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苏轼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怪勒勒勒勒勒叔
苏轼许多方面的文学成就都达到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最高境界,说他代表了北宋文学最高成就当之无愧。
我们可以一一列举苏轼的文学成就。
散文是中国古文学范畴里面的第一大项。
苏轼是历史上著名的散文家,名列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足以说明苏轼的散文成就。
诗是中国古文学皇冠上的明珠。
苏轼是历史上著名的诗人,与门生黄庭坚合称“苏黄”,代表着北宋诗坛最高峰。尤其苏轼,堪称名副其实的北宋诗仙。
词是宋朝最著名的一种文学体裁。
苏轼的词与稍晚的辛弃疾合称“苏辛”,代表着北宋词坛最高峰。苏词开创了一种崭新的局面,气势恢宏,题材广泛,情、景、理、趣,合二为一,意兴无穷。
另外,还有苏轼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代表着北宋书坛最高峰。
苏轼的文学成就之所以为人称道,并不仅仅是他的文学技巧高超,正像他自己说的一样,“五彩绚烂之后归于平淡”,而且主要还是他作品里无处不在的,深沉的人文情怀,使读者很容易代入自己的思想感情,与作品中的主人悲喜交集,百读不厌。
苏轼不但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性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千载之后,还是一样脍炙人口,令人感动。

南歌
苏轼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
第一,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
第二,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故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
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 同时,苏轼在文坛上享有巨大的声誉,他继承了欧阳修的精神,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当时,就有许多青年作家众星拱月似的围绕在他周围。
其中,成就较大的有黄庭坚、张耒、晁错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合称“苏门六君子”。此外,还有李格非、李之仪、唐庚、张舜民、孔平仲、贺铸等人,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他的影响。由于苏轼的成就包括各种文学样式,他本人的创作又没有固定不变的规范可循,所以,苏门的作家在创作上各具不同风格。
譬如,黄庭坚、陈师道长于诗;而秦观长于词;李廌以古文名世;张、晁则诗文并擅。同时,他们的艺术风貌也各具个性,例如黄诗生新,陈诗朴拙,风格都不类苏诗,后来黄、陈还另外开宗立派。 苏轼的作品在当时就驰名遐迩,在辽国、高丽等地都广受欢迎。北宋末年,朝廷党派之争愈炽,以蔡京为首的新党,为打击旧党,把旧党列为“元祐党”,予以查禁贬谪,因苏轼被列入“元祐党”,因此,一度禁止苏轼作品的流传,但是禁愈严而传愈广。
到了南宋党禁解弛,苏轼的集子又以多种版本广为流传,以后历代翻刻不绝。 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人们争相从苏轼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在金国和南宋对峙的时代,苏轼在南北两方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诗不但影响有宋一代的诗歌,而且对明代的公安派诗人和清初的宋诗派诗人有重要的启迪。苏轼的词体解放精神直接为南宋辛派词人所继承,形成了与婉约词平分秋色的豪放词派,其影响一直波及清代陈维崧等人。
苏轼的散文,尤其是他的小品文,是明代标举独抒性灵的公安派散文的艺术渊源,直到清代袁枚、郑燮的散文中仍可时见苏文的影响。 苏轼还以和蔼可亲、幽默机智的形象,留存在后代普罗大众心目中。他在各地的游踪,他在生活中的各种发明都是后人喜爱的话题。在宋代作家中,就受到后人广泛喜爱的程度而言,苏轼是无与伦比的。
《宋史》这样评价苏轼:“苏轼自为童子时,士有传石介庆历圣德诗至蜀中者,轼历举诗中所言韩、富、杜、范诸贤以问其师。师怪而语之,则曰:‘正欲识是诸人耳。’盖已有颉颃当世贤哲之意。弱冠,父子兄弟至京师,一日而声名赫然,动于四方。既而登上第,擢词科,入掌书命,出典方州。器识之闳伟,议论之卓荦,文章之雄隽,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为之主,而以迈往之气辅之。故意之所向,言足以达其有猷,行足以遂其有为。至于祸患之来,节义足以固其有守,皆志与气所为也。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二君皆有以知轼,而轼卒不得大用。
一欧阳修先识之,其名遂与之齐,岂非轼之所长不可掩抑者,天下之至公也,相不相有命焉,呜呼!轼不得相,又岂非幸欤?或谓:‘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

sinopw
【宅一凡文化社】回答!
苏轼诞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号东坡居士。父亲苏洵正是老来发奋的“苏老泉”,真是应了那句老话,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苏轼从小受到良好家风和父亲淳淳教导;
苏轼生性豪放、为人真诚,好友人,又是宋朝文学史上的名人,但历史往往惊人的相似,仕途不顺俨然成为了优秀人士的标签,苏轼也同样是一波三折,最后流落到了儋州,后又宋徽宗即位大赦,在赴任途中的常州逝世,享年六十五;
苏轼自小勤奋好学,广博闻学,又多才多艺富有情趣,涉猎范围广泛,连在美食界都是东坡肉的研发人;他自然更是了不起的文学家,诗、文、词、书、画是无不精修,在儒释道三教更是颇有见地,他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影响深远的文化遗产;
据统计,苏轼光是诗歌就有2700首,王永照先生用“说不完”、“说不全”、“说不透”,这九个字来评价这位宋代最杰出的文化名人苏轼。
< 图:苏轼吃东坡肉 >
苏轼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融合起来的第一代表人。要去谈论一个人的文学成就,那自然和他的思想是分不开的;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思想在苏轼身上的体现是最为突出的。
封建时期儒家学说盛行,儒家思想是求学仕途的举子必须要精通的一门学科。苏轼也同样深受传统阶级思想的影响,推崇儒家学说,排斥释道;但是人到中年,被贬经历让他的思想发生了转折,包容性变强开始接受释道,连苏轼自己也说年少时涉世未深,自负刻薄,已然后悔;他几次遭人算计被贬到黄州时,困苦的生活也让他开始思考反省,理解更加深刻,他开始笃信释道,开启了他清心寡欲的自救模式;十三四年之后又被贬惠州,虽然生活的磨难没放过他,但经历过后对释佛更加虔诚,释道理解更加深邃;< 图:苏轼被贬黄州 >
把儒释道融合汲取的结果不光是苏轼的广闻博学所积累,还离不开他的人生履历对于他发生思想转折影响,从他的诗作中也能看到他超脱自然,儒释道三教完美融合超高艺术情怀;
苏轼无与伦比的文学成就——词诗文书词作:苏轼在词的创作上无疑是成绩非凡,不仅突破词作的传统格局,还彻底改革词史的发展方向,文学地位也得到了显著提高;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促进了诗词相互渗透突破约束,它们的文学地位应该是一样高的。诗作:苏轼的诗作是从批判中寻找哲理,哲理深刻明朗极具慧心,去除宋诗呆板生硬和枯燥乏味的弊端,在改革创新诗作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了最受文人学士追捧的宋代诗人。文章:苏轼的文章受到他儒释道思想的影响,文章风格多样化且生动,对比文学角度,比同名欧阳修、王安石都要更胜一筹,无疑是宋文里成就最杰出的一位。书法:苏轼行楷皆不在话下,与黄庭坚等人并称“宋四家”,是精通晋唐五代的名家首位书法家,闻名于世的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等帖子。< 图:苏轼研读诗词 >
苏轼先生的才情智慧,几乎无人能及的文学造诣成就,以及他本人丰富多彩的人生履历,造就了他如今的文学史上不可颠覆的文学地位;连林语堂先生都说:“苏轼先生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物。” 当之无愧是宋代文学史上最高成就代表人。
【宅一凡文化社】
小女子不才,希望大家喜欢。
烦请热情评论点赞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