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把故事写得一波三折?

◆._Bei!.℡
主人公不能超过十分钟的消停

A_dream_of_Dora
怎样把故事写得一波三折
记叙文的故事应“一波三折”----叙事技巧之二
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不平就是曲折,有波澜。无论侧重写人的记叙文,还是侧重写事的记叙文,都少不了写故事。故事情节平淡无奇,叙述直来直去,读来没有情趣;故事情节曲折回旋,波澜起伏,才会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美国一家杂志悬奖文字简短、情节曲折的文章,结果题为猎狮的文章获首奖。全文如下:
伊丽薇娜的弟弟佛来特伴着她的丈夫巴布尔去非洲打猎。不久,她在家里接获弟弟的电报:“巴布尔猎狮身死――佛来特”。伊丽薇娜蜚不自胜,回电给弟弟:“运其尸回家。”三周后从非洲运回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一具狮尸。她又赶发一个电报:“狮收到。弟误,请寄巴布尔尸。”很快,又收到非洲回电:“无误。巴布尔在狮腹内。”这篇短文以电报为线索,缀连出猎非洲、猎狮身死、运狮回家、尸在狮腹等情节,写得一波三折,摇曳多姿,而且情节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
要写好情节曲折的记叙文,须在认识、思路,技巧三方面下功夫。
首先,要有这样的认识:一切客观事物本来是互相联系并具有内在规律的。因此,我们在写事时要注意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以及此事与他事的联系。猎狮正是基于对“猎狮身死”后“身死狮腹”的认识,而把情节写得曲折变化的。
其次,情节的曲折生动还取决于作者思路的清晰和严密。猎狮作者思路清晰严密,他将“猎狮――身死狮腹――运狮――尸在狮腹”的奇特情节叙写得明明白白。
再次,情节曲折同写作技巧有很大关系。组织材料是使情节曲折的关键。猎狮一文的故事本来是很寻常的,但作者却能化平淡为奇特,原因是作者把来回电报内容及误解、释误等情节加以巧妙组合的结果。
如何使自己的文章“不平”,使所叙故事“一波三折”呢?办法很多,如“巧合法”、“误会法”、“悬念法”、“曲直法”、“张驰法”、“虚实法”、“开会法”、“烘托法”等,其中“悬念法”和“误会法”值得同学们借鉴。
先说“悬念法”。悬念就是设置悬而未决的矛盾,引起读者的关注。巧设悬念,能使文章曲折生动,起伏跌宕,引人入胜。驿骆梨花采用了悬念法。课文开始写“我”和老余到何处投宿?茅屋的主人是谁?从瑶族老人口中得知是梨花姑娘。可梨花姑娘又是谁;她在哪儿?后来又通过梨花妹妹的解释,才知道茅屋的真正主人是解放军同志。至此,悬念似乎解开,但似乎仍存在,因为梨花姑娘仍未出面,然而答案尽在不言中。这种先设置县念,然后逐层推进、释疑,这种构思法,既可以使文章显得紧凑,又可以提高阅读兴趣。
再说“误会法”。这是通过偶然反映必然性的一种构思方法。《醉人的春夜》写道,陈静自行车出了毛病,恰遇一个小伙子一掠而过,然后小伙子又回来。陈静以为他是流氓,要加害自己。由于没有工具,小伙子告诉她修车地点,陈静以为他是在玩手段,诱她上当。修好车子,小伙子要“5元钱”,陈静以为是“敲诈”。其实小伙子并没有反常动作,也不打算要钱。这一连串的“误会”,就把简单的情节叙述得跌宕生姿,一波三折。
同学们写记叙文,在叙事过程中普遍存在平铺直叙的毛病,避免这个毛病,除巧设悬念,巧用“误会法”之外,还可以抓住叙述对象的心理变化,可使文章的叙事具体、曲折。例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作者写菲利普夫妇就是抓住他们心理的变化来叙事的。先写菲利普夫妇非常盼望于勒回来,接着写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赞颂,再写游船上遇到于勒时由恐惧而至诅咒的心理变化。正是抓住了这种心理变化,才把故事的过程叙述得有声有色。

dudulang
你这个问题,在我们橙瓜码字的网文学堂有人提到过,我现在把他的回答复制过来给你看:
视角与焦点,这是许多新人都会存在的问题,甚至是很多老作者也经常忽视的问题。
这其中也包括我自己。
我第一次意识到这个问题,是因为去询问编辑,自己哪方面还需要进步。
当时我的责编犹豫了好一会,跟我说,你这篇文我看了,感觉都没什么问题,但就是感觉太“平”了。
当时我并没有直接想到视角,而是理解为自己叙述和故事没有起伏。
这个问题困扰我很久,因为不管我怎么调整叙述和故事,得到的答案基本都是类似的结论。
后来有天,我突然看到日本侦探小说大师大泽在昌的一本书:畅销作家写作全技巧。
这本书中的第二课,‘掌握第一人称的写法’中的一席话让我觉得豁然开朗。
看完之后,我第一时间意识到,这不正是自己一直想要寻找的答案么。
于是乎,我立马找了一篇自己以前的废稿,同样的故事,同样的情节,用第一人称将它重写一遍,这次始终将自身代入主角,体会主角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
写完之后,将文章中所有的“我”字全部换成“主角名字”,然后稍加润色。
发现两篇开头的阅读感受和效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很微妙,但却立竿见影。
我去重新翻了课本上对于人称的解释,网上找到一些关于视角的参考资料,专门了解了一下电影中的镜头语言,跟许多小伙伴展开讨论,在码字过程中不断试错。
大致上,总结出来了一点经验与心得,于是在此记录,并进行梳理。(仅为一家之言。)
“主人公视角”
这其中的‘主人公’,非单指‘主角’,有时随着核心人物的变化,也可以是‘配角’,甚至是‘反派’。
主人公视角的核心在于——“以我为主”。
这是网文之中最重要的视角,没有之一,同时也是最适合开篇的视角选择。
先前提到,‘主人公视角’实际上是一种披着‘第三人称皮的第一人称’,他的写作技巧来源于第一人称,但讲述角度则源于第三人称。
因此,创作的过程中要谨记不要“超纲”,这是第一人称写作时的大忌。
你时刻提醒自己,只写主人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不要‘超出人物已知范畴’。
描写方式要注意尽量避免“小明的脸色阴沉下来”,“小明忍不住翻了个白眼”这样第三人称角度的叙述。
应该使用“小明垂下脑袋,脸色有些阴沉”,“小明忍不住向小红翻了个白眼”这样符合第一人称角度的叙述。
通过文字表达笔下的角色要做什么,怎么做,而不是直接表述这个角色已经做了什么。
脑海中代入角色,在你的文章中,你就是主角,时刻想着“我”要做什么,怎么通过“我”的口吻将其表达出来,而不是“他”要做什么,表述“他”在做什么。
时刻记着,主人公视角下,你所要传递给读者的内容,只有一个宣泄口,既是主人公的‘主观表达’。
同时,一个‘场景’内只允许存在一个‘主人公’,否则视角依旧混乱,而且‘撕裂’。
一篇优秀的网文,能出成绩的网文,‘主人公视角’的使用频率占据其中百分之八十以上。
不妨换位思考一下,主人公视角下的创作,便是‘作者’亲自去‘扮演’书中的某个角色。
“旁观者视角”
如果主人公视角的焦点是‘以我为主’,那么旁观者视角的焦点便是‘以他为主’。
这里刚好有一个鲜明的例子,起点中文网今年很火的一本小说我的师兄实在太稳健了
这部小说的开篇,即反传统采用了典型的‘旁观者视角’叙述。
作者‘代入’的角色是‘师妹’,但焦点却放在了神秘的‘师兄’身上,通过描写师妹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清晰的刻画出作为主角的‘师兄’形象。
这种旁观者视角,最著名的作品莫过于《福尔摩斯探案集》。
许多人以为这部大名鼎鼎的侦探小说是以福尔摩斯的视角讲述的,但其实恰恰相反,作者柯南·道尔在这部小说中代入的角色是医生助手‘华生’。
通过‘华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去描述刻画‘福尔摩斯’这样一个大侦探的形象。
但是,大多数的小说中,旁观者视角并不是主要视角,他通常被用来刻画‘反派’,或者某个核心人物,亦或者‘事件’。
这种侧面描绘,能够更为清晰的刻画一个角色的全面形象,亦或者一个事件的全貌。
爽文中经常见到的‘路人的惊叹’同样是旁观者视角的一种,但许多作者并没有真正将自己代入路人,依旧是上帝视角刻画,因此次数多了以后便会让人觉得尴尬。
同样,一些小说在故事的高潮桥段,作者也喜欢使用这种旁观者视角去侧面刻画主角,通过旁观者的角度将角色形象更加丰满。
所以,旁观者视角是一种重要的辅助视角,偶尔也可以作为核心视角来使用。
“说书人视角”
“说书人视角”可以简单地将其理解为“上帝视角”的进阶版。
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上帝视角始终是冰冷,客观,真实的叙述。
但说书人视角不同,这更强调情绪的起伏,调动读者的想象力,更具冲击力与画面感。
许多说评书的人在讲故事的时候,会有意对原作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修改,让小说原本的文字性表达更符合语言性表达,说白了,其实就是为了接地气。
说得再清楚一些,这其中是讲故事的态度之间的区别。
举个例子:
小明举起宝雕弓,将弓弦拉如满月,指尖一松,箭矢如流星一般划过天际,翱翔于天际的雄鹰哀鸣一声,从天上一头栽下。
小明举起宝雕弓,将弓弦拉如满月,指尖一松,只听嗖的一声,箭矢离弦,穿胸而过,漫天飞溅的羽毛中,那翱翔于天际的雄鹰一头栽下。
这种类似的小技巧还有许多,例如使用‘拟声’修辞,调整‘拟人’修辞,形象化‘比喻’修辞,描述过程中经常制造小悬念等等。
寻找适合自己的描写方式,这是形成自己风格的第一步。
但需要注意一点,这一切都是为了‘画面感’服务,让文字在表述的过程中更具冲击力,更为立体,真正将自己当成一个讲故事的人,而不是事件的记录者。
或许有人会说,这并不是影响阅读的大问题,但往往万订与精品的差距,就体现在这些不引人注目的小细节处理之中。
网文不需要华美的辞藻与文字,但对讲故事的态度却要求苛刻。
如果你写一篇短篇小说,那么只使用一个固定视角,便可以支撑整个故事。
但如果你要写一篇几百万字长度的网文,那么没有哪种视角是万能的,哪怕是使用最多的主人公视角,也并不能解决所有写作需要。
所以,网文的视角始终是在不断变换的,正如同电影中的镜头和后期剪辑。
这其中需要注意的便是在一个场景的故事中,始终围绕着一个‘焦点’去刻画。
这个焦点可以是‘人物’,可以是‘事件’,可以是‘脑洞’。
但不管你使用哪一种视角,都要保持这个‘焦点’是连贯的,你可以是‘蒙太奇’,不断地切换场景遥相呼应,但要记住,蒙太奇的每一帧画面与上一帧之间是环环相扣的。
一个画面引导出下一个画面,一个镜头切换成下一个镜头,但他们之间需要一个‘焦点’作为彼此之间的连接枢纽。
同时,视角并不是固定的,同样的主人公视角,具体使用怎样的镜头描写同样讲究方式方法。
我记得初中语文课,老师要求写一篇描写景色的作文,讲到了这么一个道理。
你在描写景物的过程中,人物是运动的,比如描写一座山,你的人先在山脚下,此时的山是高耸入云,巍峨壮丽的全景。
然后你爬上了这座山,身入此山中,描写的便是由远处拉进的近景,山形,山貌。
当你拾阶而上,一路前行,所见到的将是这座山中的‘花鸟鱼虫’,‘一草一木’,这时候镜头又变成了特写。
这上述的一切都是主人公视角的展开,但他们使用的镜头,所刻画的事物却始终不断变化。
主角这双用来观察的眼睛,便是作者的镜头,所看到的事物,便是镜头的焦点。
焦点不是不能变,一个场景或事件写完了,自然要去写下一个,但起码在这个过程中,要保持‘专一’,切换的过程中也要保持‘连贯’。
正如上面提到描写景色的例子一样,全程由‘主角’登山的这一‘行动’将镜头和画面串联在一起,彼此连贯,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以上,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更多写作技巧、火书拆解、神级攻略、开篇点评、开篇精修、教新人快速入门等网络文学知识,请到橙瓜码字的网文学堂阅读】

hasakito
我们就以莎士比亚的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为例,简单地分享一下莎翁的写作技巧。
故事一开始就这样交待:为了庆祝朱丽叶找到了如意郎君(朱丽叶的表哥),在朱丽叶的家里,举办了一场假面派对的舞会。罗密欧也戴着假面具参加了进来,恰巧与朱丽叶派对。谁知道两个年轻人一见钟情。(故事发生了,一波三折向前发展)
然而不幸的是,罗密欧的父亲和朱丽叶的父亲(设为仇家)互为敌人,两大家族经常发生冲突,哪里容得下他俩的爱情?为了见到自已的心上人,罗密欧冒险潜入到朱丽叶家的后院,两人互诉爱意。由于知道了家人的反对,在神父的帮助下秘密完婚。
朱丽叶的表兄提伯尔特性格暴躁,为了消除情敌,他要和罗密欧决斗。但罗密欧只想和平相处,不忍互相残杀,没有接受他的挑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罗密欧的好友墨古修想杀死提伯尔特,却反被提伯尔特杀死。罗密欧在愤怒中杀死了提伯尔特。结果被判驱遂出境,两人从此不得相见,朱丽叶另嫁他门。(这又是一个打击,波涛再起,把故事推向高潮)
朱丽叶找到神父,神父策划让朱丽叶服药后假死,又写信给罗密欧,要他立刻从公墓中把朱丽叶救出去,从此两人远走高飞。然而,送信的人还没有到,罗密欧就得知了朱丽叶服毒身亡的消息。他信以为真,买了一瓶毒药,立刻赶到了公墓。(故事达到了高潮)看到朱丽叶躺在公墓里,旁边还躺着她表哥的尸体,罗密欧吞下了毒药,死在了朱丽叶的身边。罗密欧刚死,朱丽叶就醒了过来。看到死去的罗密欧,她万分悲痛,把罗密欧吃剩的毒药吃了,两人双双而亡。
神父说出了真相,两位老人后悔不巳,痛哭流涕。(结局)在神父的调解下,两位老人决定消除仇恨,和睦相处。两个年轻的生命,换来了两家的和平。

Nicole.G
故事本身的框架很重要,先把骨架搭好,然后在当上故事大章比如大概故事构想,怎么认识怎么发展和地点划分类似画肌肉,然后就是给足人物性格划分,每个人物性格勾好,不能一会儿温柔,一会暴躁粗话很神经一样[捂脸],然后就是对大纲上的路线进行故事设定,越离奇越不可思议这样就会努力写下去有灵感,很多故事都是开始不怎么样,过了好多年又有争议,就像是情深深雨蒙蒙,18年过去了,突然看到很多报道说何书桓是渣男的,导致我又去看了一遍,突然想起有个贴吧朋友说的那些话,我也感同身受,不得不说到底是受虐体质作祟,以及这十多年来对何书桓这个人的又爱又恨。
某些片段里对他的极度心水和某些片段里的极度愤恨。
仔仔细细的回想起来,给何书桓罗织的罪名实在不少,到日记风波时,基本已经是亲竹难书的地步。
看不上他对砸到手的如萍心痛心动。
看不上他袒护陆尓豪16岁时的一个错误。
看不上他不救梦萍却迁怒依萍。
……
这种不忿,到日记风波时,窜至顶峰。
一本日记,居然最终让他别有他抱。
当年的感觉,除了愤怒,还觉得荒唐。
甚至心灰意冷。
因为他自己说的,一边,不是报复,另一边,无法抗拒。
那么,曾经的那些心动,感动,到底是生作了情,自然不能和依萍的生死绝恋相比,可也落到了感情的层面,有了正式的婚姻的约定。
后来的很多年里,一直想那样的一个问题。
如果依萍没有出现在订婚典礼上。
如果何书桓连从订婚典礼直接奔向依萍的机会都没有。
那么与何书桓共度一生的人,会是谁?
如果是如萍,他会不甘吗?会痛楚吗?
只怕是即使不甘,即使痛苦,那样的一生也必须过下去,过到死的了吧!
一做如此想,就觉得凉薄荒诞。
于是多少年,都不再原谅她。
直到这次看央视重播。
又恰恰是放的这一段。
可能心境转变,又或者是视角转换。
居然对何书桓渐渐体谅了一些。
在他疯了一样的砸玻璃镜子的时候。
在他疯了一样的在大街上跑步差点被车撞的时候。
在他出其不意却意志坚决一定要奔赴战争一线做战地记者的时候。
我突然发现,好像过去十几年,都忽略了他的那份痛苦。
现在这样一个个镜头放出来,看着他,竟然是不想活的意味。
突然意识到了一点,某种程度上来说,依萍比他要坚强得多。
知道自己决不能去绥远,知道自己决不能出事,知道没有了爱情的人生必须活下去,知道自己要靠着参加那场锥心刺骨的订婚来涅盘重生。
相比依萍的这些,何书桓对自己,只能算两个字,放弃。
放弃了正常的生活,放弃了正常的感情,甚至,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任性的把他交给了战争。
放弃了自己,但又不会违背自己的人生原则去报复依萍,那么这样的人还能干什么?
依萍的背后,永远站着那个懦弱的母亲,所以她必须是一个钢铁战士,永远不能倒下。
何书桓当然也要有一些东西支撑着,以此证明自己还活着。
已经任性过一次,把生命交过给上天,就不会再任性第二次。
但不再任性,就足以使他做出选择如萍的决定吗?
即使她同样不顾生死,在炮火迭起,颠沛流离中奔向他的怀抱,我依然认为,这并不足以让何书桓做出如此荒唐的,形似报复的选择。
除非,有一个根本前提。
如萍,是那个被依萍的复仇大计伤害了的对象。
而何书桓自己,则是那个被依萍作为实施复仇大计的工具。
简而言之,他是依萍伤害如萍的帮凶。
或者具体言之,他对依萍的爱,是伤害如萍的帮凶。
这个前提,我认为才是何书桓最终选择如萍,要和她永远在一起的基础原因。
既然是我对依萍的爱伤害得你体无完肤,那么我也只能用感情来偿还给你。
所以,你爱我,我就给你爱。
对何书桓而言,这不是感动,而是偿还。
说的更严苛些,这是何书桓意识里的,依萍犯的错,我是共犯,我来还。
何书桓经历过了生死,事实上已经和之前的自己不是一个精神体了,任何付出于他而言,已经不再具有实际的行为意义。
除了一条。
依萍。
只有依萍出现,才能让他变成原来的自己。
也只要依萍出现,他就会变成原来的自己。
所以,士兵告诉他有人找时,他第一个反应是依萍。看到如萍时会无比失望的反问为什么不是依萍。
所以订婚典礼上他会直接追出去,像他说的,如果再来一次,我依然会毫不犹豫的从订婚典礼上,直接奔向你。
何书桓有着和他的年纪,社会阅历所不相称的理想主义,不切实际。
依萍不可能去绥远,
如果去了,他难道不担心依萍的安全,光顾着感动?
所以他所期待的一切,实际上完全不会发生。
甚至订婚,都只是凑巧而已。
因为依萍去订婚现场的目的,是为了重生,而不是为了破坏和阻止。
何书桓的应该感谢杜飞的那杯酒成全了自己。
但是如果他知道那杯酒的代价,是依萍的生命,他还会愿意吗?
所以,一切和他在绥远的狂想没有什么不同。
细细的想想何书桓的这种期待和狂想,往往是令人害怕的。
因为从现实的角度来讲,是代价惨重。
而从心理状态分析,他就是固执,偏执,认死理,甚至,是感情洁癖。
所以在依萍生死一线时他的忏悔是,我是什么死脑筋想不开?
日记,其实说到底,对何书桓而言不在于依萍对自己的感情欺骗。
而是感情动机不纯粹!
和如萍一起从绥远回到陆宅,陆振华同何书桓的谈话里已经给出了这个答案。
我有我的骄傲,如果依萍是因为这个原因爱上我,很抱歉我不能接受!
不是不知道依萍爱自己,不是不知道依萍为自己做出的改变。
而是何书桓本身就对的纯度极其高,不能忍受一点点的瑕疵。
所以他才会对依萍的日记那么排斥。
如果里面的内容会让我对如萍动摇,那么我更加不能看。
为了那个动机的百分百的纯度,何书桓彻底的抛开了那一年多的点点滴滴。甚至,连依萍的一颦一笑,他都要从脑海里试图驱逐。
你再好,再爱我,为我改变再多,动机不纯,那么所有的都是万万不能。
所以这不是不肯低头,也不是不肯接受依萍的低头。
依萍在报社门口转身,何书桓隔空伸出手去。
显然的,不舍是他的基层感情需求,而追求爱情的绝对纯度,是他深层的感情需求。
而在没有重大变故发生之前,深层感情需求就会完胜基层感情需求。
就像有钱了,人追求的就不是温饱,而是生活品质一个道理。
所以残酷点来说,依萍不出事,他是绝对不会意识到自己的这种情感追求上的固执甚至偏执的。
只有依萍死了,一切才会发生变动。
何书桓才会意识到,我错了。
因为那个时候,他可以看到生命的逝去,依萍的离开,会让他幡然明白,自己只不过是一个挣扎在贫困线上的人而已!
这和他自己不顾生死的那种绝望的体验完全不同。
依萍死了,从此世上再也没有这一个人,他要爱也好,恨也好,一切都不复存在了,所有的感情发泄方式,最终面对的会是一个冰冷的躯壳,不会知道他的爱,也不会知道他的恨,什么都不在有。
放任自己的生死,是麻木。
看着爱人在自己眼前消失,是疯狂的绝望。
而这种疯狂的绝望,要比他得知依萍日记里的恋爱动机不纯,重几百倍。
所谓的深层感情需求,会在这种残酷的现实面前,被击的粉碎。
所以何书桓说,我不去,她会死的!
与其说是直觉,不如说这是他最拒绝发生,拒绝面对的事。
远胜于他对依萍日记的逃避。
所以,当依萍历经千幸万苦,同死神交战回来,转危为安时,何书桓能心态平静的看完依萍的日记了。
因为,动机纯粹性,在生死翻转之后,已然不值一提。
正如他自己在战场上经历了生死,此后的人生怎么活也不值一提一样。
而日记风波以后的何书桓和陆依萍。
和多年以前我所认为的,依萍最终被爱情彻底驯化的观点不同。
我更深刻的意识到了何书桓的改变。
那就是他放弃了某种固执。
原则上的,道德上的,甚至是价值体系上的固执,最终都被依萍的生死所改变了。
他最终学会了,自私。
学会了,不再用自我牺牲的圣父精神去构筑自己的人生。更不再去用自我牺牲的圣父精神去要求别人。
所以才会有那个从订婚典礼上逃开的何书桓。
才会有那个即使找不到如萍,也永远不离开依萍的何书桓。
对于一个把背负十字架当做习惯甚至是本能的人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当然,依萍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是惨重的。真的喜欢,就真的没有道理可言。 对于这样的发展开始一定不是这样想的,但是大纲在那里,所以跑不远,还是最后写完路线,故事最后如萍没回来,依萍书桓也没在一起没结婚,跟电视不一样的。所以框架真的很重要,一本书框架下来,其实一半的字就都写好了,只要填语言进去,注意用词就好了。

独钓汉江雪
【人鱼薇沫】冲突,矛盾,让主角生不如死,让读者心始终吊着,这就是一波三折的妙处。
至于如何体现,需要设计一个曲线。
把读者最关心的问题抛出来,比如你的愿望是什么?你的信仰是什么,你的目标是什么,然后转嫁到主角身上,再然后就是根据这些目标设计障碍,不让主角轻易获得愿望,不让主角轻易到达目标。
如同你坐山车,来到平缓处,又马上要爬坡,到了最顶端,刚想看风景,却又如坠悬崖,这就叫一波三折。
但想达到这个水平,还需要多方设计。
需要了解读者的心理,想要看什么。
楼下有位朋友说用第一人称代入,这是小白的写法,以第一称所见所闻,的确可以达到五官相通,但你的视觉会受到限制,很难有全局观。
没有全局观就容易迷失,有些地方无法写好,而且还有一个问题,第一人称有时写着写着会出戏,比如微风吹着我的头发,鬼扯,你能看到风把你的头发吹歪了吗?
很不自觉间,就会犯这问题,最好笑的是,有次看到一个作者写自己骑马,看到头发的飘带在空中飞,笑到岔气,这可能吗?用上帝视角来写第一人称,没功力可行得?
有了写作功力谁又会用第一人称?村上春树都说了,自己写了几年小说后再用第一人称,会非常吃力的。
尽量不要用第一人称,最好用上帝视角,一波三折的话,多去研究一下心理学,多去看看反转电视剧,多去记录一下那些一波三折的剧情或是桥段,反复琢磨,只有刻意练习才可以。
不要为了波折而设计剧情,要设计好人物,人物内心与外表的对撞,就是波折。
比如,他想娶自己的学妹,父亲却让他娶多金的商业伙伴家的女儿,这就是波折,而他最后谁也没要,找了个同性的伙伴,噗,我都想笑这鬼剧情,但这就是波折呀?无论是他的学妹会骂他背情弃义,还是他老爸要拿刀砍他,或是他的同性小伙伴为了躲避这些麻烦,远离于他,都是波折。
记住最简单的一个理论,就是设计一个愿望,不要让它轻易实现,或是根本就实现不了,这就叫波折。简单的波折也是波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