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王勃的才华?

金枪鱼和猫
他的一生,就如一颗炽热燃烧的陨石划过盛唐的天空,虽然短暂,却灿烂无比,留下的光辉不仅照耀当时,甚至映照千年岁月,直至今日,仍然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这个只活了二十六年的天才文人,他的灵光一闪,就足以让许多文人搁笔,名列“初唐四杰”之首。我一直在想,如果他不死,凭借着他卓越的天赋、博大心胸和过人的才情,绝对可以与李白、杜甫跻身同一行列。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所以留给我们的只有无尽的遗憾!
关于这个传奇性的人物,一切不得不从滕王阁序说起:
不朽名作滕王阁序唐摭言·王勃载曰:“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报云‘落霞与孤鹜齐飞,长天共秋水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这段话,我用白话翻译一遍:
王勃写滕王阁序时年方十四。都督阎伯屿不相信他的才华。王勃虽在座,但阎公有意让女婿孟学士写这篇文章,而且已经预先构思好了。到了阎公拿纸笔在宾客间来回推让时,王勃并不推辞谦让。阎公十分恼怒,拂袖而去,却专门派人窥伺王勃如何下笔。第一次禀报说“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公说:“这是老生常谈罢了。”第二次禀报说“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公听了这句话,沉吟不语。再一次的禀报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公惊惶急视,站了起来,说:“此人真是天才,应当流传不朽!”阎公于是急忙邀请王勃到宴会场所,极尽欢娱才停止。
古人言:“王勃文章宏逸,有绝尘之迹,固非常流所及。”阎伯屿说王勃是天才,应当流传不朽,这话到今天,一点也没错!
十四岁即席写出文辞高华流丽的滕王阁序,就已然不愧于天才之称了。而能够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千古名句,何止是天才,简直是天才中的天才!
当然,如果你觉得不服,认为他仅仅只有一篇滕王阁序拿得出手,那就大错特错,他的诗歌也是一流。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批点唐音评曰:“读送卢主簿并白下驿及此诗,乃知初唐所以盛,晚唐所以衰。”此诗的送别,一扫前人离别的哀思愁苦,也没有后人离别的伤感作态。
论境界之高,此诗为五律第一。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差近之。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山中
“以景结情”运用最完美的五言绝句,而且还达到了王静安先生说的“写景之不隔”的效果,五言绝句中的神品。
(1)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2)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王勃的五言绝句都很有韵味,让人品味不尽。比如“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他得到了诗家的“味真”,擅长营造意境。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评价第二首曰:“一片离情,俱从寒字托出。”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当然,我倒是觉得“寂寞离亭掩”写得最好。
东园垂柳径,西堰落花津。
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
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
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嚣尘。
——王勃·仲春郊外
四个字评价:气完神足。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滕王阁序诗
这首诗是律诗,王勃的时代,还是初唐,当时七言律诗还没发展起来,王勃就达到了这个水平。关键这首诗所采用的技巧和章法,比如对偶句法的运用,还启迪了后来的诗人,比如杜甫等人,王勃对唐诗发展的影响还是挺大的。
总之,正是王杨卢骆这些人开启了盛唐的序幕,而王勃又作为其中骄子,古人赞曰:“王勃文章宏逸,有绝尘之迹,固非常流所及。”他不仅文章一流,同时诗歌方面也有出类拔萃的造诣,可堪称诗文双绝。
但王勃仍不限于此,他还写过其他的著作,研究过哲学,写过周易发挥五卷,次论等书数部,也难怪乎史书会说他:“聪警绝众”。只可惜这些书,在他死后,都遗失了。
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王勃,不得不感慨,上天在才华方面,给了王勃太多眷顾,让他年纪轻轻,就辉烁古今,却没有给他一个顺畅的人生。
然而庆幸的是,我们在今天还能够读到他的诗文,他的作品也仍散发着光彩,大家还会记得他,这已经是对前人最好的安慰了。

winni
提到王勃,他是大儒王通的孙子,诗人王绩的侄孙。因为诗歌所带来的名气,他的名声,比他的长辈们要大的多。
王勃,字子安。这个表字,对他的人生真是一种反讽。
唐代的神童真是多,王勃是率先登场的一位。 他成名真是早,是少年早慧的典型。还不到二十岁,就已经进士及第。就连唐高宗读到他献上的颂,知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写,都连声赞叹他为“大唐奇才”。
明代陆时雍在诗境总论中说:“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王勃)其最杰乎?” 我不能认同他对其他三人诗风判断,对于王勃的评价却是恰当的。
在“初唐四杰”中,王勃年纪最轻,名声最大。关于“初唐四杰”的排名,后人争论很多,但不管如何争议,王勃都名列首位。
二十岁时,王勃通过了一个特殊的考试,进入宫廷,担任了沛王府修撰,成为沛王李贤王府中的一名文学属官。因为年纪相仿的缘故,王勃很快博得了李贤的欢心。
杜少府之蜀州,是王勃最著名的作品。那时他还在长安。他有一位姓杜的朋友要到四川去做县尉,王勃为他送行,写下了这首诗。
让我们再来细看这首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杜少府之蜀州
唐人送行,多作诗赠别。一部《全唐诗》,这类赠别诗占了不小的比例。
钱钟书先生对此有精妙的论断:“从六朝到清代这个长时期里,诗歌愈来愈变成社交的必需品,贺喜吊丧,迎来送往,都用得着。”无论以何种标准评判,王勃这首诗都堪为典范之作。
如果说,杜少府之蜀州,表现出王勃性格中的豁达,那么,滕王阁序所流露的王勃,则是豪情与失意并存的矛盾的少年。
他的黯淡心思,都深藏在他华美的笔端之下。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我读王勃,总觉得是可惜的。
他性格造作,却不失真诚。他的才华,让他能够暂时的触碰到生命的玄机,他的智慧却不足以让坦然面对人生的穷通。也许境界只是毫厘之差,但这一步之遥,却往往一生都跨不过。

此城彼岸_11
一.王勃生平
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二.王勃简介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文学家。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骆”、“初唐四杰”。
三.王勃巨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高度体现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滕王阁序
一篇用骈体写成的诗序,笔力明快、风格清新、气势浩荡,堪称典范之作。
1.写景,抒情自然融合。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光紫”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对比铺叙,色彩鲜明。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3.对偶精美,用典工切。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少年成名,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难得的诗坛神童。他的文采可谓是在中华文化上熠熠生辉,特别是他创作的骈文名篇滕王阁序名垂千古,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