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期,60万日本关东军被苏联抓走后,受到怎样的对待?

我是隐身小飞侠
在近代军队史上,除了解放军会将战俘当做人来平等对待之外,无论东西方军队一旦成为了战俘也不会被当做人来对待。哪怕是以自由民主自居的美国,他们在抓住战俘之后也会及其虐待,具体可参考关塔那摩监狱。
这次主要还是得说苏联军队这边,由于苏联属于是实用主义者,所以在战俘问题上不会像其它国家那样,只是单纯的关着折磨着,苏联军队抓住的战俘是需要劳动的,美其名曰叫做劳动改造,通过劳动来认识自己作为侵略者的错误。
被苏联红军抓住的60万日本关东军基本上都被用火车运往西伯利亚原始森林的深处,在哪里这些战俘需要砍伐木材和挖掘煤矿,为苏联建设与生产添砖加瓦。只不过由于原始森林地处偏僻,到了冬天会有大量战俘发生了严重冻伤,而失去劳动能力的战俘会被绞死并送往焚尸炉焚烧,利用焚尸炉产生的热量为战俘营提供热量。
至于吃饭问题也是最低限度压低,像是志愿军对待战俘的那种待遇根本想都不要想,要不然美国军官也不会对自己的美国大兵说,如果不得不投降请向中国军队投降的原因。苏联士兵在战俘伙食问题上也是能省则省,基本上都是用廉价谷物与粗纤维制作的能量块,而一名战俘每天大约能得到250克能量块。

仁妻妮妮
在二战末期,苏联进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国东北,清算了日俄战争的仇怨。为了报复日本人,日本人在苏联的劳改营过得生不如死,虽然是自作自受,但是这些日本侵略者到底在苏联人手中经历了啥?
(1)战败的日本关东军
在苏联军队南下之前,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已经只剩下一个空壳,虽然号称拥有70万,但是他们没有作战经验,真正能打早就到华南或者去太平洋玩吃鸡了;也没有作战意愿,因为明眼人都看得出日本完了,天天跟吃早饭一样地被轰炸,城里基本被烤过了,就像日本东京那嘎达,没被烧烤过的估计只剩下所谓的皇居了,后来更是直接招核了。所以经历过卫国战争洗礼的苏联军队带着重武器来到中国东北的时候,胜负已分,日本人只是在负隅顽抗。
加上后来的招核天皇说投降,日军和伪军通通放下了抵抗,哪怕在中国东北殉国的关东军司令山田乙三,终于也还是决心让关东军投降,毕竟陆军高层除了阿南惟几那种木头,谁没事忠君报国玩切腹阿。所以苏联军队如秋风扫落叶一般成功地干翻了日本关东军,使得后者成为了苏联人的玩物。
(2)成为苏联工具人的日本军队
为了能够有效利用这批日本关东军的俘虏,苏联国防委员会搞了一个9898号法令,叫做关于日本陆军战俘的接收,住宿和劳动利用,让日本战俘能够充分享受一下苏联人的优待。
不同的日本关东军的命运是不一样的,运气好点的可以在苏联的滨海边疆做苦力,有些还能在黑龙江下游的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开发林业。运气更好地还能在库页岛上班。运气差一点的就直接被发配边疆,比如被苏联人安排到苏联中部的西伯利亚荒原上班,当然也不是就只有关东军去那嘎达,曾经中国正统的皇帝溥仪也去过苏联中部“度假”,后来才被送回来,在那里宣统帝没少被教育,所以回来的时候没事就想举报身边的家臣。运气最差的日本关东军则被流放到了现在的中亚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不过还好,这地方韩国人都能待得住,日本人应该也还好,不过路上还是因为水土不服死了挺多人。
(3)侵略者侥幸逃生
不过随着二战结束,美国人在日本搞重新建设,日本几乎成了麦克阿瑟的封土,所以日本也就有了勇气向苏联讨要这些滞留日军。苏联人知道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不能得理不饶人,但是这伙日本人干活是真的老实,所以苏联人舍不得一次释放所有俘虏,每年都放一点,一直到1956年才释放了最后一批大量战俘。但是这伙日本人回到日本也不受待见,其实搁日本朝廷的想法,这伙人当初就该死在外面,现在回来都懒得搭理,所以这些日本战俘回到日本过得也不咋开心就是了。

supceo
当然是到西伯利亚挖土豆啦。
除了被处死的战俘,其他人全都成了免费劳动力。
俄罗斯的人口,对于他广袤的领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战场上的俘虏基本都被发配到远东地区劳作。
相当一部分人因此死在沉重的劳动和极端环境下,只有少数可怜蛋,能够等到日本跟苏联的“和解”,获得回国返乡的机会。

便便便猫
苏联俘虏了日本关东军后,抓他们去修铁路、挖煤矿种地、砍树,为苏联做经济贡献去了。
俘虏去向。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次日,150多万苏联军队迅速南下,在不到7天的时间里,苏联军队分割包围了60万日本关东军。
面对武器精良,人数更多的苏联红军,关东军无力反抗,只得投降。
根据苏联方面的记载,苏军一共俘虏了594000名战俘。这其中有90000多名俘虏是伤残病患,没有劳动力,于是苏联就把这九万多人交给了中国政府,让中国处理。其他的就全都运回苏联去了。
如何安置苏联方面将日本战俘安置在西伯利亚的战俘营。
大家都知道,西伯利亚,远东地区,气候严寒,人口稀少。
所以战俘到了西伯利亚大部分都安排在简陋的棚屋之中,还有一部分连房子都没得住,安排在防空洞里。
西伯利亚气候极其寒冷,到了晚上能达到零下40摄氏度,而日本战俘不仅住的房子透风,而且无法取暖。这段时间里,冻死的日本战俘有很多。
苏联方面则是本着人道主义精神,派了个一千多人医疗队过来,给冻伤战俘治病。尽管如此,依旧有很多人伤残甚至死亡。
据统计1945年冬天,死了超过两万俘虏。
变成劳动力苏联把俘虏运回国,自然不是要把他们关起来,养着。而是看上了这些战俘的劳动力。
苏联在二战中死了几乎七分之一的劳动力,因此劳动力十分短缺,各个方面都需要人力。
苏联安排日本战俘去修西伯利亚的铁路。
二战后,苏联损失很大,全国的温饱问题亟待解决。于是就让部分战俘去下地劳作。干的好给饭吃,干的不好就给一半。
西伯利亚矿产也很丰富,安排战俘劳动力去挖矿。
释放回国日本战俘在苏联从事体力劳动,为苏联战后重建提供了帮助,据统计,1946年苏联的GDP的0.7%都是战俘产生的。
当然,日本战俘心里还是想回国的。但是比较难。首先他们要在苏联接受政治学习,考核通过了才能走,其次还得有家人来信。以上两点有一点不符合就不能回去。
后来美国站出来给苏联施压,要求释放俘虏,苏联才陆续将俘虏释放回日本。
当然有一部分奇葩的俘虏回国后就切腹自尽了……
小结日本俘虏在苏联被压榨也算是报应,毕竟他们在我国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恶。

哈哈芳芳郁金香
这些关东军在苏联的日子可真是让他们难忘,对于大多数日本关东军战俘来说,他们至少有三个想不到:1,想不到他们的伙食标准和苏联军人是一样的;2,想不到不是白干活竟然可以拿到劳动报酬;3,想不到作为战俘参加劳动实行的是8小时工作制。
而我,每每想到这一切都是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日本帝国主义在二战期间犯下了罄竹难书的罪行,可是当他们成为盟军的俘虏之后,竟然得到了优待。就连普遍被认为对日本俘虏比较差的苏联,都在竭尽全力地保障这些人的基本权利,换做你,你不生气吗?
(被俘的日本关东军)
但同时,作为第2次世界大战战胜国的成员,各国对法西斯俘虏的所作所为,恰恰反映了第2次世界大战同盟国的正义性,让人相信打败法西斯这群兽的同盟国作为一个群体是正义的化身,也让这场涉及到20亿人口的世界大战到处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下面讲一讲这60万关东军俘虏在二战后期的事情。
1945年8月8日深夜23点苏联对日宣战之后到战争结束,根据苏联真理报的官方报道,在战争中共俘虏了59.4万名战俘,其中包括148名将军。这些人除9万余名非日本籍贯和无法从事劳动的体弱者、伤病者之外,全部被押往苏联。
到了苏联之后,他们被安排在专门关日本的战俘的49个战俘营,8个混合战俘营,6个劳动作业队和178个专门的战俘医院中,从而开始了在苏联数年的难忘生活,也就有了上面的3个想不到。
第1个想不到,和苏联军人同样的饮食标准。日本帝国主义以凶残对待俘虏和沦陷区的百姓著称。比如,菲律宾被占领之后,日军得到了将近8万名美国和菲律宾战俘,这些战俘在被俘虏之后便受到残酷的对待,日本士兵以任何借口,甚至是完全没有理由地对战俘进行殴打,杀害,所以在被俘之后不到一个月美国和菲律宾战俘就损失了将近一半。
(菲律宾战役中被俘的美军)
日本帝国主义在占领越南之后,不仅将当地的粮食运往本土,在海陆被封锁之后竟然使用粮食发电,而沦陷区的百姓得不到口粮产生大量饥荒,在1945年上半年即损失超过200万人口,当时越南的总人口才2000多万。
但是,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之后,无论是哪一支部队盟军都尽可能的保证了他们的饮食供应。具体到苏联,给日本政府定的饮食标准竟然和苏联军人相当。
苏联战俘营当局制定的日本战俘日常饮食标准为:每天提供的主食总热量大约3000卡路里,每天还有600克蔬菜或咸菜,75克肉和80克鱼,3克糖,200毫升的牛奶,20支香烟。考虑到日本战俘的饮食习惯,还为他们特别供应了味增汤,这是苏联军人和其他国家战俘享受不到的。
(味增汤)
对日本军官尤其优待,会提供更多的动物油和鲜牛奶。关押在伯力地区的100多名日本将军伙食尤其好,每个月能吃到7.2斤肉,4.8斤鱼,1.2斤奶酪。但是,日本军官们相应的主食少了一些,他们也不需要干活。
对病患战俘也有特殊的照顾,糖和蔬菜的供应增加了25%,米饭和面包增加了大约5%。
对当时的被关押日本战俘来说,饮食上最大的问题是,当时苏联刚刚结束卫国战争极其贫困,很难达到制定的饮食供应标准。各战俘营之间不同的管理者,不同的所在区域,也让饮食上的供应难以做到整齐划一。
但这是当时的苏联军民同样面临的问题,并不是苏联的有意为之,而且苏联政府对日本战俘的保障工作做得还是非常用心的。比如,曾经出现过第17战俘营负责人齐格林上尉侵占战俘物资,从仓库拿走了15公斤糖,40公斤大米,15公斤肉罐头,10公斤食用油和其他补给,被发现后本人被追究刑事责任,也引起了苏联的政府的高度重视。随后不仅对战俘管理人员加强管理,还强化了政治处在政府管理中的作用。
对日本战俘来说,另外一个不满意的地方是工作太辛苦了,毕竟这帮日本关东军是由老弱病残组成,体格非常弱,工作能力在同样饮食标准下是德国战俘的70%左右,这让日本战俘时常抱怨工作辛苦。日本战俘来到苏联可不是养大爷来了,他们充当的就是劳工,但是苏联也没让他们白干,还给工资呢,除了制定每个月1000卢布的饮食住宿标准之外,大部分战俘都能拿到不错的收入。
第2个想不到,苏联对日本战俘竟然支付了劳动报酬。1947年6月19号,苏联内部出台的决议规定,在战俘遣返时必须向其支付劳动报酬。
德国在战争期间从苏联掳掠了500万人到德国去充当劳工,他们不仅没有工资,也缺少基本的生活保障,还随时有可能会被德国人杀害,这也是法西斯国家邪恶的证据之一。日本帝国主义对沦陷区百姓和从沦陷区掳掠的劳工就更残酷了。
二战结束之后,来到西伯利亚的50万日本战俘虽然经常因为物资供应不足的问题忍受饥寒交迫(上面说了,这是当时整个苏联因为战争存在的客观现象,而且苏联一直在努力改善),还要以自己羸弱的身体从事重体力劳动,但是苏联对他们的照顾也是显而易见的。
(被俘的关东军战俘,可见体格不是很强壮)
在当时,将近80%的丈战俘从事的是重体力劳动,比如砍树;20%的战俘从事的是轻体力劳动,比如搞卫生做饭等。虽说很多日本战俘觉得工作非常辛苦,但是苏联没让他们白干。
当时,日本战俘享受的是每个月相当于200~500卢布的免费食宿,到了1947年苏联实行货币和物价改革之后,对战俘的劳动成果进行了经济核算,超出标准的部分给予金钱奖励。也就是说,日本战俘在苏联干活的时候是有机会拿到工资的。根据当时的统计得知,大多数日本战俘每个月都能有超过100卢布的节余,技术人员基本上能达到500卢布,从事煤炭采掘的日本战俘因为环境恶劣劳动强度高,大部分人都能达到每个月1000卢布。
在当时,苏联最低工资是500卢布。
所以,每个月到发工资的时候就跟过节似的,战俘们成群结队前往百货商店购物。他们不光买日用品,还会买西服、皮鞋、蛋糕、巧克力这些普通苏联老百姓觉得奢侈的商品。
(苏联时期的百货商店)
根据日本的资料显示,苏联实行货币和物价改革之后,竟然还出现个别日本战俘用面包当枕头的情况。
而同时期日本还处于饥荒之中,普通人每天的热量摄取只有1000多卡路里,而且为了战后重建,这些日本人还得从事各种各样的劳动。可见,当日本战俘熬过1946年最艰难的生活之后,到1947年他们的生活水准已经远超过国内的老百姓了。
第3个想不到,执行的是8小时工作制。1945年9月28号,也就是苏联刚刚决定把日本战后作为劳工送往国内之后不久,战俘管理局就颁布了管理规定,要求对第一、第二等级体格的战俘实施8小时工作制;第三等级体格的战俘身体太多不在规定之列,他们的标准更低,每天的工作量不能超过4~6个小时,劳动量也不能超过正常劳动量的50%。对于第一和第二等级的日本战俘,如果他们没有完成额定的工作量,加班时间也要限制了2个小时之内。
也就是说,日本战俘每天正常的工作时间是8小时,就算没干完活要加会班,单日工作时间也不会超过10个小时,干不完就等第二天再说了。而如果是体力比较弱的,不适合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战俘,他们每天工作的时间还不超过6小时,少的每天只有4个小时,干半天歇半天。
这些日本战俘有的是在战俘管理局的直接领导下工作,也有的会被派到国民经济和军事经济的工业部门从事劳务派遣。那么,怎么保证外派战俘的劳动基本保障呢?
这也不需要日本战俘们操心,因为战俘管理局已经根据苏联的相关法规给他们安排得妥妥当当了。
战俘在外派之前,战俘管理局按照苏联的劳动法规和和被派驻的部门签订劳动合同,规定战俘的待遇,劳动标准和保护措施等内容。
比如,战俘要享受定期的体检,每天的工作时间为9个小时,这个9个小时中还有一个小时午餐时间,也就是说每天的工作时间也是8小时,和所在单位的苏联工人享有一样的工作时长。
(20世纪四五十年年代的苏联工厂)
一般情况下,大概半个小时就能吃完午饭,还有半个小时可以休息一下,抽支烟聊聊天。
至于日本国内,则是在美国的监督下于1947年通过的《劳动基准法》,规定全国实行八小时劳动制。
当然,并不是说日本战俘在当地的生活非常滋润,对战俘生活状态影响的因素还是非常多的。由于日本关东军战俘派往苏联参加劳动是苏联临时决定,再加上苏联经历了第2次世界大战各种物资贫乏极了,部分战俘管理人员从主观上对这些法西斯分子敌视,部分战俘管理人员素质偏低等情况的存在,都对战俘在苏联生活产生了影响。
为此,苏联也是不断改善。
比如,加强对战俘管理人员的教育,提高战俘的居住条件、卫生条件和饮食标准,甚至在战俘外派期间为战俘跟服务单位争取权益,直接派人在一线了解战俘的工作情况、居住情况、卫生和饮食情况等,督促相关单位进行改正。
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当时苏联因为战争的原因国内太穷了,日本战俘很多在苏联时期的痛苦回忆当时的苏联人也一样遭遇过,可能还更严重。
比如,1945年到1940年冬季,为叶尼赛黄金托拉斯工作的日本战俘没有达到苏联所制定的饮食标准,引起了苏联战俘管理局的抗议。但是根据叶尼赛黄金特斯拉给出的资料显示,很多时候日本战俘的饮食标准还要超过战俘管理人员!
这就是我所了解到的日本关东军战俘在苏联的生活。
以上资料主要来源:西伯利亚的“罪“与“罚“。

littleminty
苏联当年在东北俘虏六十万关东军之后,为了战后更好同日本谈判,于是便将这些战犯押解到了苏联垦荒地做苦力。对于这些战俘,苏联人可谓是十分“友好”,知道日本战俘适应不了这寒冷的冬天,便每日都检查冻疮和冻伤。只要被冻伤了,或者生了冻疮,苏联军人就让这些日本战俘不用每天劳作,转而带他们去烤烤火。
这十万人就是烤火的时候,由于各种原因被不慎倒在炉子之中,据说进去之后,便会化作一阵青烟飘回日本。号称帝国之花的关东军士兵怎么也不会想到,在苏联人眼中,他们就是劈柴,一旦没有了价值,立马送火炉。而在战后,由于国际形势突变,苏联在同日本谈判完北方领土问题就是,依旧是决定不归还战俘。
主要是因为当时美国在日本建立了大量的军事基地,就是为了限制苏联势力的扩张。且加上当时日本,一直没有承认北方四岛的归属,这对于苏联来说是绝对不允许的。其实查阅资料就知道,苏联在北海道的驻军,一直到五十年代末才彻底撤走,目的就是要北方四岛。所以谈判就一直这样拖着,苏联一直都是提条件,一直想要日本承认北方四岛归属于苏联。
但是日本却也是咬口不放,甚至玩起了文字游戏。可想而知当时哪些战俘有多么绝望,可是政治就是政治。最后苏联从日本那获得了机床技术之后,这才宣布陆续送回日本战俘,而日本发现少了五十万人之后,也是选择了沉默,直到苏联全部送还剩下的人,这才象征性的提出抗议。
二战时期,苏联对待俘虏是非常残忍的。日本的关东军在远东被苏联打的渣一样,战后,大量的日军向苏联投降。苏联对待这些俘虏也毫不含糊,没有什么优待政策,全部送到西伯利亚去。那里很寒冷,那里很荒凉,那里需要建设,那么日本人你们去吧。
这形同被流放的处置已经很惨了,但是这才只是日本战俘噩梦的开始。到了西伯利亚集中营后,戍守的苏联士兵对这些战俘非常的不友好。苏联人对日本人是有仇恨的,因此,这些仇恨都被发泄在了这些战俘身上。白天,战俘们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劳动,每天只有很少的时间可以睡觉,吃饭更是吃不饱。
战俘中那些女性战俘,在一天的劳动之后,晚上还要被苏联士兵带出去凌辱,玩弄。苏联士兵随时可以打骂日本战俘。战俘如果生病了,苏联人也不会提供医治等措施。送回去了50万人是不正确的。因为被苏联送去西伯利亚的日本战俘总共才10几万人,等后来送回战俘的时候,所剩人员已不足100了。
西伯利亚那片土地,可是有着人间地狱的尊称
尽管日军具有极强的帝国主义精神,但是在那样的极端环境下,实际上那种生活,已经超过了他们身体耐受的极限,毕竟一死了之才是最好的解脱。根据二战期间的一位日军老兵描述:他当年在西伯利亚集中营之时,对于死亡的恐惧无时无刻不萦绕在心头,甚至他对于那里的印象,足够用鬼都害怕来形容概括,西伯利亚4个字,在俄罗斯人心中,都已经成为了死亡的故乡,对于原本生活在气候宜人之地的日本人来说,无非就是人间炼狱一般痛苦,即使是正常人,生存条件都受到极大限制,别说是各方面政策,福利都无法得到保障的战俘了。
西伯利亚位于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在那片广袤的土地上,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寒冷
由于此地纬度较高,气候状况异常的恶劣,极端寒冷的环境,也成为地球上仅次于高寒极地的存在,整体而言,全年气温高于0摄氏度的时间少之又少,这里甚至能够达到零下70度的低温,属实算恐怖级别。
1945年,对于我国和其他战胜国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解脱,但对于曾经盛极一时的日本和德国,就不显得那么友好了,毕竟他们曾经的所作所为,需要在今后的多年岁月中付出应有的代价,关于战后处理问题,因为成为战败国最终关心的焦点,当时的苏联红军最终俘虏60万日军,也将我国的东三省从日军的魔爪当中彻底解放出来。
足足60万的日军战俘,对于当时的苏军来说,可是一个不小的好消息,毕竟他也可以充当免费的劳动力,为当时的苏联创造不小的生产力价值,但这对于所有的日军战俘来说,无疑是一个重磅炸弹,面对这样的最终决定,他们无从选择,当然也是为了给日军一个惨痛的教训,最终将这60万日军压到了西伯利亚的战俘集中营。
自古以来,俄罗斯与日本的矛盾争端也不断,尽管当时的俄罗斯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他们也为整个二战的胜利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60万的日军战俘,实际上也对俄罗斯后来的重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尽管位处高寒地带,但这里丰富的自然矿产资源,却是整个俄罗斯战后重建的不竭动力源泉,而这些战俘恰好可以派上用场。
当时的日军俘虏究竟从事哪些活动呢?
首先就是繁重的体力劳动,当然60万的劳动力,食物来源也成了他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不仅要自给自足,而且还要通过矿产资源的开发,来进一步恢复俄罗斯的经济建设基础。
住宿条件极其简陋,很多战俘都没有完整的衣服来抵御寒冷,更别说能够吃饱肚子了,取暖方式就是众人挤在一起,夜晚的温度低至零下40度左右,每天都有人在饥饿和寒冷中死去,暴尸荒野也是常有的事儿。关键当时的苏军对于战俘的区别对待,也让很多日军死于非命。
在1945年8月的时候,苏联集结100多万大军直接攻击日军在东北的关东军,虽然关东军号称是精锐,但是由于太平洋战事发生的太过激烈,日本将很多关东军的老兵都抽调了太平洋战场,导致了关东军的实力大幅度下降,但是在苏联红军的攻击下他们仅支撑了10天,70多万关东军就全军覆没,近9万人被全歼,其余近60万人直接被苏联俘虏。
虽然关东军战败了,但是在8月15号的时候,日本就已经宣布无条件投降,按照国际惯例,苏联应该遣返这些俘虏,但由于二战时期苏联受到了德国的重创,所以为了能够恢复经济,斯大林拒绝归还日本俘虏,并将他们押送到西伯利亚修地球,导致在苏联冻死饿死了十几万的关东军士兵,最后苏联建设完成才将这批战俘归还给日本,苏联违背日内瓦公约的做法让日本无可奈何。
苏联的红军俘虏了日本60万人,等到战争结束后,这些日本俘虏被关押在东北,他们的命运谁都不知道怎么处理,直到苏联高层讨论,决定把这些俘虏送到苏联远东和西伯利亚,1945年9月底,这些日本俘虏就慢慢开始运送到指定的地方,运送了整整4年多才运送完成,苏联在二战中把全苏联的三分之一的男人都打光了,2200万人口全部死伤,八分之一的女人死伤,那时候的苏联紧缺劳动力,苏联决定把日本俘虏当劳动力使唤,正因为德国和苏联的几年战争,所以把苏联的男丁打的寥寥无几,那时候的日本是德国的盟友,日本应当替德国盟友偿还,所以苏联让60万俘虏去当劳动力是理所当然的。
大家都知道远东和西伯利亚没有什么人,天气很寒冷,自然资源是比较丰富的,但开采难度比较大。60万日本关东军白天砍木和开采矿石,晚上就几十个人围在一起睡,还吃不饱,有人生病了也不给医治,对于日本这样的民族,谁能保证他们不再发动战争呢?必须要让他们感受肉体的痛哭,苏联这样做可以说:全中国人都会同意的,这样恶劣的环境,吃不饱天气又冷,将近17万日本关东军被折磨死。
直到1950年,日本和苏联谈判,要求把剩下的日本关东军放回日本,后来经过调解,就把剩下的日本关东军归还了日本,一直运送了6年,直到1956年才把这些人从西伯利亚运回日本,这些日本战俘回到日本也是地位极低,他们把国家带到了地狱,没有给国家带来荣耀而是侮辱,这样的日本战俘也就在日本过着卑微的生活。

冗彦
1944年到1945年期间,盟军在各地战场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欧洲的意大利和德国相继投降,只剩一个亚洲的日本还在苦苦支撑,此时各个盟国首脑做出决定,要联合对日本动手,苏联方面被分到的对手是盘踞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苏联士兵以绝对碾压的姿态将此关东军彻底击垮,而且还俘虏了60万日本战俘。
该如何处理日本战俘,苏联方面并不是很纠结,因为在进攻关东军之前,苏联方面就已经想好了对策,他们要将这60万战俘全部送往西伯利亚挖山去,西伯利亚是俄罗斯的极寒地区,这里根本不适合人类生存,但是这里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油气资源,苏联在二战中共损失了多达200余万青壮年劳动力。
所以苏联方面根本没有开垦此地的条件,此时正好有60万日本战俘送上了门,不用白不用,苏联方面对待这些战俘一点都不手软,很多战俘穿着单薄的衣服在零下好几十度的天气中完成自己的工作,如果有一点不合格,连吃饭的资格都没有,晚上他们只能睡在寒冷的马厩中。
如果运气好的话马厩是干燥的,运气不好,马厩中的环境是湿漉漉的,因此很多日本战俘在晚上睡着之后再没醒过来,后来随着日本的崛起,日本方面曾多次向苏联讨要这批战俘,面对美国的压力,苏联方面只好妥协,不过这60万战俘回到日本之后只剩下47万,有将近13万日本战俘活生生的冻死在了西伯利亚高原。

沙沙_Reid
西伯利亚地区战俘们的生活状况
关东军投降的时候是九月份,那时的西伯利亚已经进入了寒冬季节。关东军虽然在东北地区作战多年,但是西伯利亚的天气还是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有不少日军在建设战俘营的途中就被活活冻死了,其他战俘想要为他们修建坟墓,但是那里的冻土实在太硬,最终只好放弃,这些战俘的尸体只能被放到焚烧炉中焚毁,据统计仅仅在日军战俘到达苏联的第一个冬天,就有五万人死亡。
剩下的战俘在经历了第一个冬天之后终于建立起了像样的战俘收容所,他们也渐渐习惯了在西伯利亚地区的生活,死亡的人数也没有那么多了。不过他们在那里的生活条件依然十分艰苦,每天都要从事繁重的劳动。
上图——开垦荒地的战俘
在西伯利亚的日军士兵从事最多的工作是农作物的耕种,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士兵们每天都要工作十多个小时,有时即使在深夜也要被叫醒到工地工作。
与此同时苏联方面给战俘提供的食物也十分有限,一般只有制作粗劣的黑面包。
曾经将自己战俘经历画成漫画的木内信夫就把战俘营中战俘分面包的事情看做最煎熬的事情,每个战俘都盯着那一个小小的黑面包,生怕自己分到的不如别人多。
在漫画中木内信夫写到:
食物分配是最烦人的差事,大家鸦雀无声,眼神集中在负责切面包人的手上。在一半埋在土里的昏暗房间里,我们借着自制蜡烛的微光切面包。
这种单调的饮食,让大量日本士兵患上了夜盲症,不少人在晚上什么都看不到。当时他们甚至需要找出一个健康的战俘守在去往厕所的道路上,为自己的同伴指明道路。
上图——分面包的战俘
糟糕的饮食和繁重的工作让不少日本战俘都出现了严重的健康问题,虽然苏联红军会为他们配备军医,但是西伯利亚糟糕的医疗条件让许多战俘都没有办法得到及时的治疗,有不少人都留下了终身残疾。
这些人在后来也依然无法免除劳动,他们还是会被分配到一些工作量较低的岗位上进行劳动。
除了工作量之外,日本士兵在工作过程中面临的压力也是很大的,因为担心日本战俘会在工作途中逃跑,苏联方面会在每个战俘营周围布置不少荷枪实弹的红军战士,他们被要求盯紧每一个战俘,即使他们上厕所也不能离开守卫的视线。
这种严格的监视给日军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不少人出现了严重的抵触情绪,并和守卫爆发了激烈的冲突。守卫们并不会安抚他们,只会用打骂的方式让他们重新回到工作之中。
如果战俘依然情绪激动,他们就会开枪将其射杀,事后则会对其冠以“试图颠覆苏维埃”的罪名。
上图——排队洗澡的战俘
在苏联生活的日子里,日本战俘们最害怕的事情是洗澡,尤其到了冬天的时候,这对他们来说简直比上刑场还要难受。
那时的室外气温接近零下三十度,他们被要求进入一个露天的大铁桶中洗澡。战俘们在等待的时候被冻得瑟瑟发抖,甚至有人在排队的时候被冻僵。
六十万关东军战俘中的大多数都被苏联送到了西伯利亚劳动,在那里他们的生活条件是十分艰苦的,有不少战俘并没有撑到被送返日本的那一天。
在1956年战俘回国的时候,只有大概三分之二的关东军回到了日本,其余的都死在了西伯利亚的土地上。
生活条件较好的战俘经历也不是所有的日军都像西伯利亚地区的战俘那样生活艰苦,前面提到的木内信夫就是一个比较幸运的关东军战俘。
他在进入苏联之后并没有去往西伯利亚地区,而是被分配到了乌克兰境内的战俘营。虽然在开始的时候,他们也要自己动手修建营房,吃的食物也十分单调。
但是之后几年中,他们从事的工作大都是农业生产,劳动条件也十分舒适,这让他们所在的战俘营很少出现战俘死亡的状况。
而且在他们工作的地方,除了战俘之外也有许多当地的百姓。他们对待日军战俘的态度还是比较友善的,那里的孩子还会经常和战俘们一起玩耍,不少日军战俘甚至学会了基础的俄语,和当地的百姓建立起了友谊。
其中还有一些战俘收获了爱情,这也成为了他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上图——关东军战俘和当地百姓一同劳动
乌克兰等地的农业生产条件远远好于寒冷的西伯利亚,在工作几年之后,这些战俘的食谱就有了明显的改善。
日本战俘们已经可以食用大米粥,并且制作味增汤了,虽然这依然略显寒酸,但是比起西伯利亚的战俘餐已经算是很丰盛了。
在苏联腹地的战俘集中营中,除了关东军战俘之外,还有许多欧洲国家的战俘也被关押在这里,他们之间经常进行友好的交流,还会不时举办体育比赛,这让这些战俘都成为了好朋友。
不少日本人向欧洲战俘学习摔跤,又教会他们相扑的方法,两边经常组织对抗比赛,关系十分融洽。
上图——各国战俘间的相扑比赛
有了这些丰富文体活动的支撑,木内信夫身边的战俘大都保持了积极的生活态度,在返回日本之后他们也很快就融入了家庭和社会,投入到了新生活之中。

koko503
津巴布韦这个国家曾经缔造了一个新的世界观,这个国家最穷的时候人均GDP仅仅0.1美元,换算成人民币也就是6毛钱,这点钱顶天买一包辣条,被认为世界最贫穷国家。津巴布韦也有富豪,首富Strive Masiyiwa是一位电信巨头、真的亿万富翁,按美元计的。所以说再穷或再糟糕的地方也有富人或过得舒服的。
60万日本关东军在苏联有人活的是生不如死,有人是乐不思蜀。二战苏联损失了2000万人口,而且其中大部分是精壮劳动力,军队打到后期不得不用监狱里的罪犯填充,可见人员之短缺,所以俘虏的德军或日军都不是立刻遣返回国,送往苏联各地劳役,包括最苦寒的西伯利亚,毕竟战后国家要重建。
苏联人的血里就是铁血,以牙还牙,对德军比日军狠太多,斯大林格勒一役, 30万德军除战死的大约有十万投降, 最终活着回到德国的只有不到三千人, 而且都是有一官半职的。
60万日军战俘,人数巨大,铁路运力有限,分批次徒步前往这两个目的地,行进中一旦掉队立刻枪毙。为了防止路途中反抗和逃跑,苏联向日军俘虏宣传,到达的地方风景如画,有足够的食物和住宿,结果去了是一片荒芜,但苏军在该地加强了监管,无法逃跑。
苏军的残酷也体现在有病,体弱随意枪毙的,甚至出现接待地点准备了300人饭菜,结果日军战俘去了500人,饭菜不够,苏联人不是加紧做饭,而是枪毙多了的200人,完全不把日本战俘当人,最后回到日本的有40万人。
相对战俘的数量,监管的苏军人数很少,不得不启用这中间的一小部分日本人协助管理,这部分人不用体力劳动,吃香的喝辣的,由于战争苏联男人少女人多,不少女兵,这些日本人和苏联女性或女兵擦出火花,结为伉俪,后来遣返时这部分人已经在苏联结婚生子,拒绝返回日本,入籍苏联后代一直生活在今天的俄罗斯。

大苹果
很多日军晚年在回忆录中写道,“多亏是被中国军人俘虏,要是被苏军俘虏,下场将无比凄惨。”那么,当年苏联是如何处理日停的,为何让日军谈之色变?
1945年8月9日凌晨,150万强大苏军向盘踩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发起进攻。此时的关东军士气低落,加上苏军绝多数都在欧洲战场身经百战,结果关东军很快就被苏军击败。
这场战役中,超过60万日军沦为苏军俘虏。如何处理这数十万的日军呢?
日本无条件投降一个礼拜后,苏联出台了关于接收安置日军战停参加劳动的第9898号决议,即“第9898号决议”。苏联方面决定,征用50万日俘虏到苏联偏远地区进行劳动。史料记载,这50万日俘虏的90%以上都被送到了西伯利亚酷寒之地,从此伐木、修路等繁重体力劳俄罗斯学术杂志《历史档案》在2006年公布一份关于1945年9月4日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接受日停的情况的调查报告,当时这批日停被安排在苏联滨海边疆地区工作。报告里写道:
“这里所有厂矿企业接受战停的准备工作做得非常糟糕,而很多单位甚至都没有着手去准备。
一些单位的负责人把准备工作看得过于简单,总认为可以将战停放到荒野之地,由他们自己动手去修建包括住所、厨房、厕所在内的必要设施。
关东军被俘虏是夏季,可他们被送到西伯利亚时,很快冬天就到来了。为了活命,日停们只能自己动手修建窝棚以及搭建简易房,而这一的房子显然不能抵御西伯利亚的酷寒,加上棉衣极度南乏,结果第一个冬天超过5万名日俘虏被活活冻死了。据幸存日俘虏回忆,“由于没有住处,大家只能住在窝棚、简易帐篮以及临时修建的木屋里,结果一场暴雪过后,很多木屋都被压埼了。
资料显示,从1946年开始苏联方面开始遣返俘虏,至于究竟多少日俘虏回到了日本,具体数字目前还是一个谜。从回到日本日俘虏们的回忆录中,我们找了一名叫加川治良的日停回忆录,这个人的回忆录非常有代表性,真实再现当时日俘们的生存环境。
加川治良被停虑后送到西伯利亚的茨塔沃战停所,当时这里一共关押了近2000名日停。
加川治良认为,“茨塔沃战停所就是一处‘人间地狱',那里每时每刻都在死亡。因为死亡的人数实在太多了,最后那位担任所长的苏军军官也被追究责任,最后送进了劳改营。

枯木回春
生不如死,活下来的没几个,他们也该为自己国家的野蛮侵略行径付出代价。

馨伊
西伯利亚,土豆,懂?[捂脸]

❤゛亚亚
被四野选拔出的那几万专业人才,技术兵种,比如炮兵,测绘,装甲,医护等,后来的待遇和四野官兵的生活待遇相同乃至要好一点,还照顾他们吃米饭的习惯,解放战争结束,这些人都回日本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些日本老还回到中国和四野原部队追忆战友情。剩下的被苏联运到远东或西伯利亚当苦力,没有最惨,只有更惨。

小猪姐姐
都被拉去西伯利亚种土豆了。
谈点别的。
苏联军队的数量和质量优势
战争的一个基本而决定性的组成部分是力量的平衡,它是由战斗国所缴付的士兵,坦克,飞机,火炮的数量决定的。尽管质量对战斗和战争的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但数量也很重要,因为它不仅影响战斗国弥补战斗损失并继续战斗的能力,而且还影响到在进攻性(进攻性战争,攻击部队要胜过防御部队,这是正常的机会)。
因此,势力平衡有利于苏维埃。在人力方面没有太大差异(苏联人为1,577,725,日本人为1,217,000),但苏联人在其他重要的现代装备类别(坦克,大炮和飞机)上超过了日本。在现代战争中,技术和材料在决定战斗结果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而不仅仅是人力。
不仅如此,除飞机外,苏联硬件的质量都优于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