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皇帝后期不上朝的原因是什么?

syysale
万历皇帝后期不上朝的原因是什么?
万历是明神宗朱翊钧,他在位前十年,因年龄比较小,由母亲李太后代为听政,太后则将一切军政大事交由张居正裁定,并搞了一些成功的改革,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对外斗争中也捷报频传,朝廷呈现中兴气象,一派祥和,百姓安居乐业,史称“万历中兴”。
但是,奇怪的是,从万历十四年开始,万历皇帝就开始怠工,不上朝了,而且万历这一怠工就是三十多年,令人费解。这种现象实属罕见,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著。万历这官关键还不是小官,是全国的第一人,是皇上。
万历开始长期不接见大臣,不亲行时享太庙,长期不搞经筵日讲,不及时处理大臣奏疏,而且处理政务的效率极其低下等。
那么为什么万历皇帝后期不上朝呢?
在朝廷上,经常就一个问题,大家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形成两派之争,哪一派也说服不了哪一派。最终不欢而散,而且最要命的是,皇上也自己说了不算,左右不了大臣们。比如哪个地方出现了一个什么问题,大家就解决的方案争论个不休,但是提出谁去做真正去实施,去处理这个事情时,谁也不想去,也不去。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明朝很讲究言论自由,推行言官制度,大臣们可以放开了提意见,甚至是人身攻击:
对这样对自己的人身攻击、诽谤,谁受得了呢?万历帝最后给他的处分是革职为民。但是这种名为进谏言,实则是暴风雨式的谩骂,侮辱,让万历头疼不已。
所以,万历一生气,既然你们不听我的,那么我就不上朝,我不去见你们,看你们怎么办!万历就这样选择了沉默与躲避。
据考古发现,万历的两腿明显的是一个长,一个短,能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现,那肯定是长期的结果,病情肯定不轻。万历受到的病痛的折磨是一定的,身体上不舒服,自然不愿意开展工作,特别是作为皇上,更是意识到身体的金贵。
估计在万历腰膝酸软的情况下,慢慢就行动不便了,身体越不好,越想养病。但是事与愿违,本来觉得歇几天就好了,但是越休息越不好,而导致了恶性循环。
万历闲极无聊,又不上朝,难免会沉迷于酒色之中,并喜欢上了吸食鸦片,这种东西,可是吸上后就甩不掉的,与过度沉迷女色一样,误人终生。
后来,万历还大兴土木,建造自己的陵园,此时,万历才二十多岁,已经开始考虑自己的身后事,也说明他的身体确实不怎么样。
因为皇长子朱常洛虽然是长子,但是是庶出,不讨万历的喜欢,迟迟不立为太子。而万历与郑贵妃所生的福王朱常洵,是万历想立为太子的最佳人选。
据说,万历私下答应郑贵妃,并给她写下了字据,以后定会立她的儿子为太子。但是大臣们不同意立朱常洵为太子,万历也没有办法。
所以,达不到万历自己的心中立太子的理想,万历也就不想去上朝。
直到万历二十九年,朱常洛才被封为太子,多亏了大臣们多年的据理力争,大多倒向朱常洛一方,而且李太后多次逼迫万历,为他为何不立朱常洛为太子,万历说是因为他是宫女生的。李太后勃然大怒,说万历也是宫女生的,这是事实。
无奈,万历终于立了朱常洛为太子,后把朱常洵封为福王,立太子之争才告一段落。
万历皇帝的长期怠政,导致朝中缺少官员,使明王朝中央政府几乎陷于瘫痪,处于空转状态下,从此回天无力,以致明史·神宗本纪中指出,"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

shanaxixi
万历皇帝是明朝一个极特殊的皇帝。
自万历十四年(1586年)秋末冬初, 万历帝就开始了严重怠政行为,他并不只是不上早朝,他执政后期长期不接见大臣,不亲行时享太庙,长期不搞经筵日讲,不及时处理大臣奏疏,使明王朝中央政府几乎陷于瘫痪,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
(万历皇帝)
后人把明亡的责任归于他的身上,不是没有道理的。
要搞清楚万历为什么长期不上早朝的问题,我们有必要从明朝的朝会制度、万历皇帝的性格和身体健康、明朝的政府运行制度以及万历同大臣之间的关系等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明朝的朝会制度
从古以来,朝会制度都是一个王朝政治运转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自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沿袭千年的丞相制度,皇帝的权力相对集中,但是也要求皇帝们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处理朝事。
明朝的朝会分为大朝会、朔望朝和日朝。 大朝会,也称正朝。
(朝会制度)
只在每年的正旦(正月初一),冬至,万寿(皇帝生日)三大节举行,仪式极为隆重。正朝在奉天殿(后改名皇极殿)举行,主要是朝贺,基本上不会讨论具体事务。
朔望朝,洪武时定为每月朔(初一)望(十五)日在奉天殿举行。
于慎行制典篇说:“本朝朔望御正殿,百官公服朝参,而不引见奏事。”同样不处理政事。 日朝按规定每日举行,初在华盖殿,后多在奉天门举行。
在明朝,早朝的分量最重,早朝需要进行进行讨论、处理的事件极为繁杂,不仅仅涉及到国家大事,还有一些小事也要由皇帝亲自处理。
(万历剧照)
这也与明朝皇帝一直以来对于权力的控制有关。明朝皇帝的权力高度集中,也就导致了很多事情都需要在早朝讨论、请旨,没有皇帝的指令是很多政务无法运行。
明朝有很多皇帝是很勤奋的,朱元璋、朱棣、朱佑樘都是上朝狂人。
但是到了明代后期,特别是出现嘉靖这样政治荒废的皇帝后,早朝的作用大不如前。
从明英宗时起,早朝奏事程序就已经简化。隆庆六年五月,张居正对早朝制度进行改革,减少早朝的次数,定为每逢三,六,九日上朝,也就是从每月每日上朝改为每月上朝九次。
(明英宗剧照)
这一改动一直延续到明末。
此时的朝会已无实际意义,只是一种象征,表明皇帝依然是国家的主宰,国家大事更多的是通过“廷议”和“票拟”来解决。
皇帝只负责对票拟的结果批红,交六部执行。所以万历三十年不上朝,国家机器仍可以运转。
万历虽然不上朝,但凡朝廷大事,必令廷臣会议,然后请旨定夺。
内阁大学士不参加廷议,原因是内阁的“票拟”之权,阁臣不参加廷议,可便于官员充分发表意见,不受决策者的影响。
廷议达成的共识,“从众议之多者”,也就是“少数服从多数”,疑难问题甚至会投票表决。
二、万历皇帝其人
万历帝是穆宗的儿子,隆庆二年被立为太子,在高拱、张居正等名师的教育下,幼年的万历学习非常用功。李太后“教子颇严。
帝或不读书,即召使长跪。每御讲筵入,尝令效讲臣进讲于前。遇朝期,五更至帝寝所,呼曰帝起”。应该说是个文化水平很高的皇帝。
万历在位初之十年,由张居正主政,实行了一系列改革,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开创了“万历中兴”。
特别是 “万历三大征”,扬我国威,巩固疆土,此时的万历与那些明君相比毫不逊色。
万历登基前十年,外事依靠张居正,内事托给冯保,全力支持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
通过张居正考成法的改革,提高国家机器的办事效率,层层监督,各负其责,政府面貌焕然一新,经济状况大为改善。
可是自从万历十五年后,皇帝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既不上朝,也不接见大臣。
到后来许多新晋升的大臣都不知道皇帝长得什么样,连于慎行、赵志皋、张位和沈一贯这些阁臣都无所事事,每天上班无聊到测量太阳影子长短。
万历四十年时,有御史上疏:
“皇上深居二十多年,从来没有一个接见大臣,天下将要沦陷的忧虑。”到了后期,进行各部门都缺人手, “部、寺大官十缺六、七,风宪重地空署几年,六科只剩下四个人,十三道只剩下五人。”国事几近荒废。
三、万历的身体状况
1、万历身体不好,有着很严重的足疾。
据杨仕、岳南所著《风雪定陵》记载,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考古工作者发掘埋葬万历的墓穴定陵,发现,“无论是棺内万历右腿蜷曲的痛苦形状,还是尸骨复原后,右腿明显比左腿短的情形,都足以说明这位皇帝生前确实患有严重的足疾”。
(郭沫若挖掘的定陵万历遗骸)
万历的首辅申时行在诏对录里也记载了这方面的情况:万历多次和大臣解释自己不上朝的原因是“腰痛脚软,行立不便”、 “足心疼痛、步履艰难”。
刚开始辍朝时,万历给申时行的理由也是生病了,要休息几天。
万历遗诏中也说自己“比缘多病静摄有年”,这说明他的腿部毛病是很严重的,甚至影响到走路。
2、万历吸毒
万历抽鸦片,这是公开的秘密。他的鸦片来自藩属国的进贡。
这些进贡的鸦片叫做 “乌香”。暹罗国每次给万历进贡200斤,皇后100斤。
(福寿膏)
万历将鸦片起名“福寿膏”。他不上朝的另一个原因就是鸦片抽多了。
明朝中期的鸦片是做为春药进贡的。
大明会典把鸦片叫做 “乌香”。万历不上朝的借口是头晕、眼花,其实主要原因是纵欲过度,和鸦片的毒害所致。
(鸦片和精神鸦片古今对比)
1958年,定陵被挖掘后,科学家对万历皇帝的尸体进行化验,发现他的骨头中含有吗啡成分,这是万历皇帝食用鸦片的铁证。
四、万历和大臣的“国本之争”
自从万历十四年,郑贵妃生下朱常洵后,万历朝长达几十年的国本之争揭开了帷幕。
万历十分宠爱郑妃,当时就有流言说他们相约立朱常洵为太子,并且写下誓书,由郑贵妃保管。
(万历和郑贵妃)
这种废长立幼的行为,违背了祖制和礼制,遭到了朝中大臣的一致反对。
明代的大臣是很有特点的,认准的死理,九头牛都拉不回来。
大臣们怕万历立朱常洵,纷纷上书要求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奏折成百上千,矛头直指郑皇贵妃。
(朱常洛和郑贵妃)
早在朱常洛刚出生不久,首辅申时行便上疏请求册立朱常洛为太子,万历当时以朱常洛年龄还小为由推托过去,现在朱常洵刚刚出生,郑贵妃即被封为皇贵妃,这让大臣们怀疑万历要废长立幼。
在册封郑贵妃的当天,户科给事中姜应麟、吏部员外郎沈璟等人纷纷上奏折请立东宫。
接着又有数十人上疏,全是支持册立朱常洛为太子。
看到自己册封郑氏为皇贵妃,引来群臣一致反对,万历对这些大臣们十分厌恶,也对临朝听政产生了抵触心理。
此时李太后已老,张居正已死,冯保被贬,首辅申时行对皇帝又是一再迁就。
没有人能管住万历了,也没有人敢管了,万历从此留连于郑氏后宫,不想再上朝了。
“国本之争”远没有结束,大臣们仍然坚持朱常洛为太子,还发生了大规模的杜门请辞事件,向明神宗施加压力。
(国本之争)
首辅申时行愤而辞职,礼部尚书洪乃春廷杖60,削职为民。
这场“国本之争”,让四名内阁首辅(申时行、王家屏、赵志皋、王锡爵)辞职,一百多人被罢官、解职、发配充军,对朝政产生了巨大影响,万历与大臣的关系也势同水火。
皇帝与大臣的矛盾造成的结果就是万历从此不理朝政,最后对内阁、地方官员的没人办事都视而不见,如生死不相见。
对晚明政治的正常运行造成极大的破坏,引发了后来的晚明三大案,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大量农民破产,对明朝的灭亡有着无法推卸的责任。
所以说:“明亡,实亡于万历”。
原创文章,喜欢的请关注,谢谢!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作者:冯生

NICHOLE__J
大家都知道清朝吸食鸦片,后来还发生了鸦片战争,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吸食鸦片是从明代中后期就开始了,而且是从皇帝到百姓,据大明会典里有如实记载,不过这些鸦片是亚洲当地的土产而不是西方的舶来品。
据英国的中国鸦片社会生活史,对于鸦片这种今天如同过街老鼠的东西,长了许多见识。鸦片在中国原本是一种药,从唐朝开始,四川就种植罂粟,产鸦片,叫做阿芙蓉。当时的人已经知道服用过量的话有毒,到明朝时期它仍然是一种贵重的药品。但是直到了明朝中期,鸦片由药品变成了春药。明朝的皇帝,尤其是中后期的一些皇帝,以淫乱出名,一旦发现鸦片有壮阳作用,他们一定是欣喜若狂。但是国产鸦片极少,难以满足皇室的需要。因此,明朝的鸦片,是通过朝贡关系,从当时中国的一些藩属国的进贡渠道取得的。郑和当年率领船队浩浩荡荡下西洋,采购了大量的高级奢侈品,其中包括药材,或许就有鸦片。
大明会典确实记载了,当初亚洲藩属国给明皇室进贡鸦片的事。暹罗、爪哇、孟加拉,他们的国王定期向中国派出朝贡使团,拿着黄金镶边的国书,向明朝进贡当地土产的各种宝物,以取悦宗主国,贡品中就有鸦片,不过大明会典把它叫做 “乌香”。暹罗每次给皇帝进贡200斤,皇后100斤,其他两个国家进贡的数量史无明文。但是这个数量并不能满足皇室的需要,皇帝还要派出太监到处寻觅采购鸦片,而当时的鸦片价格与同等重量的黄金同价。当然,明朝皇室有的是钱,这个钱是花得起也舍得花的。
明朝皇帝得到鸦片这样的春药,当然是乐不可支。万历皇帝30年不上朝,在宫中试验、服食丹药,他的丹药中就有鸦片,他给鸦片起名叫“福寿膏”。他不上朝借口是头晕、眼花,其实主要原因是纵欲过度,再加上鸦片的毒瘾所致。数百年后的1958年,定陵被挖掘后,科学家对万历皇帝的尸体进行化验,发现他的骨头中含有吗啡成分,这是万历皇帝食用鸦片的铁证。
皇帝服鸦片成瘾,皇帝周围的一干人,久而久之,也沾上吸食鸦片的习气。后来实行禁烟并引发了鸦片战争的道光皇帝旻宁,在他做亲王的时候就是一个鸦片鬼,和他一样喜欢鸦片的还有一些贝勒之类高级贵族。旻宁写了一篇歌颂鸦片的文章,洋洋得意地炫耀吸食鸦片后耳目聪明、心神清爽的感觉,说鸦片是真正的快乐源泉,甚至还赋诗一首来形容他的体验 。
皇帝、亲王、贝勒、皇后、公主、太监、高级官僚、高级文人都孜孜不倦地吸食鸦片,鸦片成为上流社会的时尚。实际上,鸦片最具备凡勃伦所说的那种用于炫耀性消费的奢侈品的特点。它是宫中御用品,连皇帝都用它,因此是高贵的象征;它极其昂贵,它远渡重洋而来,因此是财富的象征;吸食它需要充足的闲暇功夫,只有不为生计奔忙的有闲阶级,才能优哉游哉地躺下来吸食,因此是悠闲的高品质生活的象征;高级官僚和文人雅好包养戏子和高级妓女,在她们的服侍下一起吞云吐雾,更是风流的象征,是性能力、性魅力的象征。因此,吸食鸦片成为上流社会乐此不疲的雅事。
但意想不到的事情是,上流社会上的雅事,逐渐就被附庸风雅追逐时尚的中下阶层的人所模仿复制,扩散到了整个社会。一般来说,历史上皇帝用的东西别人不能僭越,上流社会的用品下层社会也无权享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国家通过法律禁止以下越上;国家也通过垄断奢侈品的生产,而排除下层社会的僭越。但是,这些措施在清朝已经很难奏效。国内虽然专制主义达到顶点,但是国际上资本主义蓬勃发展,国内追逐鸦片时尚的信息被追逐利润的国际鸦片贩子捕捉,他们大量走私鸦片,因而价格不断降低,致使底层贩夫走卒都可以吸两口,体验一下上流社会趋之若鹜的富贵口味。
显而易见,强调皇家独家享用好东西的国内专制主义已经难以抵抗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国际资本主义的汹涌来势。万历皇帝那里有心思上朝,迫不得已搞了一个不轮不类的内阁制度,很多人还认为这个内阁制度有多先进,它只不过是万历皇帝不上朝的一个遮羞布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