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样评价苏轼?

提到的作品

[作品]苏轼传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是艺术上的全才和天才。苏轼的一生,起起伏伏,充满波折,但其为人豪迈,思想通达,人格独具魅力,倍受后人景仰。本书以苏轼诗词为基础,将其政治作为、文...

王水照

[作品]宋史

著名宋史专家陈振先生的重要学术成果。对宋朝这个中国历史积弱王朝的政治、军事等制度,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科举教育和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社会生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作了详尽而精确的论述,充分反映了当代宋史研...

陈振

[作品]邵氏闻见后录

《邵氏闻见后录》内容丰富,全书三十卷,或省称闻见后录,宋人邵博作。自序说撰写是书,系续其父邵伯温闻见录,故以后录名书。伯温书遂称「前录」以应之。其书成于绍兴二十七年(一一五七)。

邵博

最新跟帖
青箭

青箭

苏轼人生曾三起三落,每次他都能绝地重生。就像王石评价褚时健时所说,一个成功的人士不是在看他站到顶峰,而是从顶峰跌落之后的反弹力。苏轼用自己的行动向我们诠释了何谓反弹力。

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他写出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绝世名篇,并在文章中吟唱“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其中的潇洒、超然淡泊让人羡慕。尤其是赤壁赋结尾的“相与枕藉乎舟中,不是东方之既白”,更让人想穿越回到当年苏轼所在的赤壁,与赤壁一醉方休。


苏轼


丰五年三月,东坡到黄州东南三十里的沙湖,途中突然下雨,同行都很狼狈,唯苏轼气定神闲,悠然徐步,正如他在定风波中所写“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处在人生低谷的苏轼依然潇洒如初,并以此为乐。这又何尝不是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大智慧呢?

闲暇时,苏轼在黄州城东的一片空地上垦荒种植,以补贴家用,虽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但苏轼依然高兴得像个孩子,并自号“东坡居士”。

后来他又被召回朝廷,但他仍然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于是又自己要求被流放到杭州,来到杭州,苏轼疏通了西湖,并用淤泥建了著名的苏堤,成就了苏堤春晓的美丽。在杭州期间,喜欢吃肉的他亲自做了红烧肉送给当地的百姓,他做的红烧肉色泽光鲜,油而不腻,深受当地百姓的好评,百姓们称其为“东坡肉”,当然后来还有“东坡肘子”“东坡鱼”的佳话。

苏东坡1091年3月再次回到朝廷,1093年9月,太后驾崩,18岁的哲宗亲政后变本加厉打击元祜党人。苏轼的命运又变得风雨飘摇,先被降为定州太守,赶出京城,上任1个月又将其贬到遥远的惠州,在那里住了2年零6个月,又被贬到更远的儋州。


东坡印象的第一印象就是他的相貌。
在民间,流传着许多不同版本的苏轼画像,这些画像虽然千差万别,但有几个共同的突出特点:
第一,身材魁梧高大,有的画像着意突出表现其肩宽背阔、大腹便便;
第二,头戴高高的“子瞻帽”,浓眉大眼、鼻直口方;
第三,脸型长且宽阔,还有一部浓密威武的络腮大胡须;
第四,多数的画像都着意表现苏轼惬意的神情、潇洒的姿态。
问题是,这些流传于民间的苏轼画像是否符合他本人的相貌特征呢?
这需要从苏轼兄弟、朋友们以及后人的诗作、笔记中寻找相关的证据。
首先,论身材。苏轼曾说自己:“七尺顽躯走世尘,十围便腹贮天真。此中空洞浑无物,何止容君数百人。”说苏辙与他兄弟二人:“江边父老能说子,白须红颊如君长。”苏轼在给表弟的诗中,甚至提到了彼此在身材、头骨方面近似的遗传特征:“长身自昔传甥舅,寿骨遥知是弟兄。”
苏辙在恭贺兄长生日的诗中也说:“颀然仲与叔,耆老天所骘。”苏轼的朋友孔武仲在一篇赋中则这样描写苏轼的身材:“东坡居士壮长多难,而处乎江湖之滨……颀然八尺,皆知其为异人。”
其次,论面部特征。苏轼在传神记中说:“吾尝于灯下顾自见颊影,使人就壁模之,不作眉目,见者皆失笑,知其为吾也。目与颧颊似,余无不似者。”孔武仲在谒苏子瞻因寄一诗中则说他:“华严长者貌古奇,紫瞳烨烨双秀眉。”至于苏轼的脸型,大画家米芾有清晰的描述:“方瞳正碧貌如圭,六月相逢万里归。”(苏东坡挽诗五首其一)


六月相逢万里归


再次,论胡须。宋人邵博在《邵氏闻见后录》卷三十中记载了一则故事:
秦观与苏轼两人在一起闲谈,苏轼取笑秦观胡须太多。秦观与老师开玩笑说:“君子多乎哉!”这句话出自于论语·子罕。有人称赞孔子多才多艺,孔子回答说,我从小家境贫寒,所以学会了很多生活技能。但在孔子看来,君子的最高境界在于仁爱,而不在于掌握具体的技能。所以他自问:“君子多乎哉?”——君子需要这么多的技能吗?自答曰:“不多也”,不需要。秦观巧妙借用原话的谐音,成了“君子多‘胡’哉!”将字面意思转换成“胡须多的就是君子”。
苏轼多么聪明,他立即打趣地回答说:“小人樊须也!”这是论语·子路中孔子的一句话,原话是“小人哉,樊须也!”樊须是孔子的学生,他向孔子请教如何种田,孔子认为樊须只关心如何种田这一类具体的小事,不关心仁爱治国的大事,所以是小人,是没有智慧的人。苏轼也巧妙地借用谐音,转换成“小人‘繁’须也”,凡是胡须多的人都是小人。这虽然不过是个小小的文字游戏,却可以看出苏门师生间平易和谐的氛围,两位大文学家的广博学识与敏捷才思。这正是北宋文人士大夫的雅趣所在。当然,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从反面可以得出结论:苏轼并无繁须,只有少许胡须。


苏轼多么聪明

综合以上的材料,我们大体可以勾勒出苏轼的身材、面貌。苏轼与弟弟苏辙的身高大约都有七、八尺,这在古代算是比较高的身材了,从诗作中可以得知,高身材乃是苏家的遗传因素。苏轼腰围自然不会达到十围,但至少说明中老年后的他的确很有些发福了,头发虽然已经花白,面颊的颜色依然红润。他的脸型并不宽,而是天庭较方正下颌较尖圆的圭形。其中颧骨的特征最为明显,以至于投影在墙也能辨别出他的模样,颧骨既然如此突出,想必他的面颊是较为清瘦的。苏轼的眉毛并不浓重,但是挺秀而有英气,眼睛也不算很大,却炯炯有神。所以整体来看,苏轼的面部是比较清癯的形貌。至于胡须,按照他与秦观的对话,他不是络腮大胡子,也许就是较为稀疏的胡须,因此民间流传画像中胡须飘逸的景象是不存在的。

倔强的虎牙

倔强的虎牙

苏轼,其格局、文采、胸襟宋代第一,中国第二!(到清朝为止)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wanjin

wanjin

谢邀:我不敢评论,因为我不懂他的处境,人生有很多不了解,我不是有资格评论的人

爱在台风天

爱在台风天

吾初识东坡,正值豆蔻之年,悟其言,豪放不羁,悲中为乐,其人其境,无不使余泣然。其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于其身也而十年生死两茫茫,无处可话悲凉意,怆然也!平其一生,非乐不可,虽似不系之舟,笑过三州。 作众诗赋,吾独爱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前有李白对影成三人,后有东坡酒酹江月,每每思之,亦不叹息 于畔唱大江东去,于道言烟雨任平生,于雨笑又得浮生一日凉,其之境吾识为圣人也!恨不生逢君存时,僮仆也可沾清墨

享受阳光

享受阳光

苏东坡无论是在文学还是在政治方面取得的成就都是令人仰望的,他的一生是中国无数文人所向往的一生。苏东坡的性格是乐天达观随遇而安的,但有时又激烈固执。晚年时的苏东坡曾说过,假如他当初不是那么的孤高,不屑与小人为伍,一心外放的话,王安石变法时,或许他就可以从旁引导,让其循徐图之,也许就不会产生如此严重的后果,那么他所拯救的就不仅仅只是自己治内的百姓,而是全国的百姓了。但如果他真的改变,那么他就不再是苏东坡了。所以我们很庆幸苏东坡乐天达观、孤傲清高,并且可以坚持一生,因为正是这些优秀的品质让其在文学方面取得非常高的成就,留给今天的我们一篇篇不朽的绝唱。在苏东坡的一生中有六个女人对他十分重要,其中三个使他在政治斗争中得以保全,分别是任宗的皇后,英宗的皇后,神宗的皇后;另外三个则陪伴他照顾他的生活,分别是他的两任老婆:王弗,王闰之,和他的红颜知己及侍妾王朝云(电视剧版还有一个叫杨晓莲,系杜撰)。苏东坡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一生,他曾做过翰林学士(正三品,最高品阶为二品)到达仕途的顶点,落魄时也被贬到泥土里,流放到海南岛。但无论身处何方,他都可以坚持自己的政治立场,努力造福百姓,为百姓谋福利,因此他深受百姓爱戴,每到一处都有百姓夹道相迎,所以即使在人生最灰暗的时期,受政敌迫害,他依然可以过得很快乐,而且是人生越清苦,他就越快乐,所以人生不如意就读苏东坡,他身上的许多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在宋词里徜徉

在宋词里徜徉

每个人对于苏东坡喜爱的原因,可能各不相同,偶由衷的喜欢, 苏轼是个顾家的男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苏子有人情味,在经历了人生大坎坷之后,哪怕短暂的消沉,他也是“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这般的高古境界。然后依旧乐观面对人生,甚至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你没有理由不喜欢他,能他的文风是豪迈豪迈豁达的,但是我觉得在某些情况下,他也是比较的抑郁的,因为因为经过几段爱情经历吗?也会有一些感伤。苏轼的豪迈可谓贯通始终,他的文章十分洒脱,还用了个欧阳修都不清楚来处的典故,被问到后又坦荡地说不必知道出处,这份豪迈和勇气是尤为动人的,当即就让欧阳修对他刮目相看,说他这个人是才子,会读书用书,日后一定可以独步天下,可见欧阳修有一双慧眼,也可看出苏轼有多么出色。

2017-12-30

钟xixi

钟xixi

喜欢苏轼,最初是因为他诗词中所表达出的意境和对人生的认知、态度能够直抵我的内心,更为他的才学和他对人生通透的感悟深深的折服。他活的真实、洒脱、坦荡、豪放,他留给世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穿越千年,我遇见了最有趣的灵魂。

melli向前走

melli向前走

中国大文豪,

jjkokojj

jjkokojj

光照日月,万古流芳。

congwupiec

congwupiec

苏轼才华横溢,经天纬地,旷古未有。这评价高不高?

看看这些“成绩单”:

1.中国的词在苏轼手里名振天下。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我们仿佛还能听到,他站在长江边豪迈吟唱的情景。“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是怎样的情怀!

还有……

简直是不胜枚举!

2.中国的诗歌在苏轼手里经典不断。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宋代: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样的诗句简直是神来之笔。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他的诗,每一首都是经典!每一首都是神来之笔!

3.中国的散文在他手里彻底熟透了。

看过,听过苏轼前后赤壁赋的人,无不对他的才华惊叹不已。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窥探宇宙奥秘,思考人生的起起落落,在黄州的那个月夜,苏轼完成了他人生的华丽转身,成为历史定格的美好。

4.他的书法、绘画风格独特,自成一体,影响深远。@谈古论金

5.他的故事家喻户晓,无人不知。

东坡肉,河东狮吼太多太多。不说了,想了解他自己去看林语堂的《苏轼传》吧!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悟空问答 @历史人物志 @最爱历史 @麇子文史 @历史大学堂 @维维自媒体

毛毛_miaou

毛毛_miaou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视和提出国家文化与信息安全的的人。

本文就说说苏轼和高丽人在外交文化反间谍的斗争,这也算第一起国家文化安全的间谍故事了。

在唐朝时候,大量的外国留学生、遣唐使不仅能到中国学习各种文化典章制度,还能在唐朝担任职务,显示出博大的胸襟,这是因为当时唐朝太强大,几乎没有国家能与之匹敌。但是到了宋朝则不行了,原因是北方契丹发展起来,对北宋的构成一定威胁。

而当时宋朝政治开明,言论宽松,士大夫也轻谈国事,给宋的内政外交甚至对外军事行动造成诸多弊端。

例如元丰四年,北宋在与西夏军事上紧张对峙期间,布战阶段,朝廷内部一些涉密官员居然把作战意图已经泄露给亲朋,最后导致于边境地区普通军民都知道了,结果神宗皇帝不得已发文警告官员:

“陕西、河东用兵,虽已有漏泄禁约,近多已传达委曲至河北缘边州军,显是方今预事文武官以私书漏露其事。其令河东、陕西诸路转运、经略等司,遍约束辖下文武官,不得与河北及四方亲识通书说边事,若有彰露,当械送下狱,终身废弃。”

意思就是哪个官员再泄密,就要送进监狱永不再为官。从这件事可见当时北宋在情报保密方面的疏忽。

在讲个故事,熙宁九年(1076)五月,辽国派耶律孝淳出使北宋,北宋负责接待的是员外郎朱温。见面了,耶律孝淳问朱温:你们南方的发生了什么事情?

朱温回答:南方少数蛮族叛乱了,现在也派人讨伐。

耶律孝淳问:派了士兵有一二万么?

朱温回答:“就一两千士兵。”

耶律孝淳又问,谁为将?朱温回答:郭逵、赵卨。

朱温做外交官竟然是如此幼稚,其进行外交活动,对辽使耶律孝淳有问必答,根本没有没有保密意识,后来朝廷知道了这件事情,就把朱温罢免了,由安焘接任其一切职务。可见当时北宋在国家信息安全方面之弱。

幸好苏轼则是一个有超前意识和战略眼光的的人,头一次注重国家文化和信息安全。

我们的了解《宋史》的一段关于义天高僧来华的故事。现在这段历史也被当做中朝两国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但是当时苏轼不这样看。

高丽王朝时期的最著名的高僧是义天,他本身也是王子,也是国师。

杭州僧人净源曾坐船去过高丽,与义天成了好朋友,后来回国以后净源死了。

元佑四年(1089),义天要来北宋,一是为祭奠净源,二是为皇太后送寿礼。北宋王庭十分重视,当成北宋和高丽恢复外交关系的机会,是中外交流的大事,所以要给予政策上的重视和支持。

但苏轼却不同意,上奏哲宗和朝廷,说明自己的看法

“高丽久不入贡,失赐予厚利,意欲求朝,未测吾所以待之厚薄,故因祭亡僧而行祝寿之礼。若受而不答,将生怨心;受而厚赐之,正堕其计。今宜勿与知,从州郡自以理却之。彼庸僧猾商,为国生事,渐不可长,宜痛加惩创。”

熙宁以来,高丽屡入贡,至元丰末十六七年间,馆待赐予之费,不可胜数,两浙、淮南、京东三路筑城造船,建立亭馆,调发农工,侵渔商贾,所在骚然,公私告病。朝廷无丝毫之益,而远夷获不赀之利。使者所至,图画山川,购买书籍。议者以为所得赐予,大半归之契丹,虽虚实不可明,而契丹之强足以祸福高丽,若不阴相计构,则高丽岂敢公然入朝?中国有识之士,以为深忧。自二圣嗣位,高丽数年不至,淮、浙、京东吏民有息肩之喜,惟福建一路多以海商为业,其间凶险之人,犹敢交通引惹,以希厚利。

这次上书可以看做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国家文化信息的安全的文件。苏轼指出:高丽来访,如果按以前的规格接待义天,花费巨大,地方官民被严重骚扰。不仅劳民伤财,而且高丽人停留时间长,可以图画山川,购买书籍,买地图书籍,恐怕是契丹人指使的。对国家与契丹对战中留下隐患。应该对高丽王子兼高僧来朝觐宋朝很警惕,要求朝廷对暗中与高丽勾结的僧人和奸商给予严办。实际指出义天有可能从事间谍活动。

哲宗立即采纳采纳,朝廷也很重视,结果

未几,贡使果至,旧例,使所至吴越七州,费二万四千余缗。轼乃令诸州量事裁损,民获交易之利,无复侵挠之害矣。

从这段记载来看,高丽义天的接待和活动都受到了限制,反间谍效果不错。

可是事情并不如苏轼想象的那么顺利,一切才刚刚开始。

元佑五年(1090)苏辙出使辽国,惊奇的发现“宋朝民间印行文字多已流传在彼(辽国)”,于是苏辙在七月给礼部提出建议:

“凡议时政得失、边事军机文字,不得写录传布;宋朝会要、国史、实录,不得雕印。违者徒二年,许人告,赏钱一百贯。内国史、实录仍不得传写,即其他书籍欲雕印者,纳所属申转运使、开封府,牒国子监选官详定,有益于学者方许镂板。候印讫,以所印书一本,具详定官姓名,申送秘书省。如详定不当,取勘施行。诸戏亵之文,不得雕印,违者杖一百。凡不当雕印者,委州县、监司、国子监觉察。”从之。以翰林学士苏辙言,奉使北界,见宋朝民闲印行文字多已流传在彼,请立法故也。

这份文件可算是中国第二份关于国家文化安全的文件。

苏辙敏锐地意识到,涉及国家

下一站,幸福

下一站,幸福

这样的人物,历史已有定论,我怎么评价重要吗?

熊猫_1981

熊猫_1981

了解苏东坡!我的评价如下:

1.多才多艺,诗词绘画书法都顶呱呱。

2.无所顾忌,想说就说。

3.心胸开阔,随遇而安。

4.爱旅游,爱美食,对美食和旅游的贡献不小。

5.著作等身,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6.爱民如子,是个好官。

7.重视教育,发现培训了不少人才,是个伯乐。


咕咕噜噜噜

咕咕噜噜噜

前人评鉴之言备矣,我辈追其高风余韵而难得,唯有仰望而随之。

吃蜜糖的鱼

吃蜜糖的鱼

谢邀!

苏东坡是千古风流人物!我最喜欢的古代人物之一!文艺全才,书法位列北宋四大家,文章位列唐宋八大家,宋词是豪放派代表,与辛弃疾齐名。而且还是美食家,创造了东坡肉。上能陪玉皇大帝聊天,下能陪车夫妓女坎山。

记得一首诗:东坡十载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海棠虽好不言读,恰似西川杜工部!牛逼!十分欣赏!

viviliu

viviliu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