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是刘备,你会如何回忆或感叹自己的一生?

夏七喜
今生有幸结识关羽、张飞二位兄弟,才有了桃园三结义的美谈。在创建蜀国的大业中遇到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二位大谋士,特别是诸葛亮,是位在创业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当关羽败走麦城时,一心想为二弟报仇,没有听从军师孔明的劝告,把行军大营扎在树林中,才落得个被敌军火烧连营,大败而归,追悔莫及啊!
白帝城托孤,自认为有诸葛亮辅佐,幼主刘禅还是扶不起的阿斗,也是人生的无奈。

angelyuxin
朕幸成帝业,何期智识浅陋,不纳丞相之言,自取夷陵之败。悔恨成疾,死在旦夕。朕闻:人年五十,不称夭寿。今朕六十有余,死复何恨?
吾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初闻黄巾倡乱,有志破贼安民,恨力不能,时年及长,故长叹耳。既结关羽、张飞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备叨恩庇,得仕天朝,久历四方,肉眼安识当世英雄?淮南袁术,兵粮足备;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虎踞冀州;江东孙策,籍父之名,血气方刚;如张绣、张鲁、韩遂、刘璋等辈,皆胸无大志,碌碌小人。
荆州刘表曰:吾闻贤弟在许昌,与曹操青梅煮酒,共论英雄。贤弟尽举当世名士,操皆不许,而独曰‘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以曹操之权力,犹不敢居弟之先,何虑功业不建乎?
备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辈,诚不足虑也。伏自三省:惟贼寇不枭,国难未已;宗庙倾危,社稷将坠;应权通变,以宁静圣朝,虽赴水火,所不得辞。辄顺众议,拜受汉中王印玺,以崇国威。
汉有天下,历数无疆。备惧无德忝帝位,内询于庶民,外及遐荒君长,佥曰:天命不可以不答,祖业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无主。率土式望,在备一人。
备畏天明命,又惧高、光之业,将坠于地,谨择吉日,登坛告祭,受皇帝玺綬,抚临四方。惟神飨祚汉家,永绥历服!
朕不读书,粗知大略。圣人云: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本待与卿等同灭曹贼,共扶汉室,不幸中道而别,不能一一分嘱,愿皆自爱。

风中胡杨
传奇的人生,奋斗吧。

freedomchj
你怎么不假如我是李世明呢,真是,尽是些无聊问题!请不要再邀我回答了,烦死个人

木小希0202
我会想起当初三顾茅庐,遇见的崔州平说的一番话,当初以为他是疯子,如今明白,他才是最有智慧的人[呲牙][呲牙][呲牙]

elleninsummer
蜀主刘备的一生,概括起来大概如下:认过弟,娶过妻,桃花园里搅过基。卖过鞋,打过工,许都城里装过疯。煽过情,醉过酒,卧龙岗上牵过手。跳过河,耍过酷,长坂坡前跑过路。借过款,欠过债,荆州城里耍过赖。平过叛,剿过匪,甘露寺里亲过嘴。打过仗,受过降,汉中城里封过王。尽过忠,施过义,锦官城里称过帝!

genghao
刘备一生辛苦打江山,可惜儿子是个扶不起的阿斗,锦绣山河后继无人,最终白白让他人侵占。也是满目苍凉了。我也不可能是刘备,刘备这人阴险狡诈虚伪,他的江山是哭出来的,哭滴滴假仁假义打江山,桃园三结义,其实刘备都是利用两个兄弟为他鞍前马后赴汤蹈火打江山呢。超高的心理战术,刘备应该是一个传销式的人物,收买人心非常厉害。
装弱势,心里城府深,其实我挺不喜欢刘备这样的人物,反而感觉曹操还是真正枭雄,有勇有谋,毕竟来说,这世间不怕真小人,就怕伪君子,往往那些道貌岸然藏在背后的才是最让人防不胜防的。因为刘备总是善于隐藏自己的锋芒,哭哭滴滴示弱,最终才让曹操放下戒备,以至将来到了壮大的时候不可收拾。
刘备在东吴与魏夹缝中求生存,一路养精蓄锐,拥属于自己的江山地盘。打下来的江山最后还是被攻击灭了,不知刘备在世是不是会气得吐一口老血?不管怎么说,人生一辈子没有重头来过,战过奋斗过,也就无悔了。

糯米饭团子啊
其一,左将军兼司隶校尉豫、荆、益三州州牧宜城亭侯刘备!
臣下以备位充数之才,承担上将的重任,督统三军,奉旨于外,却未能扫除贼寇,匡扶朝廷,天下动荡不安,对此为臣常怀忧心,辗转难眠,痛心疾首。
往者董卓肇启祸乱,继之而后,乱臣贼子猖獗横行,残害天下。全凭吾皇献帝崇高的德行神威,人应神助,或忠勇志士奋起讨贼,或上天降祸惩罚顽凶,乱臣贼子一扫精光,有如冰消雪化。
惟独曹操,一直未被除掉,篡夺国家权柄,肆意扰乱天下。过去臣下曾与车骑将军董承策划讨伐曹操,因机密泄露,董承被害,臣下奔亡无立足之处,忠义之心难以实现,反倒让曹操穷凶极恶,杀皇后、毒皇子。臣下虽召集结盟,一心想着奋力匡扶社稷,终因秉性懦弱缺乏雄威,以至多年不得成功。常常担心自己早逝,而辜负国家的恩望,梦中长叹息,昼夜不得安。
现在曹操厌恨直臣、仇视忠良,其追随之徒众多,包藏祸心,篡权窃国已暴露无遗。贼寇不灭,国难不已,朝廷将倾,国家将亡,这些都成为臣下忧虑自责但求以死报国的负担。
抬头想到爵号,位高而宠厚,低头思虑报国,忧深而任重,心中惶惶,气息吁吁,如身临万丈深渊。为臣将尽力尽忠于朝廷,努力奖劝六军将士,督率天下忠义志士,顺应天时,扫灭逆贼,安宁社稷,以报陛下恩德的万分之一。
汉朝得到天下,万代相传不绝。昔日王莽篡位,光武皇帝勃然震怒将其诛灭,使汉家社稷重得安定。
现在曹操倚仗武力行凶天下,戮杀皇后太子,罪恶滔天,天理难容。曹操之子曹丕,继承其父凶残悖逆,窃篡皇位。群臣将士认为汉家社稷堕废,应由刘备加以修复,承嗣高祖、世祖大业,替天行道。
刘备自知德行浅陋,惧怯难当大任。征询国民及藩属部落首领,都认为‘天命不能不应,祖宗基业不可长期废置,天下不能一日无主’。全国仰慕刘备一人。刘备岂敢违抗天命,且担心汉阼中断无继,故慎选吉日,与百官登坛祭告,领受皇帝印玺。现举行祭天地之礼,以登基之事告示神灵,望神赐福于汉朝,使天下永远安定!…………
其二,我最初只是得了一点痢疾而已,后来转而得了其他的病,恐怕难以挽救自己了。五十岁死的人不能称为夭折,我已经六十多了,又有什么可遗憾的呢?所以不再为自己感伤,只是惦念你们兄弟。
射援先生来了,说丞相(诸葛亮)惊叹你的智慧和气量,有很大的进步,远比他所期望的要好,要真是这样,我又有什么可忧虑的啊!
努力啊,努力!不要因为坏事很小而去做,不要因为善事很小而不去做。!只有拥有才能和高尚品德,才能使别人信服。!你父亲我德行不深厚,你不要效仿。!
可以读一下《汉书》《礼记》,有空时系统读一下先秦诸子著作以及《六韬》《商君书》,对人的思想和智慧会有很大帮助。听说丞相已经为你抄写完一遍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还没给你,就在路上丢失了,你自己可以再找有学问的人学习这些东西。

幕天席地
论身世我刘备名正言顺,不像袁绍虽四世三公仅是家臣,看那曹操虽是乱世豪杰却也叛主自立。
我结识贤弟关羽、张飞自涿郡起家,本是名不见经传的帝王后,却也凭借自己的本事拉拢诸葛,占荆州、联孙吴、退曹兵、入四川,匡扶汉室。
先后娶四贤妻,甘、糜、孙、吴皆是贤良淑德的贤内助,为我生刘禅,虽为后人诟病,但刘禅并无不足之处,生子犹未悔。
我一生虽不能重回汉都,但初心未泯,爱民如材,知人善任。我不敢称我有贤君风范,也不敢称自己品格高尚,但是后悔不存在的。

Jessiellllllll
“假如我有一千万我全部捐献给农村留守儿童”。这类假设题不要去提问啦。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在军师诸葛亮的帮助下,夺取荆襄之地,汉中和西川。他犯的错误就是,顾自己兄弟之情去伐吴报仇,忽略了诸葛孔明为他制定的战略大计,兵败白帝城。关羽也是犯了同样错误,忘记了诸葛孔明给他说的八个字:东联东吴,北拒曹操。

昏暗的夕阳﹑
刚才对丞相的一番托孤耗尽了刘备本来就所剩不多的精气神,油尽灯枯的身体,此时眼睛都挣不开了。人虽然不能动,但脑子却飞速的运转着:“那棵高大的楼桑树,那魂牵梦绕的楼桑村,一幕幕在自己脑中出现,当年有人说那楼桑树像皇帝的车盖大伞,那伞下的人家必出富贵之人。楼桑树下不就是他家的两间茅草房吗,富贵之人不就是指自己吗。幼年时的他还坐在树下的大石上演过皇帝,下面的小伙伴也有模有样的跪着,吓得路过的堂叔赶紧把自己抱了下来。低声在自己耳边说道:“小祖宗,这可是要灭九族的”。回到家的刘备自然被娘打了一顿,后来大点了自己明白,不怪三叔多事告状,这可是关系到楼桑村刘氏家族二百多条人命啊,虽然挨了一顿打,但三叔却对母亲说自己长大后应该能光宗耀祖,拿出家里的钱送自己到大儒卢植那里学习,这可是改变了自己人生的机会,还好自己抓住了。在那段学习的日子里,他对兵法和武艺特感兴趣,慢慢的和有同样的兴趣爱好的公孙瓒成了好友。和自己一样,公孙瓒也是一个穷小子,只因他的父亲战死在北方边境,公孙瓒是作为烈士子女被朝廷收养的,他父亲就是在北方边境牺牲的,立志报仇的他,后来被卢植看中,收为弟子。毕业的那天,公孙瓒邀请自己一起去北方边境当兵,自己以母亲身体不好为由拒绝了。没想到后来的公孙瓒成了一方诸侯,不过此人太刚,容易折断,这是自己对他的感觉,后来不幸言中。回到楼桑村的自己很迷茫,种地实在不是自己所长,但总要吃饭,还好母亲会编草鞋,日子虽然苦了点,但还可以勉强吃饱。自己心里明白,天下不乱,他就难有出头之日,28岁了,人生有几个28岁。还好没有多久就暴发了黄巾起义,不是自己盼大汉动乱,实在是以自己一个皇族的远支和普通百姓一样难于出头。但自己势单力孤,没钱没人如何干一番事业,愁死了。让自己做梦都想不到的是一次如平时一样的摆摊让自己遇到了自己的二弟三弟,自己三人桃园结义,三弟更是用自己全部家产招兵买马。但本小式微的自己,哪里能和那些士家大族比,自己要有袁术的人脉和财力,早就成为一方诸侯了。在讨董战场就看出曹操有招揽自己的意思,但自己立志干一番事业,大丈夫当学高祖皇帝。自己来救陶谦绝对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当时自己靠公孙瓒给口饭吃,听到徐州被困,赶紧去向公孙瓒借兵,这可是大好的机会,这些年虽然在虎牢关打出了三兄弟的名声,但却没得到实质性的好处。事实也证明自己来对了,结识了当时大汉朝数一数二的有钱人糜竺,还娶了他妹妹,从此自己再没有为钱发愁过。当真正改变自己命运的还是被是被天子认作皇叔,从此自己戴上了一个金字招牌,身份一日千里,自己这辈子就这样算了,但不久就发现,天子身边那是非常危险。自己和天子走的太近,最终会被曹操所害,更可况曹操请自喝梅子酒时,把自己摆到和他对等的地步,心里的震惊害怕,还好自己掩饰过去了,许都不能待了,侄子皇帝也没按好心,还好自己抓住机会逃了出来。那些年投了很多人,但由于自己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而不停的受到冷谈,也是败多胜少,自己明白自己不缺武将,关张赵都是万人敌,自己缺的是一个张子房一样的人,诸葛孔明的出现改变了自己的轨迹,隆中对切底打动了自己,从此自己开始顺风顺水,荆州的丢失对自己是一个致命打击,理想难于实现了,不得不冒险攻吴,只有借悲伤之力攻下吴才有可能和魏争天下,可惜天不佑我啊。

qiannanzhang
一、夷陵兵败,退居永安。
现在是章武三年(223年)春,今年我已经63岁了。去年我因孙权背信弃义,袭取荆州杀死云长之事东征孙权,结果遭遇夷陵之战大败退到了现在的永安,这两天我的病势是越来越沉重,身子也是大不如以前了。我时常回想起我年少时,父亲早早亡故,我和母亲相依为命的日子。母亲带着我靠编织草席、贩卖鞋子勉强维持生计,那时候日子过得很苦啊。我常想有一天能够一展胸中抱负,也让她老人家享享清福。汉室倾颓、奸臣当道、民不聊生,我是真的想为这个世道出自己的一份力,毕竟这天下是我们刘家的天下,高祖历尽千难万险开创大汉不易啊,中兴汉室是汉室后裔义不容辞的责任啊。
汉高祖
我24岁那年,在黄巾之乱爆发后,响应朝廷号召招募兵马攻打黄巾军,后因军功得以被封为安喜县县尉。几年后朝廷下令精选淘汰因军功做官的人员,我便带上云长、翼德又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相继依附公孙伯圭(公孙瓒)、陶恭祖(陶谦)等人,一直寄居人下,后受陶恭祖所托遂一时统领徐州。吕布、袁术等人又来相犯。后随曹操破吕布、袁术等人入许都朝见天子,朝廷封我为宜城亭侯、镇东将军;后来又授我豫州牧、左将军。 云长、翼德众人皆为我高兴,殊不知我虽得朝廷受封,却是心如刀绞。天子虽高居庙堂,然宫中大小诸事皆受制于曹;曹操这个宦官之后,竟视我大汉天子如手中玩物,屠戮我汉室忠良。我是恨啊,我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饮其血、灭其族。
天子用鲜血写诏书缝在衣带里,诏令我与董承等人诛杀曹操,后来事情泄露国舅董承、王子服等人被诛三族。恰逢曹操派我与朱灵进攻自立为帝的袁术,袁术病死途中,我在外也幸免于难。遂奉天子诏起兵攻曹夺得下邳、小沛等地,并杀了曹操所派的徐州刺史车胄。并联合袁绍攻打曹操,袁绍官渡兵败后,我辗转依附荆州刘景升。我常想乱世之中若想平定天下、中兴汉室,需得天下英才相助方能实现我这一毕生志愿,我时常慨叹曹操良将谋士如云。依附荆州刘景升屯兵新野之际,天下名士徐元直因我仁义来投我,我非常器重他,对他的建议也如数采纳。后元直又向我举荐了有卧龙之称的诸葛孔明,我亲自三次前往隆中才终请得诸葛孔明出山辅助。今天三分天下已经成为现实,每每想起那次隆中相会,年仅27岁在隆中隐居的孔明居然为我分析天下形势,描绘出了天下三分、一统天下的策略及政治蓝图,我都会感慨不已,也正是那次相会使得我的目标路线更加清晰。
刘景升坐拥荆州兵甲钱粮充足,却坐观曹操强大,我几番劝他趁曹操远征柳城之际,发兵奇袭许都,但他不听我的建议。曹操平定柳城后,他又后悔没听我的建议,我安慰他说“乱世之中,机会也多,以后把握住,这次就没有什么好悔恨的。”但是乱世之中机会没把握住,他人把握住了此消彼长,存亡之危已至,又哪里会有你什么机会嘛?景升真天真。
果然,曹操平定北方后率军南下荆州,此时刘景升已病逝次子刘琮统领荆州,刘崇等人竟不战而降,把荆州拱手相让曹操。若刘景升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受。那时我屯兵樊城得知后,率众南下逃亡,曹操派兵追击,我侥幸逃脱。元直母亲被曹军所俘,迫不得已元直离我而去,前往曹营归顺曹操,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我不怪他。
孙权
我军一路向南撤退,江东孙权派鲁子敬、周公瑾等人与我相会,面对曹操大军南下江东文官武将多主降,唯子敬与周公瑾力排众议,此二人不愧是世之英才。我军遂与孙权达成联盟,于赤壁之战合力击败曹操。周公瑾不愧是当世名将,它不仅文武双全、器量甚大,而且智谋过人。他助孙策开创江东基业,又能辅佐孙坚、孙权巩固江东,赤壁之战指挥孙刘联军大败曹操其当首功。后又率军大破曹仁,可惜建安十五年那年,年仅36岁的他病逝巴丘。不过倘若他今天仍在世,亦不知对我大汉是福是祸。不过周公瑾去世后我却得到曾在其手下为官有凤雏之称的庞士元,其才智过人,后与孔明同为我军师。
二、开创基业,延汉室国祚;东征孙权。赤壁之战后,建安十四年(209年),我上表保举刘景升长子为刘琦为荆州刺史,以他的名义取得荆南四郡(武陵、长沙、零陵和桂阳郡),同年刘琦病逝我统领荆州,孙权将其妹嫁与我与我联姻。此后十年里,我用诸葛孔明、庞士元、法孝直等人为主要军师,用关云长、张翼德、赵子龙、刘封、黄汉升等人为主要将领,先后收复荆州各郡、迫降刘璋占领西蜀(期间为缓和蜀中大族关系,巩固势力,我亦纳刘璋旧将吴壹之妹吴氏为夫人。)、收关中马超于麾下、击败曹操取汉中。实力逐步扩大,至此荆州六郡、益州、汉中等地皆尽归于我。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我军击败曹操夺得汉中后,七月我在群臣劝进下,于成都进位汉中王。这一年我59岁了,六十一甲子啊,戎马一生我终于有了一地立足。可惜助我入蜀得川的庞士元看不到了,随后我给孔明、孝直、云长等文武大臣加官进爵,跟着我一路南征北战、四处奔波确实也难为他们了;这一年我实现了孔明隆中所说的兴复汉室的第一步。自古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也正是这一年,发生了影响我平定天下、中兴汉室的大事。江东孙权背信弃义,令吕蒙袭取我荆州,最可恨的是竟杀我爱将云长,那时我发誓待时机成熟必踏平江东,杀了这个碧眼小儿。
曹丕
前年,也就是章武元年(221年)年初,听闻乱臣贼子曹丕篡汉已经建魏,大汉天子也被其杀害。为延续大汉国祚,四月我于成都称帝,定国号为汉,年号“章武”。这年我61岁了,鉴于后汉汉室衰微,和天子过于年幼大权旁落,宦官和外戚相继干政有很大关系。同时袁本初、刘景升等人皆幼子即位、兄弟相争,导致多年打下的基业拱手让人。在听大臣们对刘禅的评价后,我立了几个儿子中最为年长的,甘夫人所生15岁的刘禅作皇太子,我让他多读书多学习治国理政的经验,希望他能担负起将来中兴汉室的大业。
那年七月,为报孙权背盟袭取我荆州杀害云长之仇,我发兵东征江东孙权。而此时翼德部下张达、范强杀害翼德投奔江东孙权。我更是愤恨不已,誓要踏平江东、灭了孙权,孙权遣使请和我亦不准。我军气势如虹、一路势如破竹,占据秭归。随后在与江东军士战斗中,孙权帐下大将陆逊坚守避而不战,相持七八个月后,我军士气低落。陆逊率军趁势攻打我军,我军于夷陵之战大败,后退至白帝城并将其更名永安。孙权知我驻扎白帝城,欲遣使请和恢复孙刘联盟,鉴于当前形势我同意了。
三、病体沉重,欲永安托孤。以前我经常和诸葛孔明谈论汉室得失,汉室前期是如何兴隆的,后来又是怎么衰微的。归根结底是要亲贤远佞啊,每次谈到这里,我对桓帝、灵帝的昏庸就痛心疾首啊。我恨啦,我恨他们荒淫游乐无度、重用宦官酿就党锢之祸、卖官鬻爵弄得朝廷上是权臣奸佞当道。祖宗把江山传给他们,他们身为人主却毫无人君之德,把国家弄得是乌烟瘴气、百姓是民不聊生,各地是狼烟四起、四分五裂。我多次告诫我儿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就是希望他能从自身做起,以史为鉴,将来成为一位明君啊。
咳...咳...夷陵大败后,我的身子是一天不如一天了,我已经下诏令孔明、正方等人速来永安欲以大事相托。
刘备
当此危难之际,我不时想起法孝直而伤心流泪,孝直为人恩怨分明,常跟随我随军征讨善出奇谋,劳苦功高而且对我是忠心耿耿啊。我原想百年后孝直可辅佐我儿刘禅,可惜天妒英才,3年前孝直就已病逝。孝直病逝那段时间,每天我常常为之流泪。孔明总署后方政务粮草、士兵的补给;孝直随我出征为我出谋划策。若法孝直还在,我安能有此奇耻大辱,有此夷陵大败啊。孔明为人谨慎,理政能力出色,又跟随我多年深知我中兴大汉之决心,我去世之后,国家大事或可托付予他。益州汇集的势力多啊,要联合原来的士族势力压制反叛的势力,不然很容易会陷入孤立,李正方不错。正方虽性情孤傲、治理地方期间能力突出,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我希望孔明和正方可共同辅佐我儿。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啊。我儿刘禅能平定天下、治理好国家吗?汉室还能中兴吗?我平生不信命,凭借中兴汉室的信念,屡败屡战创立基业;然而年过花甲、病体难支,亦只能祈祷上苍庇佑、列祖列宗护佑,早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三国形势图

慧元
吾一生艰难困苦,为汉家江山力挽狂澜,奈何汉家气数已尽,无力回天也!
吾一生有兄弟如张飞关羽,有忠臣如孔明,此生无撼也!
吾有甘、糜二夫人,持家守节,温床铺席,足慰平生也!
吾一生与曹孟德相斗几十年,胜负难分,高低难下,皆为汉室而争,天既生吾,如何又生孟德?
罢了!罢了!此生最不济之事,生不诮之子阿斗,致我刘氏后继乏人也!

鬼味
感谢诚邀。
《三国志》评论刘备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尽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不二,诚君臣之圣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侠,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看,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竟利,且以避害云尔。
可见陈寿对刘备的评价还是非常高的,认为他有汉高祖刘邦的风范,是个真英雄。那么刘备自己回忆一生的经历肯定充满了感叹,他的一生是草根逆袭的典范,凭借自身能力,打拼成功的典范,但最终也由于个人原因,膨胀冲动,末了结束在白帝城。
我觉得他应该有三点感慨:
一是出身对于事业成功的影响非常大。二是人一定要有理想目标,要不和咸鱼有什么区别。三是一定要猥琐发育别浪,千万牢记。我们从四个阶段来回顾下他的人生经历。刘备(公元161年—223年),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
这主要是刘备24岁之前,很小的时候刘备的父亲刘弘就去世了,随母亲在县城街头贩卖草鞋、草席为生,生活比较艰难,即使这样刘备的母亲还是坚持让刘备上学,接收教育,私塾学习期间他认识了师兄公孙瓒,这为日后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学习结束后,他回到家乡,结识了卖肉为生的张飞和卖大枣小米等土特产的关羽,自此桃园三人组集结完毕,但三人缺乏根基,处于没人、没钱、没地盘阶段。但此时刘备胸怀大志,看着汉末动乱的局势,励志匡扶天下,中兴汉室,是个有理想有目标的青年。
刘备对理想和目标是执着的,看着黄巾起事霍乱天下,他带着桃园三人组应召入伍,在剿灭黄巾军时奋勇处理,最后得到了平原县令的官职。有了一点根基之后,刘备利用自己汉室宗亲国家正统的身份光环,不断的招募人才,积聚力量。这时董卓霍乱京城,各地诸侯会盟勤王,刘备响应号召,参加会盟。战败董卓后,刘备由于势单力薄,寄宿在师兄公孙瓒帐下,休养生息,并在此时结实了赵云,实力逐渐增强。大概34岁时,徐州牧陶谦得罪了曹操,迫于曹操的兵锋,向各诸侯求援,刘备领军援助,最后陶谦病危之际,将徐州托付给刘备,从此刘备终于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城池。
据有徐州后,刘备的事业并不太顺利,被曹操和吕布反复折磨,最终丢失徐州,投奔刘表。这时皇室宗亲的光环又一次帮助了刘备,在荆州他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大概49岁的刘备自此事业进入开挂阶段。先是联盟东吴赤壁之战大败曹操,借机占领荆州,随后统军入川占领益州,在此过程中收得魏延、庞统、黄忠、法正等等人才,实力达到顶峰,诸葛亮的隆中对三部曲已经完成前两部,近60岁的刘备进汉中王,厉兵秣马准备北伐曹魏,定鼎中原。
好日子没多久,荆州出事了,曹操联合孙权对荆州的关羽发起了攻势,关羽战败被杀,荆州丢失。刘备不顾众人反对,起举国之力兴兵伐吴,最终被陆逊打败,63岁驾崩于白帝城。自此蜀汉失去了荆州地区的控制权,国力大减,北伐最佳通道被关闭,定鼎中原的计划直接搁浅。荆州之失不能全赖关羽,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刘备进汉中王后,信心膨胀,默认关羽在荆州对曹操采取军事行动,导致荆州丢失,形势逆转。这充分说明事业发育时要稳,一定要猥琐发育,别浪!
刘备的一生是精彩的,跌宕起伏,但也是带有瑕疵的,最遗憾的事情估计是在巅峰时期没有稳稳的把握机会,失去了一统天下最好的契机!

夜火微阑
谢谢邀请,刘备的出生,正宗的汉高祖皇室后裔,其血统继承是他骄傲的地方,刘备也是个有谋略的政治家。
简单括其一生 :
有过人的韬略而勇却逊一筹。
有胜者的谋略,重情重义揽天下之奇才为己用。
然谋事在人,成事看天!天、时、地利、人和是成功的关键。
最后托孤无不遗憾!
只能说,时也,运也,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