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为何对郭松龄见死不救?

yuijar
郭松龄本来和冯玉祥约好,一起反奉,攻打张作霖。可为什么,当郭松龄带着7万人马气势汹汹杀向奉天的时候,有30万人马的冯玉祥却按兵不动。最终导致郭松龄兵败身亡。冯玉祥为什么不守约定呢?
(郭松龄旧照)
一、投身奉军,委以重任。郭松龄年少时,家乡成了俄日战争区。房倒人亡的灾难,给了他很大的触动,促使他为了民族大义走上从军之路。
随后,郭松龄读军校的时候,又接触到了许多民主新思想,于是成为支持共和的坚贞力量。
不过,郭松龄的军旅生涯并不平坦。起先,他跟着陆军统领朱庆澜在四川混。没混多久,便赶上了辛亥革命,清政府亡了。朱庆澜丢了饭碗,郭松龄自然也只能卷铺盖走人,回东北老家。
随后郭松龄追随孙中山投身护国运动。运动失败后,郭松龄不得不再次撤回东北。
适逢张作霖扩充军队,急需人才。郭松龄凭着过硬的军事本领,在张作霖重建的陆军讲武堂担任了战术教官。
在讲武堂任教后,郭松龄教授的第一期学员中,就有张作霖的长子张学良。两人虽是师生,但一见如故,张学良对他的见识、军事等都非常钦慕,受其影响颇多。
张学良毕业后,举荐郭松龄被担任卫队旅参谋长和第二团团长。
在郭松龄的调教下,卫队旅成为奉军中毫无绿林习气,军容焕发的一支新军。
随后郭松龄又在直皖战争和剿匪行动中,打出了几场以少胜多的漂亮仗,很快他便名声大振。这让一直认为他书生气太重的张作霖,也不由得对他刮目相看,破格提拔他为陆军第八混成旅旅长。
直奉战争开始后,张作霖又把他提拔为东路军第二梯队副司令。
第二次直奉战争开始后,郭松龄已身任第三军副军长。
短短几年,郭松龄便像坐飞机一样,很快就升任为奉军主力统帅。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他军事能力优秀;另一方面,也是张作霖为了扶持张学良,有意提拔他。
(张作霖旧照)
二、郭松龄为何要反奉?虽说事业有成,但并不意味着郭松龄很开心,为什么这样说呢?
其一,郭松龄在奉军中是个另类。他既瞧不起张作霖的那些“老派”兄弟们,也看不上以杨宇霆为首的“士官派”。再加上他刚愎自用,心胸不开阔,因此同事关系处得很恶劣。在奉军中,他一直深受排挤。
其二,郭松龄功高无赏。两次直奉战争,郭松龄都有不俗的功劳,其中第一次直奉战争还救张作霖于水火,解了他的围。但张作霖在论功行赏,划分地盘时,却单单没有给他算上一份。这让郭松龄大为不满。
其三,政见不合。好大喜功的张作霖,在直奉战争胜利后,一心想继续攻打冯玉祥的国民军,以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就在众人纷纷应和时,郭松龄却极力主张“精兵强卒,保卫桑梓,开发东北,不事内争,抵御外侮”。这让张作霖很不满。平时和他不对眼的,更是趁机大进谗言,想借此机会挤走他。
其四,不能容忍张作霖和日本人合作。郭松龄到日本考察军事时,发现张作霖为了获得日本人的军火支持攻打国民军,竟与日本人达成卖国协议。郭松龄身上要爱国气节,很不满张作霖的行为。
种种原因,最终促成了郭松龄反奉。
(冯玉祥旧照)
三、冯玉祥背盟。反奉的事,以郭松龄的能力,显然是不够的,于是他找上了冯玉祥,希望和冯玉祥联合反奉。
一直被张作霖压着打的冯玉祥,正愁不知如何瓦解张作霖的势力。郭松龄找上门来了,这让冯玉祥大喜过望。
号称有30万大军的冯玉祥,立刻拍着胸脯表示支持郭松龄。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们还找来了张作霖的旧部李景林。三人就反奉立下盟约,并约定反奉成功后,直隶归冯玉祥,热河归李景林,东北归郭松龄。
有了后盾的郭松龄认为反奉无忧,于是在1925年11月21日夜,举起反奉大旗,倒戈相向,率着他的7万奉军精锐,一路势如破竹向奉天冲去。
由于事发突然,张作霖在短暂的慌张后,立刻故伎重演,向日本人给出了更多的优越条件,争取到了日本人的军事帮助。
面对日本人的先进武器,郭松龄很快就从主动变成了被动。再加上他指挥的本是奉军,一些士兵本不想反。在张作霖和张学良的劝说下,不少人脱离了郭松龄的指挥,又重新回到了张作霖的队伍中。
势态紧急,郭松龄急需冯玉祥和李景林增援。
没想到冯玉祥和李景林已经互掐上了。原来冯玉祥见有机可趁,于是不遵守盟约,图谋李景林的地盘。而李景林当然不肯坐以待毙,于是和冯玉祥斗得不可开交。这二人忙着窝里斗,谁还顾得上郭松龄呢!同时,冯玉祥也想让奉系内部自相残杀,他坐山观虎斗,最后去收拾残局。由此,郭松龄成了炮灰。
(参考史料:《郭松龄反奉见闻》)

在路上的娜娜
冯玉祥并不是对郭松龄见死不救,而是要逼死郭松龄啊!
很多人肯定会说,冯玉祥原来是国民军,第二次直奉大战后,脱离直系自立山头成立国民军,和奉系的郭松龄更是八百杆子也打不到一下子,为何会涉及到冯玉祥对郭松龄见死不救的问题呢?
郭松龄为什么会反奉?这个问题,说来话长,纵横先简单总结一下,郭松龄在奉系中用我们东北话来说原来其实是个“粑粑”,后来在东北讲武堂搭上了张学良这个顺风车,扶摇直上,成为奉系中的大咖。
郭松龄有没有能耐呢?看不出来,因为奉系的军事活动并不多,军阀之间的战争也不讲什么战略战术,完全是狭路相逢勇者胜,枪炮多的就是硬。但是,很得张学良器重,郭松龄在奉军中的地位也是直线飞升,在第一次直奉大战是三八旅张学良的副手,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也是六路军中的一路,担任张学良的助手。
实际上,郭松龄的权力和军功全部来自于张学良,当然,作为奉系大太子,掌握的都是奉系的精锐,打仗的时候谁也不会让太子以身犯险,所以,只要一打仗不管胜败,张学良就是晋升。
然而,郭松龄还是不满足,所以最后反奉,在他看来,他立的功劳太大,整个东北都应该封给他,这种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就像刘备在曹操账下,不是曹操不想容下刘备,是刘备想要整个天下,你又怎么容得下。
郭松龄反奉和冯玉祥又有什么关系?以郭松龄的能力,是绝对没有勇气反奉的,郭松龄之所以反奉就是在冯玉祥的怂恿下,当时奉军击败直系,马饮长江水,虽然后来被孙传芳打了回来,但是占领整个山东、直隶、东北的奉系给国民军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所以,想要解除这种压力,冯玉祥必须摆平奉系,艺高人胆大的冯玉祥抓住郭松龄的心理,对其进行怂恿,两人一拍即合。
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除此之外,郭松龄还拉拢了李景林一起反奉,按照郭松龄的构想,反奉成功后,直隶归冯玉祥,热河归李景林,他自己独掌东北军政。
所以,在郭松龄反奉的过程中,冯玉祥起到了很重的作用,冯玉祥和李景林和郭松龄形成了铁三角同盟关系。
塑料兄弟情之冯玉祥、郭松龄、李景林恩怨情仇要说铁三角,估计冯玉祥郭松龄李景林形成的铁三角是军阀时期最脆弱的,在三方签订条约后,郭松龄雄赳赳气昂昂出关反奉,由于事先毫无防备,在张作霖张学良父子看来,最不肯能反的人,竟然反了,这是什么世道!
郭松龄七万大军势如破竹,由于措手不及,张作霖带好细软准备开溜了,后来在日本的帮助下,才没有迅速溃败,但是这个时候发生了转折。
冯玉祥在关内开始图谋李景林的地盘,李景林也不甘示弱,就和冯玉祥干了起来,但是李景林生气啊!你郭鬼子拉进来的合伙人,没等怎样,就开始向自己人下手。
再加上张氏父子的拉拢,李景林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扣押了郭松龄部队的给养和丹药,尤其是扣押了郭松龄部的六万冬装,导致局势陷入紧张,逆转直下。
其实,说到底,郭松龄的失败根本就是败冯玉祥所赐,尽管冯玉祥后来将责任都推到李景林和手下身上,其实他本人才是罪魁祸首。

曼谷ecohouse
冯玉祥见死不救太正常不过了。
冯玉祥当时什么口碑郭松龄不会不知道。
郭松龄跟冯玉祥一丘之貉,只不过玩的更低级。
首先说一说郭松龄
这人有才能没有?有一定才能。但是他过于高估自己的才能。
军校毕业之后在南方混了若干年没什么起色,于是回到东北。得亏遇到个思想启蒙的张学良,年轻人最容易犯得毛病张学良基本都犯了。张学良觉得他和郭互相欣赏,不如说郭觉得张学良更容易被自己引导和利用。张作霖其实早就看到郭的野心,但是为了培养儿子,也就听之任之。
话说,郭松龄最辉煌的时刻是张家给的,他能施展才能也是张家给的。俗话说,你觉得我给的少,你可以另起炉灶,但是你不能拿我的家产还来抢我的老婆吧?这就是人品问题。
不但人品有问题,我个人认为这人除了有点儿军事才能,其他都可以用无脑形容。
第一,你带着张家的人打张家,你吃里扒外,不代表所有人都吃里扒外,你的士兵大多数亲属都在东北,你不怕,其他人也不怕?
第二,你选谁合作不行,你选冯玉祥,这个货色拉来给你站台可以,说几句话可以,你叫他的那一刻,他大概率要背后捅你刀子,这点分析能力也没有吗?
第三,你打着让张作霖下台,让张学良上台的口号打奉军,这就是个小聪明,你以为张学良是李世民,张作霖是李源?事实恰恰相反。
第四,你好好辅佐张学良,未来张家天下早晚是你的,你就算是有天大的所谓正义的抱负,等你真正掌握了东北军再说,急得一时吗?
我相信郭松龄反奉一定是认为自己胜面很大,天衣无缝,他一定不会意识到自己一定会失败,谁也不会去做一件注定失败的事情。很显然,这货的情商过于低,大大高估自己的能力。
综上所述,这货不仁不义不忠不孝,自大狂妄,心胸狭隘,且无隐忍之性。也就千古大奇葩张学良能用这种人。
在我看,张学良之后的境遇跟郭松龄的耳濡目染有很大关系。
东北易帜看似为了统一,张学良做出了牺牲。但其实这就是个投机行为,张家还是那个张家,南方军队不会再进攻了,自己还得了个海陆空军副司令,仅次于蒋介石,换谁谁不易。
轮到真正需要抗日的时候,直接放弃抵抗,保存实力,退出关外,你说这是什么做派。
然后发动西安事变,囚禁蒋介石,首先蒋介石对你小张不错,其次连我党都不同意囚禁蒋介石,老蒋人家怎么就不抗日了,老蒋要真的是那种投机的人,你把他放了,他照样可以不抗日。老蒋这人性格就是优柔寡断,但是民族气节绝对杠杠的。
你把人家放了你就好好呆着呗,你非要送人家回去了,又想混个大仁大义的虚名,结果被囚禁了一辈子。

爱屋及乌00
郭松龄作为当时接受过进步思想的人,可以说是奉军中少有的孙中山崇拜者,郭松龄反奉也是出于对革命的考虑,而且挣扎了不少年,也准备了不少年。张学良同郭松龄关系十分不错,郭松龄把张学良当兄弟处着,但是郭松龄却看不了军阀做派的张作霖。
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之后,郭松龄便感觉到了危机感,欣慰此时的东北军已经强大到足以统一北方。而事实上张作霖也开始了秣马厉兵,准备做一番大事业,张作霖也可谓是雄才大略的主。郭松龄一看形势紧急,赶紧同民国吕布冯玉祥接触,冯玉祥立刻表达出来了自己对国民革命军的支持(事实上北伐开始后冯玉祥就投靠了北伐军)。
得到了冯玉祥的响应,郭松龄毅然起兵反奉,打出的旗号是“反父不反子”,顾及了同张学良的情分。郭松龄一路进展顺利,直接打进了沈阳,正当郭松龄犹豫下一步该怎么办时,问题就出现了。那就是张作霖取得了日本人的支持,带着大军杀了回来。而此时冯玉祥却高高兴兴的同东北军开始了交涉。
就这样郭松龄反奉失败,冯玉祥成为了最大的赢家,并且还使得日本势力开始渗透到东北,这也是几年后张作霖被刺杀的原因,因为张作霖答应的条件一件都没有履行。北伐战争开始之后,东北军实力大不如从前,不过张作霖选择了同北伐军交涉。而冯玉祥更厉害,摇身一变成为了西北国民革命军。

weijie1969
谢邀。
郭松龄是奉系军阀中的高级将领,备受张学良的信任,但他最终起兵反对张作霖,拉的盟友正是张作霖的对头冯玉祥。
郭松龄的下场是悲剧的,冯玉祥肯定要承担一定责任,但要分析具体情况,悦史君认为,这里面还比较复杂。
郭松龄在多所军校就读,南来北往也干过很多军队职务,履历非常丰富,再次回到东北后,受到奉军张学良的信任,打仗也是屡次立功,张作霖对他也很器重。
但是,奉军内部有一批老资格的将领,他们依靠张作霖的信任,排挤郭松龄,导致郭松龄在立下大功之后,反而没有得到什么奖赏,这让郭松龄非常不满。
再加上张作霖对冯玉祥很忌惮,求助日本人来解决冯玉祥,这让知道内情的郭松龄无法接受,转而与冯玉祥、奉系将领李景林合作,共同反对张作霖。
郭松龄亲自召开大会,宣布反对张作霖,把反对的将领全部拿下,然后率领数万人攻打东北,张作霖也派张学良等人应对。
张学良多次劝说郭松龄,但郭松龄没有回头,还是继续与奉军作战,并且拿下多个城市。
但让郭松龄没想到的是,李景林和冯玉祥都没有及时支持他,冯玉祥更是抓住空隙,进攻李景林,导致李景林把郭松龄的军备扣下,与冯玉祥作战。
在这样的情况下,郭松龄的军队得不到补给,连撤退的后方都没有,还得分兵去防御李景林和冯玉祥的军队。
更雪上加霜的是,日本人趁机在郭松龄和张作霖两边要挟,企图获得更大的利益,郭松龄拒绝了,张作霖胡乱答应了,日本人也帮着张作霖对付郭松龄。
张作霖有了更多的凭恃,郭松龄却陷入了孤军奋战的地步,最后落了个被抓身死的下场。
冯玉祥则在郭松龄与张作霖的内斗中,攻下了更多的地盘,扩大了势力。
可能有人会说,冯玉祥这样做对郭松龄太不公平,但悦史君认为,在军阀混战的民国时代,这样的做法一点都不奇怪,具体可以看看阎锡山、石友三、韩复渠等人的举措,军阀们眼中其实只有自己的利益。
说到底,郭松龄还是高估了自己,轻信了他人,而且没有提出一个让更多人接受的主张,最后成了悲剧,悦史君也觉得很可惜,毕竟郭松龄也算是很厉害的一位将军。
作者:悦史君(资深媒体人,作家,观止读书会发起人 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木石心云水趣
反奉一事,郭松龄被冯玉祥给坑死了。
郭松龄反奉即将成功的时候,被突然跳出来的日本人拦腰斩断,这不仅在于他刻意忽略了日本人的存在,也在于他从一开始便选错了合作伙伴。
对于郭松龄为何会反奉,原因包括好几个方面,有郭松龄自己的原因,有张学良的原因,当然也少不了张作霖的原因。
郭松龄于1905年入奉天陆军小学堂,后来又被保送到陆军速成学堂,1912年入北京将校研究所,1913年转入中国陆军大学深造,所以他的军事理论知识很扎实,只是经历一直很坎坷。
他追随朱庆澜,可是朱庆澜后来自身难保;他远赴广州想要投靠孙先生,谁曾想孙先生自己也成了过江的泥菩萨,所以他只好又黯然返奉,随后入奉天督军署任少校参谋,坐的也只是一张冷板凳。
1919年,郭松龄被调到东三省讲武堂任教官,这才扭转了颓势,因为此时张学良也被张作霖扔到了讲武堂学习,张学良因此成了他的学生。
张学良很赏识郭松龄,两人亦师亦友,此后郭松龄能在奉系脱颖而出也全靠张学良的信任。
虽然郭松龄的路走得颇为坎坷,但实际上他一直自视甚高,这也造成了他虽然在张作霖的手底下吃饭,可却一直瞧不起张作霖,说白了也算是一种嫉妒,凭什么我学习这么好,这么有才能,却只能屈居于一个胡匪的手下?
再加上他一直得不到张作霖的重用,对张作霖的厌恶和反感也是一日胜过一日,后来又听说张作霖有投日之嫌,更是坚定了他反奉的决心。
张作霖和杨宇霆打压郭松龄,这是明眼人一看便知的事实,可是,张学良对此是何反应呢?
郭松龄在两次直奉战争中都立功不小,可是张作霖在分配利益的时候却屡屡刻意地撇开郭松龄,拿二次直奉战争来说,杨宇霆、姜登选他们一个个当上了督军,偏偏只有郭松龄一个人还被摁在张学良手下当副手,这换了谁能咽的下这口气?
反正郭松龄咽不下,所以他故意去找张学良抱怨,想让张学良去反应反应这个问题,张学良一看郭松龄生气了,只好去找张作霖。
张学良不找张作霖还好,一找还被张作霖给痛骂了一顿,说他想分家。被张作霖一骂,张学良只能乖乖认怂,将帮郭松龄要好处的事抛在了脑后,继续吃喝玩乐去了。
这么一来,郭松龄心里得有多怨恨奉张?
不过,郭松龄最终决定反奉,或许还少不了冯玉祥的忽悠和怂恿。
他曾在1925年被张作霖派往日本观看日本秋操,期间遇见了冯的手下韩复矩,然后和韩复矩吐了不少苦水,韩复矩由此知道了郭松龄的反奉之心,回国后将此事告诉了冯玉祥,由此牵出了郭、冯合作。
冯玉祥不满张作霖已久,此时有对付张作霖的良机当然不肯错过,所以欣然同意和郭松龄合作。
郭松龄不仅拉冯玉祥反奉,也将直隶督军李景林拉下了水,所以,当时的反奉阵营是郭松龄、冯玉祥和李景林,实力也不算小了,对上张作霖的赢面绝对不小。
可是,为什么郭松龄却反奉失败了,更让人惊诧的是冯玉祥为什么对郭松龄见死不救呢?
实际上,当时郭松龄已经接近反奉成功了,将张作霖打得七荤八素的,可在关键时刻张作霖却请出了日本人,郭松龄因此被突然跳出来的日本人打了个措手不及,因为日本人的强势介入,郭松龄最终反奉失败。
他之所以失败,一则没有考虑到日本人,毕竟日本人在东北势力不小,怎能忽视?二则是他选错了合作对象。
如果郭松龄在危难时刻能够得到冯玉祥伸出的援手,也许不至于身首异处,可冯玉祥偏偏选择了见死不救。
冯玉祥之所以选择见死不救,原因不外乎两个,一个是他反奉的目的从一开始便和郭松龄不同,另一个则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
郭松龄反奉是真的想取代张作霖,坐上奉系龙头的位置。
可是,冯玉祥反奉只是想浑水摸鱼,他的眼睛实际上一直盯着直隶,他虽然控制了北京政府,但是却没拿下直隶,这对他来说太危险了。所以他想着的是等李景林出兵相助郭松龄的时候,趁机拿下直隶,只是李景林一直没出手,他只好硬打了过去。
所以,冯将军可没功夫去搭理要死要活的郭将军。
此外,冯玉祥没有出手援救郭松龄的原因,当然也是为了保存好自己的实力,日本人的枪炮已经打过来了,想让这个倒戈倒了一生的冯将军往枪口上撞过去?显然不可能,他还没这么傻,对于他来说,也犯不着为了一个郭松龄去消耗的人。
更何况,他可没有信心打得过日本人。
所以,他干脆眼睛斜向一边,眼不见为净,郭松龄是谁?不认识!凭什么要救他?不救!
也不知道郭松龄临死之际,会不会后悔自己选错了合作对象,选谁不好,偏偏选冯玉祥,真是自寻死路呀!

凡事想通就行
在中国近代史上,郭松龄和冯玉祥都是影响比较重大的人物。他们都虽然都是军阀出身,但身上都有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操,愿意为国家崛起而奋斗,又都是主张一致对外抗日的。然而,他们俩为人的品格却有明显的不同,在1925年爆发的郭松龄讨伐张作霖事件中,郭的爱国情操和宁死不屈的战士精神与冯玉祥暗地里毁坏盟约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
1925年11月,郭松龄对张作霖投靠日本,出卖国家主权的行为恨之入骨,在多次劝说张作霖无效的情况下,他毅然拿起了手中武器联合冯玉祥、李景林在滦州起兵反奉。他率领所部势如破竹,直逼奉天,使张作霖集团命悬一线。然而,由于冯玉祥的临阵背约,并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公然干涉下,张作霖力挽狂澜,在决一雌雄的巨流河一战中,郭军惨败,郭氏夫妇被俘后没多久不幸遇难,这就是民国时期震惊中外的郭松龄反奉事件。
郭松龄自幼家庭贫困,1906年考入陆军速成学堂,1909年追随朱庆澜将军进入四川,驻防成都,不久就加入同盟会。在清官兵镇压保路运动时,作为新军营长的郭同情四川群众,想尽办法保护他们。不久辛亥革命就爆发了,郭返回奉天开展地方武装斗争,响应辛亥革命,但很快被张作霖逮捕入狱,民国建立后他才被获释。1917年郭去南方积极参与孙中山的护法运动,他在谒见孙中山时说道:“军人若为军阀利用,造成特殊势力,实为共和之障,故其自身亦需革命。孙中山对他说的话大为赞叹。
郭曾与广州的东北同志积极探讨如何救东北于水深火热中,郭提出:“余拟回奉,投身奉天军阀巢窟,谋夺兵权,潜蓄势力,以图根本改造。可见他是十分痛恨军阀的,很早时候郭投身奉军的目标就是为让东北三省改头换面,,这与那些大小军阀争夺地盘的野心是截然不同的,因而不能把郭的反奉战争简单归结为军阀混战。
郭投奉后不久,顺利被聘为陆军讲武堂教官,积极参与奉军的军队改革与建设,深受张学良的崇拜。张学良极力恳求父亲给郭一个重要职位,从此郭成为张学良的心腹,积极为张出谋划策。张学良对他也是百般信任,几乎将自己手中的整个军队交给了他。
郭确实没有辜负张学良对他的器重,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奉军被打的落花流水,只有郭指挥的三、八旅在山海关阻击了直军的进攻,通过严防死守打乱了直军下一步战略规划,只能选择和奉军议和。这场混战过后,张作霖因战败恼羞成怒,决意养精蓄锐后报仇,于是他开始重视整军经武,让张学良为整军处参谋长,郭辅佐他。
这道命令下了后,奉军的精锐部队全掌握在了张学良手上,而张学良对郭十分信任,又安心的把手中兵权全部给了他,经过郭对军队精心改良,奉军这支落后的老军阀逐渐走向了正规化,战斗力得到大幅提高。
第二次直奉大战时,郭松龄率部把直军主力摁在了地上摩擦,使郭在奉军中地位大幅度大增,遭到了杨宇霆等亲日派的嫉恨,郭又强烈反对张作霖团鱼肉百姓的武力统一政策,极力主张通过罢兵息战、保境安民来抗拒日寇的侵略蚕食政策,但他的观点却让张作霖很不满意。
1925年秋,郭被派往日本观看军事操练,他偶然获知奉方答应以接受二十一条为代价,换取日本方的大量军火,准备对国民军下狠手。郭对张的卖国行径表现的义愤填膺,当即向国民军代表韩复榘承诺:“他(指张作霖)只要敢打国民军,我就敢打他。
后来郭在滦州给张学良的信是这样说的,若因军阀内部混战而让外国军队来帮忙,这是军人的奇耻大辱,我为了国家大计,倒戈也在所不惜。显而易见,郭是在日本发现了张勾结日本出卖主权的罪证后,才决定发动反奉战争的。
张作霖此时已经完全不顾国家利益了,他连发急电让郭快点回国,强令他担任攻打国民军的主帅,郭上书力劝他打内战之祸,苦苦哀求他不要图眼前的蝇头小利,张对此仍然执迷不悟。
郭不得已派人和冯玉祥取得联系,准备联合起兵彻底消灭奉。第二次直奉大战中,冯临阵反戈,发动北京政变。郭对此十分佩服,希望能和冯联手起兵反奉。此时冯的国民军状况堪忧,面对直奉两方的包饺子,正苦于没有应敌良策,郭主动伸出橄榄枝,冯很高兴的答应下来,于是和冯签订了联合反奉的密约。
密约的部分内容为:“……直隶、热河均归丙(指李景林)治理。甲(指冯)为贯彻和平主义,对热河决不收取。保大京汉线,甲军随意驻扎。但直隶全部收入(保大在内)均归丙军,甲军决不侵夺……”
签订完密约后,郭随即在滦州起兵并于12月5日拿下锦州,兵临奉天城下。不料,这时日本突然出手,使郭军的速战速决战略成为泡影,失去了有利的战机,又给了张喘息的机会,更致命的是,冯玉祥公然撕毁盟约,不但选择按兵不动对郭军见死不救反而向向李景林的地盘发动攻击,李景林被逼无奈只能选择临阵反戈转而打郭军,最终使郭松龄受在到李景林、张宗昌,奉军和日军的围攻,三面受敌,后勤补给完全切断,最终兵败而亡。
这里来简单说一下冯玉祥是什么样的人,冯玉祥是一个苦出身的大老粗,只读过一两年书就辍学了,15岁就去投了军。由于很长时间混迹于社会底层,又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化,使冯从小立志要为国家强大而奋斗打的爱国精神。
军阀混战和低人一等的身份的经历使冯玉祥形成了谋求发展个人利益和反抗外来侵略双重思想,他既有救国民于水火的理想和行动,又掌握了如何发展个人实力的阴谋权术。冯是一个很特殊的历史人物,他的军队处于革命和倒戈的无限循环中,别人送他外号叫“倒戈将军”。
问题是,冯的大部分“倒戈”行为从历史的发展来看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比如震惊中外的北京政变,打击了了曹锟、吴佩孚在北京的势力,严重削弱了强大的直系军阀,为后期的北伐战争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然而冯善使阴谋诡计在郭松龄反奉战争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冯的背约行为给郭军带来了致命一击,同时也自食其果,让自己的国民军又一次处于深陷群敌包围的被动局面,这不能不说是冯一生不可抹去的污点。郭冯密约的另一位核心人物李景林是张作霖的部下,但他由于不是奉军的嫡系,经常遭到奉系将领的排挤。
第二次直奉战争后,李景林率部轻松拿下天津,并擅自把直隶总督王承斌给驱赶了,张作霖为此大为不满要严惩他,后经郭松龄为他说了很多好话才得以以赦免,至此李便对张起了反心。这样冯、郭、李因为同一个敌人而团结起来密谋起兵反奉,李景林因妻母均在奉天,怕他们遭受牵连,故他暂时没有在密约上签字,但同意出兵协助,只有《密约》保证事情成功后他能重新获得热河地盘,因为郭深知李对于反奉能否成功至关重要。
没有李的支持,郭就失去一个安稳的后方来安心和张作霖决战,很容易陷入被包饺子的不利境地。郭也对国民军早就有占据直隶的野心心知肚明,当时国民军已经占领了保定、大名地区,并且剑指天津,因此郭才在密约中特意强调了不可动李景林的地盘。
问题是冯玉祥起初没有考虑还会有李景林会入伙,当盟约刚签订完不久,冯感觉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时机去吞并李景林地盘,遂立即开展了攻打天津、热河的战略调整,原本冯打算在反奉战争中只在郭的侧面打个配合,营造点声势,然后空手套白狼夺得直隶、热河的地盘。
然而,随着李的入伙,冯的计划彻底没戏了,由于密约李活生生由敌人变成了盟友,冯也无法对其下手。这样的结果他的国民军将领们肯定也无法接受,也许冯违心地同郭签订保证李的地盘的密约,但从他内心一开始就没有要遵守盟约的意思。
战争刚打响不久,冯就不顾一切的让他的部队向李景林的地盘进攻,这引起了李景林的强烈惊恐,在冯的强烈攻势下,山穷水尽的李景林决定对国民军进行武力还击。战争开始后,郭军进展势如破竹,很快兵临沈阳城下,绝望的张作霖甚至准备弃城出逃。
然而顺利的战局在11月28日这一天就戛然而止了,李景林突然查封了郭军驻天津办事处,把郭军的冬衣全部拿走,并下令对郭的老巢滦州开展攻击,导致郭军的后勤补给线完全被切断。李景林的背刺对郭军造成了致命的打击,使郭奉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可以说这直接导致了郭的最后兵败身亡,而李的背盟违约的动机也就是冯玉祥的违约造成的。随后,国民军付出惨痛代价后后占领了天津,攻占整个直隶,并夺得了天津出海口,达到了国民军的最辉煌时期。然而,好景不长,直奉两系缓过神来后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他们不计前也成立了同盟,由于冯的背信弃义而处于孤军作战的局面,被联军重重包围,陷入被动局面,最终落得个亡命西北的下场,这不能不说是冯玉祥自己一手造成的。

柯北老猫
中国的很多成语都暗合着成王败寇的大道理,比如说“上屋抽梯”这个成语,就很能说明冯玉祥在郭松龄反奉的态度和作为。(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关于上屋抽梯的故事,发生在蜀汉末年,当时后汉国主刘表有两个儿子,大的叫刘琮,小的叫刘琦,中国自古以来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以此类推,刘琮当为皇太子,事实也确实这样,但是刘表偏爱刘琦,这让刘琮他娘寝食难安,想着法想弄死刘琦。
刘琦也知道个种厉害,却不知如何是好,几次三番求助国相诸葛亮,诸葛亮不置可否,一次刘琦请诸葛亮到高楼饮酒,待二人上去,刘琦便令人撤走了梯子。
刘琦往地上一跪:“国相,今天你好歹得给我指条路,出你口,入我耳!”
诸葛亮无奈,但他是高人,自然不能把话说的太直白,就说到春秋时期晋献公的俩儿子申生和重耳。
晋献公独宠骊姬,想让自己的儿子奚齐上位,重耳知道留下来必死无疑,早早跑到了国外保平安。申生比较耿直,爱心泛滥,留下来孝敬他爹,不想骊姬弄了个偷梁换柱,把申生进献给他爹的食物换成有毒的。
等晋献公吃的时候骊姬故意让下人先吃,嘎嘣死了。申生狡辩都懒得狡辩,嘎嘣自杀了。
诸葛亮最后总结道:“申生留下而亡,重耳出逃而活!”
刘琦明白了,麻溜申请外调江夏保平安去了。
这事的道理用在军事上,就是先给对手以小恩小惠,待其上套,一举围歼。
具体到冯玉祥和郭松龄,其实还有一个李景林身上,这三人要说不仁不义,非常冯玉祥莫属,在起兵反奉前,三人定立的是攻守同盟条约,协同作战,最终打垮张作霖。
战事打响后,郭松龄发挥愣头青的本色,猛冲猛打,张作霖还真是有点招架不住,可就在长驱直入之际,不是别人在背后捅了自己刀子,而是与自己有约定的李景林部。
李景林做人就那么差劲?说好的事说不算熟就不算数了?他也没办法,冯玉祥趁乱混水摸鱼,打的他在天津老巢待不下去,只能再次通电归附张作霖,里外夹击干掉郭松龄冯玉祥也没闲着,一直趁机攻取原奉系一派的地盘,坐收渔利。
就冯玉祥的作为,典型的上屋抽梯,只是这计一般都用到敌人身上,冯玉祥这个用法,还真是开了先河,损人不利己,把别人的火拱起来,完了背后捅刀子。
不仁不义至此,也算是民国历史上一朵娇艳的奇葩了!

Mr. Joker
冯玉祥就是一个势利军阀,没有什么大志,就为了钱,现在太过吹嘘他了。他对中国的发展,没起什么太大的作用。

AW背包旅行
自古以来想要成大事者,必须要有神队友的相助。如果找了几个“猪队友”来一起共事的话,基本上结果是会失败的。
有句话不是说的好吗?“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能够君临天下?除了他自身的王者风范和优秀外,同样也离不开他手下的诸多得力干将。他能够成功杀掉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还得多亏他手下的诸多谋臣在旁出谋划策,猛将在外打打杀杀。郭松龄反奉为什么会失败?追究其原因还不是因为他找了两个猪队友。其中有个猪队友就叫冯玉祥,当初明明商量好了一起反奉,结果他却见死不救,反而临阵倒戈。为何呢?
㈠为什么郭松龄会反奉?郭松龄这个人性格有些不合群,再加上他有着自大的毛病,奉军中的许多优秀将领都不喜欢跟他往来。因此他就觉得自己受到了委屈。再加上平时他作战表现很出色,尤其是在第1次直奉战争中,他帮了张作霖好大一个忙。在这战功的累积之下,他就开始了飘飘然,觉得自己了不起的很了。万万没想到,他立了这么多功,张作霖却半点没有给他好处,他就觉得更委屈了。在委屈和自大的双重叠加之下,他决定要反奉。他认为继续跟着张作霖干,自己是没有前途的。
㈡反奉联盟草草成立,郭松龄找了猪队友郭松林觉得自己不能打没有把握的仗,因此他要找外援。借着自己妻子的人脉关系与冯玉祥搭上了关系。两人当即一拍即合,说定了要一起反奉。为了能够更加保险一些,他又拉了一个“外援”直隶督办李景林。说实话冯玉祥这个人人品真的不咋样,虚伪得不得了。此话怎讲?他太会装了,一些报道的说他喜欢与士兵一起一起吃饭和交谈,非常地平易近人。然而事实上呢,全是他买通了媒体为他造势的。找了一个人品不好的来共事,郭松龄完全是自找死路。
㈢冯玉祥重视个人利益,这决定了他会见死不救单看冯玉祥的外表,你会觉得这人是个忠厚老实的人,没有什么花花肠子。但若是你与其接触时间一长,你就会发现他是一个非常重视个人利益的人,他可以为了一己私欲而无所不为。郭松龄率先打响反奉的枪声,刚开始打了张作霖一个措手不及,他带着7万精兵那是走到哪儿打下哪儿。就连山海关都被攻陷了。冯玉祥就眼红了,眼看着郭松龄马上就要反奉成功。这怎么可以?后来由于种种原因,郭松龄反奉渐渐开始呈现出颓势。冯玉祥这个人袖手旁观也很正常,毕竟他生性凉薄。
尚武菌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尚武菌,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yfx2003
冯玉祥见死不救的目的就是坐收渔翁之利。冯玉祥什么人,出了名的倒戈将军。他的一生人所共知的就有八次变节。
第一次,滦州起义是叛清。第二次,护国运动时叛袁。第三次,护法运动是叛段。第四次,直奉大战时叛曹。第五次,郭松龄反奉时叛张。第六次,北伐战争时出卖北洋政府。第七次,离开中共后投靠了国民党。第八次,蒋阎大战时又叛蒋。
试想一下,这样的一个没有定数的人,居然郭松龄会跟他联盟,不倒霉才怪呢。所以后来中共领导人看不起这个盟友冯玉祥,认定他就是一个伪君子。
其实冯玉祥当时找到郭松龄合作,无疑就是想利用郭松龄反奉,来对付日渐壮大的奉系军阀张作霖父子。试图在适当的时机干掉奉军。但是他做梦野没想到张作霖又起死回生了。于是冯玉祥改变战术,居然抛弃了之前的盟友郭松龄,导致郭鬼子孤兵无援惨死的下场。
郭鬼子虽然反奉差一点成功,但是就在张作霖危在旦夕,甚至都想到了逃跑的时候,得到了日本人的支援,加上吴俊升援军的到来,奉军里应外合,张作霖才反败为胜。保住了东北军的实力。
郭松龄之所以失败,其主要原因就是他的这个盟友冯玉祥按兵不动,不仅没有协助他对抗奉军,反而还与之前的另外一个盟友热河的李景林掐起来啦!冯玉祥想趁着这个战乱的时机占领热河,但是李景林也不是善茬直接与冯玉祥打了起来。这两人干起来啦,郭松龄那边就没有救兵支援啦,冯玉祥没有派一兵一卒。原定的三人盟约计划就此了汤。这也就直接导致了郭松龄反奉的失败。
郭松龄失败后,与夫人韩淑秀乔装改扮逃到了新民县的一户农家。在菜窖里被奉军给逮个正着。后来郭松龄夫妇被押至辽中县老达房就地正法,郭松龄和夫人被枪毙后,张作霖命令将他们的尸体暴尸三天,以警示后人。
可怜郭鬼子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玩了一辈子枪杆子,到头来却被冯大脑袋给算计啦,不仅赔了夫人又折兵,而且还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腐海。
民国的军阀无数,他们之间的相互斗争更是数不尽,曾经的直系与奉系军阀之间就有过一段纠葛,冯玉祥本是直系统帅,但是他的职位却不是很稳,特别是在直奉之间的那一场大战以后,他的权力已经受到了不小的挤压,与他相对的人是郭松龄,这是一位奉系的高官。
两个人本没有什么牵连,正是利益将这两个人联合在了一起,当时的冯玉祥因为奉系强势的进攻,局势不稳,而郭松龄这个人虽说是张家父子的心腹,但是他却有一颗夺得东北的心,这样,两个人之间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
本来郭松龄这个人并没有什么领兵打仗的能力,也许是因为军阀的崛起都是从平民做起的,他们打仗也不需要什么能力,对战的时候就看哪边的炮火更猛,人更多。
本来并没有什么能力的郭松龄很幸运的被张氏父子看中了,特别是张学良更是出兵打仗都带着他,在这个人的帮助下郭松龄的地位也一步步提高了,毕竟他跟着的可是整个奉系的大佬,权力想不变大都难。
都说贪心不足,郭松龄正是这样的一个典型形象,他梦想着哪天夺取东北地区,很快,冯玉祥找到了他。
为了实现两个人的共同目标,需要让郭松龄展开对张家父子的进攻,趁着对方不防备的时候直接吞并掉东北大量的土地。
从为人来讲,郭松龄也不是一个无情的人,虽然对张父,他没有什么好感,但是张子张学良对他可是有过礼遇之恩的,于是他决定绕开张学良直接发兵攻打张父,这样的举动本来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只剩下一个张学良也成不了气候,但是冯玉祥却担心起来了,他此行的重要目的就是除掉自己最大的威胁,但是这一下子不仅威胁没消失,反而更严重了。
冯玉祥为了自保,打算先占领李景林的地盘,本来他们俩之间互相战斗也不关郭松龄的事,但李景林就是觉得这个联盟本就是三人共同建立,冯玉祥还是发起者,这样的做法无疑是破坏了联盟,于是他也没有什么顾忌了,在郭松龄手下大批物资到达他的领地时,没有任何犹豫的就被他拿下了。
没有了物资的郭松龄这边就有点吃紧了,战事还是比较严峻的,虽说严峻,但张作霖被打败只是迟早的事情,被逼到了这个处境,张作霖也没有了将军的气势,打算请外援了。
他请来的正是日本人,自然他也付出了众多的代价,这样的做法无疑引起了中原大地上众人的愤怒,他的日子已经过不好了,只有仅仅的靠着日本人张作霖才能活下去。
而面对着拥有强大外援的张作霖,再加上背后队友捅的那一刀,郭松龄已经完全没有了继续战斗的能力,尽管看到形势不对的冯玉祥想要支援他,也来不及了,他们需要面对的敌人太强大了,就算他不顾自己身价的去支援,结局也不过一个败字。

PrincessC
别人见死不救是一个人品问题,冯玉祥见死不救是一个习惯问题。
冯玉祥的一生是复杂的。一方面是爱国将领,多次在重要政治关头站对立场。
另一方面也是倒戈的一生,背叛恩公、上级、朋友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
滦州起义背叛满清、护国运动先背叛袁世凯后背叛陈宧、武穴停兵背叛段祺瑞、北京政变背叛曹锟吴佩孚、反奉战争背叛张作霖郭松龄李景林、五原誓师背叛北洋系、国共分裂背叛苏联和共产党、中原大战背叛蒋介石、国共内战背叛国民党。
无论多猛的民国人物,无论多强的实力,无论多有自信心,都吃过他的亏,让人不得不服。
更让人称奇的是,他每次背叛都会呈现出“小媳妇”受尽欺凌的形象展示于众,显示自己不得不反。别人真是那样不待见你,想要时刻暗害你,直接把你兵权剥夺了或者把你杀了岂不更方便,哪会让你逐级上升,到头来还埋怨领导处事不公?
以至于建国初期有些领导常说不要成为“冯玉祥”式的投机分子。这成为一个政治标签,是见风使舵、毫无立场的专用词。
有这样的人物当灵魂,西北军也就成为最没有信仰的一支军队。西北军将领投降成为习惯。日本侵华期间,西北军离战场最远,投降人数却最多,将领如庞炳勋、孙良诚、石友三、孙殿英、吴化文等46名将军。宋哲元和张自忠也多有非议。与共产党的战争,西北军起义也最多,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领导26路军在宁都暴动。解放战争中的高树勋、何基沣、张又侠、张克侠、吴化文……又见吴化文。他是得到冯玉祥真传的。
回到话题。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冯玉祥与郭松龄、李景林结成反奉联盟,为何在关键时刻见死不救郭松龄?原因有三:
一、本来不熟悉,临时打组合。冯玉祥本来与郭松龄无亲无挂,无冤无仇,根本不熟。冯玉祥是畏惧张作霖违背誓言入关大兵压境,郭松龄是不满张作霖排挤想要自立门户。李景林也对张作霖不满。其中,郭松龄和李景林还是奉系将领,新五虎将。出于反奉的共同需求,这样三人结成联盟,许诺反奉成功后关外给郭松龄,热河归李景林,冯玉祥占据直隶。
这个联盟是临时组合,非常稀散, 缺乏有效联系和监督机制。一旦有利时还能同仇敌忾,遇到利益变局,立刻转变风向。
二、形势大不利,中途捞一把。反奉初期,郭松龄和李景林向关外进军,一路顺利,冯玉祥却违背誓言不出兵。他是想等郭和张自相残杀,等待渔翁得利。没想到,郭松龄虽然初期势如破竹,但张作霖得到日本人相助后,形势迅速逆转。
冯玉祥一看情况不妙,来了不能白来,占谁的地盘不是占啊?他竟然趁机袭击李景林的地盘,准备巩固实力,将来应对奉系反扑。李景林愤怒之余,截了郭松龄的6万冬衣和大批枪支弹药,调转枪口向冯玉祥开战。
请看这一顺序,先是冯玉祥违背誓言对盟友下手,再有李景林扣押郭松龄的物资。郭松龄正在前方与张作霖张学良血战,最需要物资的时候却被人捅了一刀,结果反而最受伤,甚至还调出一个军防范后方的冯玉祥。冯玉祥成功占领天津时,郭松龄被俘枪杀。
三、叛变成习惯,心中无挂牵。冯玉祥与李、郭二人并不熟悉,缺乏感情基础,只是因为政治利益而结成联盟。当利益出现风险时,他的投机心理占据上风,见死不救就是必然结果。
本来这种情况在有奶就是娘的民国很常见。引起大家关注点的原因是,冯玉祥叛变次数实在太多。另外,这一次实在太不地道,令人发指。联盟还没有发挥作用,就自我解体了,直接导致盟友身亡。以后与冯玉祥打交道一定得小心。结果呢,又有无数的当世英雄被冯玉祥坑得没商量。郭松龄只是其中地位最低的一个。
喜欢我分析的历史,就关注我吧!

snailhunter
冯玉祥是想着让郭松龄和张作霖自相残杀,他自己好渔翁得利、扩大地盘。
冯玉祥是在1924年10月发动北京政变、背叛直系后,才快速崛起的。他本身的根基并不稳定,无法跟张作霖、吴佩孚等老牌军阀相比。
所以在1925年11月郭松龄反奉之后,冯玉祥首先考虑的是扩大自己的地盘。援助郭松龄完全看心情,虽然两人之间有约定共同反奉,甚至郭松龄就是在冯玉祥的拉拢、诱惑下反叛的。
郭松龄反奉之后,冯玉祥只是发表通电,口头上支援了一下,并没有按照承诺出兵支援。在盟友郭松龄与张作霖苦战的时候,冯玉祥开始向甘肃、热河、河北、天津等地扩张。他不仅攻击张作霖的地盘,还去进攻与郭松龄联合反奉的李景林。这样,郭松龄的另一盟友李景林也无法对他支援,老郭完全处于孤立无援之中。奉军大将李景林在被冯玉祥攻击之后,脱离了反奉同盟,再次回归张作霖麾下。
冯玉祥本以为能趁着郭松龄反奉,向西北、华北扩张地盘。但没想到李景林并不好打,他的扩张计划受挫。郭松龄被灭之后,张作霖开始找冯玉祥报仇。最后张作霖、吴佩孚联合进攻冯玉祥,冯玉祥被迫下野、出国。冯玉祥部下的国民军也被奉军、直军击败。

欢欢大白熊
冯玉祥这人一生见风使舵左右逢源,投靠谁最后他反谁,乃当时的“活吕布”,他和郭松龄达成的秘密协议只有郭傻子能相信,冯玉祥老谋深算,明知东北是关东军的势力范围,冒然和关东军做对,等于找死,偏偏郭傻子不以为然,天真的以为他反奉是单纯的中国内政,日本无权干涉,犯了“左倾冒险主义”,他忘了张作霖在东北统治多年,怎么可能没有日本的暗中相助?事实证明,日本人在张作霖最危险的时刻出手干涉,张作霖答应了关东军的许多条件,最后没一样落实,最后气的日本人把他炸死了,但郭松岭死在这次失败的反奉行动中,总之一句话,民国时最有叛逆个性的将军就是冯玉祥,听他的话,不如听天方夜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