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基本都讲普通话了,方言还有其存在的文化价值吗?

提到的作品

[作品]武林外传

《武林外传》完全颠覆了人们固有的印象。虽然电视剧外表活像一个俗套的武侠剧,男女主角身着古装,刀剑齐全,但既没有吊威亚满天飞的镜头,也没有刀光剑影的场面。细看内容,完全颠覆了武侠剧给人的传统印象。一个个...

史东明 尚敬

最新跟帖
milimala

milimala

普通话也是方言。

方言的价值不容置疑。影视作品中方言出现的频率也在不断增加。

方言必将与普通话一起繁盛。

轻嗅蔷薇

轻嗅蔷薇

即使有一天所有的年轻人都讲普通话了,方言依然是有其存在的文化价值的。


一个国家的语言是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对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区而言,汉语方言同属于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对文化的源远流长有不可磨灭的深渊影响。

如果没有了方言,那么绝大多数的传统戏剧终将从历史中谢幕。豫剧、昆曲、淮剧等等哪个不是由地方方言组成的呢?

传统戏剧或许是有些文化差异,那拿喜剧来说,恐怕方言对喜剧效果的强化作用是最令人期待的。例如在出现众多方言角色的《武林外传》中,方言的使用多制造的良好的喜剧效果与文化意蕴,不仅仅是爆棚的喜感,而是一种比喜感更值得珍视的真实的生活感。这也是方言所无可替代的魅力呀。

小黑人土土

小黑人土土

在之前我也想过这个问题,源自于我妈。

以前我妈在电话里问我,说我在外面每天跟人讲普通话,一打电话就自动跟他们说家里话(方言),会不会不习惯;在家时候也当面问过我,以后会不会忘记说家乡话之类的。

记得我回的是,不会啊,很自然地就说出口了。现在想想,我还挺喜欢说方言的。

如果有人让我用家乡方言描述什么,我一样能张口就来。

在农村长大的孩子,从小先学会说方言,上学后才慢慢会说普通话,而从小学会的技能是一辈子的。

就像骑自行车,只要学会了,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这是一种本能反应,类似于生理学上的“条件反射”。

而在城市生活,为了沟通方便大家统一说普通话,但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很多有地域共同方言的人,跟本地人说话都喜欢用方言,像赣南的客家话,广东的粤语,福建闽南语还有很多少数民族的语言。

遇到同个地方的人,人们也更喜欢用方言聊天,不止觉得亲切,无形之中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有了更多的话题可聊,更重要的是,让人有了归属感。

如果要说什么最让人有归属感,个人认为,一是食物,二是语言。

食物是心里的一种渴望,语言更像是一个人的根。

不管是在外省还是国外,如果遇到跟自己说同一种语言的人,很自然地会用这种语言聊天,外省遇老乡用方言,国外遇国人用母语。

食物也是,遇到了家乡的味道会本能地去尝试,无非是想从中找到家乡的感觉。


想来,这也是一种对自己身份的认同。

方言在很多时候象征着一个人的身份,如果没有了,就像一个人丢掉了自己的名字一样,没有了辨识度,让人无法接受。

我们习惯于从语言上判断对方是哪里人,你一句我一句,话匣子就打开了。

正因为方言带给每个人不同的口音,人们的谈话才丰富多彩,每个人也有自身独特的气质和魅力。

如果有一天,所有人说出的都是一口流利听不出任何口音的普通话,我想,聊天会是一件很无趣的事。

所以,你问现在年轻人基本都讲普通话了,方言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我可以很肯定的回答你,有的。

36962863

36962863

年轻人基本都讲普通话了吗?我去过不少地方,在城市和农村都待过,随着教育的普及,年轻人基本都会讲普通话是真的,但成天讲普通话的人占比并不高。

上海是最发达的城市吧,前几天不是有个新闻吗,一个上海人说上海方言结果跟店员闹了矛盾。我在上海待了一年多,当地人基本都会说普通话,但日常生活中,他们老上海人以说上海话为荣。

我个人的经历也比较有借鉴意义,小时候在农村当然是说河南方言,上学了以后慢慢地学会了普通话,日常生活中不说,课堂上才用。上高中时,我们的语文老师都不说普通话,有一次要录优质课,他自己说得很扭捏,同学们听着也别扭。

上了大学,我学的又是中文专业,肯定得在普通话上下一番功夫。上了那么多年学,底子还是有的,很快就考过了普通话二甲。工作之后,若是单位里大家都说普通话,那我也讲普通话,大家都说方言那我也讲方言。

现在也一样,我会考量说话对象的身份,如果对方说普通话,我会用普通话跟他交流;如果对方是老家的人,肯定得彪方言了,不然很容易“授人以柄”。

推广普通话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但推广普通话不代表要消灭方言。比如说,我是河南人,在河南工作,家人都说河南话,我回家之后说普通话不是找不自在吗?机关、酒店、机场等场合大家都说普通话,我肯定不能说方言,免得有交流障碍。

可见,对很多人来说,普通话只是一种技能,有时候是必选项,有时候不是。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方言自有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方言属于表达方式,背后却是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以及精神归属。以文学来说,山西作家群、南阳作家群,他们的作品都带有浓重的地方色彩,方言自然是最有力的表达方式之一。

普通话才推广数十年而已,整体来说,我们的文化依然是方言文化。我们国家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民俗,势必会产生不同的方言。我们不必杞人忧天,方言的地位比你我想象的更加稳固,方言的魅力也比你我想象的更加强大。

April_cong

April_cong

方言存在的文化价值不仅取决于本身的文学价值,也取决于她留存下来了。方言的文化价值其实就是文学价值,表达心灵之声的价值。言为心声,文学就是心声。

我们今天的普通话语言架构,就是传承唐宋古诗词的,也包括汉以来的诗词之作。所以,如果不知道是名句,不知其作者,听到普通话和听到古诗词,其实难分古今、彼此的。是千百年来,广大民众口口相传,在血液里了的原因。证明古诗词是深受历代人民群众喜爱的,影响乃至改变了汉语结构,有了如今汉语而区别于古汉语。小说是给普通民众看的,几百年前写的小说,如今的人阅读起来不费劲,便是文学作品影响语言交流使用的又一证明。

所以,有保留方言文化价值到永远的志士,应走文学创作之路,走创作出借“功成事遂民皆谓我自然”的太上之路,创作出口口相传的传世之作。其他方法都是揠苗助长,无效。

心灵,是有生命的。文学,也是有生命的。要尊重生命自然生长规律。“道法自然。”



BelgiumTourism

BelgiumTourism

普通话的普及,是为了大众之间的交流,方言是一个地方应有的传承,没有任何的冲突,不存在谁与谁的价值。为什么问者,要问出这么幼稚的问题呢?普通话,也是基于大多数常用语言形成的,请不要,把语言之间的关系混乱。你怎么不说汉语这么多人用,其他的语言是否可以取消呢?

fufeiqiang

fufeiqiang

这个不矛盾 普通话是官方语言 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通用 而方言是区域语言 交流范围比较窄 老乡间使用没有问题 出了区域别人听不懂 也没有交流市场 只有有方言 在区域内应该不会灭亡 比较老乡间讲方言比较亲切

尉小然

尉小然

方言是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是种乡音情怀,年轻人基本都讲普通话了,方言也基本只剩下文化价值了。受五四运动“破旧立新”思潮影响,我国对文化遗产保护薄弱,中医、儒文化受质疑,汉字被简化、古建筑保护力疲弱,方言也正被强制“国语教学”摧残,其实普及普通话与方言只是读音差异,其它文法一致,只常语文课按方言结合普通话教学即可,现在进入学校却听不到半点乡音特色,方言正在面临消失危险,不久将只剩文化价值,是历史学家的课程了。

wny

wny

对桌女孩一直讲普通话。一天她接了个老家的电话,她用她的家乡话接听。我听着很亲切!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语言是文化的根。

不谈方言的文化价值,单说它的实用价值就非同小可:抗战期间我党地下工作者用方言编制密码,令密码破译专家无从着手。

Hmily

Hmily

这问题问得好奇葩,就好像是在问:人长大了,能自食其力了,爹娘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才哥

才哥

有啊,一方水土一方人,地方特色地方风俗,产生地方文化方言,这样的社会才丰富多彩啊。

风继续来

风继续来

大家好,我是柳叶,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方言是否存在必要的文化价值:我觉得很有必要
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1、方言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华璀璨文明的构成部分
2、方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汉语的活化石,是研究古代和现代的桥梁
3、方言是具有地域性,是地域认同感的标志,没有方言没有归属感,也就不知道自己是哪里人,家乡在哪里。
4、方言可以和家乡人有说悄悄话的便利,有小秘密大胆的说出来。



妙龄老头子

妙龄老头子

一一现在很多农村小孩跟随父母来到城市以后,有些自己普通话都不标准的父母,也在“言传身教”的在教小孩普通话,就连小家庭之间普通的交流,也舍弃了方言。好像这样教出来的小孩就成了“洋鬼子”日后的命运也会一路飙升样。搞得我们这些土生土长,一个村的老邻居在一旁也觉得有些尴尬和不理解。你想逗她的小孩玩,却非要吃力的用到自己本来就五音不全的普通话才行,本来可以增加感情交流的在老乡群畅通无阻的方言,在这里卡壳了,立即就没有了那份继续交流的渴望。感觉自己与这一口普通话的小孩就那么简单的几句交流也觉得生硬,隔阂感是那么的强烈。在日常生活中,我一般不会去和那些只会说普通话的却又是老乡的小孩调侃。在我的认识中,这类父母的心理可能有点瞧不起农村人,或者说也是瞧不起他们自己的。在这个残酷的现实里越穷的,往往就是越迫切的想改变命运的,可这辈子最翻不了身的也往往是他们,这是命运。

一一想让自己的下一代变得更优秀是无可厚非的,如果把家乡的方言完全从孩子未来的生活中给剥夺了,这是不理智的。农村人,他们未来还是大都要回农村的,城里的生活终究还是不属于也不适合他们,理想和现实是有差距的。如果某一天你的孩子也像我们一样老了,在同龄老人们都在一起颐养天年,大家都在愉快的聊天,交流时。百年之后的你们是否会想到自己的孩子那时已经变得很忧郁了:他无法与家乡的人交流,城市却又不适合他们。没有哪个淳朴老实巴交的农民愿意与一个城里不像城里,农村不像农村的老人去说一些他们不愿意说的“洋语。”

一一农村就是有农村独特的生活特色,普通话对于一个年幼的整天差不多泡在课堂的人来说,学校学到的比我们父母的这些蹩脚的普通话要标准的多,我们又何必去和些“泥”进去?农村的家庭,我觉得还是保持农村的生活习俗好,孩子们回家用家乡话去问候我们的老辈多好,你们难道就忍心孩子不得不向你们的那些掉了门牙的祖辈,用那些唧唧呱呱的他们听得一头云雾的话去问候他们时,你们有没有感觉到老人的尴尬?

一一曾经见过一个从小在外地出生的孩子,十几年后第一次回家,一路都是普通话问路,当对方得知他跟自己是同一村庄的人时,却拒绝为他引导路线,当即就抛结一句不屑的话:别以为飙了几句普通话,就是城里人了,连老家的方言都被你家抛弃了!同车的人几乎也没有一个人再愿意与他交流。

一一方言就是祖先的根,家乡的魂,我们在抛弃一些事物的时候,社会也在排斥着我们。保留方言并不是拖社会进步的后腿,抛弃方言也不能证明我们社会、我们自己就进步了。我只是希望每个人心里记住自己的根在哪里,方言很可能就是我们的根,我们的叶。

左小微

左小微

方言的价值不可估量,首先,它是汉语的活化石,对研究汉语的发展与变化影响重大;其次,它丰富了汉语的语言多样性,复杂性。

林子里的小淘气儿

林子里的小淘气儿

落后的不利于人们交流的,就要抛弃。大家讲都能听得懂的话,该多好。

重头不来

重头不来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