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到底要表达什么?感觉不像小说,它有什么目的性呢?

sophie_d
这个题目实质上是一个问题,即写散文的目的是什么?
古人云:文以载道。散文也不例外。在四大文学形式中,散文是最适合抒发主观情感和人生感悟的一种文学形式。
中学学过的着重于抒发情感的散文有《背影》,我的祖母,《故都的秋》等。着重于人生感悟的有《灯下漫笔》,《丑石》等。
学写散文要抓住两点:虚实结合,以实出虚和形散而神聚即可。
初学写作者在写每一篇文章前,首先要克服的是沉溺于自我,心中无读者的毛病。写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为读者服务,心中都要装着读者,为读者输出有价值的文章。对于写作的目的性,白居易早就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可是,看看头条里的一部分作者的文章,除了自嗨还是自嗨,陶醉于自我,多愁善感,秀幸福秀恩爱等等。
强调写文章的目的性的问题提得好,因此罗嗦几句,希望不要烦!完了!

树晨
散文属于传统的四大文体之一,其余三种分别是小说,诗歌和戏剧。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散文的属性和特点。散文顾名思义,散,是其主要特点。有一句最经典的话,叫做,形散神不散,这就是对散文这一文体最高度最精炼最准确的概括。
所谓的神不散,就是不管你写什么内容,但是有一个中心不能变,那就是散文的神,也就是散文要表现的中心主旨。好多散文,写了上下五千年,中外各个国家,但是,主题却不能改变,要始终围绕这一个主题来写,这就是所说的神不散。
有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当代著名散文大家秦牧有一篇著名的散文,叫做《土地》。这篇文章,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公子重耳逃亡开始写起,纵横捭阖,一直写到地坛的五色土,可以说极度之散,可是,这么一篇散文,神却是很集中的,那就是抒发了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对土地的无比热爱和尊崇。理解了散文的特点,也就不难理解,散文的写作和欣赏难度为什么那么大了。
它需要写作者丰富的广博的知识储备,深邃而又独一无二的思想认知,当然,还要有一支无与伦比的生花妙笔,只有如此,才能写出让人回味无穷的好散文,从这一点上来说,散文比小说的写作难度要大得多。

绵绵绵羊仔
中学时,老师说“形散神不散!”到现在本人也没真正体会到。之后听说温瑞安的武侠小说,是以散文的形式写的,试着翻过一本叫幽冥血河车的,说实话,本人看过金庸、梁羽生、古龙、陈青云等武侠小说,甚至一些标注金庸的伪作,多少都能看进去,而这本幽冥血河车的大作,实在没有读下去的欲望!之后看了电影《四大名捕》也感觉很烂!

stevedom
凭感觉,散文的本质所要表达的只是一种情绪,不管是写景,抑或是叙事;不管是哲理散文,还是抒情散文,其实所要表达够都是一种情绪。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是写情绪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乍一起笔,就情绪饱满,跃然纸上。同样,鲁迅的《秋夜》也是写情绪的: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两棵枣树,说了两遍,传达的也是情绪,不同于朱自清"颇不平静”的情绪。情绪是最有感染力的,这两篇散文仅读开头这几句,作者的情绪就立即感染了你的情绪,让你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
这是写景的散文,记事的散文也是表达情绪的,《背影》就是一例,《故乡》也是一倒。古代散文中,苏东坡的巜赤壁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勃的滕王阁赋,其实传达的都是一种情绪,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是也。由此可见,散文的本质就是表达情绪,而并不是一些名家所阐释的那些冗长的概念。
要我看,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散文的这一本质功能不但不能弱化,还要加强。我指的当然是好的散文,比如梁衡巜马列公园赋》等等,没有情绪或者是情绪表达不到位的散文,都不是好的散文。
回到散文的目的性上来,我认为散文就是用情绪影响情绪,用正确的、正常的情绪感染正确的、正常的情绪,能达到这个目的,无疑就是好散文。

商芳会
散文是文学四大体裁之一,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散文的散字,就是对这种文体最形象的释义。早年,散文的指导性创作理论是“形散神不散”,说白了,你可以东拉西扯,但不能离开一个总体框架,这个框架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以前叫中心思想,也是触动作者写作的所谓“灵感”。这个灵感会以一种主景或一种氛围把握文章的灵魂和价值取向。在写作手法上,散文不要求情节的连贯与故事的完整,只要有利于突出主题思想,作者可以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它毕竟不是小说。它最基本的要求是作者的角度要足够新颖,观点独特,发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因为行文具有足够的自由性,所以散文是四大文学体裁中最容易写的。正因为太容易,所以好的散文家不多,很多人写着写着,就变成了写日记与发牢骚,纯属记录个人的琐碎,难以让读者接受。相对于诗歌的凝练与小说的故事性,以及戏剧的矛盾冲突,散文表现得比较平淡。但又因为写的容易,所以初学写作的人往往都是从写散文开始。不可否认的是,喜欢看散文的人不是很多,写散文更多的时候用于群体交流与自我宣泄,真正达到大家级别的散文作者,在这个普遍追求物质生活的时代,已经越来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