才获得释放。郭松龄与韩淑秀结为夫妇。
1912年郭松龄考入北京将校研究所。1913年秋,郭松龄考入中国陆军大学,毕业后任北京讲武堂教官。1917年,孙中山组建护法军政府,郭松龄投奔孙中山,后被委任为粤赣湘边防督办参谋、广东省警卫军营长,后转任韶关讲武堂教官。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失败后,郭松龄无法留在广州,只得返回奉天,任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战术教官。在此期间结识在讲武堂学习的张学良。
经张学良的推荐,郭松龄被张作霖委任参谋长兼第二团团长。1921年,张作霖又委任郭松龄为第八旅旅长,与张学良领导的第三旅组成司令部。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奉军全线溃败,只有张学良与郭松龄领导的东路部队有胜利,打破了吴佩孚突破山海关,直捣关东的计划。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张学良与郭松龄担任第三军的正副军长,与姜登选、韩麟春为正副军长的第一军作为奉军的主力,击溃直军并获得胜利。张作霖任命张学良为京榆驻军司令部的司令,郭松龄任副司令。
张作霖将大批奉军开入关内占领南方各省,郭松龄则提出要退出关内,保境安民,但建议却未被张作霖采纳,政治上又受到杨宇霆等人的排挤。1925年,郭松龄与夫人到日本考察军事,听闻张作霖正在日本购买武器,要与南方的国民军开战,郭松龄愤慨至极,遂决定联络冯玉祥共同反奉,事后却被冯玉祥出卖。
1925年11月,郭松龄在滦州起兵,同时杀害了姜登选,发表反奉宣言。郭松龄率七万大军攻占山海关,夺取绥中、兴城,冲破连山防线,占领锦州。奉军全部退却到辽河东岸据守。郭军在攻打新民县巨流河时,却遭到日本关东军袭击,后方被从黑龙江来支援的奉系吴俊升切断,白旗堡的弹药库被烧,日本飞机对郭军阵地进行轰炸。
郭军不敌,一败涂地。郭松龄与夫人化妆逃跑,12月24日在新民县一个农家的菜窑里被奉军逮捕。25日,被押至辽中县老达房后,郭松龄与夫人韩淑秀被枪决,张作霖命令曝尸三日方可收葬。
历史上郭松龄为何和杨宇霆不和?杨宇霆与郭松龄,两人其实才能上是互补的,杨宇霆在政治和外交上有本事,但是他没有真正意义上带兵打仗,在军事上是个弱项。郭在军事和带兵及革新军队上有过人之处,但是在政治却是十分幼稚的。
其实这一点,老帅早就看出来了,所以和张学良说:东北不能只有郭松龄。老帅是想告诫一直和郭松龄亲近的张学良:这两个人都是人才,但又都不是全才,所以要互相平衡。但是这两人终究没有做成廉颇、蔺相如。杨宇霆的观点是想要继续往中原挺进扩大地盘,郭松龄则是想要扎扎实实开发好东北,让百姓安居。
首先,两人虽然同属奉系,但是派别不同。杨宇霆属于士官派,这个派系都在日本留学过,对日本比较亲近;陆大派是从陆军大学和保定军官学校毕业的人员,这批人和张学良比较亲近,其领袖就是郭松龄。
正是因为杨宇霆曾经的留学经历,他无论是日本还是对沙俄的态度都比较宽容,而且为了奉系的利益愿意妥协,视野只在派系和个人的利益之上。但是郭松林在陆军大学之中接受到的教育让他对日本人十分憎恶,一门心思抵御外敌,两人的政治理想是不同的。
从两人的性格方面来说,两人的性格都有缺陷。张学良曾言郭松龄性格不好,像个女人,特别爱吃醋、小器,看不得张学良和姜登选、韩麟春在一起。郭松龄的军事才华是非常明显的,但是他的性格缺陷更大一点,心胸狭隘。所以在电视剧少帅之中,很多人都站在了杨宇霆这边,因为杨宇霆不会直接在别人面前说郭松龄的不是,郭松龄一提到杨宇霆就会炸锅,一直在张学良面前挑拨。
而杨宇霆心目之中只有老帅,老帅走后杨宇霆过于骄横跋扈,没有把少帅放在眼里。有人说杨宇霆是为了东北的发展什么的,但是要知道那个时候军阀混战,人、枪、地盘都是张家的私人财产,无论他地位有多高,少帅有多么无能,江山也不可能易主,归根结底还是张家的。杨宇霆始终不能弄明白君臣之道,不顾少帅的意见强行推行自己的观点,在这一点上他已经彻彻底底触碰了老张家的底线。
杨宇霆比较工于权术,一心想要栽培自己的势力,想要将自己的士官派陆陆续续插进军队之中,从而扩大自己在奉系之中的势力范围。但是郭松龄看出了他的用心,在张学良面前狠狠告了一状,他俩交恶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在这里。1925年郭松龄以“清君侧”之名讨伐张作霖,矛头直指杨宇霆。老张平了此次叛变之后,杨宇霆把郭松龄夫妇给杀了。
郭杨之间的矛盾只是一方面,上升到少帅和杨宇霆之间的矛盾就已经不是私人矛盾,而是权力之争了。在争夺领导权的争斗之中,他们不断交恶,矛盾激化,最终造成了有你无我的阶段,转化成了华北集团内部的暴力流血事件。从张学良的角度上来说,杨是一定要杀的。他对杨宇霆的势力已经开始防备,毕竟杨在生前已经有架空少帅的气势,就像当年韩信和年羹尧一样,也必落得和他们一样的下场。
总结:杨宇霆在评价郭松龄反奉的原因时说了一句,都是少帅给惯的,其实杨宇霆也是被张作霖给惯的,在参谋位置上坐坐还可以,一旦到了主位还是不行,这就是两个人互相看不惯的原因,都是属于能看到别人缺点,看不到自己毛病的人。

颐然信步
奉系郭松龄本来就不是奉系的老人,郭松龄是随着前奉天督军段芝贵回到沈阳老家的。这时张作霖以经经是北洋陆军27师的师长了,属于奉天的实权派。段芝贵被张作霖驱赶走了,郭松龄等一干卫队确没有随之而去就这样郭松龄加入了奉军。杨宇庭则是日本军校毕业直接回到了老家法库县,被张作霖礼聘出来作为参谋助手的。在起点上郭松龄和杨宇庭就无法相提并论,但是在军事指挥上郭松龄的能力比杨宇庭要强上许多。所以郭松龄对杨宇庭才会不服,进而产生了反叛之心。

小脚登蜂
因为他们两个处于不同的派系,所以他们之间的政治观点是不一样的,加上张作霖又喜欢重用后者。
杨宇霆是利用总参议的权职在奉军中大肆安插私人,成为奉军内部仅次于“老派”的“洋派”老大,以他为中心形成了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一批奉军将领的小团体,在争权夺利的过程中对张学良、郭松龄东北讲武堂的“新派”颇多打压,实际上不仅郭松龄,张学良本人对杨宇霆也是哪只眼睛都看不上,不过是因为自己老子的宠臣不好下手罢了,张作霖一旦驾鹤西去,就有了后来的大帅府枪杀“杨常”二人事件。
杨宇霆在评价郭松龄反奉的原因时说了一句,都是少帅给惯的,其实杨宇霆也是被张作霖给惯的,在参谋位置上坐坐还可以,一旦到了主位还是不行,这就是两个人互相看不惯的原因,都是属于能看到别人缺点,看不到自己毛病的人。

windyjust
他两人的矛盾,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张作霖,的所谓帝王心术造成的。
同时两人皆恃才自傲。另外郭多理想主义,刚猛行事与世情不和。而杨多务实主义,机巧诡诈通人心结党。两人可说,从性格上,行事为人上,冰火不同炉。非雄才大略之主,不能用之。实奉系之不幸,中华之不幸也。

公子雕龙
杨宇霆(1885----1929),字邻葛,北洋时期奉系军阀首领之一。张作霖左膀右臂,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八期步科毕业生,历任奉军参谋长、东北陆军训练总监、东三省兵工厂总办,奉军第三和第四军团司令,江苏军务督办,安国军参谋总长,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委员,颇有谋略。在东北有“智囊”、“小诸葛”之称。东北军系统中士官派的头面人物。
郭松龄(1883-1925)字茂宸,辽宁沈阳人,祖籍山西,奉系军阀爱国将领之一,毕业于奉天陆军速成学堂,后又考入陆军大学,早年受孙中山先生影响加入了新军同盟会,后投靠了奉系军阀张作霖,因为有北京讲武堂和韶关讲武堂的教官经历,被张作霖聘用为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战术教官,并由此结识在校学习的张学良并一见如故,亦师亦友,张学良口头禅:茂宸即我,我即茂宸。
郭松龄曾经跟随过孙中山,后来因为不受重用而投奔张作霖。
郭松龄很幸运,他遇见了张作霖长子张学良,凭借张学良这层关系,郭松龄不断被提拔。不过郭松龄治军确实很有一套,他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也不接受别人的贿赂。郭松龄治军严格,因此他有个响亮的外号“郭鬼子”。
原来,奉系军阀集团中分为新旧两派。旧派都是和老帅张作霖一起拉杆子、打江山的老哥们,主要人物有张景惠、吴俊升、张作相、汤玉麟、孙烈臣等等;新派是指后来引进的出身军校的新式军政人才,先是招揽了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杨宇霆、姜登选、韩麟春等留洋派加入奉系,后来又有毕业于陆军大学的郭松龄以及东北讲武堂的张学良等一大批少壮派军事精英加入了进来。
说实话,在奉军之中,不管是郭松龄还是杨宇霆。他们都是地位很尴尬的人。杨宇霆虽然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高材生。可是他在奉军中是没有根基的,完全是靠着张作霖的赏识才能掌握一点点权力。张作霖一死,他就完全没有靠山了。
历史上郭松龄为何和杨宇霆不和?一、郭松龄和杨宇霆应该就是我们印象里那些一见面就互相看不顺眼的人。
这些是天生了,对的,没错!他俩应该就是上辈子的冤家,毕竟有些人就是看着让你感觉不爽,提不起兴致来,更别说郭松龄和杨宇霆本来就性格有点问题,特别是郭松龄完全不变通,有一就说一。
当然并不知道真正历史郭松龄是咋样,但从对史料和电视剧中的郭松龄的理解,可以看出他是个有才但狂傲固执的人,不懂得人情世故,想到《少帅》里张作霖的一句话:“江湖是什么,江湖就是人情世故。”一个不懂人情世故的人,又怎么能在江湖上和人和平相处呢?郭松龄不单是和杨宇霆和不来,他和很多人都合不来。
二、或许在他们还没见面时,梁子或许就已经结下了。奉军士官是有派系之分的,《少帅》里也有提到“士官”派和“陆大”派有过矛盾,士官派是指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士官,以杨宇霆为主。而陆大派是中国陆军大学的士官,以郭松龄为首。
两个派系的士官历来不和,即使没有矛盾,但也不会有交情。他们两在未见面时,或许说“已相知,未相识”时就互相看不上对方了。
三、后来两个人相知相识后,就更加看对方不舒服了,因为两个人的理念也完全不一样。
郭松龄想好好发现东北,稳定东北,不入关去争。而杨宇霆倡导对外扩张,入关争雄。两个人的 理念不一样,各自政治思想不一样,自然更加对不上眼了。
四、郭松龄和杨宇霖爱吃醋。
郭松龄是少帅张学良的导师,少帅很器重他,为了郭松龄,没给过多少好脸色给杨宇霆,杨宇霆有挺多次都是热脸贴张学良冷屁股的。而大帅张作霖恰恰相反,张作霖是很器重杨宇霆,弃用郭松龄,郭松龄后来造反,就是因为不受大帅重用。两个人一个吃少帅的醋,一个吃大帅的醋,他们对对方的器重者,自然是会有点嫉妒的,本来也是人之常情,只不过被一些其他因素扰的越来越大罢了!
这两人都是奇才,但结局都是凄惨,郭松龄被不喜欢自己的张作霖杀,杨宇霆也被不喜欢自己的张学良杀,他们始终还是没有得到想要的“爱”。
二次直奉战争后,张作霖将大批奉军开入关内占领南方各省,时任京榆驻军副司令的郭松龄则提出要退出关内,保境安民,但建议却未被张作霖采纳,政治上又受到杨宇霆等人的排挤。1925年,郭松龄与夫人到日本考察军事,听闻张作霖正在日本购买武器,要与南方的国民军开战,郭松龄愤慨至极,遂决定联络冯玉祥共同反奉,事后却被冯玉祥出卖。
1925年11月,郭松龄在滦州起兵,同时杀掉姜登选,发表反奉宣言。郭松龄率七万大军攻占山海关,夺取绥中、兴城,冲破连山防线,占领锦州。奉军全部退却到辽河东岸据守。郭军在攻打新民县巨流河时,却遭到日本关东军袭击,后方被从黑龙江来支援的奉系吴俊升切断。面对日、奉两军的夹击,郭松龄一败涂地。郭松龄与夫人化妆逃跑,白12月24日在新民县一个农家的菜窑里被奉军逮捕。25日,被押至辽中县老达房后,郭松龄与夫人韩淑秀被枪杀,张作霖命令曝尸三日方可收葬。
奉军内部分为三大派系,一是跟随张作霖起家的四梁八柱们(老派),有张作相,张景惠,吴俊升,汤玉麟,孙烈臣等人,把持了当时军政主要力量。二是总参议杨宇霆为首的一批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生(士官派)成员有姜登选,韩麟春、于珍等人,因以张作霖为靠山,连张学良也不被放在眼里。三是张学良鼎力支持以郭松龄为首,成而成员大多毕业于中国陆军大学和保定军官学校,大都担任师长,旅长等职务,郭松龄利用张学良的支持开始和杨宇霆甚至老帅们争权夺利。
郭松龄主张“精兵强卒、保卫桑梓、开发东北、不事内争、抵御外侮”, 坚持奉军应该执行“保境安民”的方略,深耕东三省人民福祉,富地强兵,严防日本人对东北的觊觎。
杨宇霆则吃准了张作霖逐鹿中原的野心,极力主张奉系势力向中原地区发展,问鼎北洋政权最高权力,导致两次直奉大战的爆发,最终文人王永江选择辞官归隐大连,武将郭松龄选择兵谏。
杨宇霆利用总参议的权职在奉军中大肆安插私人,以他为中心形成了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一批奉军将领的小团体,在争权夺利时对“新派”颇多打压。第一次直奉大战时,杨宇霆公报私仇的枪毙了不少陆大派的军官,郭松龄一直都记着这个仇。
第二次直奉战争之后,张作霖“论功行赏“,将山东督军给了张宗昌,江苏督军给了杨宇霆,安徽督军给了姜登选,而贡献最大的郭松龄在什么位置也没有得到,这使他们之间的矛盾达到极点。
郭松龄军事才华横溢,也一直是少帅张学良的精神支柱,但不苟言笑,沉默寡言,并且心胸狭隘。
杨宇霆则是老帅张作霖的心腹智囊,在建设东北,尤其是筹建兵工厂和对日联络方面,均有功劳。因此他恃才傲物,喜欢组成小团体,自恃功劳,有时候甚至将张学良也不放在眼里
总结:种种原因导致郭松龄1925年被老帅杀,杨宇霆1929年被少帅杀。他俩要是有一个能活到1931年,日本人哪敢如此轻率就发动九一八?

yynst
郭松龄曾经跟随过孙中山,后来因为不受重用而投奔张作霖。郭松龄很幸运,他遇见了张作霖长子张学良,凭借张学良这层关系,郭松龄不断被提拔。不过郭松龄治军确实很有一套,他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也不接受别人的贿赂。郭松龄治军严格,因此他有个响亮的外号“郭鬼子”。
原来,奉系军阀集团中分为新旧两派。旧派都是和老帅张作霖一起拉杆子、打江山的老哥们,主要人物有张景惠、吴俊升、张作相、汤玉麟、孙烈臣等等;新派是指后来引进的出身军校的新式军政人才,先是招揽了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杨宇霆、姜登选、韩麟春等留洋派加入奉系,后来又有毕业于陆军大学的郭松龄以及东北讲武堂的张学良等一大批少壮派军事精英加入了进来。
说实话,在奉军之中,不管是郭松龄还是杨宇霆。他们都是地位很尴尬的人。杨宇霆虽然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高材生。可是他在奉军中是没有根基的,完全是靠着张作霖的赏识才能掌握一点点权力。张作霖一死,他就完全没有靠山了。

魅力天使lynn
谢邀。
派系问题。搞小团体这种事,大到行政机关、军事机关,小到一个办公室都屡见不鲜了。
民国时期,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其新派高级军官主要来自两个地方。
1、士官派。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代表人物:杨宇霆、姜登选、韩麟春。
2、陆大派。北京陆军大学或保定军官学校、东北讲武堂毕业。代表人物:郭松龄、张学良。
群体社会中,人一旦与派别挂上关系,争斗便不可避免。一大一小两块蛋糕,一群人分食。吃大吃小的先后顺序,会造成两极分化。分多分少的数量问题,也会造成两极分化。分化导致派系出现,比较显著的表现是自然而然抱团和自然而然排外,放到奉系军政体系里,就是三观不合和利益分配不均。郭松龄和杨宇霆就是很明显的例子。
奉系士官派的代表杨宇霆,属于老帅嫡系,颇受张作霖重用和赏识。陆大派代表郭松龄呢,属于少帅嫡系,用张作霖教训张学良的话说就是:“你除了老婆不给郭茂宸睡以外,吃一个水果,你都要给他一块。”
东北军里,张学良相比张作霖,思想观念要激进的多。他们两方的阵营中,张作霖、杨宇霆的奉系元老派和士官派有很强的旧时代官僚主义作风,思想保守。张学良、郭松龄的新派和陆大派则对国家革命、国家一统比较青睐。到后来,郭松龄因反对内战发动叛乱失败而处死。杨宇霆却因想以元老身份控制张学良,反对东北易帜被杀。两人的死因,便很好说明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三观分歧。两人死的方式都那么不对路,活着的时候,就更尿不到一个壶里去了。
最后放两段张学良对杨、郭的看法和个人看法:
“郭松龄根本就和杨宇霆不和。怎么不和呢?杨宇霆当年当参谋长,郭松龄是一个少校参谋,是陆军大学毕业的。回来的时候当了中校参谋,他为借钱也不知为什么,他俩就弄翻了。”(俗语说,参谋不带长,放屁都不响。这里面有点政治排挤的意思。)
“这里头有点小问题,我们奉天历史上就有这个问题。韩麟春呀,姜登选呀,他们叫士官派。那么郭松龄是陆大派,像我们讲武堂底下出来的,算是跟陆大派一系的。那么他们就不太和,所以,后来郭松龄怎么把姜登选给枪毙了呢,也有旁的意思。”(可见派系内斗是奉天内部一直存在的东西)

爱旅游的小李子
北洋军阀虽然号称直、皖、奉三大派系,但实际上奉系和直、皖两系有很大的区别。比如直系和皖系军阀的老底子,基本上都有北洋军或者晚清新军的底子,具有一定的近代化军队的特征。而奉系的前身,则基本上都是东北各地的保安队,文盲率极高,几乎全是大字不识的粗人。
这些奉军的老班底,以张作相、张景惠、汤玉麟、吴俊升等人为代表,被称为旧派。因为他们当年是跟张作霖一起打天下的老哥们,又是张作霖是拜把子的兄弟。因此在张作霖独霸东三省后,他们也都跟着张作霖一起成为奉系的领导人。
这些人的优点是非常团结,对张作霖非常的忠诚,东三省在他们的控制下,基本上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但同时,老派人的缺点也非常明显,就是普遍不会带兵打仗。让他们带几百个人打个游击还可以,指挥大兵团作战就不行了。跟直系和皖系争天下,靠这些老派人不行……
作为奉系扛把子的张作霖也认识到了这个尴尬的问题,因此他任用了一批有军校背景的科班生来帮他训练新式奉军。这批被张作霖启用的新式军官被称为新派。新派奉军的特点是会打仗,会建设,会练兵,但是他们在东北没有基础,必须依附于老派才能发挥自己的本领。于是,这批奉系新派军官就分成了两派人,分别是“士官派”和“陆大派”。
士官派也就是所谓的留洋派,普遍都有在日本士官学校留学的经历。这一派的领导人就是杨宇霆。由于杨宇霆得到了张作霖的赏识,跟他是校友的常荫槐、姜登选等人也跟着沾光,被张作霖委以重任,掌握了奉军的一部分实权。
陆大派也就是所谓的本土派,大多毕业于陆军大学和保定军官学校。这一派的领导人就是郭松龄。由于郭松龄得到了张学良的赏识,因此对李景林等陆大派的人也格外的重用。这一批人在奉军中也掌握了一部分实权。
也就是说,士官派因为杨宇霆,傍上了张作霖这条大腿;陆大派则因为郭松龄,傍上了张学良这条大腿。
老派要掌权,新派也要掌权,但是奉系的蛋糕就那么大,哪有那么多的实权职务给新派将领来分呢?这样一来,新派内部之间就势必要争权夺利。因此,杨宇霆和郭松龄的矛盾往大了说,是士官派和陆大派的派系矛盾。这个矛盾是不可能调和的。
杨宇霆因为进入奉系比较早,再加上当时东北的问题是军队不够正规化,这些真是杨宇霆的强项。因此杨宇霆率先得到了重用,在他的改革下,奉军的军纪和战斗力得到了加强,并且还办起了中国规模最大的兵工厂,可以独立的生产各种武器。
另一方面,杨宇霆由于曾经留学日本,对于日本政坛很了解。他的外交能力,多次帮助张作霖在与日本的谈判中获利。比如日本每次要求张作霖签卖国条约时,张作霖就让杨宇霆负责谈判。杨宇霆每次都据理力争,通常都能把日本人的刁难驳回,把损失减少到最少,是个让日本人非常头疼的谈判对手。张作霖没有杨宇霆帮忙,很多事情他搞不定。
但是杨宇霆的问题在于他不擅长打仗,这就给了郭松龄崛起的机会。毕竟军队最主要的还是要能打仗,军纪再好,装备再好,不能打仗也是不行的。郭松龄没有杨宇霆治军和外交的本事,但是他会打仗!在他的指挥下,奉军在直皖战争、直奉战争、第二次直奉战争中都有比较好的表现。作为郭松龄的顶头上司,张学良也正是依靠郭松龄建立的军功,在东北军内部一路高升,成为了少帅。
张学良的弟弟不服他,他就说自己的地位是靠战场搏命得来的。比如第一次直奉战争时,奉军其它各路都被打败了,只有张学良率领的一路部队是唯一打了胜仗的。其实,这都是因为郭松龄能打,他自己狗屁不是。正因此,张学良对郭松龄有一种依赖感,离开了郭松龄,他什么都干不好。
也就是说,杨宇霆和郭松龄在奉军中,一个管军令,一个管军队。都有自己各自的势力,相互牵制。
第二次直奉战争之后,奉军进入关内,实力大大加强。既然蛋糕做大了,就需要重新分配权力。杨宇霆因为自视过高,已经不满足于参谋长的权力了,他也想管军队,这就触犯了郭松龄的利益,于是两个人就闹掰了。若是换作两个佛系性格的人,他们的这种矛盾还是可以妥协的。但偏偏他俩都是有性格缺陷的人。
就比如郭松龄,他的优点是能打仗,但缺点是不苟言笑,沉默寡言,并且心胸狭隘;再比如杨宇霆,他是张作霖的心腹智囊,在建设和外交方面有功劳。但他恃才傲物,有时候甚至将张学良也不放在眼里,并且还喜欢搞自己的小团体。两个同样才华横溢,却性格都有缺陷的人在一起,必然会引发激烈的矛盾冲突,而他们又都不愿意跟对方妥协。
最终因为郭松龄的问题,两人彻底搞掰。郭松龄在冯玉祥的忽悠下起兵反奉,口号就是要惩办杨宇霆。当然了,这仅仅只是他的口号。实际上还是内讧而已,主要目标是张作霖。杨宇霆只是一个靶子。
说实话,在奉军之中,不管是郭松龄还是杨宇霆。他们都是地位很尴尬的人。杨宇霆虽然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高材生。可是他在奉军中是没有根基的,完全是靠着张作霖的赏识才能掌握一点点权力。张作霖一死,他就完全没有靠山了。
而郭松龄比杨宇霆也好不到哪去,他虽然能打仗,但是奉军是姓张的,不是姓郭的。不客气的说,没有张学良的重用,郭松龄也是啥也不是的人。他当年在南方跟孙中山混过,也是混不出头了才回的东北。张作霖本想把他留给张学良,让他做一个太子太保式的人物,只是可惜政治理想不同。最终把自己坑死了。
综上所述:人还是要有自知之明,不要太高估了自己的利用价值。郭松龄是死于他看不穿这个社会的本质,而杨宇霆则是死于他太高看了自己的价值。最终,前者被暴尸,后者被枪毙。
敬请关注@感知历史

yiyi1120
郭松龄这个人我以前就评论过。
历史上有很多不和的人,大多都有具体原因,派系不和,政见不和等等。
郭松龄这个人,除了张学良这个主子以外,他跟谁和啊?他自己狭隘又自负的性格,很难有个和的人,有个朋友就算是积德了。
说起郭松龄,我突然想起前段时间说相声交大博士那两口子,我觉得就是一丘之貉,不是跟同行不和,跟整个行业和观众都不和。也就在那一小撮人里有市场。
说白了,郭松龄自己是一派,其他人爱哪个派哪个派,跟他都不是一派。
郭松龄无论从大局观,谋略,跟杨宇霆都不是一个级别,临葛不是白叫的。带兵打仗也就比杨宇霆强点儿。可是,杨宇霆可以是百万军中的谋士。郭松龄也就是个千户长的将官。

孙锋419
郭松龄1905年毕业于奉天陆军学堂速成班,1913年考入北京陆军大学,毕业之后任北京讲武堂教官。1918年在陆大同学的介绍下,郭松龄重返东北,任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战术教官,并与正在这里学习的张学良成为了亦师亦友的关系。
郭松龄任奉军第三军副军长时,亲率主力进攻山海关,为奉军取得第二次直奉大战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战争结束后,张作霖提高了张学良的地位,郭松龄的地位也随之提高。正所谓树大招风,随着郭松龄在奉军的声望和地位的提高,使其遭到了各方面的排挤。
当时奉军内部中有“老派”和“新派”之分,其中“新派”又分为“洋派”和“土派”。“老派”以张作相、张景惠为代表,“洋派”以杨宇霆为代表,资格比较老,地位也高,经常为张作霖出谋划策,对以郭松龄为首的“土派”的声望和地位不断提高,他们恨之入骨。以郭松龄为首的“土派”主张保境安民、闭关图志、改良内政、巩固国防,反对张作霖和杨宇霆等人穷兵黩武、出兵入关的政策。郭松龄的这些观点显然与野心勃勃的张作霖格格不入。杨宇霆依靠自己的权势,处处诋毁和排挤郭松龄,但是终究还是未能阻挡“土派”在奉军中的势力发展,反而加剧了“老派”、“洋派”、“土派”之间的矛盾。
第二次直奉大战结束后,张作霖论功行赏。功劳最大的郭松龄原本以为能得到安徽督军,最后却功高不赏,最终引发了郭松龄反奉。
张作霖死后,张学良接班。对张学良权力威胁最大的就是杨宇霆。杨宇霆短短几年时间内,在张作霖的提拔下成为了巡阅使署总参议、兵工厂总办、江苏督办、奉军第四方面军军团长,是奉军中举足轻重的人物。除了张作霖之外,杨宇霆没有把任何人放在眼里。杨宇霆自然威胁到了新上任的张学良,为了杀鸡儆猴,同时威慑“老派”,张学良不得不除掉杨宇霆来巩固自己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