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和《战争与和平》哪一部作品更伟大?

提到的作品

[作品]读者文摘

《读者文摘IV:十年精华全集Ⅳ(总有一份情让满脸泪痕)》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亿万点击率,风靡全球的真情故事这必是生命的烙印,让你我终身难忘……本套丛书收录了大约三百余篇全世界公认最感人的真情故事。...

孙南

最新跟帖
westsidej

westsidej

各有千秋,现实与虚幻—战争与和平。都值得我们去反思,取其优良,去其糟粕!

百年孤独[bǎi nián gū dú]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其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作品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

作品名称

百年孤独

外文名称

Cien años de soledad

作品别名

一百年的孤寂

文学体裁

长篇小说

作者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创作于1863—1869年。

该作以1812年的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从1805到1820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以鲍尔康斯、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和库拉金四大贵族的经历为主线,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描写中把众多的事件和人物串联起来。[1]

作者将“战争”与“和平”的两种生活、两条线索交叉描写,构成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壮阔史诗。[2]《战争与和平》的基本主题是肯定这次战争中俄国人民正义的抵抗行动,赞扬俄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爱国热情和英雄主义。但作品的基调是宗教仁爱思想和人道主义,作家反对战争,对战争各方的受难并都给予了深切的同情。[3]

作品名称

战争与和平

外文名称

Война и мир

作品别名

战和纪略

创作年代

1863—1869年

文学体裁

长篇小说

内容简介

1805年,在拿破仑率兵征服欧洲之后,法国和俄国之间也发生了战争。可是在俄国上层社会,人们的生活依旧恬静悠闲,社交舞会照常举行。青年公爵安德烈·保尔康斯基把已有身孕的妻子交给退隐于领地“秃山”的父亲及妹妹玛丽娅之后,就担任库图佐夫将军的副官,向前线出发去了,他希望这次战争能为自己带来辉煌与荣耀。

安德烈刚刚留学归来的好友皮埃尔·别祖霍夫,是莫斯科数一数二的资本家,是社交界的宠儿。居心叵测的监护人库拉金公爵看到这一点,便企图把美貌但品行不端的女儿爱伦嫁给他,结果计谋顺利达成,可这桩婚事实在不幸之至。同年11月,安德烈所属的俄军在奥斯特里茨之役战败。安德烈历尽种种艰难后回到秃山。是日夜晚,妻子莉沙正好产下一名男婴,但她却在分娩时死去了。安德烈陷入孤独和绝望中,他觉得自己的人生已告结束,便下定决心终老于领地。另一方面,婚后不久的皮埃尔发现妻子爱伦与好友多勃赫夫之间存在暖昧关系,为了保护自己的名声,他与多勃赫夫进行决斗。在幸运地击倒对方后,皮埃尔即与妻子分居,他也陷入了善恶和生死问题的困扰之中。不久,皮埃尔加入了共济会,得出了一套生活的哲学。他又怀着宽宏大量之心,接回了妻子。

1807年2月,俄奥联军在埃尔劳与法军进行了一场残酷的鏖战,双方损失都很惨重。6月拿破仑与沙皇签署了和平协定,暂时的和平生活开始了。1809年春天,安德烈因贵族会之事而去拜托罗斯托夫公爵。在公爵家里,他立即为充满生命力、美丽动人的公爵的女儿娜塔莎所吸引,娜塔莎答应了他的求婚。但秃山老公爵认为她不够富有,年龄太小而加以反对。最后双方相约一年后成婚。不久,安德烈出国了。娜塔莎伤心地答应等待一年,却又无法忍受寂寞。她结识了爱伦的兄弟阿纳托尔。在他的诱惑下,两人决定私奔。至此,她与安德烈的婚约宣告无效。这对安德烈骄傲的性格是一次极其沉重的打击,为此他痛苦不堪。然而由于军务缠身,他对此事又渐渐淡忘了。

1812年,拿破仑率先撕毁原来的和平协定,指挥军队跨过涅曼河,俄法两国再度交战,年迈的库图佐夫将军决心阻止法军继续向前推进,但由于战术失误和其他原因,并未使俄军毕其功于一役。战役还不断进行着,双方损失都很惨重。最后,俄法军队在博罗狄诺展开了一场异常激烈的争夺战。显然,这是俄军所进行的最糟糕的战役。库图佐夫不得不痛心地宣布军队无力保卫莫斯科,拿破仑则作为胜利者进抵又一座空城。安德烈在博罗狄诺战役中身负重伤。罗斯托夫家将原本用来搬运家产的马车,改派去运送伤兵。娜塔莎意外地在伤员中发现了奄奄一息的安德烈。她向他谢罪,并精心地看护他。彼此间又旧情重萌,但为时已晚。安德烈伤口恶化,不久即在睡梦中逝去。

皮埃尔留在莫斯科,决意做一名民族英雄。他化装成农夫,想伺机刺杀拿破仑,但在解救一位遭受法国士兵凌辱的俄国妇女时,他被捕成为俘虏。皮埃尔的妻子爱伦在战火中仍然难以抑止自己的放荡行为,最后,因误食堕胎药而死亡。拿破仑的军队在空城莫斯科完全分崩离析,他疲劳地等待着,寄希望于沙皇要求他签订和平协定。但是这一天迟迟不来,他只好放弃莫斯科回师法国。在通往斯摩梭斯克的途中,法军彻底瓦解,成为一群落荒而逃、恣意抢掠的乌合之众。在哥萨克人的不断骚扰下,大量俄国战俘被解救,皮埃尔也重获自由。俄国终于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皮埃尔又回到了莫斯科,恢复了同罗斯托夫和保尔康斯基一家的友谊。娜塔莎吸引了他,而他也突然意识到娜塔莎已长大成人。于是时机一成熟,他就恭请她父母同意他们的婚事。与此同时,娜塔莎之兄尼古拉也正在考虑娶安德烈之妹玛丽娅为妻。皮埃尔与娜塔莎结为伉俪,生活幸福。这位曾经单纯而轻浮的女子变成了一个勤劳能干的妻子。他们结婚8年后,养育了4个可爱聪敏的孩子。娜塔莎完全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丈夫和孩子们。他们发现彼此的生活实现了他们过去的梦想。尼古拉虽然无法完全肯定自己对玛丽娅的爱,却懂得这桩婚事明智适宜。他们收养了安德烈的儿子尼古路什卡,生活也十分快乐幸福。[4]

创作背景

历史背景

1855年,亚历山大二世登基。当时,沙皇政府由于在克里木战争期间遭到军事失败而削弱,农民暴动风起云涌,各方面人士要求改革的呼声也日益强烈。在这种形势下,亚历山大二世被迫废除了农奴制,并实行了一些自由主义改良政策。因1825年起义失败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十二月党人也在这时被赦免。[5]

Daniel

Daniel

读完《百年孤独》,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马尔克斯为了准确表达而使用的近乎残忍的手段。 比如要描写一个老人的苍老,现实主义的作者可能会刻画老人深邃的皱纹,浑浊的眼睛。但是马尔克斯不会这么循规蹈矩,他的做法可能是让老人的皱纹的沟壑之间长出青苔,或者让老人的鼻孔爬上蜘蛛网。 因为魔幻现实主义的世界里不需要用现实世界的逻辑来解释,所以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有了“胡作非为”的自由。.虽然魔幻离不开现实的框架,但是单调的现实也正是因为有了天马行空的魔幻色彩而增添了无限可能。 这样的手法在表现人物情绪的时候可以充分的施展,因为在超越常理的力量的作用之下,他可以轻易的让读者看到尽头、无穷这种现实世界里不着边际的概念,也可以更轻易地让读者感觉到彻骨的绝望。 比如表现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的时候,他让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绑在栗树底下,每天就这样一动不动一直到死去;让乌尔苏拉不但双眼失明还每天只能听见没完没了的雨声,让她被遗忘直到有一天后背爬满水蛭;让丽贝卡关在小黑屋里直到身上爬满蛆虫......他近乎变态的手法就像是给读者眼上蒙上黑布,并且把钟表消音,抽离了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让读者在没有边际的黑暗中感受最高级的孤独。 2、 马尔克斯对孤独的观念就像是梵高先生的那句歌词:"不管你拥有什么,我们生来就是孤独"。 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每个人好像都有不一样的个性,名字也因为自始至终都把“奥雷里亚诺”和“阿尔卡蒂奥”这两个名字“循环利用”而受到不少读者的吐槽。但是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些纷繁复杂的人物竟然因为他们共有的孤独特质而重叠了。他们无论年轻的时候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做出过多么疯狂的举动,最终他们都不可避免地和孤独融为一体。 比如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率领自由党发动32场政变。但是在认清自己发动战争仅仅是因为内心深不见底的恐惧之后,他潦草地签下停战宣言,回到炼金屋里,每天制作2条小金鱼,然后销毁,第二天重做。直到有一天在树下上小便的时候卑微的死去; 比如阿玛兰妲,受到死神的通知为自己织寿衣,完工之日就是她的死期。为了延缓死期她织了四年。如果这世上还有什么时刻比自己一个人去做手术更加孤独,那应该就是独自向着死亡一点一点迈进而又无能为力的时候了吧。但是阿玛兰妲表现的从容优雅,在织到最后,她竟然故意加快了速度,仿佛在熬过人世间最高级的孤独之后,她已经无所畏惧。"世界不过是身外之物,她的内心不再为任何苦痛而波动。" 还有马尔克斯上校,他在电报上敲下“马孔多在下雨”,他望向苍凉的街道,他感觉到他在孤独中迷失了。 除了把焦点放在这个家族的成员以外,马尔克斯也把渺小的个人放进了宏大的历史维度里加以比较。 马孔多这个本来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式的小镇,一百年的时间里遭遇了外来文明的入侵和时代发展的生拉硬拽。从未被文明开化,到受到政治权利操纵,再到工业文明成果的到来,公司出现,反抗压榨的3000多劳动人民全部被杀......在历史的车轮面前渺小的人类所有改变历史的企图都成了螳臂当车的悲剧。即使像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一样一世英名,百年过后也依然被整个小镇的人遗忘,在历史演进中化为灰烬。 第一代布恩迪亚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代布恩迪亚被蚂蚁吃掉。仔细读一读小说的开头和结尾,更加增添了宿命的色彩。小说开头写道:“世界新生伊始,许多事物还没有名字,提到时尚需用手指指点点”,小说的最后却是“这个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 马尔克斯看来,生命注定是一场悲剧,因为在庞大的轮回面前,每个人都不过是沧海一粟。我们其实自始至终都无法和这个世界产生任何联系,我们一无所有地到来又一无所有地离开,其间制造过的所有辉煌其实都从未真正属于自己。当一切都成为泡影,竟然只有孤独永恒。 3、 在这个时代百年孤独其实依然是很有价值的一部小说,它好像有让人平静下来的魔力。 在这个到处弥漫着焦虑感的时代里,很多人都不敢长时间的陷入孤独里。我们会把精神空虚错误地当成孤独;我们为了快速摆脱这种感觉而寄希望于获取物质满足,获取他人关注,却又陷入更深的孤独。 其实啊,无论爱情,亲情,友情都值得追求和维护,吃喝玩乐也值得我们享受。但是我们不能把这些当作摆脱孤独的方法。百年孤独告诉我们孤独是每个人身体的一部分,你要做的不是摆脱它,而是和它和平相处,只有那样,你才会明白你其实一无所有,也就不再害怕失去。 一个伟大的作者应该如此,他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阅历,让我们看到极致的孤独之后不再因为自己的一点无助感而顾影自怜,让我们看到生死的边界之后更加珍惜生命。 以我浅薄的阅历当然无法把马尔克斯杂糅进去的价值观完全的接收,也一定有很多隐喻埋藏在字与字之间等着我摸爬滚打之后在某一个时刻幡然醒悟。实际上一个人只有在感受过被抛弃的苦涩,被生活无情的戏耍之后才有资格说读懂了百年孤独,才有足够的底气像奥雷里亚诺巴比伦在马孔多的最后一个清晨那样放下一切包袱,大张双臂,仿佛要唤醒整个世界一样声嘶力竭

现在这部作品被普遍翻译成“战争与和平”,而实际上小说的名字是"Война и общество"(战争与社会)。 Искажение в названии романа Л.Н. Толстого "Война и Мир" 对《战争与和平》的名字有不同的理解的原因在于:在古代“мир”这个词有不同的写法以及相应的不同的含义。 古俄语中对«Мир»的解读 «Мир» (писавшееся через "иже", т.е. современную "и") - обозначало покой , в данном случае отсутствие войны, перемирие (прилагательное: "мирный", "спокойный", "невоенный") 小编注:"иже"——古俄语字母中的"и" 如果这个词中间是用"иже"连接,即现代的"и"—平和,没有战争,停战(形容词:"мирный"和平的、安宁的、无战争的) «Мiр» (писавшееся через "ижеи", т.е. "i") - обозначало вселенную (прилагательное: "мировой", "всемирный") 如果这个词中间是用"ижеи"连接,即"i"—全世界的(形容词:"мировой"全世界的、全宇宙的) «Мiр» (писавшееся через "инить", т.е. "i" с двумя точками) - подразумевало общество, общину (например прилагательное: "мирской"), от него же: обмирщать, мирянин... 如果这个词中间是用"инить","Ï"—社会,公社(形容词:"мирской"世俗的,世人的)同根词:обмирщать摆脱教会影响成为世俗的, мирянин俗人,未出家人等。 很少有人知道,一直到十月革命之前这部小说的名字都写做"Война и МIРЪ",这就是它在原文的样子。1917年语言革命之后,字母"Ï"写做"и",小说的名字也发生了变化,同时导致这个名字翻译的含义变了样。现在这部作品被普遍翻译成“战争与和平”,而实际上小说的名字是"Война и общество"(战争与社会)。 如果知道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小说中主要描写了那个时候的上流社会、社会风尚、人的命运以及俄罗斯

Josie_Guo

Josie_Guo

个人认为 《百年孤独

读完《百年孤独》,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马尔克斯为了准确表达而使用的近乎残忍的手段。

比如要描写一个老人的苍老,现实主义的作者可能会刻画老人深邃的皱纹,浑浊的眼睛。但是马尔克斯不会这么循规蹈矩,他的做法可能是让老人的皱纹的沟壑之间长出青苔,或者让老人的鼻孔爬上蜘蛛网。

因为魔幻现实主义的世界里不需要用现实世界的逻辑来解释,所以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有了“胡作非为”的自由。.虽然魔幻离不开现实的框架,但是单调的现实也正是因为有了天马行空的魔幻色彩而增添了无限可能。

这样的手法在表现人物情绪的时候可以充分的施展,因为在超越常理的力量的作用之下,他可以轻易的让读者看到尽头、无穷这种现实世界里不着边际的概念,也可以更轻易地让读者感觉到彻骨的绝望。

比如表现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的时候,他让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绑在栗树底下,每天就这样一动不动一直到死去;让乌尔苏拉不但双眼失明还每天只能听见没完没了的雨声,让她被遗忘直到有一天后背爬满水蛭;让丽贝卡关在小黑屋里直到身上爬满蛆虫......他近乎变态的手法就像是给读者眼上蒙上黑布,并且把钟表消音,抽离了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让读者在没有边际的黑暗中感受最高级的孤独。

lwhzy

lwhzy

没一本书都是作者倾入的心血,只能说因为你的情感偏好与那一类,不能说是比较一下,你可以两本都看看。

会飞的太阳

会飞的太阳

不能简单的说哪个水平高。这两部书,都是世界文学的典范,也都是人类精神的宝贵财富,虽然,2000年,根据《纽约时报》和美国《读者文摘》组织的横跨欧、亚、美、澳、非五大洲百城十万读者的投票调查,精选出了世界十部经典长篇名著,这十部名著代表了英国、法国、俄国、美国最具世界性代表的世界文学大师和其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作,其中第一名就是《战争与和平》,可惜,没有马尔克斯,马尔克斯获得过诺贝尔奖,在亚非拉影响更大,但是绝对不能就说战争与和平就比《百年孤独》好。

战争与和平》    是现实主义经典。   《百年孤独》是魔幻之一经典。

rosytour

rosytour

这里有两辆自行车 你能告诉我哪辆省油吗?

崔西@陈

崔西@陈

肯定是《战争与和平》作品更伟大。

fruily

fruily

都伟大!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伟大的作品不需要比较,我们只要知道它们都是伟大的作品就行了。

yy9208

yy9208

我从来不喜欢为了显示自己不落伍而随大流。简单讲:装逼!说实话,也许是文化传承不同的原因,我对百年孤独欣赏不起来,我耐着性子看,不过最后似乎还是没看完。当然客观的说,通过百年孤独可以了解一些拉美人的日常生活,习俗,社会现状等等,还是可以的。但是一句话,兴趣不是太大。

至于战争与和平同理,也不过是我们了解俄罗斯人在沙俄时代整个国家,宫廷,贵族,普通百姓生活的一个窗口。至于感受,大概也就是这样:喔!原来所谓西方人的上层生活,也就是如此。虚伪,无聊,声色犬马。如此而已。远没有我读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更津津有味,更有代入感。我更有兴趣去了解,理解和从中学习,感悟历史,文化,智慧等等。

weiqiang1975082

weiqiang1975082

不是一个系统,怎么比,一个魔幻,一个史诗

风の萧萧

风の萧萧

战争与和平更伟大

Tracy璇儿

Tracy璇儿

个人认为没有什么是谁比谁更伟大,只是大家对待事物的角度不同。而且,从个人角度而言,合适的东西才是最好的,所以只要您认为这本书是你的认知范围可以接受且赞同,那他就是最伟大的。但是,从历史的角度,存在即合理,每一本书的出现都是映射当时的时代现象或者作者憧憬的未来思考,都是对人类进程做出贡献的,因此并没有什么可比性。希望可以帮到你。

sandy.fang

sandy.fang

谢谢邀请蓦然回首的邀请,【艺文杂记】很高兴与大家分享个人观点:

要说《百年孤独》和《战争与和平》哪一部更伟大,确实有点难,毕竟两者的出发点和表达的方向不同,都在各自的体裁中发挥到了极致。

都是非常伟大的作品,但是因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所以不同时期对作品的评判也会有影响吧。

比如说《战争与和平》表现的是战争的苦难与艰苦卓绝,而且是围绕四大家族在战争中的战争动员,人员伤亡,以及战争对家庭的影响。战争面前人们的大义、家族的利益等方面,全方位刻画了战争的影响。

不得不说《战争与和平》的恢弘,以及战争笼罩下的情绪调动,是非常鼓舞或刺激人心的。所以战争年代,这样的作品应该是会凌驾于其它文学作品之上,收到最大的影响力作用吧。

但是,个人而言,喜欢《百年孤独》多一点。或许是因为身处和平年代,没有战争的经历,抑或是没有身处望族,富人的生活不能想象,所以《战争与和平》震撼力足够,却共鸣少了一点点。

百年孤独》被总结为魔幻现实主义,的确有些情节亦真亦假,难以琢磨。但这部作品却是从小人物着手,从细微的生活场景来表现,来表现现实生活的荒诞和无奈。

虽然魔幻,却感觉是可以触摸的,细微之处能够有一点点共鸣的深入人心。要说魔幻荒诞,其实现实又何尝又不是如此。每天早晨,刷刷新闻的标题,仔细观察身边的奇葩事,感觉一下生活的日常,不觉得现实比文学作品来的更荒诞吗?

百年孤独》和《战争与和平》都是伟大的作品,向马尔克斯和托尔斯泰这两位伟大的作家致敬。

非常感谢您看到了这里,【艺文杂记】会持续在此领域更新不成熟观点,期待与大家交流学习,共同进步,欢迎关注。

纤云弄巧

纤云弄巧

可以

小指

小指

战争与和平

bazhu

bazhu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