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十宗罪》这部小说有什么评价?

小米
已经改变出版电视剧了,可以去看看,剧情真实 看着感觉恐惧,说是说不出来的 可以亲自去观看一下

xudehong
相对于第一部而言,我更喜欢第二部。
我觉得作为推理小说,吸引人的地方应该是层层递进的案情进展,悬念迭出但是通过巧妙的推理来逐步化解。然而小说中大多数的破案手段是依靠人海战术,大量摸排走访,虽然这些是最接近真实破案手法,但既然是特案组不是应该有独特的解决之道吗?也许作者真正的意图是通过尖刻入骨直捣肠胃的描写来凸显现实的残酷,恋臂、闻屁、吃屎、分尸、恋尸、碎尸、食尸,凶杀案本身在用自己讲述社会的扭曲。破案技巧在这里只是次要,其中所要揭示的人心的美丑险恶才是作者的目的。
(图文来自网络 侵删)

有故事的人
十宗罪是侦探小说,故事情节很多由现实故事改编而来。情节紧凑而又刺激,目前已翻拍成网剧。

玛丽玛丽红
绝对震撼的角色安排:四个超级警察,各怀绝技,从全国警察队伍中挑选而出,对各地发生的特大罪案进行侦破。极度扭曲的罪案案犯:强奸杀人犯、毁容者、恋物癖者、异装癖、非主流少年、碎尸凶手、流浪汉、卖肾的人、变态杀手、色狼、乞丐、精神病患者、一天到晚跪在街头的人…… 诡异绝顶的十大凶案:地窖囚奴、雨夜幽灵、人皮草人、色狼传说、精神病院、肢体雪人……这些我都没看过!!没法评论

洛洛智久
总体来说,《十宗罪》整体节奏说烧脑可能是有点夸张,但烧点脑细胞还是松松的。反正我本人偏爱这种重口味破案剧,虽然这部剧有些槽点实在太明显,甚至作案手法让人完全无法想象,但整整四集里蕴含的人类那种扭曲的控制欲还是非常有体现的。
《十宗罪》的开头就吸引到了我,人们在正常的生活节奏里,大人在河边洗衣服,小朋友河边游玩,无意中发现了一颗【骷髅头】。这样的表达方式非常接地气,不像有些所谓的悬疑剧,强行增加悬疑的气氛加之配上节奏快的音乐,仿佛在预告“要出事”了。而这样看似随意的案件发生的渲染手法,更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由于《十宗罪》这部小说是由真实案例改编而成的,所以难免看起来会有点像中央十三套的法制在线,但是为了让整个故事看起来不那么法治在线,前四集刻意在破案的脚步上加快,线索来的也都有些突然,在观众还没理清头绪的时候就破案了,即使四位警察各有天赋,并且破案技巧高超,但是这突如其来的破案未免也太影视剧色彩了。不过话又说回来,对待这样的悬疑剧,我们也不能太苛刻,毕竟线索说的多了会觉得太无趣,说的少了又觉得看不懂,这种众口难调的把握程度还是需要以后的编剧继续摸索的。
对于前四集来说,整体还是给个好评,一半是给这部剧的,反正我是熬夜看了四集,并且感觉到阵阵寒意;另一半是给我们“塘主”张翰的,恭喜霸总专业户终于脱掉貂皮大衣了,演起警察来也像是那么回事,并且没有那么丰富的表情以后我竟然觉得有些小帅?忽略这句话,也许我疯了。总之还是很推荐的,准备再看小说重温一下。

女真人、
《十宗罪》,很显然,会让人联想到无法超越的《七宗罪》。基督教的七重罪孽之下,谋杀一次次发生,死者因为暴食、贪婪、懒惰、愤怒、骄傲、淫欲和嫉妒,被一一惩戒,妄图实施他自以为是的“审判”和布道。有点惊讶,一个在片名上与《七宗罪》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国产网剧,有意无意间向经典致敬,并发出深刻的、更深层次的探讨。
故事反转很多,小镇上发现坛子里的尸骨,种种证据将线索指向画家,然而凶手另有其人,可看到最后才发现痴痴呆呆的马骝只是画家妻子执行报复的工具。看到最后才发现,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太多阴暗和故事。
只是一个让人有点毛骨悚然的过程,因为不可预知,因为不敢细想。否则的话,难免会问自己一句:你呢?你内心的阴暗面是什么?
画家的妻子深深爱着自己的丈夫,却在变态的占有欲和疯狂的嫉妒之下杀了人,还指使自己的远亲当自己处理尸体、再次杀人的工具。画龙说马骝,爱情产生了,魔鬼也产生了。谁又能说这说的不是画家的妻子呢。
马骝呆呆傻傻,爱上了曾经帮自己撑过伞、却被杀掉的赵芊芊。但他是那把杀人的刀,甚至最后试图杀死画家妻子。该杀吗?尽管她是真正的幕后。不该吗?她是那个真正举刀的人。
画家没有杀人,但他出轨,说谎,还试图撞掉情人怀的孩子。
你看,每个人都作恶,不管是故意为之还是身不由己,不管出发点是因为爱还是恨。
故事里的画龙,显然也有自己的故事。在石桥上还原案发过程的时候,镜头闪回间他用枪指着一个女人,他的脖颈上也顶着一把枪。
这可能又是一个长长的铺垫,可能是梁教授所说的“一个人孤军奋战的那五年”。有点期待这条暗线渐渐浮出水面。
但我也好奇,在卧底的岁月里,画龙有没有做过身不由己的事。
毕竟,他是个站在光明与黑暗交界处,与黑暗正面交锋的人。
《十宗罪》整部剧现在只更了四集,节奏可能有些拖沓,探案过程也并非多么烧脑,甚至有时让我觉得线索和证据自动就跳出来了,警察本身在探案过程中的作用反而不明显。
不过也算是可圈可点吧,很多镜头能看出来导演在用心打磨,韩式剪辑风格也很明显。四位主演虽然跟原著不同,但人设鲜明而且配合有张有弛,就连塘主在这部戏里都莫名顺眼了起来
因为手法和节奏的问题,总体来说可能算不上一部多好的悬疑侦探剧。但我喜欢它对人性各个方面的呈现,无论如何,是个好故事,值得看,值得想。
“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尼采说的这句话,很适合送给《十宗罪》这个故事。
在你与黑夜抗衡的时候,那些阴暗的东西,或许早已让你深陷其中而不自知。
而人内心深处的阴暗面呢?你怎么知道是自己在控制内心的恶,还是那恶控制了你?

微笑盖不住眼泪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前几天读完《十宗罪》前传,今天读完第一卷。第一卷内容不是想象中前传里的一个人物,但整体感觉还可以。每一个故事都是大概的说明,没有详细的过程,拍成电视润色下估计会不错。本卷写的很多人物都是精神病患者,记得最深刻的就是双重人格,用迷信说法就是一个人身体里存在两个灵魂,各有各的记忆和性格,两种性格写字的笔迹也会不同。不知道具体医学上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对于这种情况我突然想到人的生存。
一个人有两种状态那就是生与死,活着时能做很多事能思考问题但躯体死亡化为白骨化为泥土。活着时躯体里到底什么在主导,死去后那种主导是否还存在空间。思索过程我想起黄易的凌渡宇系列小说,里面提到史前文明,他们通过自身修炼增强精神力量最后突破肉身以另种生命穿越宇宙。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生活中更有各色人群,身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性格自己特色。社会是一个群聚型,所以形成的标准都是以大众为准,所谓的精神病患者只是他们思想表现异于常人,所做事情常人无法接受,对于破坏或着威胁周围的精神患者常常会被集中到精神病院,控制监管治疗于一体。想想自己的生活经历,从小到大周围有一些所谓的精神病者,他们的行为让常人嘲笑费解,甚至感觉害怕,小时候自己见到村里几个人自己总是吓的跑很远。现在社会压力大职场中很多带着光环的白领中同样有另一面,一但脱去白日的面具就流露出"变态"的另面,所谓的"变态"常常就是世俗中人们带的枷锁。很小的时候自己判断怀人的标准就是日本人,汉奸或杀人犯,现在自己感觉以前的认知肤浅,世间中很多事情要站在不同角度考虑,好与坏在不同角度完全可以对调。每个人都有自己观点,很多事情很多观点无法用自己思想强加于人,我们就以道德法律衡量自己,不要去伤害他人。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浅浅草
不好意思啊!没有看过哦!

阿入魔
看了很多回答,都说烂
可是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悬疑小说。
当时我初二,手机的屏幕给我弄碎了,就送去换屏,一个星期我都没有手机用。正好我在内地买了一套十宗罪,于是那七天我都是翻十宗罪度过的。
而在这阅读十宗罪的一个星期,我的三观也被颠覆了。对,是被颠覆了。
从小到大,正与恶,对与错,天使和恶魔我都分的清清楚楚。犯罪就是不对,该死。可是十宗罪里却展现了什么叫做「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四个花季少女,浪完回宿舍被残杀
两个小乞丐,相依为命。小女孩被富家小姐撞死,尸首异处。小男孩残忍了报复四个女生
同一个故事,两个不同的角度。带给我的是大相径庭的感觉。
你说凶手错,可是他可怜。你说死者可怜,可是她们有错。
说实话,悬疑小说我看的不少,若是停留在紧密的推理过程中,那么这本悬疑小说只是好,却不能让我印象深刻。也许你会觉得十宗罪三观不正,为凶手开脱,但是说真的我很享受蜘蛛这样的描写,因为十宗罪里对人性对立点的矛盾才成为了它的特色。
说它屎尿屁写的多恶心多变态的,哎呀呀...悬疑小说不怎么写你说它不够悬疑不够刺激,它要是这么写了就说低俗,第一,我并不觉得十宗罪里面屎尿屁写得多。第二我也没有把重点放在屎尿屁上......
要是追求缜密的推理过程的朋友,这本书真的不适合您,可是要是想挑战一下自己的三观,可以尝试但是!这本书三观真的没有不正,很同意楼上那句「看似三观不正,其实三观正的很呐」。
还有!!!骂死剧版十宗罪!拍的什么玩意儿!从梁教授起自行车出场我就觉得不对劲儿了,你妹的!小说里他坐轮椅啊。苏眉从一个小女人变成了女汉子...Speechless!
最后这都是我的个人意见,别骂我!
「看似一件小事,却能激发一个人的罪恶之心」

GZPY007
根据部分真实案例改编的悬疑、侦探小说(这里说部分是因为我并没有每一个案件都去核对过)。
每个案件都可谓惊心动魄,作者用最朴实的语言文字把故事刻画的入木三分。你要问我好不好看,6部我全看完了!


YiGe板蓝根飘啊飘
《十宗罪》是一部比较好看的刑侦悬疑题材的小说,全集有五本,还是六本了,记不太清了, 如果你之前就对犯罪及犯罪心理感兴趣,建议可以去看一下,买书如果觉得不划算,可以从网上找有声小说听一下,说实话感觉有声小说说这种题材的书比较有味道,小说文字配合上惊悚的音乐能让人感觉到肾上腺素的飙升,不亚于听鬼故事。
前几部都比较经典,每本书都有十个案件,而这些案件很多都是来源于现实的案件,这就保证了书中的每个案件都能贴近现实,同时经过作者蜘蛛的再加工,案件的情节也变得更加的惊险和刺激,甚至有的案件可以用变态来说,而这些变态的案件也能极大地满足读者猎奇心理,满足很多人的重口味。
看看下面几个案件的名字:地窖囚奴、雨夜幽灵、人皮草人、色狼传说、精神病院、肢体雪人…是不是让人感觉很重口味,所以如果你对这方面的题材感兴趣,可以去找来看看,一定不会让你失望,不过这本小说最新的几本书,感觉有点水了,甚至把南大碎尸案和哈尔滨猫脸老太这样悬而未决的案件也放了进去,感觉这种看不到凶手的案件和封建迷信一类的案件实在不适合放到书中。
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这部小说太过于血腥暴力,过分渲染了人性的阴暗面,实际上人性的阴暗一直存在,并不会因为你不去面对和否定就消失了,作者只不过是想借助一个个恐怖的案件来告诫人们,要警惕人性的阴暗,罪恶其实就潜伏在每个人的身旁,稍不留意它就会出现,展现它的恐怖和狰狞。

野蔷薇
高中的时候看十宗罪前传就知道了,一个人是多面性的,有的人犯下了弥天大罪,但是会为附近的人做一些积极的事情,比如修路,比如捐款。世界上虽然没有完全的好人跟坏人,好人跟坏人之间的界限本来就模糊,但是这件事我觉得这个人的恶意更多一点。他既然能够为他人做好事,就应该知道作恶是不对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说明坏到骨子里

草头猫
我不敢相信这书我读过两本。
简而言之,文笔是灾难级的,小说架构是入门级的。
能让这本书这么火,可能得益于其中故作深沉的“社会批判”和这本书唯一还算有趣的点——还算有趣的猎奇犯罪。
要我说,这书如果改编成漫画、电影、电视剧,那也许还挺不错的。
单独作为小说来看,
就是一场灾难。

geri
十宗罪系列是我很喜欢的系列小说,现在已经出版十宗罪1-6以及《十宗罪前传》,知乎上对此的评价褒贬不一,在知乎上获得高赞的回答基本都是贬《十宗罪》的,这也倒是挺符合知乎人均高学历高收入高素质的水准。我也大概总结一下我认为《十宗罪》系列小说的几个特点:
第一,受众群体的平均年龄不高。《十宗罪》的部分内容猎奇、黄暴、变态,倒是很能吸引未成年人,许多成年人对此书嗤之以鼻,认为十宗罪就是凭借单一的猎奇文字获得低龄读者的喜爱,本身推理情节幼稚,逻辑不严密,将此定义为没有营养价值的仅供大脑消遣的小说。在另一个有关《十宗罪》的问题中,我看到了一个回答:教室里只有两套十宗罪,全班都抢着看,还有啥恶心不恶心的,能看着就不错了。 作者的部分情节和语言的设置就是对未成年人特别受用,低龄读者群体庞大。
第二,阅读门槛低。这个特点与第一个特点相关,《十宗罪》小说文字通俗易懂,没有晦涩难懂的文字,整体文风朴素接地气,但是也不乏许多出彩的片段。想酣畅淋漓读完整本或是一章一节慢慢细品的都适合。每本都由独立的几个故事构成,很适合快餐式的阅读,符合当下大多数读者的处境和需求。情节的设置有吸引力,推理和悬疑的设定恰到好处,不烧脑也不低幼。整体而言适合各年龄段以及各文化层次的读者阅读,贴近大众文学,并没有给读者设置较高的品鉴门槛。
第三,文字的画面感强。为什么说以《十宗罪》为代表的这一类惊悚小说特别吸引人,我想主要的特点之一就是画面感强,这也是由前两个特点所引申出来的。如果是一整本叙述一个故事,情节前后环环相扣,起承转合衔接得很到位,推理逻辑严密而新奇,我想这样的书是不符合我说的前两个特点的。现代社会的信息摄入时间愈加碎片化,要想让并不是太有耐心或者良好阅读习惯的读者去认真品读一本标准的悬疑推理小说,我想很难做到。而文字的画面感强,恰好能吸引的就是学生为代表的年轻人以及更多的大众群体。大家觉得恶心,变态,黄暴、恐怖的情节,我们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就是因为作者笔下文字的画面感特别强,作者精妙的文字配合读者大脑的想象力,构成了读者脑海中的《十宗罪》。
第四、鉴赏的门槛高。这个我想细说一下,这个特点也是和前三个特点相对的,在知乎上其他关于十宗罪的问题中,批判它的大多也是揪着我第一点所述的部分原因,高赞答案中还有一些直接贴出小说中的部分片段直言恶心,甚至由此对作者的形象和人格来下定义。但是少有答主从全书整体来评价,或是从更深层次的价值观和人性的角度来衡量作品价值。故而我认为《十宗罪》系列的鉴赏门槛较高,凭部分情节文辞来对整个系列作品下定义,无异于管中窥豹,于个人喜好而言无可非议,但是若从作品评价的角度而言,显然不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