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传承国学文化?

恋上哈密瓜
要弘扬国学首先得让人知道什么是国学,如果人们连《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都不知道,怎么去弘扬?怎么也得让人们知道什么是国学吧。一般来说“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要想全学那是不可能的,浩浩五千里流传下来的典藉,浩如烟海,多如繁星,如果你∵
喜欢哪一个类型的,可以选择性阅读。风雨认为要做好人,先立好德,可以先把《大学》普及了,然后再说其他的。《大学》里提倡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放在每一个人身上都适用。

wanjia
实践出真知,说的再好,不能实际运用,那也是没有什么精华可言的。
国学的核心是“修身”的学问,往内修心,往外修行。修心又包括格局、境界、情怀、品格等内容,这是修炼一个人的内在,修行往往是内在表现出来的样子,是心思落实到行为中的样子,是智慧应用到具体事情上面的样子。
一个人的精神修养,或者说是道德修养,主要形式是通过“读圣贤书”,而聪明智慧主要来源与“读史”,一般来说精通国学的人都是“经、史大家”,但绝不是“知道分子”,很多学者知道孔孟老庄,熟悉二十四史,但未必能做到“将古人的智慧运用于当今的生活当中”。但是读这些书,总会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的。
说到传承精华,首先是要读书,读原著,只有看了原文,知道原本上表达的意思,才能开始讨论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这一步是尤其重要的,看了很多批孔的文章,所列内容其实跟《论语》中的主张是完全不同的;也看了不少道家消极避世的说法,其实所列依据跟《道德经》《庄子》主旨是不一样的。有些人是为了批评而批评,或者说是根本没有认真调查过就下结论了。第二是要明确精华、糟粕区分的依据是什么?最后的问题才是考虑,要弘扬什么?要摒弃什么?
书是文化传播的媒介,人才是文化的载体,弘扬文化最好的办法,就是“以文化人”。什么样的文化能熏陶出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学问能塑造什么样的人格?这是需要实践的。

东奔西跑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弄明白什么是国学,然后再论传承!国学就是传承吗?
何为国学?我的认知是排除中国范围外,与国人生活密切相关的
人间烟火
他即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些中国古代的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等,也该包括现代的让这些领域更丰盛了的延续文化!
个人认为国学就是学中国学、是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字、科学文化。它该是涵盖中国这片热土上的一切与文化相关的东西而不只是传承,更应该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发扬光大。难道这包罗万象的内容就只是《三字经》、《道德经》、《易经》《论语》之类的,只是对古代先人们的文化的学习吗?
国学要讲的中国文化,应该是即有历史(包括所有文化范围),更有对其传承后的,并且仍在不断创新、发展,依然有鲜活生命力的东西。也许我的认知比较浅陋,但就这样任性的认为着!所以也一直认为国学绝对不止是传承更应该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发扬光大,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发扬光大,而非教条主义的学或传!
#国学##原创诗文图片#

yan_L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 ,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所谓国学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现代的所有文明、精神、论理、哲学、思辩、观念、意识、科技、宗教、思维,以及多元文化,外来文化的集大成。
真正的国学,有浅显易懂的,但是,更多的是晦涩的,不好理解的。让没有多少科学概念,缺少起码的科学素养,完全靠模仿或者偏听偏信学习或者还自称“研究”国学,不是盲人摸象,简直就是缘木求鱼。
因此文化宣传要深入人心,要从制度层面入手,加大文化领域财政投入力度,充分发挥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作用,改善主流媒体宣传要素布局,植入更多国学经典文化知识,各级政府、机关积极开展国学文化系列活动,帮助人们树立文化自信,使人们愿意学、主动学。
可以将国学文化更好地植入教育和培训的各个环节,真正用优秀的文化来培养人和塑造人。小编认为改造一个社会,最好的路径莫过于改造教育。现在各类教材中,虽然零散地分布着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某些培训班也加入了相关的课程,但是,总体感觉是杂乱的,要么过于实用,要么过于功利,对经典的解读缺乏有效的引导。所以将国学文化真正的植入教育和培训是一件重要要的事情。
也可以恢复一些传统节日、风俗和习俗,并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增设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比如现在执行的清明节国家法定假日,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促进祭祀文化的发展,使我们这个民族形成人人不忘祖先,中华民族就不会忘本。
国学有很多精髓,但是也有很多糟粕,研究国学,很有必要,但也是很严肃的事情,绝不是穿上长衫,晃一晃脑袋就能明白国学的。
最后,还是脚踏实地吧。无论您希望出人头地,或者与众不同,或者就是过一个正常人的生活,请记住,没有捷径可走。越是聪明的人,越会用笨办法,下死功夫。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 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 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清风伴我
随着国家的提倡,国学越来越热,文化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登上了周末黄金时段的荧屏。作为劳动人民的我们,看得不亦乐乎!要想更好地传承国学文化,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诵读百家经典,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首先,从最基础的“三百千”、《弟子规》、《声律启蒙》开始,学习一些基本的常识。然后再读《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最后再读《道德经》、《庄子》。当然,这些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习《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大量经典著作。
第二,诵读文学类经典书籍,比如四大名著、《古文观止》、《世说新语》、《聊斋志异》、《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等。当然,如果你喜欢历史,可以通读一遍二十四史,这个很难很难,普通人花费十年光阴也读不完。
第三,经常收看一些优秀的文化类节目,来增加自己的国学知识储备。比如河北卫视的中华好诗词,央视的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及诗词大会,另外像其他的节目中华好故事、诗书中华等也可以看一下。
第四,让自己的孩子学习经典文化,这个很重要。一个孩子从小打下良好的国学基础,对其人生是很有帮助的。当然,让孩子学国学不要学得太死,呆头呆脑的。如果那样的话,还不如不学习呢。
第五,参加国学比赛节目或者加入传统文化圈子,参加比赛,可以检验自己的知识水平。加入传统文化圈子,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比如可以加入诗词圈子、书法圈子、绘画圈子、汉服圈子等,当然,加入什么圈子全在于自己的爱好。
传承国学,很难很难,作为国学爱好者的我们只需要掌握基础的知识就行了,学的太多也用处不大,毕竟国学属于落后的经典,已经不适用现代社会了,不应该被过分夸大。

黑大兔
其实中国的国学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文化精髓之一,在中华文化的思想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中国的国学文化,国际文化中规定了每个人的行为和礼仪,也一直让几千年中华文化一直源远流长,也是中华文化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国学确实有功不可没的一面。传承国学文化最重要的就是让国学文化深入人心,让整个国际文化是已经可以使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任何的文化如果仅仅只停留在书本上,就非常难以做到很好的传承,如果要传承一种文化,那么就必然要让这些文化深入到生活的各个角落,让整个文化深入到每天的生活中,这样才会让这个文化一直有生命力的流传下去,所以我认为要传承国学文化最重要的就是让他很有生命力的流传下去。其实只要是当我们把国学文化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自然而然这些文化就能被一直传承下去,传承下去也就不是需要我们一直考虑的问题,他自然而然的就会在生活的过程中一点一点地被传承下去。

aidonghai
中国文化有道、法、势、术之说。
传承中国文化要将中国哲学、工具学、科学和技艺结合起来,重点是自然科学思想,因为人文伦理思想是与时俱进的。
中国哲学应是独特的太极哲学体系。
中国的工具学应有独特的现象学、数理学和逻辑学。
在太极哲学指导下,中国古代圣贤运用象数理结合的方法创建了独特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思想和技术、艺术、法术,进而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因此,使中国文化体系化,是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这些,光靠读四书五经是所不能完成的!

syarin在大阪
传承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有多个领域,只能在这些文化中提取精华,抛其糟粕,在传承中加以利用发挥,才有传承的意义。
中国文化的阴阳八卦,我们没有弄清精髓,外国人学去了,发明了阴阳的二进制计算机。
三国时期的孔明,发明了孔明灯,我们没有去研究还可以有什价值,外国人眼尖,被他们利用了,发明了火箭。
所以,传承就是利用,无用的东西最好进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