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兵书都有哪些?最早的一部是什么?

妮子的小王子
最早的兵书是西周时的军志和军政,已经失传。可以说,兵书产生于西周,成熟于春秋,标志是《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我国同时也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兵书
兵家是中国古代对战略家与军事家的通称,又特指先秦对战略与战争研究的派别。兵家的代表人物有孙子、吴起、孙膑和尉缭子等。兵家的重要著作有《孙子兵法》、吴子、《孙膑兵法》、《司马法》、《六韬》、三略和尉缭子等。
兵家集大成者是孙子的《孙子兵法》。中国自古以来兵家一直是受到重视的,并且中国的兵家即战略及兵法,在世界上也是独占鳌头的。这是中国哲学方法的指导。因为对任何学科来说,只要把握了它的宏观,那它就会经久不衰,经的起历史的考验。《孙子兵法》在世界上被各国所推崇,并且历经2500年仍不失其指导意义,就是因为《孙子兵法》从宏观上把握了战争的内涵,故历久弥新。
兵书在我国的发展源远流长,可以上朔到殷商的甲金文时期,至西周,便有了真正的兵书。最早的兵书是西周时的军志和军政,已经失传。可以说,兵书产生于西周,成熟于春秋,标志是《孙子兵法》。
如何从宏观上把握战争,是兵法的关键。因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所以,战争一般多与国家或民族有关,它关系到一国或一民族的生死存亡或被人奴役的大事。如果不以国家或民族的存亡去把握战争认识战争,那是非常危险的事。
而兵法的宏观就是要使本国或本民族在战争面前立于不败之地:在战争到来之前,一是要有预见性;一是要设法避免或阻止。在战争发生后,一是要有全国上下一致的反对战争的意志;一是要有对战争全局的清醒认识,组织军队进行作战。
中国的兵法包罗了以上各个方面,并且均能从宏观和核心上给以详细的论述。所以,兵法也可以将它看成既是一部如何统治国家制定国家战略的教科书,又是一部如何领兵打仗制定战争战略与策略的教科书。
《孙子兵法》恰恰是这样的一部教科书。孙子运用中国哲学方法,总结前人的经验,成为兵法的集大成者,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的大智慧。因为是要进行战争,故在运用中国哲学方法时,既有对战争宏观的把握,又有对战争微观即具体作战所要注意的方方面面。换句话说,既注重了形而上,又强调了形而下,是二者兼备的。并且篇篇相扣,句句相应,绝不是纸上谈兵。
《孙子兵法》共计十三篇,篇篇均有一主宰即宏观的内容,然后其下有多种具体的措施与方法,即先以宏观概括,去照应以下的各个部分,一切均在宏观的笼罩下得以发挥和运用。
《孙子兵法》的第一篇是最重要的,它不仅有对本篇的宏观概括,也是对全书的宏观概括。象《道德经》一样,开篇第一句就将其宏观点出。《孙子兵法》谓:“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兵者,国之大事也”既是指军队,又是指国家之大战略;既要顾及本国,也要注意凡是有关的每一国家的动态。“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即谓这是有关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是不可忽视和怠慢的。
不重视它是难以立国的,它对国家的存亡,百姓的安居乐业,社会经济发展均会带来发展或破坏。从宏观上对战争的把握,就能在战争未发而先知,就能有充分的时间制定应付战争的战略和谋略,尽一切可能想方设法将其化解掉,“上兵伐谋”(谋攻篇)就是此意。既然“兵者,国之大事也”,那么,国之大事是不能随便暴露的,“兵者,诡道也”即是此意,并且上下均适用。作为统治者,在把握了有关战争的宏观后,已经先知了,那么,就要用各种方法进行制止战争,防止战争的发生;或为了进行战争并取得胜利,也要制定战略与谋略,历史上许多有声有色的战争故事,均是战胜方对战争的宏观把握,运用了各种诡道来蒙骗敌方而获得胜利的。
在具体作战上,也同样离不开诡道,可见“兵者,诡道也”是一既包括宏观又包括微观的双关语。诡道,涵有庄子的“藏天下于天下”之义,孙子用了具体的方法给以说明:“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意即:能,即可以做或可以敌,但示之不能或不敌,将能藏在了天下;用,即某个人物或某一地点十分有用,但示之不用或没用,将用藏在了天下;远近也均是如此。这种“藏天下于天下”的方法,实际上从把握宏观中认识到的,因为宏观就是藏天下于天下的。
可见,从把握宏观,进而将如何从天下将宏观找出来的方法,反过来运用在兵法谋略上,是兵家对中国哲学方法的具体应用。制定战略和谋略,是兵家的宏观所在,但这是不能示之于敌或公开的,而必须将它们藏于天下,使敌方无法发现,这就是诡道。
孙子在谋攻篇中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名句,这是与“上兵伐谋”相对应的。其内涵仍然是首先要认清宏观,及交战双方的情况,利用各种各样的谋略达到不战而胜的局面, 这样不但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也避免了人员的伤亡和城市及经济的破坏,故“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战争中最好的结局。
但不战而胜不是任何情况下都可运用的,它是根据具体情势的变化和条件才能得以实施的。把握了宏观,就可以利用各种因素,不显山露水地去造成敌方丧失对抗的信心而认输。
对任何事物一旦把握了宏观,就能对此事物有一透彻的理解和认识。《孙子兵法》正是如此,故在2500年后的今天,依然对战略的制定和具有竞争内涵的事物有指导意义,仍不失其作用,其在中国哲学方法指导下的内涵及宏观的稳定性,均不说自明了。把握了战争的宏观,由此因为战争而发的每一个细节均成为兵法的内容,从战略的制定,将才的使用,军心的鼓动,粮草的准备,战术的法则,外交策略的制订以及作战时地形地物的利用,兵力调配的虚实变化,进退速度等等,均能在宏观的指导下得以正确的认识。
孙子对此提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兵贵胜,不贵久”;“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胜,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成势,无恒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虚实篇),等等。可以说,孙子对中国哲学方法的运用是炉火纯青的。

风信子!
作为一个历史传承悠久的国家,随着时代的发展,战争的形势和进程也在不断进步,而兵书便是我国军事领域的重要结晶。兵书作为军事著作的通称,其涵盖门类非常多,既有讲述军事理论的,也有讲述军事思想的,同样还有讲解练兵方式、排兵布阵、军阵指挥的,那么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兵书是哪部呢?历史上又有哪些著名的兵书呢?
第一部兵书事实上,历史上第一部兵书,已经很难考证,神农兵法、黄帝兵法(又称玄女兵法),虽说时间更早,且在汉书·艺文志、玉海·兵制篇中都有提到,但由于具体内容已经很难考证,因而目前普遍认为,中国最早的“兵书”是西周时期的军志和军政。
军志和军政虽然同样已经遗失,但在《左传》和《十一家注孙子》等著作中却对其部分段落予以了引用,因此对于研究西周时期战争形态,具有极大的价值。从现存内容来看,军志主要讲述的是军事思想,军政则主要讲述的是军事谋略。
除了以上两本外,还有姜子牙的《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最早明确收录此书的是隋书·经籍志,题为“周文王师姜望撰”(姜望即姜太公吕望),其内容几乎涵盖的战争的各个方面。不过,自宋代以来便不断有人提出质疑,而从内容、文风及近年出土文物资料等分析,可大致断定《六韬》是战国时期黄老道家典籍。
还有一部老子兵法,不过该书其实只是将老子的理论拿来作为了兵法的理论,实际上很难将其称之为兵书,至于黄帝阴符经,作者目前尚无法确定。
春秋战国1、孙武《孙子兵法》。诞生于春秋末期的《孙子兵法》,可以说是古代兵法的代表作,其不仅被古代军事家所推崇学习,其影响力更是一直延续至今,甚至连外国军事学家对此书也是极为重视,被誉为“兵学圣典”。
2、司马穰苴《司马法》。又称司马穰苴法或司马穰苴兵法。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法》所从来尚矣,太公、孙、吴、 王子(成父)能绍而明之”。由此可见,《司马法》并非一人所撰,周朝开国之初的《司马法》是由姜太公所撰,姜太公死后,又有数人重新编撰,最终于战国初期成书,成为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司马法》。
3、伍子胥水战兵法辑佚。该书主要阐述了伍子胥对于水战的见解,其中包括了舰船大小、兵员配置、武器装备等内容。
4、吴起《吴子兵法》。又称吴子。该书不同于其他兵法,主要论述的是战争观的问题,该篇既反对持众好战,也反对重修德而废弛武备,它认为只有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才能使国家强盛。当然,身为军事著作,其中自然不乏治军之法,吴起主张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提高士兵能力,并根据士卒不同合理分工和编组,同时要求将领“总文武”、“兼刚柔”,具备理、备、果、戒、约的“五慎”条件,掌握气机、地机、事机、力机四个关键的因素。
5、孙膑《孙膑兵法》。又名齐孙子,汉书·艺文志称“八十九篇,图四卷”,但自隋书·经籍志始,便不见于历代著录,概大约在东汉末年便已失传,虽然1972年重新出土,但竹简已经残缺不全,只整理出上、下编,各十五篇。
6、商鞅《商君书》。该书其实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兵书,其中主要阐述的是商鞅在秦国施行的变法理论和具体措施,不过其中也有第十篇·战法这类传统意义上的兵书内容。
除了以上之外,还有范蠡的范蠡兵法、范子计然,墨翟的《墨子》,以及以作者名字命名的《鬼谷子》、尉缭子、鹖冠子等。
两汉魏晋南北朝1、《黄石公三略》。也称三略,相传作者为汉初隐士黄石公,根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刺杀秦始皇失败之后,于逃匿期间遇到黄石公,授其《太公兵法》(另说《黄石公三略》)。但据考证,《黄石公三略》的成书当不早于西汉中期,应为后人在先秦军事思想的基础上,总结秦汉以来治军用兵经验,假托前人名义编纂而成。
2、诸葛亮《便宜十六策》、将苑。《便宜十六策》其实系统阐述了诸葛亮治国理政的几乎所有思想,而其中的治军篇也包括了其治军的策略。将苑又称《心书》,乃是一部专门讨论为将之道的军事著作,最早见于宋代遂初堂书目,明人编诸葛亮集时收入其中,但姚继恒古今伪书考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皆判断其为伪书。
3、马隆握奇经。又名握机经、幄机经,该书是一本关于八阵布列的兵书,马隆还著有一本八阵图总述。
4、陶弘景古今刀剑录。正如其名,这本书其实很难称之为兵法,其中主要描写的是各类刀剑。
除了以上之外,还有诸葛亮的武侯新书、武侯八陈兵法辑略,司马彪的战略辑佚等。
隋唐五代1、李靖李卫公兵法、唐李问对。李卫公兵法其实已经遗失,宋朝至清朝虽然经过多次整理编纂,但实际已经残缺不全。目前遗留版本中,将务兵谋主要记述将略、治军、决胜的策略,部伍营阵主要论述教练、束伍、布阵的方法,攻守战具主要论述武器、装备、工事的制造与使用。唐李问对则以李世民与李靖一问一答的形式,主要论述了奇正、阵法、兵法和军队编制等问题。
2、李筌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又称《太白阴经》,该书内容较为丰富,其中不仅论述了战争的胜败,还论述了将帅的用兵,以及军仪典礼、各类攻防战具、驻防行军、战阵队形、人马医护、物象观测等。
3、王真道德经论兵要义述。这其实是一部道家军事政治学的名著,先后收入明正统道藏和新编道藏等重要道家和道教丛书之中,其中所阐述的“用其所不用”、“权与道合”的用兵之道,一定程度反映出了他在当时思想的进步性。
4、赵蕤儒门经济长短经。又称长短经或长短要术,主讲帝王权谋、有资于治国之道,主要分为“为政”、“王霸”和“治兵”三大部分。
5、王璩射经。该书属于“兵技巧”类兵书,该书已经遗失,但通典·兵典中收录了射经中的总诀部分,名为教射经,据此判断该书应该是军队中教授射箭用的教科书,其中即提到了步射,也提到了马射,同时还对弓箭类型进行了划分。
宋辽金夏蒙元1、曾公亮、丁度武经总要。该书分前后两集,其中前集主要讲述了宋朝的军事制度,包括选将用兵、教育训练、部队编成、行军宿营、古今阵法、通信侦察、城池攻防、火攻水战、武器装备等。后集则主要辑录有历代用兵故事,保存了不少古代战例资料,分析品评了历代战役战例和用兵得失。
2、何去非何博士备论。该书是中国第一部军事人物评论集,对战国至五代的兴废成败和22个军事人物的用兵得失进行了评述,并根据这些军事将领的军事思想和用兵之道,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3、苏洵《权书》、衡论、几策。三本书中,《权书》从心术、法制、强弱、攻守、用间等方面,全方位的阐述了苏洵的军事思想。衡论则更像是对帝王的劝谏,其中提到了御将之术。几策则从审势、审敌两方面,结合周朝以来的内外局势,阐述了战略层面的优劣得失。
4、辛弃疾美芹十论、论阻江为险须藉两淮疏、九议。辛弃疾的一系列著作,其实更多是结合南宋的内外形势,对朝廷在军事层面提出的一系列建设性意见,具有相当大的指导意义。
5、陈规守城录。该书根据攻城武器的发展和实战经验,着重阐述了守城战法的改革,其中既提出了“守中有攻”的军事思想,同时又结合实际提出了对城防的改良,以及守城时的兵力配置、武器配备等具体战术。
除了以上之外,还有施子美的武经七书讲义、许洞的虎钤经、陈傅良的《历代兵制》、戴少望的将鑑论断、吕祉的东南防守利便,以及行军须知、《百战奇略》等。
明清1、刘基《刘伯温兵法》、兵法心要。其中《刘伯温兵法》可以说是刘基军事思想的全方位总结,其中描述了多达百种战法。而兵法心要则主要讲述了各种阵法和行军扎营之类的实用战术。
2、胡宗宪《战略》。这是胡宗宪结合明朝具体情况,分析提出的军事思想,其中车战、海战的具体战法,也有行军布阵、战策机关之法。
3、王余佑乾坤大略。正如作者王余佑所说,“此非谈兵也,谈略也” ,该书主要谈论的是天下之大势,求帝王之得失成败,阐述逐鹿问鼎、扭转乾坤的大方略,而并非具体的用兵之法。
4、戚继光练兵纪实、《纪效新书》。该书是戚继光在蓟镇练兵时撰写,其中涉及了兵员选拔、部伍编制、旗帜金鼓、武器装备、将帅修养、军礼军法、车步骑兵的编成保结及其同训练等建军、训练和作战的各个方面。《纪效新书》则是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平倭战争期间练兵和治军经验的总结。
5、朱逢甲《间书》。中国第一本,也是我国古代军事文献中唯一的一部间谍研究专书,同时也是世界第一本间谍研究专书。本书以奇智的思维,系统地论述了间谍活动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全面地阐释了用间活动所应遵循的各项原则以及具体的操作技巧。
7、揭暄兵经百言。兵经百言在兵书之中堪称独树一帜,其中收入的一百个字条,继承并发展了上下古今的兵家思想精华,并将之贯穿起来,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该书思想内容比较丰富,而且不杂抄硬拼,语言也较简练,是清代的一部重要兵书,具有一定军事学术价值,在清代后期有较大影响。
除了以上之外,还有焦玉的火龙神器阵法,唐顺之的武编,郑若曾的江南经略、海防图论,何良辰的阵纪,王鸣鹤的兵法百战经,王守仁的兵符节制,年羹尧的治平胜算全书,左宗棠的兵法入门,胡林翼的读史兵略等。
除了以上提到的兵书之外,由于年代久远,很多兵书都已经遗失或残缺不全,甚至有的已经无法考证作者,因此并未提及。此外,还有很多武将和军事家,关于前人各种军事著作的注解,以上也并未提及。



苗苗
兵书,是中国古代对论述兵法的著作的称谓,后成为军事著作的通称。
从西周到清末,3000余年中。中国兵书浩如烟海,据历代兵书目录记载,我国古代兵书有1304部,尚存280多部。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统计,从先秦到清末,历代著录兵书3380部,23503卷。其中存世兵书2308部,18567卷,佚失兵书1072部,4936卷。
其中最为著名要算是“武经七书”,即《六韬》、《孙子》、吴子、《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7部兵书。这些兵书是我国古代兵家圣典。除武经七书”之外,《孙膑兵法》在我国古代兵法宝库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孙子兵法》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作者为春秋末期齐国人、军事家孙武。
吴子的作者为战国初期卫国人,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吴起。
《六韬》相传为周朝初年太公望吕尚(姜子牙)著,实际为后人撰写,成书在战国晚期至秦汉之间。
三略又称黄石公记、《黄石公三略》,相传为秦末汉初的著名军事家黄石公所著。
尉缭子相传为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尉缭所作。
《司马法》又称司马穰苴兵法,为春秋末期齐国人田穰苴所著,因治军有方被尊为大司马,后人称他为司马穰苴。
李卫公问对又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该书是唐太宗李世民同军事家卫国公李靖讨论军事问题的谈话记录。
现存最早的完整兵书是《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成书于专诸刺吴王僚之后至阖闾三年孙武见吴王之间,即前515至前512年,全书为十三篇,共有六千字左右,是孙武赠送给吴王的见面礼;司马迁《史记》记载:“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
《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后世的兵书大多受到它的影响,对中国的军事学发展影响深远。它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馨韫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兵书是战国时期孙武著《孙子兵法》。
孙武所著《孙子兵法》计十三篇,深刻剖析了战争的相互关系对战争的规律进行了科学的总结并且对战略战术作了精辟的论证。
他对于军事深刻剖析的思想,超前卫的军事观点见解,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掌握战争形式,指导战争过程,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中国军事方面最全,最详备,最精妙全解的军事奇书,是明代茅元仪辑撰至篇武备志。
茅元仪:(公元1594至1644年)他用历时15年,详细编辑汇集了兵家,术数各种奇书2000余种辑选成武备志
全书共分五大部分:兵诀评18卷;战略考33卷;阵练制41卷;军资乘55卷;占度载93卷;
这是继《孙子兵法》以后无人能及的又一部详略军事奇书。
茅元仪说:“人文事者必有武备,为三代者所以为有道之长也,自武备驰,而文事者遂不可保。”
说的意思是:用文邦兴国必须加强武备。专讲道理而放弃兵事武备,这是最大的治国偏差,最后导致国将不国没有保证。
耶骆驼2020年9月16日

ranranapple
古代中国不仅经济繁荣,战斗精神和军事谋略也走在世界前面。如果中国人不敢称战斗民族的话,世界上就没有战斗民族。在世界各国依然茹毛饮血之际,中国就有了系统的兵书战册。接下来,就和大家聊聊古代最著名的十大兵书,看看你最欣赏哪一部!
第一部,《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圣典,至今有2500年,春秋末孙武所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
值得一提的是,《孙子兵法》被世界各国广为接受,在军事界有着重要的地位。如今,孙子兵法更是被运用到商场,甚至人际交往之中,也渗透到了中华文化血液中了。
第二部,《孙膑兵法》
《孙膑兵法》是古代最著名的军事著作之一,是总结了战国时期的作战经验的代表作之一,共89篇,图4卷。该部兵法,是齐国孙膑所作。膑,是去掉膝盖骨的残忍肉刑,孙膑受到膑刑,所以被称为孙膑!
第三部,吴子
吴子是吴起(战国四大兵法大家之一)和魏文侯、魏武侯的辑录。这本书是吴起军事思想的主要载体,共48篇,今存吴子共二卷六篇,依次为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
第四部,《六韬》
《六韬》又称《太公兵法》,据说是姜子牙所著,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清朝认为是伪书。1972年考古发现西汉已有流传,后认为此书成于战国年间。现存6卷、即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
第五部,尉缭子
尉缭子古代重要兵书,由战国尉缭子所作,共31篇,今存有5卷,共24篇。在过去一直被认为是伪书,但1972年银雀山汉墓出土文献证明 尉缭子并非伪书。
六部,《司马法》
《司马法》是现存最古老的军事思想,比孙子兵法还要早。所谓司马,即掌握马的人,和司令差不多,相当于国防部长。据说是姜太公所作,共150篇,今存本仅5篇,非常重视军礼,有贵族范!
第七部,《太白阴经》
《太白阴经》,道家著作,中国古人认为太白星主杀伐,因此多用来比喻军事,《太白阴经》的名称由此而来。作者为唐朝的,共10卷。
第八部,虎钤经
中国宋代著名兵书,作者许洞,北宋江苏吴县人,凡20卷,210篇,共论210个问题。许洞曾任雄武军推官、 均州参军等职。该书现存明嘉靖刊本及清《四库全书》等刊刻本。
第九部,《纪效新书》
《纪效新书》是明代的军事著作,在东南沿海平倭战争期间练兵和治军经验的总结,共18卷,是一本练兵和作战经验的总结。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有很多现代军事思想雏形,清朝被禁毁!
第十部,《练兵实纪》
《练兵实纪》 是戚继光在蓟镇练兵时撰写。此书正集9卷,附杂集6卷。它和《纪效新书》称为戚氏兵书姐妹篇,该书有很多古代军事史上划时代的创举。可以说,戚继光是被低估的军事天才!

尤二子
孙子兵法。

ミ﹏煙、dē湵灬
历史上最著名的5本兵书,六韬三略是两本,后三本很多人都搞混,孙子兵法是最早的一部
其实在春秋早期人们打仗是非常讲究礼仪的,甚至发生了一方打仗,战车轮子陷入到坑里,另一方帮忙抬,抬出来之后再继续打的这种事情。但是到了后来,战争就变成了双方将领军事才能的演化,在历史上也不发以少胜多的事迹,兵书,就是由此而来。那么历史上最著名的兵书都有哪些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一看吧!
《六韬》:《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六韬》分别以文、武、龙、虎、豹、犬为标题,各为一卷,共六十一篇,近二万字。这短短的两万字讲全了如何治国、统兵、选将、战术、地形以及练兵。可以说这本书在后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张良以及诸葛亮都是非常重视这本书。
三略:又叫《黄石公三略》,分上略、中略、下略3个部分,共3800余字。与前代兵书不同,它是一部专论战略的兵书,尤其侧重阐述政略。这本书现在已经成为了全世界将领必读书籍之一,这也足以证明了这本书的影响究竟有多么深远。另外,可能很多人觉着六韬三略一个人写的,但其实不是,这是两本书。
《三十六计》:《三十六计》又叫三十六策,是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并且每一计后面都是有根据易经讲出的阴阳变化,还有,这本书不是孙子写的。
《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在这其中一共十三篇,分别是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这本书可以说是对于后世影响最深远的一本兵书,没有之一。
《孙膑兵法》:《孙膑兵法》是中国古代的最著名中原军事著作之一,也是《孙子兵法》后“孙子学派”的又一力作。《孙膑兵法》古称齐孙子,作者为孙膑。这本书和孙子兵法并不一样,有许多人将这两本书搞错。

zhuapril
中国古代八大兵书是一部世界的兵学圣典,被誉为“天下奇书”,更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奇书圣典。中国古代八大兵书是中国历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兵者,国之大事,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的无上利器,是流行于商界的商战指南,更是公认的世界上伟大的军事著作。中国古代八大兵书更是一部军事哲学书,把人类生死场上的智慧较量深刻展示出来,成为中华谋略的集大成者。
1、姜太公兵书(周朝)姜尚
中国完整统一的军事哲学思想,是从姜太公开始的。周公旦的“文治”与“武功”谋略,也是学自于太公而又加以发挥的,可以说,周朝的统一大业与太公的谋略精神是密不可分的。姜太公的谋略思想,主要体现在《六韬》之中。虽然《六韬》是后人追述的著作,但这是因为古人没有著书的观念,其学说多半是以传说为基础,经后人整理加工而成的,《六韬》的精辟内容则是以姜太公军事思想为基础的 。
2、孙子兵书(春秋)孙武
孙子兵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璀璨文化中的瑰宝,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哲理与实践兼备的军事巨著,也是世界上流传时间最长、传播范围最广、历史影响最大的兵学圣典,享有“东方兵学鼻祖”、“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兵经”等美誉。孙子兵书,被誉为天下第一军事奇书,自问世以来即被奉为“兵经”,它不仅对我国的军事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兵学史上,孙子兵书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作为一部军事圣典,它一直被历代政治家、军事家、商人、学者奉为至宝。
3、吴起兵书(战国)吴起
吴子兵书是中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兵书,与孙子兵书齐名。根据韩非子.五蠹篇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的记载,吴子兵书在战国末年和汉初曾广泛流传,尤为治军领兵者所称道,乃兵家必读之书,影响极大。今本吴子兵书不一定是吴起的原著,但其内容基本上反映了吴起的政治军事思想。而吴起曾授业于曾子,因此书中之主导思想较偏向于儒家,比如说吴子对兼顾“名治武备”与“内修文德”,以及推崇“礼义”等等的主张。
4、孙膑兵书(战国)孙膑
孙膑兵书是战国中期杰出军事家孙膑所著。全书反映了孙膑的军事思想。认为战争有一定的规律;在战略战术上贵“势”,即依据一定条件占据主动和优势;突破前人速战速决的理论,提出了持久作战的思想;适应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强调攻城;认为只有覆军杀将方为全胜,开创歼灭战的理论;对野战中车垒的运用、阵法的研究和将领的必备条件等均有阐述。
5、尉缭子兵书(战国)尉缭
尉缭子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武经七书》之一,历有著录,但篇数不等,有《续古逸丛书》影宋本及明、清刊本等存世,全书计5卷,24篇,9000余字。另唐魏征《群书治要》辑存4篇;1972年,银雀山汉初墓出土残简6篇,与其他版本相应之篇大同小异。隋书·经籍志注称尉缭子,作者为尉缭,梁惠王时人,有疑为秦王政时尉缭所作,也有疑为后人伪托。据现有资料推断,成书似在战国中期。
尉缭子围绕“刑德可以百胜”之说,广泛论述用兵取胜之道。天官、兵谈、制谈、武议、治本等篇着重论述战争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等;战威、攻权、守权、战权等篇,主要论述攻守权谋和战法;将理、十二陵、重刑令、伍制令、分塞令、兵教、兵令等篇,着重论述治军原则、要求及各种军事律令。
6、《诸葛亮兵书》(三国)诸葛亮
流传至今的《诸葛亮兵书》,虽然有人推测可能是后人托诸葛亮之名而作,但它所涉及的治国、治军方面的理论,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我们面临新经济时代的得力助手。《诸葛亮兵书》予人诸多启示,包括善识人性、用人需“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需从谏如流,广闻博见、治国务立其本等。
7、《刘伯温兵书》(明朝)刘基
《刘伯温兵书》是“中国古代八大兵书”之一,全书共分100战,主要对刘伯温兵书中的战略计谋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火战、必战、和战、疑战等。本书是一部别具特色的军事理论著作。书中所选战例故事性强,阐述生动活泼,堪称一部军事故事集。而作者文笔生动,更增加此书的可读性。
8、曾国藩兵书(清朝)曾国藩
曾国藩兵书概括了作为清廷的忠言将领曾国藩在治理军事方面的才能,整理出一些国藩疏奏、书信兵法思想、曾国藩治兵语录、曾国藩与曾国藩兵书等语段,对原书文字做了较详细、确切的注释和翻译,特别以“评析”的形式对原文所揭示的深刻智慧做了深入浅出又切合要旨的阐释,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曾国藩的带兵之道。
我国首部兵书当属《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被誉为“兵学圣典”。

mollyrood
中国的古代兵书源远流长。从西周到清末,3000余年中,著述不辍,卷帙浩繁。据历代兵书目录记载,我国古代兵书有1304部,尚存280多部。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人员统计的结果是,从先秦到清末,历代著录兵书3380部,23503卷。其中存世兵书2308部,18567卷,佚失兵书1072部,4936卷。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武经七书”了,即《六韬》、《孙子》、吴子、《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7部兵书。这7部兵书曾被我国古代兵家奉为圣典。历代朝廷都把是否精通这7部兵书作为选拔将帅的重要标准。
《孙子》又称《孙子兵法》,是世界上公认的现存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作者为春秋末期齐国人、军事家孙武;吴子的作者为战国初期卫国人,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吴起;《六韬》一书,相传为周朝初年太公望吕尚(姜子牙)著,实际为后人撰写,成书在战国晚期至秦汉之间;三略又称黄石公记、《黄石公三略》,相传为秦末汉初的著名军事家黄石公所著;尉缭子一书相传为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尉缭所作;《司马法》又称司马穰苴兵法,为春秋末期齐国人田穰苴所著,因治军有方被尊为大司马,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司马穰苴;李卫公问对又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惠食叮叮TTCHEN
先秦时期 《孙子兵法》 孙武春秋 《司马法》 司马穰苴 春秋 《吴子兵法》 吴起 战国 《孙膑兵法》 孙膑 战国 《商君书》 商鞅 战国 秦汉时期 三略 黄石公 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便宜十六策》 诸葛亮 蜀 将苑 诸葛亮 蜀 诸葛亮注阴符经 诸葛亮 蜀 《兵法》辑佚 诸葛亮 蜀 《战略》辑佚 司马彪 八阵总述 马隆 晋 握奇经 马隆 晋 古今刀剑录 陶弘景 梁 隋唐五代时期 唐李问对 李靖 唐 李卫公兵法 佚名 唐 神机制敌太白阴经 李筌 唐 李筌注阴符经 李筌 唐 李筌注《孙子兵法》 李筌 唐 道德经论兵要义述 王真 唐 ,还有其他的,不记得了。现在最早的一部是孙子的《孙子兵法》。

阿呆snow
太公韬略,孙子兵法,吴子兵法,戚继光兵法

猫猫_LeAf
古代中国不仅经济繁荣,战斗精神和军事谋略也走在世界前面。如果中国人不敢称战斗民族的话,世界上就没有战斗民族。在世界各国依然茹毛饮血之际,中国就有了系统的兵书战册。接下来,就和大家聊聊古代最著名的兵书,看看你最欣赏哪一部!
《孙子兵法》《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圣典,至今有2500年,春秋末孙武所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十三篇,分别是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事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
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子兵法》,它是历代军事家所推崇学习、运用、并影响至今的兵书,已成为一些国家军人的必修课,军事院校的重要教材。
《吴子兵法》与《孙子兵法》齐名的是《吴子兵法》作者就是吴起,吴起有有多厉害不用我说了吧,这两本兵法并称为“孙吴兵法”
吴子是吴起(战国四大兵法大家之一)和魏文侯、魏武侯的辑录。这本书是吴起军事思想的主要载体,共48篇,今存吴子共二卷六篇,依次为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
《吴子兵法》主张“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把政治和军事紧密结合起来,所谓“文德”,就是“道、义、礼、仁”,并以此治理军队和民众。强调军队、国家要和睦。主张对战争要采取慎重的态度,反对穷兵黩武。
《孙膑兵法》《孙膑兵法》是古代最著名的军事著作之一,是总结了战国时期的作战经验的代表作之一,共89篇,图4卷。该部兵法,是齐国孙膑所作。膑,是去掉膝盖骨的残忍肉刑,孙膑受到膑刑,所以被称为孙膑!《孙膑兵法》重视道家思想的“道”,这一点和《六韬》很相似。“道”在治国、治军、治敌各个方面,孙膑都反复强调其作用。
看到《孙子兵法》后你一定会想到《孙膑兵法》,为了与《孙子兵法》区别,孙膑兵法又叫又名齐孙子。
《六韬》《六韬》又称《太公兵法》、太公六韬。据说是姜子牙所著,现存6卷、即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共六十篇。《六韬》的内容十分广泛,对有关战争和各方面问题,几乎都涉及到了。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它的战略论和战术论。
大家熟悉的《战国策》,《吕氏春秋》,《史记》,《汉书》等著作中也多次引用到。在《孟子》、《荀子》中也有提及。《六韬》对后世有重大影响,张良、刘备、诸葛亮、孙权都重视《六韬》,李卫公问对中多次提到它,继《通典》后,唐人着书论兵也有多次引用。
尉缭子尉缭子古代重要兵书,由战国尉缭子所作,共31篇,今存有5卷,共24篇。在过去一直被认为是伪书,但1972年银雀山汉墓出土文献证明 尉缭子并非伪书。
尉缭子从人性论的视角考察了人的心理,提出了不少精辟治国思想,它的主体思想大体上接近法家,主张用严刑峻法治国和治军,某些思想显得非常残暴,全文处处可见“诛杀”这样的词汇,并且大力倡连坐保甲制度。但尉缭又推崇仁德、守义,比如“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事必有本,故王者伐暴乱,本仁义焉”,两者都比较极端。
《司马法》《司马法》是重要的春秋时期军事著作之一,有周之司马法出自姜太公之说。而后世司马穰苴所写兵书名为司马穰苴书,并非《司马法》,其中的有些争议我们不谈。
《司马法》是现存最古老的军事思想,比《孙子兵法》还要古老。流传至今已两千多年,亡佚很多,现仅残存五篇。包括夏商周三代的出师礼仪、兵器、徽章、赏罚、警戒等方面的重要史料。此外,还有很丰富的哲理思想,对于人的因素、士气的作用非常重视。
东汉曹操等人的著作,以及后世杜预、贾公彦、杜佑、杜牧等人,也多以《司马法》为立说的根据。
《太白阴经》《太白阴经》,道家著作,中国古人认为太白星主杀伐,因此多用来比喻军事,《太白阴经》的名称由此而来。作者为唐朝的李筌,共10卷。
当然兵书著作还要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
古代看兵法是为了打仗,现在看兵法是为了管理。有道是商场如战场,那些所谓的现代企业经营,团队管理宝典很多都出自于《孙子兵法》,而且只是用了其中的很少部分。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以上最著名的一些兵法巨作。列位看官,对于古代最著名的兵书,你最欣赏哪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