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武帝司马炎统一中国后为什么迅速衰落?你怎么看?

提到的作品

[作品]资治通鉴

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录了从三家分晋一直到五代十国,十六个朝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全书分二百九十四卷,共有三百多万字,取材十分广泛,历史资料十分丰富。《资治通鉴》刻...

司马光

最新跟帖

晋二代司马衷懦弱无能,朝政被丑陋皇后贾南风把持,此女心思缜密,精于权谋,诛杀重臣。晋惠帝成为傀儡,贾南风废黜太子司马谲,还派人追杀,引起晋宗室诸王恐惧,激化矛盾,为后来的八王之乱埋下祸根。

箫韶

箫韶

晋朝统一后,很快就衰败下去了,主要是内部因素。强大的堡垒总是从内部瓦解的。

最终的结果是:五胡乱华、衣冠南都。

其发生的原因则有很多,可以从东汉衰落、董卓篡权开始说起。

一、战争的巨大消耗

从东汉衰落、董卓篡权开始,中原大地就陷入到了长久的战争时期。军阀割据,相互争权夺利,到三国鼎立也是局部战争不曾停止。司马懿为了维护晋的利益,曾大肆屠杀,辽东之屠消耗了北边抵抗胡人的力量。司马炎之后的八王之乱更是彻底断送晋朝的国本,五胡乱华都没怎么消耗,晋王室历史上第一次衣冠南都,躲到建康;

二、司马炎的无为而治

和司马炎的无为而治也有很重要的原因,其一,他加强了兵镇的权利,让地方有实力能与中央对抗;其二,为了省钱,决定把中央军瘦身,将兵丁遣返回家,这样中央就没有足够的实力与地方对抗,与五胡对抗,五胡一来,自然是打不过的;其三,选择把皇位传给他的傻儿子司马衷,就是何不食肉糜的司马衷,加上悍妇贾南风的调拨,晋王朝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内乱。

这也是为何哪怕司马炎刚统一晋朝,成就太康盛世,也是埋下了一个及其危险的地雷。炸的整个中原文明差点覆灭。哪怕司马炎是开国皇帝,也是史上最宽厚仁慈的皇帝,对于他的评价也没有十分好,只是被称呼为魏晋统一进程的最后一位收尾者。

張大勾

張大勾

晋司马炎统一中国后为何迅速衰落?你怎么看?叫我看,这个板子还得打在司马炎身上。做为开国皇帝,他做错了三件事。这三件事件件致命,直接导致由他开创的大晋王朝迅速陷入衰落。让我们来看看,司马炎到底做错了哪三件事——

传错了帝位

因为司马懿遗传基因强大的缘故,我始终相信其后人都是个顶个的角。事实也是如此,司马懿的儿子就是比诸葛亮的儿子强。到了孙辈,司马懿的长孙司马炎也风光的不得了——做了晋国的开国皇帝,而且还有26个儿子。在26个儿子中,除了长子脑子进了水之外,余下全是司马家遗传的优质品种。你说这司马炎传位的选择余地该有多大,他再怎么精挑细选也能从容不迫,因为优势在那摆着。但你别不信,司马炎选中的偏偏是那个脑子进了水的儿子司马衷!



司马炎这是疯了!不,他有他的考量。

皇位继承,为皇家私事,但却关乎国运,传位给一个精明、能干的儿子,国家可以长盛不衰,传位给一个暴虐、无能的儿子,百姓不但会遭殃,国家也有可能会走上衰亡,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屡见不鲜。

如秦隋两朝的建立者,秦始皇和隋文帝都是千古一帝,在他们的手里国家都无比强大,但他们的继任者,都是有名的暴君和无能之辈,国家在他们的手里很快走向衰亡。这道理司马炎岂能不知。但为何司马炎执意将皇帝传给了白痴儿子司马衷呢?

一是嫡长子继承制。不论皇长子或痴或傻,或残暴或善良,或能干或愚蠢,他都是皇位的第一继承人,很多朝代都遵循皇长子继承制。皇长子继承制有一好处,就是可以避免因争夺皇位,发生兄弟内斗,维护国家团结。

司马衷虽不是皇长子,但是司马炎的长子,在两岁的时候就已去世,司马衷是实际的皇长子。因此,在司马衷未犯任何错误的情况下,司马炎也不想剥夺他继承皇位的权力。

二是司马炎认为,自己的儿子只是有点笨,但并不是白痴,让一个父亲承认自己的儿子是白痴,的确是很难的,毕竟人都有私心。

司马炎对司马衷有过担心,于是出了一套题考核了一下司马衷,司马炎看了答案后,虽未感到文采斐然,但也觉得合情合理,于是认定自己的儿子虽然不是很聪明,但也不是白痴,有能力做皇上,于是将皇位传给了他。

三是司马炎想将皇位传给皇长孙司马遹。司马遹孝顺能干,很讨司马炎喜欢,而司马炎也有心让他做皇帝,但是在自己儿子还健在的情况下,他不能避开儿子,直接将皇位传给孙子,这一不合礼制,二可能引起其他王子的不满,造成国家动乱。



司马衷

司马遹是司马衷的长子,将皇位传给司马衷,将来司马衷也会将皇位传给司马遹。在这种情况下,司马炎也只能先将皇位传给司马衷,再让司马衷传位给司马遹,这样既完成了自己想传位给司马遹的心愿,也符合礼法,避免国家出现内乱。

不能不说司马炎的以上考虑也是用心良苦,只是能不能事随己愿,只有天知道。

选错了儿媳

如果说传错帝位是司马炎所犯的一个严重错误,那选贾南风做儿媳则是司马炎所犯的一个更为严重的错误。贾南风这个女人应该是大家不陌生的人物,她是西晋开国功臣及宰相贾充的女儿,贾充从魏朝开始就受司马昭的宠信 晋武帝能做太子,贾充也有很大的功劳,所以贾充更受晋武帝的宠信。贾充的老婆郭槐是个十分凶悍的女人,贾充都非常惧怕她,贾南风的性格就像极了她的母亲,后来嫁给司马衷以后,就成为了历史上有名的悍后,下面就来了解一下悍后贾南风都做过哪些荒唐事吧!



贾南风在十五岁那年,成了太子司马衷的妃子。而她能在众多佳丽中脱颖而出,不是因为她有多么的出色,相反的她还长得又矮又黑。她能被选中的原因,是因为依靠了她父亲的权势,以及后宫里复杂的人情关系。本来晋武帝在帮司马衷选妃时,并没有选中贾南风,而是选中了司空卫瓘的女儿,可是贾南风的母亲郭槐四处活动,拉关系,还贿赂了杨皇后说情。贾充也利用自己宰相的职位,唆使大臣们夸赞自己的女儿。

后来在杨皇后和大臣们的坚持下,晋武帝改变了初衷,把贾南风选为了太子妃。而太子司马衷是个痴呆,晋武帝也怀疑自己立他为太子是不是错误,大臣卫瓘更是多次暗示废太子。晋武帝就决定,测试一下太子到底有没有能力。一天,晋武帝设宴招待群臣,并把事先准备好的问题密封起来,送去了东宫,让司马衷处理。贾南风听到这个消息顿时慌了神,立马偷偷叫人以太子的口吻帮忙作答,然后让司马衷抄了一遍,就送回去了。



晋武帝看了答案以后非常高兴,虽然词语不够文雅,但是意思通顺,方法也比较好。晋武帝看后第一个拿给了卫瓘,他看完以后满脸羞愧,连忙向晋武帝表示歉意。大家这才明白晋武帝是为了消除卫瓘的不满,才想出了这样的计策。当时贾充也在场,事后他就秘密把这件事告诉了贾南风,并且还说卫瓘差点毁了她。后来,晋武帝去世以后,司马衷就继承了皇位,贾南风也被立为了皇后。

由于司马衷是一个愚蠢软弱的人,所以贾南风对于权势的欲望,不断的膨胀了起来。当时阻碍她篡权的绊脚石,就是杨太后及其父亲杨骏。杨太后妇女对朝廷大权也是觊觎已久,他们秘密修改遗诏,将辅政大臣改为杨骏一人,从而攫取了朝廷大权。贾南风不甘心大权旁落,于是她利用楚王司马玮的年轻气盛,把他召来京城,让他带兵包围了杨骏府邸,把杨骏及其亲信一网打尽,处死了几千人。

从此以后,贾南风更加的凶悍跋扈,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她在朝堂中安插了许多亲属和党羽,让他们担任重要官职。为了进一步篡权,贾南风还打起了皇室诸王的主意,一再的对他们下毒手。贾南风借司马玮之手除掉了司马亮,同时乘机杀了与她有过节的卫瓘及其子孙。接着,贾南风又反咬一口,说司马玮炸传皇帝命令,擅自诛杀大臣,然后就把司马玮也处死了。

从此贾南风就独揽大权,重用亲族。由于贾南风没有孩子,谢淑媛生的司马遹就被立为了太子。贾南风怎么能甘心呢?于是她抱来了自己妹妹的孩子,谎称是自己生的,让司马衷改立自己“儿子”做太子,之后还处死了太子的母亲谢淑媛。俗话说“多行不义必自毙”,贾南风的倒行逆施,最终激起了朝廷众臣和诸王的怨恨,于是他们合谋把贾南风废黜为了平民,并且把她囚禁在了建始殿。贾南风的亲信党羽们,也都全部被处死了。一代悍后,终于自食了恶果。

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也是导致晋朝迅速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八王之乱是在司马炎死后一年发生的事情,难不成这个锅也要司马炎来背?对头,八王之乱也与司马炎脱不了干系!这是因为司马炎开国初封王时采取了“实封制”,即给王封地的同时还给了军队。这些军队就成了八王作乱的本钱!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看看晋朝开国皇帝晋武帝死后一年所爆发的这个历史事件:即八王之乱。首先我们先大概看一下这“八王”到底是哪八个王:东海王司马越、河间王司马颙、赵王司马伦、汝南王司马亮、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长沙王司马乂、楚王司马玮。从辈分来看,这八个王辈分高的有司马防的两个儿子,低到有司马防的重孙子们,从这一点来看,立即就明白了,这个窝里斗真是够混乱的。那么这个窝里斗是如何发生的呢?用一句通俗的流行话来说,就是一个丑女引发的历史惨案。那么这个丑女到底是谁?

此丑女在历史上还是很有名气的,她叫贾南风。这贾南风的父亲是著名的奸臣贾充,母亲是郭槐。贾充在帮助司马昭夺权以及司马炎称帝的过程中,可以说功劳卓著,此人多有诡计,手段阴险狠毒,而其妻郭槐则是一个霸道的女人,用我们的俗话说,就是一个泼妇。既然有这样的父母,这贾南风的家庭教育恐怕也好不到什么地方去,你不可能指望这样一对骄横的父母能够教育出一个温柔贤淑、知书达理的女儿来。所以说,在这贾家就应了那句俗话,有其母必有其女。果然,这个贾南风也不是一个省油的灯。

最开始,贾充倒是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皇太子司马衷,但是他心目中的女儿不是贾南风,而是贾南风的妹妹,但是当时贾南风的妹妹除了年纪小之外,还有一个要命的特点,就是太矮了。太子妃以后是要做皇后的,太矮就会影响皇帝的威严,所以这妹妹就被淘汰了,只好让这个个子高一点的贾南风来代替妹妹。由此可见,贾充的女儿基本都形象差,不是长得矮就是长得丑,估计是遗传。



就这样,贾南风代替妹妹出嫁,成为了太子司马衷的太子妃。而这个司马衷呢又偏是个老实巴交的男人,说老实巴交还算好听,说直接点,这个司马衷就是个弱智。因此,这贾南风不骄横跋扈都不行,更何况她本来就有骄横跋扈的家庭教育。这样以来,这司马衷看似太子,实际上被贾南风这个泼妇紧紧控制在手中,而且司马衷还特别害怕贾南风。贾南风干过最残忍的事情,就是据记载司马衷的其她王妃怀孕后,被贾南风得知,她就用戟学吕布杀人,猛击打那些王妃的腹部,一直把她们打流产。司马炎知道后,非常生气,没有想到这个儿媳妇这么残忍,就准备废掉她,但这个贾南风的老爹关系网非常强大,很多大臣、甚至连皇后都为贾南风求情,于是,最终司马炎也就不了了之了。但却为自己的江山留下了遗祸。

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死了。太子司马衷继承皇位,而贾南风这个泼妇自然也顺理成章成了皇后。这一下可不得了,在做皇后的第二年,贾南风觉得做皇后没什么劲,她想积极参与朝政,干点大事业,于是就密谋朝中大臣,准备大干一场。于是,他召见了司马炎的第五个儿子楚王司马玮,借用司马玮之手,杀掉了一直阻挠她参与政事的太傅杨骏,还废掉了曾经帮助她为她求情的杨太后。手段真够狠辣。

但是事情并没有按照贾南风的希望推进,在杀掉太傅杨骏之后,朝中的大权却落在了司马懿的第四个儿子汝南王司马亮手里,这让她很不开心。

于是,贾南风列举了汝南王司马亮的谋反罪名,然后再次利用楚王司马玮去执行这个人物,司马玮这个蠢货真听话,就去杀掉了司马亮。但是在司马玮看来,或许想通过自己听话的样子成为皇后的心腹,逐步获得权力,但是很遗憾,贾南风这个泼妇不按常理出牌。她又列举司马玮的罪名,把司马玮给处死了。司马玮死后,这一次,朝中大权真正落在了贾南风手里。这一系列动作,不得不佩服这个贾南风皇后把“借刀杀人”这一招运用的炉火纯青。

但是事情没有贾南风想的那么简单,她这一系列动作,虽然获得了权利,但同时也激发了司马家族那些野心家和阴谋家。因为司马家族从司马懿开始,就似乎特别盛产这两类人物。就这样,贾南风引发的司马家族疯狂的内斗。

司马懿的第九个儿子赵王司马伦最阴险,他看出了贾南风是个蠢货,就表面依附贾南风,成为她忠诚的党羽,但实际上却借用贾南风的手除掉了太子,然后他又为国除害的名义废掉了贾南风,接着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又废掉了皇帝,自己做了皇帝。好家伙,其他的诸王一看,司马伦这老家伙太不是东西了,于是都不干了,纷纷起兵。

当时起兵的有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长沙王司马乂。这四路联军攻来,司马伦的兵马不能抵挡,兵败直接被干掉。接着,联军又把废帝晋惠帝司马衷重新推上皇位。但是这时候,司马衷这皇帝不过就是个摆设了,大权落在了联军首领齐王司马冏的手里。但是司马冏也不是个好东西,为什么,因为他本身就是司马伦的党羽,当初废除贾南风的工作就是他亲自执行的。所以司马冏的结果也很惨,因为他的同伙司马乂也学他,直接杀了他。而同样司马乂也被当年的两个联军盟友司马颖和司马颙联合搞死了。而实际抓住司马乂的却又是东海王司马越。

经过一系列拼杀之后,“八王”已经死了五个王,只剩下了三个王,即司马颖和司马颙、司马越。这三个王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互相征伐。结果司马越这个小子取得胜利,司马颖兵败被杀,而司马颙则在战后被谋杀。但是司马越也好不到什么地方去,无非是多活了五年,5年后他也死了。

虽然引发八王之乱的贾南风和“八王”都死了,但这一场乱局所造成的遗祸却并没有随着“八王”之死而结束,一个丑女和八个王的胡闹反而耗尽了晋朝那可怜的荣光,直接导致了五胡乱华时代的到来。那么这一些列事情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历史学者易中天一语道破了原因所在:司马炎称帝后分封诸王,一反曹魏时期的虚封,而是实封,即每个王都有自己的封地,还有军队,史载大国有兵力多达5千、中等的封国有3千兵力、再小一点的封国则有1500兵力,于是,这些诸王手中有兵权后,在出现可乘之机的时候,他们发动叛乱的几率反而最高。八王之乱就是最好的实证。倘若只封王,不给兵权,恐怕结果就是另外的样子了。

sanblueber

sanblueber

晋朝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朝代。历来朝代大一统要经过艰苦卓绝的战争,才能达到一统。晋武帝司马炎算是幸运儿,不费一枪一弹就建立了晋朝。是司马懿司马昭父子两代艰苦奋斗建立军功,隐忍伪装掠取政权。司马炎直接从其父司马昭手中接过权力,逼魏主曹奂禅位,建立大晋政权。。。。。。263年,魏也灭蜀,余下东吴晋有绝对优势战胜。司马炎做为开国之君,比较仁慈忧柔,既不杀功臣,也不屠百姓。认为大局已定,贪图享乐,后宫佳丽上万,创造经典羊车临幸。280年灭吴,完成一统。四龙聚会,天下分封。以自家司马氏诸王就藩各地,永镇大晋。司马炎子嗣众多,在继承人决定上大错特错,确定了弱智的次子司马衷为接班人。290年晋惠帝继位,皇后贾南风把持朝政,淫乱朝纲,引发八王之乱。大大削弱了晋王朝势力,各地少数民族首领趁乱而起,建立割局政权。从307年起,到刘宋王朝,前后出现十六国政权。西晋经历了司马炎、司马衷、司马炽、司马邺三代四帝五十二年而亡。皇族司马睿317年建立东晋,五胡乱华使中华民族水深火热。晋朝来得容易去得也容易,晋朝朝纲不肃,皇权旁落,天下混乱,司马炎是一代不正三代做乱。历史上大朝代的开国之君,司马炎是没有多大名气和成就感。

人生若只能如初见

人生若只能如初见

公元265年,晋武帝司马炎取代曹魏建立了西晋,统一了全国,结束了自东汉以来的混乱局面。晋武帝在执政初期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执政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国力有所发展。但是西晋王朝的统治仅仅维持了51年就分崩离析了,中原王朝在这一期间迅速衰落。从表面上来看是由于“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的影响。

从根本上来看,是晋武帝后期朝堂混乱的结果。在当时,贵族骄奢淫逸,外戚专权,宗室乱政。在中央政府的腐化下,西晋王朝迅速衰落了。

一、西晋衰落的政治原因

(一)九品中正制制约皇权

东汉末年门阀制度兴起,在曹魏统治时期,门阀制度就成为了威胁朝廷的隐患。到了西晋时期各个地方的门阀贵族已经形成了一个个巨大的利益团体,这些门阀贵族手下门生数量极多,遍布朝堂。因此很多门阀贵族手中掌握了大量的政治资源,随着土地兼并的发展,这些人的手中又掌握了大量的经济社会资源,在地方影响力巨大,渐渐的这一局面影响到了中央的统治。

与这一制度相辅相成的人才选拔制度——九品中正制,更是让门阀贵族子弟顺利进入到了朝堂当中。这一制度的实施使广大寒门子弟,失去了进入中央政府的机会。贵族子弟占领朝堂导致了国家管理系统人才凋零,缺乏了生机与活力,同时统治者也渐渐失去了对朝堂的控制 。

(二)分封制度引发皇室内乱

王朝在推翻曹魏王朝之后,全面继承了曹魏时期的政权组织结构,在这种状况下,曹魏时期的很多政治弊端都被保留了下来。

其中最让司马炎担心的就是门阀制度了,在这一制度的实施下,政局被世家大族把控。司马炎非常担心其他世家大族会像他曾经那样觊觎皇位,篡权自立。于是他便开始大肆分封皇室贵族,祈求用这种方式将国家的政治、经济掌握在司马氏手中,以此削弱门阀制度对皇权带来的威胁。

据统计,司马炎在位初期就分封了17个藩王,并且西晋时的地方诸侯是整个封建王朝中权力最大的。西晋时各诸侯王不需要经过中央朝廷的允许就可以自行任命官吏,同时地方诸侯王也可以建立自己的军队。在这种情况下各诸侯国已经完全掌控了地方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这虽然减弱了门阀氏族的势力,但也削弱了中央对于地方的控制,最终导致了“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当时,皇亲贵族和地方军阀为了争夺权力所展开的斗争,他们纷纷雇佣匈奴,鲜卑族等游牧民族军队,怂恿他们进入中原地带。最终导致了西晋王朝分裂,国力空虚,民生凋敝。这一现象史称“五胡乱华”,自此中原王朝进入了长达130多年的分裂割据,混战不止的动荡时期。

(三)朋党盛行威胁统治

早在曹魏时期,朝堂中已经开始形成了官员利益集团也就是“朋党”。到了司马炎上位初期贾充、荀凯、荀勖等人结为了朋党,这些人身居朝堂要职,在他们形成利益团体以后,朝堂中很多官员纷纷依附于他们。到了西晋后期,国丈杨俊与其弟杨济、杨珧相互庇护,共同排挤朝堂中的忠良贤臣。

司马炎对此置之不理,最终导致了朋党盛行,为之后的“八王之乱”埋下了祸根。

(四)统治者的原因

众所周知,司马炎在篡夺曹魏时并没有经过战争的洗礼,也没有形成大范围的政权动荡,这就导致了西晋政权上位后朝堂中留存了许多曹魏时期的腐朽思想。

司马炎在上位后,大肆扩充后宫,当时宫中的妃嫔数量达到了上万人。在统治者的声色犬马下,朝堂大臣也纷纷奢靡成风,在当时的社会中,人们纷纷以比富、斗富为时尚,“王石斗富”讲的就是这一历史时期的典故。在这种奢靡之风的腐化下,朝廷当中奢靡成风大臣们骄奢淫逸,朝政腐败,百姓们深受其害,对政府的统治产生了怀疑。

司马炎死后,其子司马衷继位,史称西晋惠帝,司马忠和他的父亲比起来相差甚远,智力甚至比普通人都不如,在这种情况下大臣们纷纷感觉有机可乘,于是便出现了西晋王朝后期皇后贾南风乱政,皇室成员互相征伐的现象。

(五)南方流民暴动

在八王混战期间,恰好处于自然灾害频发时期,各地水利失修,吏治混乱,百姓们受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双重影响,纷纷开始流亡。但是在流亡途中,百姓们也深受压榨,各地的官府和地主纷纷歧视欺压流民。最终南方流民掀起了多次起义运动。

二、西晋衰落的经济原因

在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由于长时间的动乱导致了人口数量的极具减少,公元88年,中原人口数量大约为6000万人,到了公元280年,只剩800万人。

这导致了经济发展中的劳动力数量不足,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在奢侈攀比之风的盛行下,百姓们身上的负担只会越来越重。虽然当时土地面积辽阔,但是经济的发展依然缺少劳动力和财富的支持。

三、西晋衰落的文化原因

(一)缺乏社会认同

众所周知,司马炎的王位来路不正,历史上这样的皇帝有很多,比如说李世民,赵匡胤等这些人在上位之后往往会兢兢业业,用自己的行动来得到社会各阶层的认可,同时还会加强思想教育,想尽各种办法为自己的行为找出合法的解释。

然而司马炎却恰恰相反,他在继位以后,并没有对民众加强思想教育。这种状况下自然会壮大朝臣们的野心,导致朝堂不稳。

(二)玄学盛行

因为得位不正,所以司马家族对于儒学中的“忠孝礼义”思想是很厌弃的,所以在西晋王朝中,儒学的发展一直都受到了压制,而玄学随之兴起。在王室贵族的支持下,整个社会上都弥漫着清谈虚浮之风。

玄学认为,社会中的民生经济,军事外交只是“俗务”,而“老庄周易”等玄而又玄的思想才是真正的高雅。

一开始玄学是一些文人雅士的一种业余爱好,但是随着很多贵族官员的加入,这一风气很快就在社会上流行了起来,渐渐的导致了朝堂荒废,官员不务实际,这严重影响了当时朝政的运转。

四、西晋衰落的军事原因

司马炎在登上王位之后,深感大功已成,于是立刻裁撤军队,马放南山。“八王之乱”期间,王室在地方上的影响力急剧退减,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壮大,外族纷纷叛变独立。与此同时在地方诸侯王的支持下,匈奴等外族势力不断渗入中原内部。渐渐的胡人的内迁引发了胡汉两族的矛盾,这严重动摇了西汉政权的根基。

但是此时的“八王之乱”让西晋王朝自顾不暇,最终公元316年,匈奴兵攻入长安俘虏了皇帝,西晋政权宣告灭亡。

总结:

西晋以后中原王朝衰落是很多原因造成的,除了大乱以后人口减少,经济萧条,统治基础薄弱以外。政府的统治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当时的西晋王朝没能做好抚慰百,姓稳定生产的工作,进而引发了之后的“八王之乱”、农民起义、“五胡乱华”等一系列事件的爆发,最终造成了自己的灭亡,揭开了中原地区长达130多年动乱的序幕。

gitana

gitana

首先第一点: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在当时的西晋承袭了前曹丕的九品中正制,把原来的德与资改成了只看资,

当然这里的德指的是,一个人的才德,资是家庭背景,是否是士族!

而这样一改,则彻底放出了门阀士族这个饕餮巨兽!

他们是一个特权阶层,他们在经济上享受着帝国给予的依照品级占领土地,和配置门客,更有荫亲的特权!

第二点骄奢之心遍及朝野

在晋武帝的太康之治取得较大成就后,晋武帝就有了骄傲之心,他喜欢游乐,举办宴会,甚至后宫嫔妃有上万人,

皇帝带动下,那整个西晋朝廷就可想而知了,比如何曾一天要用上万钱,再比如王恺与石崇斗富。

有次司马炎赏赐给王恺一个两尺多的珊瑚树,王恺就在石崇面前夸耀,可石崇直接就给他摔了,摔完之后拿出了一个三四尺的珊瑚树六七株。

可想而知当时斗富有多严重了把!

第三点选了一个傻子做继承人!

按理说作为有作为的皇帝,在临终前一定会认真的考虑帝国的延续,选择最合适的继承人的,可司马炎却没有,他的选择是,司马衷这个傻子!

在290年,晋武帝死后,太子司马衷继位,但是由于司马衷的无能导致皇权旁落,先是在自己母亲杨皇后手中,接着又到贾南风手中,最后又引起了八王之乱!

可惜司马炎自以为聪明一世,却不知,所有英明背后的愚蠢,在他死亡那一刻就彻底爆发了

最后一点是大封司马家族

晋武帝认为,曹魏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曹氏宗族没有足够的兵权,他就鉴于此,大封司马家!

可这同样是为以后埋下了祸根,要知道,人一旦有了权利就会想要更大的权利,

给了司马家诸侯的待遇,而他留下的继承人万全没有能力镇压他的兄弟们,那么等待司马家的结果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的就是接下来震惊千古的八王之乱,和紧随其后的五胡乱华!

总上所处就是西晋迅速衰落原因!

谷莠子

谷莠子

我是羽林轻骑,我来回答。

史书上对司马炎的评价,心胸宽广,对臣下的错误向来以“仁恕”对待,而且善于听取不同意见,从来不会发脾气,但并不是和稀泥的老好人,而是“明达善谋,能断大事。”

再看看司马炎上位的背景和轨迹:

公元249年,司馬懿殺曹芳的魏国大将军曹爽;

公元254年,司马懿之子司马师废魏帝曹芳,立曹髦;

公元260年,司马师之弟司马昭杀魏帝曹髦,立曹奂;

公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又废魏帝曹奂,正式建立晋国,改元“泰始”。

可以看出,司马家族祖孙三代人撑着曹氏的江山,又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前赴后继的推翻曹氏,他们既高大上,又接地气。

司马炎当上皇帝之后,很明白该怎么做,他一改魏之奢侈,《资治通鉴》记载“(司马炎)承魏氏刻薄奢侈之后,矫以仁俭”。晋书记载“(其)循省风俗,除禳祝之不在祀典者。”有人拍马屁要求为晋室兴建七庙,“帝(司马炎)重其役,不许。”

作为以农业立国的国家元首,司马炎更亲自在田间春耕,晋书中经常可以看到 “(武)帝耕于藉田”的记载,既然是“耕”,便是受苦受累的差事,决非那么愉悦。

不仅如此,司马炎还积极纳言,邺城小吏郭暠向政府提了五条意见,司马炎立刻让他管理一个县;还有公开发布反对言论者,有司要定此人斩首弃市之罪,司马炎认为“朕之过也。”不予追究。

司马炎更有不错的武功,他体恤将士,曾发布命令,将士家中有丧父母的,只要本人不在前线,都必须回家奔丧。

凭借这股开国的新气象,晋军上下气势如虹,破匈奴,伐鲜卑。很快便“布国威于四方”,晋书记载:“西北杂虏及鲜卑、匈奴、五溪蛮夷、东夷三国前后十余辈,各帅种人部落内附。”

这时司马炎治下的晋国,百姓安居乐业,家资丰足,国家财政富足,武备齐全,每项政策的出台都深思熟虑,效果斐然,这个国家日益强大。

在这样国富民强的情况下,司马炎更完成了一个彪炳千秋的大业。公元二八0年,司马炎挥军灭吴,完成了中华民族的再次大一统。

可是,灭吴成了司马炎的分水岭,也成了他治下晋国的分水岭。

司马炎见自己拥有的广袤国土,认为这么多家产根本花不完,加之没有了外敌的威胁,认为不用再像以前那么辛苦了,以国家现在的状况,可以“千年而永治”,他忘了治无常治,居安思危的道理。这样一来,其治下的王国就迅速走向腐败,全无开国之新气象。

司马炎开始“怠于政术”,每次的朝会和御前会议,不是谈跟国家发展有关的话,只是谈些日常琐事。

旺盛的精力总要发泄,既然怠于朝政,就要游玩和声色,司马炎灭吴后,从孙浩后宫带回了五千名美女,使得他后宫的美女人数达到一万人,于是给后人留下了“羊车望幸”的典故。

在用人上,他开始用司马宗室和后党,排斥有真才实学又忠心耿耿的旧臣。

如果说以上都是泛泛而谈的话,那么司马炎统一吴国后,晋国很快衰落的直接原因有如下四点:

1.        重用贾充和杨骏

贾充是跟着司马昭的老臣,此人“无公方之操,不能正身率下,专以谄媚取容。”贾充无公德,只讲私利,专心拍马,由于帮着司马昭杀了曹髦,又为司马炎当上太子立过功,因此深得司马炎信任,他通过一番运作,让自己的女儿贾南风嫁给司马炎的儿子司马衷。

贾南风是个“妒忌多权诈”的女人,在家里作威作福,是“手杀数人”的悍妇,而司马衷就是日后那位“何不食肉糜”的惠帝,自然而然,司马炎之后的皇权就操纵在了贾南风手中。

杨骏是司马炎的老丈人,属于后党,平吴之后,司马炎把朝政交给了杨骏和他两个弟弟杨珧和杨济,杨氏三兄弟的权势达到了顶峰,时称“三杨”,杨骏时期的整个朝政状况,到了只知杨骏而不知司马炎的地步。

在司马炎死后,贾南风和杨骏的争锋,点燃了西晋之乱的烽火。

2.        立弱智太子司马衷

司马炎的原配杨艳生了三个儿子,司马轨、司马衷、司马柬。司马轨早死,司马衷却天生弱智,杨艳为了保护这个儿子,就坚持向司马炎吹枕头风,要求将司马衷立为太子,司马炎春秋鼎盛,并未将太子看得太重,再加之杨艳以“立长不立贤”为借口大闹,就立了司马衷为太子,后来曾一度要废掉司马衷,可是又见司马衷的儿子司马遹很聪明,想着司马衷之后有司马遹接班,就放弃了废司马衷的打算,他哪里想得到,身后的一切都掌握在贾南风手里,这个好苗子最终为他的继母贾南风所害,江山还是由着贾南风祸害。

3.        强诸王,弱群臣

司马炎为了司马氏江山永固,让自己的三儿子秦王司马柬都督关中,让五儿子楚王司马玮镇守襄阳、第十一儿子淮南王司马允镇守淮南,三个儿子各居一方,又让宗室司马佑掌握禁军,以为这样可以高枕无忧,可是当这些王为了争夺权力发生后来的八王之乱时,已经被边缘化的元勋老臣们只能干瞪眼帮不上忙,“群臣惶惑,计无所从。”

4.        坐看匈奴刘渊坐大,当除不除

曹操曾将汉朝时归附的南匈奴分为五部,将他们分而治之。

司马炎时期,这五部匈奴中出了一位成名人物刘渊,对刘渊的使用,朝廷内部开始出现了不同意见,最坚决的压制派代表人物是他的弟弟齐王司马攸,曾对武帝谏言:“陛下不除刘元海(刘渊),臣恐并州不得久宁。”武帝策略是搁置争议,对刘渊不用也不杀。

杨骏辅政时,更做了一个祸国殃民的动作,任命刘渊为五部的大都督,将五部全部统归刘渊管理。刘渊统辖五部后,立刻自立大单于,这样一来,被分而治之的匈奴五部已经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统一的匈奴。

这个统一的匈奴政权,很快就撼动了晋国的根本,引来了西晋灭国,五服乱华和后续数百年的南北分治。




江南熊猫

江南熊猫

悦读文史,我是子彧。

简而言之,西晋开国时,士族门阀权力就很大,而司马炎不能解决这一问题,反而使这种趋势得到加强。在无法解决士族垄断的问题的情况下,司马炎大肆分封宗室,希望他们崛起与士族达到新的政治平衡。


然而,司马炎死后,外戚、士族、宗室相互倾轧,平衡被打破,反而加快了内耗的速度,酿成了八王之乱的惨相,这才导致了五胡的趁虚而入。

一、西晋开国的畸形政治局面

我国历史上,王朝开国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白手起家,推翻原有的统治阶层,在帝国的废墟上重建一个新帝国;第二种是借壳上市,利用合法的手续从上一任帝国的手上取得统治权,成为这个帝国的主宰。

第一种模式的优势是可以取得一个相对团结、清明的政治局面,但劣势是反对的人很多,要成功很难;第二种模式恰恰相反,在获得了权力之后,走个形式相对容易,但劣势也十分明显,如果不做出巨大的改革,那么原来帝国的存在的弊端也会越来越大,最终导致帝国的吸血虫越来越多而发展越来越难。

显然,西晋的开国属于第二种模式,最要命的是,西晋的改革阻力是最大的。

在这里,子彧要为司马炎澄清一下,司马炎算不得优秀的帝王,但也不是草包庸才。受禅之后,司马炎执政前期,为了帝国的繁荣,在政治制度、民生经济(比如户调式)、军政、法律(比如泰始律)方面也做了不少的改革和创新,希望把帝国带上一个强盛的道路。

然而,西晋帝国改革的阻力,应该是历朝开国最大的,而这个阻力来自于两个方面:

其一,日益强大的世家大族。世家大族发源于西汉中后期,在东汉初年已经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社会群体了,光武帝时的“度田”没能彻底贯彻,随着东汉帝国的没落,他们有了更加优良的发育土壤。三国枭雄纷纷打压士族,到了曹丕这里,却不得不制定九品官人法来换取他的合法禅位,可见当时世家大族的地位已经到了什么程度。

西晋帝国的皇位由曹魏而来,自然也继承了这些政治遗产。因此一开始,西晋帝国面对的就是极其强大的世家大族们,还有他们能帮助他们合法发展的九品官人法的升迁制度。这种情况温和的政治改革根本不能动摇他们在帝国内部的地位。

其二,两代帝王的正统性不足。如果西晋帝国是依靠军队起家的,倒也可以血腥的方式打压世家大族,然而司马家本来凭借政变上台,势必要争取世家大族的合作;而司马昭、司马炎两代帝王又都有正统上的瑕疵:司马昭的执政地位继承自其兄司马师,且生前曾说要把大位还给司马师后裔;而司马炎却是司马昭嫡子,而当时过继给司马师的兄弟司马攸尚在人间。不仅如此,司马炎、司马昭继承于制度已经向对完善的盘子,司马炎即位多年,都没有与之匹配的名声威望来支撑他做一些激进的改革。

为了增加世家大族的认可,司马氏家族地位的每一次提升,都必然要以给予世家大族一些政治特权为代价。到了司马炎称帝后,世家大族已经隐隐然从皇权之侧挖掉了很大一块蛋糕。

而这两方面的阻力结合在一起,最终导致了西晋皇权不振、世家大族权力越来越大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在当时一些著名的事件中,都显示出了这个趋势,比如王恺与石崇斗富事件、贾充督军西北任命的失败、贾南风太子妃的上位和废黜失败等等。

因此,西晋开国不久就陷入了世家大族权力过大、皇权不振的畸形政治形态。

对于这些问题,司马炎并不是没有看到,也想要解决,比如他对一些寒门官员(比如张华)的任用及宽容,也曾想要改善士族垄断帝国朝堂的现象。

二、司马炎的解决办法

司马炎本来不得不对世家大族采取怀柔的政策,现在为了帝国的平衡,也要采取宽容的政策来对待一些寒门官员,这样司马炎就从一个开国皇帝变成了一个好好先生。司马炎明白这样下去是不行的,提拔个别寒门官员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因此,司马炎也在积极寻找别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那么,司马炎找到的办法是什么呢?

答案是,分封宗王,达到新的政治平衡。

司马炎的分封宗王政策被认为是走了曹魏宗室无力的老路,然而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其中有世家大族的力量。正是因为大多数世家大族选择了与司马氏合作,曹魏才无力反抗的。而现在世家大族的力量更加强大,那么要对抗他们,也必须分封更加强有力的宗藩来拱卫皇室。

虽然这一政策被后世广泛批评,但这是司马炎觉得能想到又能做到的最好的办法了。

早在泰始元年,司马炎就分封叔祖父(司马孚)、叔父、伯父、兄弟、堂兄弟等27人为宗王。

等到武帝诸子长大后,最迟在太康十年(289年),武帝诸子全部封王。除了即位为帝的惠帝司马衷、早夭并且除国的司马景、司马衹、司马宪、司马该、司马谟、司马恢,加上后来成为晋怀帝的司马炽,在晋武帝司马炎死的时候,武帝一脉大约留下了11个王国。

杨元后生毗陵悼王轨、惠帝、秦献王柬。审美人生城阳怀王景、楚隐王玮、长沙厉王乂。徐才人生城阳殇王宪。匮才人生东海冲王祗。赵才人生始平哀王裕。赵美人生代哀王演。李夫人生淮南忠壮王允、吴孝王晏。庄保林生新都怀王该。陈美人生清河康王遐。诸姬生汝阴哀王谟。程才人生成都王颖。王才人生孝怀帝。杨悼后生渤海殇王恢。余八子不显母氏,并早夭,又无封国及追谥。-晋书·武帝纪

虽然历朝皇子们大多封王,但是如此滥觞的王爵也是不多见的。然而,还不止如此,因为武帝还赋予了宗王们诸多特权。

首先,诸王的封邑十分巨大,比如秦王司马柬封邑多达十万户;其次,司马炎将王国分为大国、次国、小国,他们拥有不同数量的护卫军队;最重要的是,司马炎晚年给予了他们专镇地方的权力,比如用秦王柬都督关中,楚王玮都督荆州,淮南王允都督江、扬二州,汝南王亮出镇许昌。这意外着他们可以合法调动当地的驻军。这一点使得诸王的军政权力十分巨大。

为了帝国的传承,在分封及管理王室这件事上,司马炎几乎花了一生的时间。虽然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士族的问题,但也并不像许多人认为的无脑的政策。

西晋衰落的问题,也并不是一个广封宗室的问题可以说得过去。宗王们最多算一根引线,而真正的火药,司马炎对后事的安排。

三、三方混战

公元290年,55岁的司马炎已经看到了生命的终点,然而他身后的帝国,却远远不能让他放心。

太子司马衷的执政能力有目共睹,想要凭借他来管理好这个帝国一点也不现实,但司马炎还是坚持以司马衷为帝国的继承人。

因此,为了晋帝国能够平稳的过渡到孙子司马遹的手上,司马炎做了三个方面的政治安排。

其一,为司马衷赢得士族的拥护。既然搬不倒士族,那么只能赢得他们的支持。司马炎坚持为司马衷迎娶了贾充的丑女儿贾南风,而不是卫瓘温婉贤淑的女儿卫氏,不是因为其他,只是因为贾氏和他背后士族联盟的政治实力。而后废贾风波中,贾氏的力量和立场得到了证实。

其二,母族杨氏的拥护。司马衷之母是司马炎挚爱的皇后杨艳。杨艳死,司马炎又立其族妹杨芷为皇后。司马炎又以杨芷之父杨骏为车骑将军,宠幸无比。杨氏曾是东汉四世三公的大族,在曹操时代遭到削弱。现在重新提拔他们,司马炎相信,他们一定会感恩戴德,忠心辅佐出自杨氏所生的司马衷。

加上前面的司马氏宗王们,司马炎做了三方安排,分别代表了外戚(杨氏)、士族(贾氏)、宗室(司马诸王)。这其中,杨氏和贾氏的权力来自于司马衷,而诸王又是司马衷的兄弟叔伯,司马炎的政治平衡是,外戚、士族、宗王三方只能辅佐司马衷,同时又相互掣肘,不至于一家独大,司马家的政权也就稳固了。

然而,司马炎失算的不只是杨骏,而贾南风是一个更加疯狂的人。

司马炎死后,杨骏迅速作威作福,既想要把政权牢牢的掌握在手里,又没有威望和能力镇抚群臣。而皇后贾南风抓住了这个机会,利用楚王司马玮扳倒了杨骏。

贾南风在朝政上倒还勉强合格,但对于权力的欲望却使她变得疯狂,先杀了太后杨芷,又杀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司马家的诸王开始感到了巨大的不安。

终于,在贾南风向太子司马遹下手时,赵王司马伦(司马昭幼弟)下手了。然而,司马伦的才能更加不足以掌控朝政,终于,拥有专镇地方的司马诸王开启了一轮又一轮的血腥屠杀。中央政府官员换了一批又一批,最后终于连皇帝也换掉了。

杨骏和贾南风一个比一个疯狂,终于迎来了血腥的八王之乱,而八王之乱洗空了东晋政府的朝堂。

四、彻底崩塌的华夏

如果说八王之乱洗空了朝堂的话,士族的腐败和清流的流行,则挖空了帝国的中层墙角。

早在司马昭时期,由于连续的政治高压和频繁的朝堂变局,许多士大夫开启了远离朝堂、融入江湖的模式,逐渐发展成为“清流”,简而言之就是,寄情山水,不问朝政。

而同时,到了晋武帝时期,官吏和士大夫奢靡成性,不理世事。在晋武帝朝曾任三公之位的何曾,面对子弟们的浮华之风,曾生气的说他们早晚会败掉家业,然而他自己同样奢侈腐败,尸位素餐。

面对这样的西晋帝国,终于有人看到了机会,这个人就是匈奴刘渊。早在晋武帝时期,西晋允许五胡内迁,匈奴、鲜卑、羯族、氐族等少数民族大量活跃于长城以内,甚至于长安附近的扶风等郡县。这样,华夏在面对五胡的时候,首先没有了地理的阻挡,其次也深刻了解学习了中原文化。于是,进化后的五胡迅速将掏空了的西晋帝国打翻在地,华夏彻底崩塌了。

总的来说,司马炎为了防备士族势力的继续扩大,广封宗王;又为了保护司马衷的地位,一手安排了贾氏和杨氏组合;同时对五胡内迁没有加以防备和融合。前两个方面掏空了西晋的实力,而后一个安排为晋室安排好了掘墓人。

在始作俑者杨骏的怂恿之下,闻到了血腥气的贾氏、司马诸王、五胡先后发难,西晋终于彻底倒下了。

悦读文史,我是子彧。期待你的关注。

埋個寶

埋個寶

感谢邀请,这个问题主要与司马炎当政后,所实行的一系列错误的内外政策有关。司马炎的谥号是晋武帝,他对于国家的贡献也就止步于一个“武”字。统一全国后,他的一系列内外政策实在让人不敢恭维,这也致使晋朝在统一全国之后急速崩溃,以至于酿成永嘉之乱。他的错误政策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西晋社会的真正主宰者已经变成了世家大族,但是司马炎的政策当中体现不出对于世家大族的强力支持和倒向。须知,在实行九品中正制之后,大中正掌握了人才的流动准则,实际上也就是掌握了完整的人事组织工作,这就对于世家大族攫取社会力量提供了非常强大的助力。可是,司马炎在国家的大政方针中缺乏对于世家大族的团结,所以吸引不到他们的支持,国家在面临危难时自然也就不会有人挺身而出。

2、无论是分封制还是郡县制都是各有利弊的,理论上来说这两种方案都可以把国家带入正常的发展轨道,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可是,司马炎对于前代的各种制度的掌握不够纯熟。汉代进行分封但不是随意滥封,内在有许多的考量和设计。首先中央必须要留有足够的地盘和势力。第二,是各路险关要隘和军事重镇不能滥封。第三,国家对于诸侯国的控制要强而有力。可是,司马炎这三点都没有做到。他首先没有理清楚司马家族内部复杂的血缘关系,使得诸侯王中有司马炎的叔爷辈(司马孚等),有司马炎的叔父辈(司马伦等),有司马炎的堂兄弟辈(齐王司马囧等),也有司马炎的子侄辈(成都王司马颖等)四代同堂的皇族就使得中央很难在血缘宗族上压制地方诸侯王。而且大肆胡乱分封诸王。成都地区本来就是蜀汉旧都,易守难攻,土地肥沃。在汉初,高祖就把它划入到了天子自有的领地当中。可是,司马炎把这里也分封了出去,结果成都王司马颖也成为了八王之乱中的一位,最后身死。

3、司马炎定都洛阳,放弃了关中坚固的防御体系。从西晋的分封看来,皇帝几乎就是被诸侯王重重包围,洛阳虽然繁华可是却没有有效的险关要隘进行防守,属于是四战之地,加上土地平坦开阔,骑兵甚至可以在很快的速度下直攻洛阳。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其实早已危如累卵,只等待一个火星引燃这个火药桶。

小凤梨爱小菠萝

小凤梨爱小菠萝

东汉通货紧缩的财政经济新朝末年,王莽曾进行币制改革,收集了天下黄金,共有60匮,一匮为1万斤。可是,到了东汉时期,黄金使用的总数量能够见之于记载的,不过数万金,也就是东汉末年董卓最后藏到了郿邬的黄金数量。根据三国志.魏志.董卓传所记载,总数也只有两三万斤而已。

黄金的数量如此,青铜铸币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在汉桓帝永寿三年,也就是公元157年,曾经有大臣上书说:“民以货轻钱薄致贫,宜改铸大钱。”桓帝命令百官商议,孝廉刘陶表示反对,皇帝竟然因此不铸钱。

这些情况,都说明由于东汉一朝深刻的社会经济危机,商品货币关系的规模大大缩小了,产生了通货紧缩。追及根源,主要原因是东汉王朝末年,因为战乱而带来的生产力的破坏,农业趋于衰落,而依附于农业的手工业也因为农民缺乏购买力,也随之衰落了。商业停滞,人口减少。

自春秋战国以来,从王侯的营垒基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日益丧失了其曾经有过的政治经济中心的功能。此后,在中国境内,特别是黄河流域涌现出了无数的壁垒,住在这些壁垒里的,都是地方豪强等地方封建贵族。他们的经济与社会势力大大加强,地方实权也因此分散在这些地方封建贵族的手里。

西晋分封失策

因为西汉时的“七国之乱”,有汉一代致力于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本来曹魏继承汉朝以来的削弱诸侯王的趋势,因循汉制,但均为虚封。因此,地方上宗室无力屏藩,一旦中央势力转移,政权亦随之转入他人之手。

在曹魏时,司马朗就曾建议恢复五等爵制。这种制度是符合当时世家大族,尤其是经过武装过程之后的世家大族的要求的。他们建立起的庄园经济之后,就想用旧的五等封建制披在新的封建制之上,经过名正言顺的的法定程序来承认他们小王国的独立主权和新的主佃依附关系的合法性。这种政治理想在司马氏掌握政权后就见诸实行了。

司马炎做了皇帝后,惩戒曹魏以孤立而亡,在泰始元年大封同姓诸王,使相互维制。西晋分封计有57王,邑2万户为大国,有兵5000人。邑1万户为次国,有兵3000人。邑5000户为小国,有兵1500人。

晋武帝分封宗室,虽然没有裂土,只享租税,可是他担心汉末以来地方权势太大,因此,他让这些宗室诸王出专方面,授予了军政大权,委任一方统治。本来,如果朝廷在地方有足够的武力也不会有什么问题。可是,在平灭吴国之后,晋朝削减武库,大郡只置武吏100人,小郡50人。如此弱小规模的武备,显然不能阻挡这些宗室王爷,也不能阻挡那些南下的胡人。

王朝末世

晋朝成立初期,司马炎尚且崇尚节俭,待到统一以后,就开始自我放纵了,国家大行奢侈之风,也因此加大了对贫苦百姓的剥削,使得西晋初期的繁荣景象昙花一现。

统治阶级内部,由于权利分配的问题,在晋武帝去世后,接连爆发了政变,贾后专政,使得西晋皇室大宗无人继承,且惹得四方王爷起兵讨伐。贾后败死,王爷们鏖兵中原,西晋核心腹地因为战火一片狼藉,民生更加凋敝。

中原混乱,胡人趁机起兵,西晋地方武备不修,无法抵挡,中央政权因此失去对全国的掌控,各地邬堡纷纷闭寨自守,中原地区重新陷入汉末乱世的景象。

此后的南北朝时期,中国大地到处都是邬堡,庄园经济成为主流,地方贵族的势力再度膨胀,乃至于不管何种政权都要承认庄园主的既成政治及经济利益,中央集权因此衰弱,国家缺少对抗少数民族组装的经济、军事实力,在对外作战中逐渐趋于保守,因此就显得衰落了。

Sandy博扬

Sandy博扬

西晋王朝结束了东汉末年三国割据的局面,使中华大地走向了一统,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对司马家族给予肯定,但是西晋王朝却并没有长治久安,西晋王朝也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的短命王朝之一,从司马炎建国到西晋灭亡,仅仅存世51年,50年的光景对于一个人而言已经很漫长了,可对于一个王朝来讲却非常短暂。

西晋王朝的历史同样也有其隐晦而不愿被提起的地方,西晋灭亡后随即进入了一个“乱世”就是“东晋十六国”时期,也称这段灰暗的的日子为“五胡乱华”时期,那么为什么司马炎刚刚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区区几十年光景就迅速衰落呢?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一、西晋开国实行“分封制”,这是大一统王朝的巨大隐患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统一六国,他是第一个建立封建“大一统”王朝的人,他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采取了各项措施用来加强中央集权,他设定了统一的“度量衡”、货币等等,他的这些措施为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巩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推动了时代的进步,他“废分封,行郡县”改变了国家曾经的割据局面,为后世“大一统”思想奠定了基础。

自从我国进入了封建社会后,但凡实行“分封制”的王朝都会在时间的推移下,饱受这种制度的伤害,西汉开国刘邦大肆分封宗室为诸侯王,结果就引发了“七国之乱”,后来汉武帝施行“推恩令”才逐步将这个隐患解除。

这“前车之鉴”都在西晋前面摆着,可是西晋王朝却没有吸取经验,司马家族建立西晋王朝后,施行“分封制”的本质其实和汉高祖刘邦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为了拱卫皇室,但是相对于西汉时期的分封,在西晋时期有略有不同,西汉初期的封国都是享有高度自治权的,俨然是独立的体系,而西晋时期司马家族的诸王不但拥有自己的领地、军队、官员,大多还可以在西晋中央部门任职,或居高位,或镇守一方,所以说西晋的诸王关系很乱,这就容易造成很大的隐患,本来是为了加强皇室而实行分封,却最终成为了最大的隐患。

西晋立国后仅晋武帝司马炎就一共分封了57为诸侯王和500多位公侯,这场分封在根本上是于封建王朝大一统思想背道而驰的,所以必然会导致失败,最终也成为了西晋王朝衰败的“导火索”。

西晋王朝建立“分封制”其实也是基于司马家族对于曹魏政权覆亡的一个总结,司马家族认为曹魏政权宗室力量薄弱,所以为了拱卫皇室,就实行宗室分封,可是既然分封了,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将“分封”理解成“分裂的前兆”呢?笔者认为是可以的,封国以自己的领地为基础,诸侯王和公侯们有着自己独立的军政大权,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经济独立,力量壮大,终究会成为威胁皇权的一方割据,而成为割据与中央形成对抗之后,中央便不好控制局面,从而放松对封国的管理,甚至失去统治权,再当“利益分配不均”之后,便会产生动乱,每个封国都会因为实力的壮大而觊觎一些新的企图,最终西晋皇室会“自食其果”,为“分封制”的恶果买单。

二、旧势力更迭王朝,没有对前朝进行翻云覆雨的更迭,就注定会衰落

西晋王朝的建立其实就是司马家族和曹魏家族旧势力政治斗争的结果,我们可以细想,中国大一统时期的封建王朝,时间长远的都是经历过底层人民大规模的反抗过程,比如推翻暴秦、元末大起义,甚至说明朝的灭亡也是源于农民起义,只不过满洲人捡了个大便宜罢了。

没有经历大起义的王朝更迭,就相当于没有给新的社会换血,因为无论谁坐天下,底层的老百姓依然没有改变自己的现状,所以社会矛盾没有解决,就注定还会衰落。

三、西晋王朝继承了曹魏的“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导致了门阀士族势力过于强大,而滋生腐败,奢靡之风严重

曹魏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发展的,但是这项制度却将很多人拒之门外,司马家族本身就出身高贵,所以他们在取得天下之后必然要获得门阀士族的支持,而继续施行“九品中正制”就是获得支持最好的办法。

以血统、出身决定选官的制度,注定圈子范围太小,而选来选去都是这些人,这就使得门阀士族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天下官员大部分都出自士族阶级,本身就自身条件优良的士族子弟虽然存在一部分贤良之士,但是大部分都是奢靡自在之人,所以西晋官场的风气也尽是奢靡之风。

当然如果奢靡之风是可以禁止改善的,这就需要当权者做好榜样,可是西晋的统治者们却不励精图治,反而自己带头沉迷奢侈享乐的生活,而带来的后果就是“上行下效”,到了西晋后期,全国上下奢靡之风弥漫,道德纲纪败坏。

总结:

任何一个王朝的覆亡都不会是一个原因而造成的,西晋也是如此,“分封制”的行为不符合历史潮流,是逆行而为,所以必然会种下祸根。

而继续推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造成了门阀士族势力过于强大,而负责选官的人到了后期都会因个人喜好而大搞任人唯亲的行为,这种只看出身不论德才的选官制度终将会将这个本已经腐烂透顶的王朝推入火坑。

奢侈糜烂之风在西晋愈演愈烈,底层老百姓就是他们最大的买单者,社会矛盾激化,最终也会成为矛盾的爆发点。

而西晋时期扭曲的社会价值观也终将是这个王朝灭亡的加速器。

本回答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要减肥的熊酱

要减肥的熊酱

司马炎篡魏公元265年,把持曹魏大权的司马昭病死,由嫡长子司马炎袭晋王、丞相爵位,继续掌控曹魏实权。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始,司马氏祖孙三代已经成为曹魏的实际掌权者接近30年了,乃至于朝野上下只知有晋王,不知有魏皇帝了。在司马昭的主导下,魏国于公元263年发兵灭掉了蜀汉,司马氏家族从幕后走向前台的时机已经成熟。

265年12月,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准备,司马炎效仿曹丕代汉的套路,开始了登基称帝的步伐。魏国末帝曹奂在司马炎心腹贾充、裴秀等人的逼迫下,“自愿”禅位,司马炎按照历代封禅“三辞三让”的规矩,假惺惺的推让了三次以后,才“勉强”接受了曹魏最后一个皇帝曹奂的禅让,封曹奂为陈留王,改国号晋,改元泰始元年,由魏武帝曹操亲手创建的魏国名实俱亡。司马炎是为晋武帝。

司马炎建立晋国(西晋),用的是45年前曹丕篡汉时的相同方法,历史惊人的相似,同时也宣 告了刀光剑影、杀伐不断的三国时期正式落幕。

行怀柔之策,“无为”而治

上位初期的司马炎心里并不轻松。他十分清楚,自己虽然已经正式即皇帝位,但危机仍在。从内部看,当年祖父司马懿为了给司马氏篡权铺平道路,在发动“高平陵事变”后曾对以曹爽为首的曹魏宗室以及附属势力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屠杀,此事给人们造成的心理阴影至今仍然挥之难去;从外部看,蜀汉虽已被平定,但盘踞江东的东吴仍在,虽说此时的东吴在暴君孙皓的统治下已经日益衰弱,已不足以与西晋相抗衡,但毕竟也是一个不小的威胁。各种内忧外患告诉司马炎,要想夯实政权,进而完成吞并东吴,统一中国的大业,首先必须巩固晋国统治阶层内部的凝聚力,而要达到这一政治目的,首先必须采取怀柔之策。

为此,司马昭在即位的当天,即下诏使已成陈留王的曹奂可保留天子旌旗,奉魏正朔,一切祭祀礼乐制度皆如以往,上书不称臣。同时又赐蜀汉末帝安乐公刘禅的一个儿子为驸马都尉。次年又解除了对汉室后裔的禁锢。这样做不但缓和了内部矛盾,消弭了隐患,尤其是从根本上消除了曹魏余孽心理上的恐惧,而且还安定了已被征服的蜀汉人心,进而赢得了吴国人的好感,为最终平定东吴赢得了战略主动权。

晋书·武帝纪记载,泰始四年(268),武帝司马炎下诏并明确指出:“为永葆我大晋江山,现以无为之法作为统领万国的核心”。同年,又向各郡国(诸侯)颁下五条诏书:“一曰正身,二曰勤百姓,三曰抚孤寡,四曰敦本息末,五曰去人事”。司马炎为安定人心,恢复国力,以比较宽松开放、节俭务实的建国方针治国理政,使西晋很快从艰辛、战乱的环境中摆脱出来,逐渐变得民殷国富,为吞并东吴、统一天下打下牢固基础,无为与宽松成了西晋初期的治国方略与立国精神。

灭吴之战:金陵王气黯然收

就在西晋蒸蒸日上之时,此时的吴国已经经历了几次大的内部动乱,国力日衰,最后上台的吴主是以荒淫残暴著称的孙皓,他凶狠暴虐,用刑严酷,令人发指,如将人灌醉后诱使其说真话,然后定罪,剥脸皮,挖眼,断足,无所不用其极 。彼时的东吴,面对杀人如麻的暴君孙皓,朝野人人自危,噤若寒蝉。在这种形势下,孙皓的昏庸残暴反而衬托出司马炎的开明睿智,部分东吴官员开始向晋国寻求庇护,不断有将领率部倒戈,渡江投降西晋。司马炎知道,东吴虽衰落,却已立国数十年,实力仍不容小觑,是个不容轻视的对手。因此,在朝野灭吴呼声日益高涨时,司马炎始终没有轻易许诺开战,而是默默做着各项繁杂的准备工作。一直到泰始六年(270),晋武帝司马炎才派大将羊祜到晋吴交界的荆州进行灭吴前的最后准备事项。

咸宁四年(277),在水陆晋军的大举进攻下,龟缩在吴都建业(今南京)城中的孙皓成了瓮中之鳖,他命游击将军张象率水军抵御,谁知张象早就没了抵抗之心,一出城便被晋军击溃,无奈竖起了降旗,作了晋军俘虏。

在“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的情况下,已成孤家寡人的孙皓只得素车白马,光着身子自缚投降西晋龙骧将军王濬,至此,东吴的40余郡,300余县,230余万人口全部划入晋国的的版图。立国60年的东吴,至此灰飞烟灭。

蜕变:由明君转为昏君

外患已消除,国家已统一,司马炎便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奖励农耕,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上来。史载,到太康三年(280),西晋已有371万户,灭吴时(277)仅有240余万户,仅两、三年功夫便增加130余万户,可见人口增加的速度极快,由此可以想象彼时全国人口总数也是相当可观的。在朝廷的激励下,全国的田亩总数也在不断增长,农业的增长刺激着经济的繁盛,“占田制” 的实施对提高民众的生产积极性,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从泰康年间的繁荣便可管窥一豹。

从忧患的岁月走进和平安乐的日子,晋武帝司马炎对大一统的局面感到满足与陶醉,从此一直进取的脚步变得愈发迟缓,其奋斗的生命之船也随之搁浅了。

晋武帝本人是继承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代的基业而篡魏称帝的,虽然他上位前期还算励精图治,但历史对他的总体评价并非雄才大略的英明之君,尤其是灭吴后,素以简约清廉自诩的司马炎,在生活上变得日益骄奢淫逸起来,时间不长,他就完全成了一个被物欲、色欲所主宰的昏君。他在位中后期,生活荒淫无度,不理政事。他还解除了州郡的地方武装、大肆分封宗室、无法妥善处理北方游牧民族大举内迁、控制不了宗王以及各州郡拥兵割据的种种问题,种下了日后“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的祸根。

司马炎最大的特点是极度好色,史载他曾“染指逾万富娥”。他后宫嫔妃无数、佳丽如云,生了25个儿子,但他选定的接班人司马衷却是一个白痴,当年还未立储时,就有大臣谏阻说“此座可惜”,但司马炎爱子心切,看不出司马衷的真弱智,还是坚持让这个痴呆儿继承了自己的帝位。结果他死后,诸子以及兄弟侄儿们同室操戈、相互残杀多年,经过长达八年的“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国都洛阳、长安相继沦陷,两任皇帝以及众多宗室亲贵被俘虏、遭诛杀,除了漏网之鱼司马睿,司马氏集团的子孙几乎被斩尽杀绝。有史家评论,当年司马懿发动政变后诛杀曹家数百口男女,连出嫁的女儿也不放过,如今自己的后裔也被别人灭族。天日昭昭,报应不爽!

从公元265年司马炎篡魏建晋,到公元316年晋愍帝出降,西晋仅仅经过51年就迅速房倒屋塌了。很明显,一个被腐朽堕落的世族集团统治的国家,只代表世家巨族的利益,必被大多数人所抛弃。在内讧不断、外敌入侵的双重打击下,西晋迅速由盛转衰,最后又迅速倾覆,这是历史的必然。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

一根游条

一根游条

司马炎对历史教训的错误学习,导致了西晋的迅速衰弱。

盛世危机

280年,晋灭吴,天下归一。

可是,表面的盛世之下,却暗藏了深刻的危机。

1、军事力量衰退。

灭吴前一年,司马炎刚刚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平定了凉州的秃发树极能之乱。

这一仗,打了九年!西晋数次受挫,凉州一度沦陷!

曹魏时期,不管是曹操、曹彰,还是田豫、秦朗,曹魏都能毫无悬念地迅速击败北方少数民族叛乱!

可见,中原王朝此时对少数民族的战力优势正在急剧衰退!

2、宗王都督引发的内讧隐患。

司马家是靠政变夺权的。他们与地方都督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

一些拥曹的地方势力就不必说了,淮南三叛,打得天翻地覆。

即使是钟会这种司马家的亲信,一旦获得机会,也险些造反!

为了稳固统治,从司马昭时期开始,就把司马家子弟派到一些重要地区出任都督。

这种布局,在司马家篡位之前,是靠谱的。

可是,随着司马炎称帝,这些宗王就成为晋朝中央政府的隐患。

3、士族垄断高官,迅速腐化。

士族的权力,自东汉时期就不断坐大。

在汉末乱局中,袁绍、袁术,甚至马超都是世代公卿,在中央、地方影响力巨大,成为不稳定因素。

曹魏建立后,实行九品中正制。由于高门士族长期把持中正一职,品评时的高品全部成了高门士族。

由此,九品中正制由国家选拔人才的方式,沦为士族垄断高官的工具。

军力衰退、宗王都督、高官阶层固化,哪一样都要命!

因此,司马炎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这些隐患,才可能赢得长治久安!

可是,司马炎错误地吸取了历史教训,不仅没有控制这些危机,反而给这些危机添油加火,将自己的王朝推向深渊!

司马炎的失误:

1、军事调整上的不合时宜。

司马炎认为:东汉的四分五裂,就在于州牧、刺史权大。

因此,司马炎决定罢州郡兵,实行刺史不领兵,军民分制的政策。

司马炎的总结是到位的,但实施手段却不合时宜。

(1)、削弱了国防力量。

前文提到:秃发树机能之乱时,司马炎数战不利。后来,司马炎依靠马隆临时的募兵取胜。

当时,大臣就说:六军既众,州郡兵多,但当用之,不宜横设赏募以乱常典。

既然“六军既众,州郡兵多”都不镇不住场子,为何却反而要裁撤州郡兵呢?

(2)、助力了胡羌崛起。

由于世兵战力衰落,州郡兵被裁,晋兵不够用。

因此,大晋开始流行起“发奴为兵”、“以羌胡为兵”。

如此,一方面,少数民族承担了繁重的兵役,不满晋朝统治,另一方面,他们原本的军事组织程度进一步提高,萌生了“问鼎中原”之心!

(3)、助力宗王坐大。

司马炎以刺史治政、都督领军。可是,他手下的都督都是宗王,政治地位优越!

同时,由于州郡兵势弱(后来恢复了州郡兵,但力量薄弱),当出现动乱时,连基本的治安都难以维系!

由此,宗王们后来轻易兼任都督、刺史,军政一把抓,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一方诸侯!

2、加大宗王在地方上的势力。

司马炎君臣认为:曹魏之所以被夺权,是因为皇权对宗族势力的过分打压。

司马炎一即位,就分封宗室二十七王,并让他们外出担任都督。

277年,司马炎又让诸王就国:

汝南王司马亮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豫州;赵王司马伦都督邺城;太原王司马辅都督并州;琅玡王司马伷都督徐州;扶风王司马骏都督雍州。

结局大家都知道了:八王之乱,司马家在一片血雨腥风中走向衰落;

3、优容士族,导致中央统治无力。

司马炎认识到:司马家本就是在大士族的支持上上位的。因此,他们进一步加强了士族的影响力。

这导致了3个恶果:

(1)、高官无能、腐化;

司马家篡位是“和平交接”,他们笼络的大士族,就是曹魏时期的故旧大臣、士家大族。

这些数不清是“官几代”的士族,并没有继承了他们前辈的才具,但在权力斗争上却变本加厉!而优越的生活,更使他们腐化堕落、攀比斗富!

这样一群人担任高官,国家怎么能太平呢?

(2)、继承人问题被绑架。

晋书上说,司马炎被贾南风蒙蔽,以为自己的儿子不傻。

您真的相信司马炎连自己嫡子的能力都搞不清楚吗?

其实,司马炎无非是被士族利益绑架了。

司马衷的母亲杨艳、妻子贾南风,都来自当时影响较大的大士族。

同时嫡长子继承制,也是当时士族们普遍公认、支持的继承方式。(不管是皇帝,还是士族,都怕后人兄弟不和,没了规矩!)

或许,在司马炎看来:只要有大士族的支持,司马衷能力弱一点也不怕吧!

不过,士族之间本就有利益冲突,再加上外面司马家的强宗,以一个能力弱的天子,如何镇得住场子呢?

(3)、危险人物崛起。

一些少数民族的贵族也融入到了士族圈子中。

以刘渊为例。

司马炎早已经看出刘渊是个危险人物,但却投鼠忌器,不敢加害。

另一方面,刘渊在士族圈子里如鱼得水,既获得了很高的名望,又获得了“造反”的机会!

乱世开启三部曲

终于,司马炎的错误,给乱世拉开了序幕。

1、皇权虚设,中央崩盘。

惠帝无能,他舅舅杨骏和老婆贾南风自然就是一山不容二老了。

贾南风拉司马玮入局,一起干掉了杨骏。

一番操作后,贾南风也扑街了。

司马炎寄予厚望的,能帮他傻儿子看家的杨、贾集体扑街,八王之乱开启了。

2、八王之乱,流民四起,晋室衰微。

(1)、八王之乱的过程不详述,总之,西晋的军队杀得差不多了;

(2)、流民四起。由于战乱,出现了大量流民,由于州郡兵弱小,无力有效管理、安抚;

(3)、内战与民变同时进行,晋朝狼烟四起,一片大乱。

3、西晋灭亡,北方大乱。

内乱进入白热化后,西晋诸王开始借用鲜卑、乌桓、匈奴的势力作战。

匈奴刘渊趁机起兵!

如此,匈奴、羯族等少数民族纷纷趁势而起!

西晋,扑街了!

当年,郭嘉提到:自桓、灵以来,政失于宽。

我认为:政失于宽,也同样是司马炎的错误!

当时,外有少数民族内附(尚未充分融合),内有士族豪强,再加上分散各地的宗王,天下的离心力非常强!

此时,正是需要一个外柔内刚的强力政府!

可是,司马炎却过于宽松。对士族优容,对宗王不加强控制,对少数民族不加安抚;反而通过各种政策强化离心力量,削弱集权力量!

最终,西晋王朝被各种离心力量五马分尸!

此后天下数百年的动乱,司马炎难辞其咎!

linlayla

linlayla

公元265年,司马昭去世。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继任晋王。同年年底,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晋朝建立,史称之为西晋,司马炎是为晋武帝。

司马炎建立西晋之时,并没有统一天下,当年南方的吴国还一直存在。280年,晋武帝司马炎派军队攻灭了吴国,再一次统一了中国。晋朝成为继秦朝之后,又一个完成统一的王朝。

西晋结束了分裂的局面之后,大家都以为晋朝会成为汉朝之后又一个统一强盛的封建大王朝。可惜的是,西晋的统一强盛并没有维持多久。司马炎建立西晋之后曾经一度励精图治,西晋出现了有名的“太康之治”。太康之治期间,西晋的国力大大增加,而且还统一了全国。如果晋武帝和西晋一直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的话,西晋说不定可以成为下一个汉朝。可惜的是西晋只是昙花一现,很快走向衰败!

司马炎建立了西晋,同时也为西晋灭亡买下了伏笔。

司马炎登基之初,尚且有一些贤君明主的气质。但是西晋统一之后,司马炎认为大敌已除,自己也建立功业,开始享乐。晋武帝后期,朝廷之上贪腐、腐化之风已经盛行。王恺和石崇公开斗富,一个用糖水洗锅,一个用蜡烛烧;一个用丝绸铺地四十里,一个用丝绸铺地五十里。晋武帝不仅不制止,反而私底下资助王恺。晋武帝参与斗富,更是引领了朝堂之上奢靡之风。西晋朝堂之上到处弥漫着奢侈、糜烂的风气。这种风气逐渐腐蚀了西晋的政治根基,西晋建立之初的积极向上的精气神至此全部被消耗殆尽。

司马炎本人也失去了此前积极进取的状态,开始变得享乐、贪婪、挥霍。司马炎更是将好色发展到了极致。史称:

多内宠,平吴后,复纳吴王孙皓宫人数千,自此掖庭殆将万人,而并宠者甚众,帝莫知所适,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使宴寝。

同姓诸侯王实力过于强大。

司马氏的权力来源于曹魏。司马氏之所以能够专权,和曹魏宗室实力不强有一定关系。魏晋时期,士族的力量已经开始壮大。司马氏能够夺权成功,靠的也是士族的力量。司马炎建立西晋之后,吸取了曹魏宗室力量过于薄弱的教训,同时为了对抗士族力量,有意识地加强同姓司马氏诸侯王的权力。

司马炎增强诸侯王的力量之后,又削减地方郡县的力量。史称:

“悉去州郡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

同姓诸侯王的实力增强,地方郡县力量较弱,两厢一对比诸侯王的实力更加增强。诸侯王掌握重兵,逐渐成为地方的实力派,逐渐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正是由于同姓诸侯王的力量过于强大,以至于威胁到了中央权力,所以后来才出现了八王之乱。

魏晋时期,士族的力量逐渐壮大。

司马氏和士族联合起来,控制了曹魏政权。司马氏取代了曹氏,士族的力量进一步壮大。司马氏本身也属于士族,司马氏和士族之间既有合作关系,也有对抗关系。司马氏希望将所有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士族则希望分割权力。西晋时期的士族力量已经成为影响朝局的重要力量,也是影响司马氏皇权的重要力量。士族力量不仅影响了西晋的朝局,还影响到了此后东晋和南朝的政局。东晋的建立依靠的是士族,但是士族也将东晋彻底架空。

司马炎没有选对储君。

司马炎根据嫡长子继承制选择立司马衷为皇太子。司马衷虽是嫡长子,却是一个智力有缺陷的人。司马衷不仅不适合做皇帝,甚至做一个正常人都有问题。司马炎虽然也曾经怀疑司马衷的能力,但还是被其他势力左右,最后也没能改立太子。司马衷当上皇帝之后,不仅不能治理国家,还特别惧怕皇后贾南风。

贾南风不仅相貌丑陋,而且是一个嫉妒心非常强的女人。司马衷当上皇帝之后,贾南风掌握了朝廷大全。贾南风在朝廷中排除异己,独掌大权。大权在握的贾南风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朝局更加昏暗。由于贾南风胡作非为,直接导致了“八王之乱”。贾南风也将西晋根基大大消耗。

气候变冷,少数民族内迁。

根据气象学家分析,4—5世纪期间全球范围内气候变冷。由于当时寒冷的气候,在整个亚欧大陆都出现了游牧民族南下的现象。欧洲出现了蛮族入侵,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晋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也不断南迁。西晋统治者对游牧民族南迁的严重性估计不足,最终导致大量游牧民族南下。两晋时期,我国出现了著名的五胡乱华。北方游牧民族利用西晋内耗的机会,不断南下。最终南下的匈奴贵族灭亡了西晋,成为西晋王朝的掘墓人。

其他原因。

此外,我们可能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秦朝王朝统一之后,仅仅维持了十四年;隋朝完成统一之后,仅仅维持了维持了二十九年;元朝完成统一之后,维持了八十九年;西晋完成统一之后,维持了三十六年。四个完成统一的封建王朝的寿命都不特别长。反倒是后继王朝的国祚相对较长。完成统一的王朝也要承担被统一地区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被统一地区的老百姓对新王朝的认同感也有一个过程。西晋从建立到统一,实际上灭亡了魏蜀吴三国,也承担三国遗留的一些问题,造成自己的政治负担。

西晋完成统一之后,并没有出现盛世,也没有出现另一个强盛的封建王朝。西晋的国祚也就是区区五十一年,完成统一的时间三十六年。西晋灭亡之后,国家再一次陷入混乱,开启了长达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局面。西晋也成为了我国古代存在感非常低的一个统一王朝。

家家

家家

世人都认为西晋衰落和灭亡的原因,是“八王之乱”和之后的“五胡乱华”。但这两个事件,都只是西晋衰落和灭亡的直接因素,不是根本原因,西晋的衰落和灭亡关键还是西晋王朝本身。

门阀制度的影响制约

东汉末年以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门阀制度,是曹魏也是西晋政权最大的弊端和隐患。各个地方的门阀世族,形成一个个巨大的利益集团,门生故吏遍布朝堂,各种势力盘根错节,不但掌握了大量的政治资源,同时还通过手中的政治资源,大量兼并和侵占土地,从而掌握大量的经济社会资源,社会影响力地巨大,严重威胁社会稳定和皇权的安全。

与门阀士族制度相配套的“九品中正”选人用人的制度,给门阀士族子弟升迁大开绿灯,将广大寒门子弟晋升进入朝堂为国家服务的道路完全堵死,完全没有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导致国家管理的人才凋零匮乏,没有活力和生机,暮气沉沉,很难开创一个新王朝的新气象。

分封制度的重大失误

西晋王朝是曹魏的晋王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定国号晋,建都洛阳。所以,西晋建立在曹魏政权之上,全盘接收曹魏所有政权组织结构,曹魏政权原有的种种政治弊端和政治隐患都遗留了下来,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门阀制度。作为西晋王朝的开国皇帝,司马炎非常担心其他的世家大族觊觎皇位,像他篡魏那样篡晋自立,夺取西晋的皇位。

于是司马炎以昏招治弊政,想到和采取的办法就是,大肆分封皇室成员,将国家的军队和经济尽可以地掌握在司马氏皇室自己人手中,以此来削弱门阀世族的势力以及对皇权的威胁。司马炎在篡位之初就大肆分封诸侯王,一共分封了十七个藩王,并且给予诸侯王前所未有的权力,允许诸侯王在自己的封国自行任命官吏,不需要通过朝廷;允许诸侯建立自己的军队。这样以来,各个诸侯国完全掌控自己国内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大权,拥有自己的军队,俨然成为了国中之国,中央政权对诸侯国的控制力严重弱化,这一失误成为后来“八王之乱”王室操戈最根本的原因。

开拓进取精神的缺乏

西晋王朝是篡魏而来,没有经历战争的洗礼和政权的动荡。平稳的权力交替,也意味着腐朽落后思想和行为的继承。因此,西晋王朝从开国之初,就没有改朝换代的新气象、新作为,从皇帝到大臣,都没励精图治、改革创新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奢靡腐败的现象非常突出,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

一是皇帝司马炎醉心于犬马声色,大肆扩充后宫,宫中妃嫔的人数一度达到一万余人,司马炎每天晚上乘坐羊车,任由羊车将其拉到哪个妃嫔居住的宫殿,就选择宠幸哪个妃嫔。二是大臣奢靡成风。朝中大臣以奢靡为荣,以比富斗富为时尚,在全社会形成了严重的奢靡之风。著名的事件就是“王石斗富”的历史典故,同是皇亲国戚羊琇、王恺、石崇等人斗富逞能,王恺用蚕丝作道路的帐幕,石崇就用锦缎作屏幕;王恺拿二尺多高的珊瑚树向石崇炫耀,石崇就拿出四尺高的珊瑚树回敬。朝廷以及全国上层阶级奢靡成风,消磨斗志、败坏朝纲、引发腐败,加重百姓的负担,激化阶级矛盾。

朝堂朋党盛行的现实危害

朋党,就是少数朝中大员,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利益集团,然后党同伐异,心中只有小集团的利益得失,没有国家的整体利益。西晋的朋党,在司马炎还没篡魏自立之前就开始形成,早期是侍中、尚书令、车骑将军贾充与荀凯、荀勖、冯紞相互结为朋党,朝中许多官员依附,党派众多庞杂。后期是皇后杨艳的父亲杨骏及其弟杨珧、杨济当权,结为一体,互相利用,排斥打击忠臣和贤臣。更为严重的问题是,作为皇帝的司马炎对朝中的朋党现象,睁只眼闭只眼,不闻不问,不管不顾,最终导致愈演愈烈,为之后的“八王之乱”埋下祸根。

皇帝智力不全引发皇位之争

西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炎,在选择继承人时,缺乏了应有的胸怀和胆识,最终选择了一个智力不健全的儿子司马衷继承皇位,即西晋惠帝。皇位,从来就是至高无上的权力象征,人人垂涎。如果坐在皇位上的人能力很强,则人人心服,万民归心,天下太平;如果坐在皇位上的人能力平平,甚至像晋惠帝司马衷这样的智力不健全者,比一个普通人的智商和能力都不如,那么自然就会让一帮不安本分的人,感觉有机可乘,蠢蠢欲动。这就是西晋王朝“皇后贾南风乱政”和“八王之乱”皇室成员互相征伐杀戮的根源所在。司马衷智力有问题,史书上有两个事例记载可以证明:一个是青蛙为谁而鸣。司马衷在皇家林园中散步,听到池塘里不时地传来青蛙“咕呱咕呱”的叫声,郑重其事地问随从,这青蛙这么辛苦地叫唱,到底是为公家叫还是为私人叫呢? 另一个是何不食肉糜?国家发生饥荒,饿死了很多老百姓,地方官员上报给朝廷,皇帝司马衷一脸的不解,问官员百姓饿肚子没粮食吃,为什么不去吃肉粥呢?(惠帝纪云:帝尝在华林园,闻虾蟆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私乎?”及天下慌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 )。


正是由于以上五个方面的原因,西晋王朝的皇位才传至第二代,就发生了“八王之乱”的惨剧,皇室诸王轮番上演争夺皇位大战,皇家血流成河,皇室成员自相残杀,将西晋王朝的实力耗尽、元气伤尽,自毁长城,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入侵敞开大门,“五胡乱华”最终将西晋王朝彻底葬送。

走遍天下

走遍天下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