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枭雄曹操是如何吸引天下人才的?

最新跟帖
戒鋽╄→任性

戒鋽╄→任性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有一统天下的壮志,也有容才用才的肚量,对于人才,曹操的渴望丝毫不亚于三顾茅庐的刘备,他招揽人才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东汉末年在官员选拔上采用的是举孝廉的模式,即由地方的郡守等长官推举贤能的人做官,考评的标准啊是能力,而是名望品德。这就完成了世家子弟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源来达成做官的目标,而寒门的上升通道被堵塞了,所以说三国其实是世家的三国。

在几位君主中唯一有志于打破这一阻碍的是曹操,他在任用人才时采用的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态度。曹操帐下有荀彧、荀攸这样的世家子弟,也有郭嘉、贾诩这样寒门出身,还有早期的谋士戏志才更是罪人的后代。武将中更是如此,五子良将中出了乐进、于禁是起兵时跟随的,徐晃是黄巾军的降将,张辽最早跟随吕布,张郃是袁绍的部将。曹操不会因为他们的出身而有偏见,而是用人不疑。在统一北方以后曹操还向天下发布了"招贤令",充分体现了他对人才的渴求。

礼贤下士,宽宏大量

作为一名君主,曹操对于人才的待遇是十分优厚的,他虚心纳士,对有用之才极近礼遇。曹操厚待刘备、关羽的事情是尽人皆知的,其实他给予自己重要的谋臣将士的优待远在刘、关二人之上,故大多能得人死力。

尤为难得的是,曹操能用度外之人,即对有用的人才做到不记前嫌,即使是仇敌也不念旧恶,不加报复,表现了一个政治家的博大胸怀和恢弘大度。例如,在击败袁绍后发现许多朝廷的官员与袁绍暗通的书信,有人提出要查清之后收而杀之,曹操却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遂命“皆焚之”。

又如陈琳,原是袁绍的部下,曾为其起草讨曹檄文,直骂到曹操祖宗三代。但归附曹操之后,仍然受到重用,并未遭受报复。再如张绣,与曹操有杀子之仇。但张绣归降后,曹操不计前嫌,仍拜他为扬武将军,并结为儿女亲家。官渡之战中,张绣力战有功,后又击破袁谭,曹操论功行赏,增邑二千户,其他“诸将未有满千户者”。宽宏的心胸是曹操吸引人才的另一个原因。

赏罚分明,令行禁止

曹操最后一个吸引人才的点在于他赏罚分明,令行禁止,不因为亲疏远近而采用不一样的姿态。例如,曹操弟弟曹洪治军不严,手下的士兵有劫掠百姓财务的情况,当时于禁负责治安,就派兵把曹洪的部卒抓起来杀掉了。曹操了解后严厉的批评曹洪,并重奖于禁,说他治军严谨,有古代名将的风范。

对于自己曹操也是如此,一次曹操率军出征,正好是庄家长苗的季节。曹操就发布了军令,不许践踏麦田,违令者就按照军法斩首。但是曹操自己的坐骑受到了惊吓,践踏了麦田,曹操就把随军的主簿叫过来,问他:我该当何罪?主簿说当斩,但是马上又说:上古有言,法不加于尊者,刑不上大夫。于是曹操割下自己的一缕头发代替自己的头颅,然后把这缕头发传视三军,严明军纪。

综上所述,曹操吸引人才主要是两个方面。对于自己严格约束,做到放权,给人才充分的施展空间;对于人才极尽礼遇,宽宏大量,做到充分信任。

月轩越影

月轩越影

作为一代枭雄,曹操懂得珍惜人才,懂得给予人才好的待遇,让人才能够安心专注于辅助曹操出谋划策;懂得礼贤下士,对于好的人才愿意主动去争取;懂得放权,信任下属给予下属权利,让下属自主发挥各自的特点。最重要的还是曹操家大业大,背景深厚,让人才觉得跟着操作发展更有前途。好比现代的企业一样,如何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需要企业优良雄厚的实力,发展前景,良好的企业文化和工作环境,以及好的领导与人际关系,那么人才就会源源不断流入,给予强有力的后备力量

Elizabeth626

Elizabeth626

第一个特点:知人善任,唯才所宜 “唯才所宜”是荀彧和郭嘉对曹操用人之道的评价,唯才所宜和知人善任是统一的。那么什么叫知人善任? 1、知道哪些人是人才; 2、知道这些人是哪方面的人才,或者哪种类型的人才; 3、知道把这些人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 这就叫做知人善任。知人善任第一是知人,第二是善任,而善任就要唯才所宜。 第二个特点:推诚取信,用人不疑 1、曹操身处乱世,乱世的特点是什么?人心浮动,人际关系紧张,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和诚意。用曹操的话说这叫做“上下相疑之秋也”,这是第一个特点。 2、曹操在前期还是想把汉王朝维护下去,他后期的个人野心膨胀,变成奸雄,想取而代之。他名义上是为汉王朝招纳人才,实际上它是希望这些人才为他所用。但是这样一来,他有一个优势,也有一个劣势,就是曹操的“奉天子以令不臣”或者说“挟天子以令诸侯”。 优势是:他可以利用中央政府、大汉王朝、现任皇帝的名义,以及这个政府的官位、爵位、俸禄来招揽人才,比刘备比孙权要方便一些。 劣势是:他弄不清楚他招来的是为谁服务的,是效忠皇帝的,还是效忠他的,搞不清楚,这就难免会有猜疑。 3、曹操阵营复杂,他阵营里面有原来东汉王朝的官员,有新招聘和新选拔的官员,有曹操自己带出来的人,也有别人阵营里面的投靠曹操、投降曹操、投奔曹操的。 那么这些人之间也是互相猜疑,对于曹操来说,信任和诚意在这个时候、在这个环境、在这个条件下格外地重要。而曹操在这个时候作为一个领导人,一定要表现出自己的宽容和诚意。 第三个特点是:令行禁止,赏罚分明 1、曹操治军很严,多次下达和颁布各种命令,要求严明军纪。因为他很清楚,一支没有纪律的队伍是不能战胜敌人的。而且他还能够做到以身作则。 2、曹操作为一个统帅,他有一个过人之处,就是从来不和部下争风头、争面子、抢功劳,他所有的功劳都归于部下;再有,他的奖励绝不走过场,一定让部下实实在在地得到好处,曹操是一个非常实在的人,正是这种实在的作风使得大家觉得跟着曹操确实是跟对了。 第四个特点是:虚怀若谷,见贤思齐 1、部下给他提意见,如果他没有采纳,犯了错误他一定检讨,他一定把过错都揽到自己身上。当然在很多情况下曹操是虚心纳谏的,这也是吸引人才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因为作为一个人才来说,他固然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劳、智慧换取他应得的报酬。这是一个希望,但是他更希望的是自己能够施展才华,自己的建议、策划能得到采纳。 2、检讨。我们还要学他一点,就是检讨也用不着总是哭丧着脸,现在一些当领导的犯了错误不愿意检讨,就是因为一检讨好像就要痛哭流涕,深刻解剖自己。 检讨也有各种感情,也可以笑着检讨,笑着检讨也不丢面子,接受检讨的人也还是觉得我们是有诚意的。 这就是曹操在用人方面的四个技巧,根据这四点可以总结出八句话: 真心诚意,以情感人; 推心置腹,以诚待人; 开诚布公,以理服人; 言行一致,以信取人; 令行禁止,依法治人; 设身处地,以宽容人; 扬人责己,以功归人; 论功行赏,以奖励人。

自由飞翔

自由飞翔

曹操用月旦评选举制,不论品行品德,有才华有能力的人都可以举荐。广纳天下英才,很多因为品德品行而无法入仕的学子有了机会。但是品德不好不忠不孝之人多了,虽然解了曹操一时之急,装大了曹操的局势,打破了僵局,但是也留下了很多隐患。曹操能掌控这些人,但是曹丕却不行,遗毒甚至影响了曹睿一代,最终断送了大魏。

奔奔

奔奔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或为名利,或为财利,要吸引人才首先得自己有才,时势造英雄,乱世造枭雄,曹操在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学上都有一定的造诣,是当之无愧的“领头羊”。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曹操用荀彧、荀攸这样的世家子弟,也用郭嘉、贾诩这样的寒门出身,曹操五子良将中除了乐进,于禁是起兵时跟随的,其他都是半路跟随的,徐晃是黄巾军的降将,张辽最早跟随吕布,张郃是袁绍的部将。曹操不会因为他们的出身而有偏见,而是用人不疑。

好刀用在刀刃上

曹操知人善任,根据不同人才的性格特点分派给适合他们的任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街亭之战—张郃击败马谡,直接导致了诸葛亮北伐的失败,拯救了整个曹魏。

张辽镇守合肥—多次击败孙权,威慑整个江东。

襄樊之战—徐晃联合吕蒙击败关羽,让东吴夺取荆州,让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化为了泡影。

崔琰和毛阶—负责选拔地方官员

枣祗和任峻—负责屯田,为军队提供充足的粮草。

胸怀若谷,海纳百川

曹操对仇敌也不念旧恶,不加报复,他在击败袁绍后发现许多朝廷的官员与袁绍暗通的书信,曹操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遂命“皆焚之”,没有继续追查。还有归降的张绣,尽管曹操与他有杀子之仇,但他不计前嫌,仍拜他为扬武将军,并结为儿女亲家。表现了他广阔的胸襟。这也是他能够吸引人才的原因。

严于律己,赏罚分明

曹操自己的坐骑因受到惊吓践踏麦田而违背军令,曹操割下自己的一缕头发代替自己的头颅,然后把这缕头发传视三军,严明军纪。还有曹操弟弟曹洪治军不严,手下的士兵劫掠百姓的财务,当时是于禁负责治安,他就派兵把曹洪的部卒抓起来杀掉了。曹操了解后严厉的批评了曹洪,重奖了于禁。

内外兼修,文风传承

曹操在文学上也有一定的造诣,短歌行流传于世。“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还有其子曹植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星星。

总结

我们要学会修养自身,让自己成为有用之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Rain

Rain

你不得不承认一个人的人格魅力还是挺主要的,但曹操真的吸收那么多人才的关键是什么?

一。区域,不说古代,现代人的区域观念也是很强的。一个人从小到大生活的地方比较熟悉,人脉关系在本地相对广阔,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和关系。而古代河南地区的更是人才的摇篮。

二,曹操用人政策。古代用人观念大多数首先看门第,品德,外貌。而曹操“唯才是举”理念,不仅吸收了大量寒门人才,更是给有能力的人提供其发挥的舞台。这是对人才一个巨大的吸引力。

三,正统。奉天子以讨不臣,这是一个非常强力的政治因素。大汉长久的统治深入人心,儒家思想又深入骨髓,篡位是古代人想都不敢想的,哪怕预料到,他们也会首先排除,因为霍光都没有篡位,曹操何德何能?而汉献帝代表正统,在汉献帝底下当官代表正统出身。

四,手下有个王佐之才。提起曹操,你不能不提起荀彧。纵观曹操的核心团队,很多都是荀彧夹带里漏出来的,只要曹操觉得人手不够用,荀彧就出来推荐一个。

五,曹操的个人魅力。研究过曹操的人都知道,曹操最喜欢的动作就是拉住别人的手谈天说地。而且曹操个人性格非常不羁,不是循规蹈矩的人,这在古代相当另类。为什么曹操和郭嘉臭味相投?三观性格差不多的人当然合得来。

六,利益。人才为什么往曹操手下跑?因为曹操能给他们带来利益。

七,每个人才的性格曹操都能驾驭。读过三国志的人可能会发现,只要曹操想用他,很少人和他见过面后能逃脱。

思念漫太古ZJ

思念漫太古ZJ

曹操是宦官之后,自己父亲的太尉是用钱买来的。

虽然曹操为官后执法严明,对抗宦官集团。但是在世人的眼中他算不上清流,曹操没有袁绍四世三公显赫的家世为背景。

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逃回家乡便招募士兵等待时机讨伐董卓。这时候我认为曹操是真的要做大汉的忠臣,所以他可以吸引从袁绍出走的王佐之才荀彧呀!如果不是政治理念相同的话,荀彧不可能和曹操相处如此完美。

曹操手下许多重要的人才都是通过荀彧的介绍才选择曹操,与其说他们选择曹操不如说他们相信荀彧的眼光。

曹操用人不拘一格降人才,唯才是举这一项,可是打破了汉家王朝铁定的准则,这总打破常规思维的人,必定有他的过人之处。实际上我认为曹操是对的,在这千里无鸡鸣的乱世之中,与其用那些德行上有所欠缺但是能力上很强的人,也不用那些腐儒,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

曹操的第一条原则是:德才兼备,唯才是举。在那个非常时期,这个非常人物用人之道也是非常之举。只要是个人才,曹操都要,只要你肯给我装点门面就行。其实他更注重的是实才,而不是虚名。在那个特殊时期,身处劣势的他反常规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建立自己的智囊团。

第二条是:重用清官,不避小贪。他身边的谋臣有让他敬畏和敬重的清官,他委之重任,也有贪点鸡毛蒜皮的,他也利用他们的优点择才适用。

第三条是:大德与小节。荆州刘表生前重臣文聘,荆州其他地方纷纷投降曹操,唯独文聘不肯投降曹操,即使刘表之子劝说,也无效。后因大势已去,他自己找到曹操,曹操问其为何早期不降?文聘痛哭:“我受刘荆州之托,坚守城池,岂能食言,托孤于我。而今,我降与你,是万般无奈呀。”曹操感动落泪,继续任命文聘继续做江夏太守,这一守就是几十年,期间文聘数次击退了关羽。如此大德之人,曹操很明白该给什么样的位置,对于身边的个别行为不检点的谋臣如,他是睁只眼闭只眼,而对于当众痛斥郭嘉不检点行为的一个谋臣,他又给予嘉奖。他的意思就是:“你这样做是对的,你守住了道德底线。”

老马亦识途

老马亦识途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一代枭雄文治武功三国时期无人能及,自然人才济济于下。



一、文治斐然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二、武功非凡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三、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政治

曹操在政治上比较开明,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豪强;用人唯才是举,不论出身。曹操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

在选拔人才方面:汉时期选拔官吏,被选用人既要有仁义孝悌等方面封建道德品质,也要有高贵的家世出身。曹操为维护和发展势力,让更多的人为自己的事业服务,不受上述标准限制,强调“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即使缺少封建道德品质、出身下层的人,他也注意提拔。210年到217年,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

军事

汉末三国的军事家首推曹操。曹操钻研兵法,有高深的军事理论;在带兵方面,他治军严整,法令严明,战马践踏麦地,拔剑割下自己一撮头发,以示处罚;在用兵方面,史称他“行军用师,大较依孙吴之法,而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在御将方面,曹操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曹操能够根据将领特点,用其所长。 例如,许褚、典韦壮武有力,忠诚奉法,曹操就让他们战则为军锋,息则统亲兵;臧霸有恩信于东土,曹操将青、徐二州托付于他,从而得以专心对付袁绍,不必以东方为念;降将文聘本是刘表帐下大将,在江汉一带颇有威恩,曹操任其为江夏太守,委以边事,使御孙权。

经济

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汉魏之间,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出现大饥荒。这一时期,粮食供应成为各军事集团最大的问题,因军粮不足而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

文化

曹操喜爱坟典和六艺之学。任魏公后,设置了掌管典籍的官吏,广收在战乱中散佚的东汉官府和民间藏书,“采辍遗亡”,藏在中外三阁和秘书省。还请蔡邕之女蔡文姬讲其藏书之事,蔡文姬“缮书送之,文无遗误”。由于他重视国家的文化建设,逐步建立了魏国的国家藏书。

闲云一朵

闲云一朵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