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书荒,谁有好看到欲罢不能的书给推荐下,顺便说说推荐的理由?

光司
如果题主有兴趣的话,可以多看一看张爱玲的书。最近她的小说第一炉香的电影版,刚出了预告。选角真是令人一言难尽,可以去看看原著小说,感受其中的欲望纠葛。下面是,第一炉香的文章节选。
薇龙对着玻璃门扯扯衣襟,理理头发。她的脸是平淡而美丽的小凸脸,现在,这一类的“粉扑子脸”是过了时了。她的眼睛长而媚,双眼皮的深痕,直扫入鬓角里去。纤瘦的鼻子,肥圆的小嘴。也许她的面部表情稍嫌缺乏,但是,惟其因为这呆滞,更加显出那温柔敦厚的古中国情调。她对于她那白净的皮肤,原是引为憾事的,一心想晒黑它,使它合于新时代的健康美的标准。
还有亦舒师太的,也值得去细细品味。真的是道尽世界女人心中的种种思绪。入门的话,可以去看看她的代表作《喜宝》。
下面是文章节选:书就是这样好,无论心不在焉,板着长脸,只要考试及格,就是一个及格的人。 你试着拉长脸到社会去试一试。 这是一个卖笑的社会。除非能够找到高贵的职业,而高贵的职业需要高贵的学历支 持,高贵的 学历需要金钱,始终兜回来。
还有前段时间大火的都市剧《我的前半生》,私人认为还是读原著小说,更能品味师太写这本书的意味。
还可以去看一看钱钟书的代表作《围城》
节选:“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或者这句更流行:婚姻象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当然了,钱钟书先生不见得是个想逃出婚姻围城的人。他与杨绛的浪漫爱情至今为人所称道,婚姻像围城,但总有人让你情愿生存其中,甘之如饴。况且围城虽禁锢人的肉体,但同时也有遮风挡雨的效用。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就是如此。

偷心小酷男
人生海海
人生海海,潮落之后是潮起来。
金句:
就算是整个世界,把我抛弃
而至少快乐伤心我自己决定
所以我说,就让它去,我知道潮落之后一定有潮起
有什么了不起
“人生海海”取自闽南方言,意为“人生像大海一样变幻不定、起落浮沉,但总还是要好好地活下去。”麦家对这个词的解读又深了一层:“既然每个人都跑不掉逃不开,那不如去爱上生活。”作为麦家的“故乡三部曲”之一,人生海海耗时八年,经过五年的打磨,终于呈现在大众面前。与以往的作品不同,这次的故事脱离了此前素有的“谍战”题材,背景设置在麦家的故乡。“这一辈子总要写一部跟故乡有关的书,既是对自己童年的一种纪念,也是和故乡的一次和解。”麦家说道,“一个作家,他的写作是怎么也逃离不了童年和故乡的。”
人生海海围绕着一个身上带着很多谜团的上校展开,以一个十岁小孩的视角展开叙述。以村落为演出舞台,“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小瞎子、重情重义却引来流言蜚语的父亲……他们与上校的人生纠葛交缠,故事在窥探欲与守护欲的对抗中推进,矛盾最终在一夜之间爆发,人物的命运开始扭转,谜底逐渐揭开。人生海海中几乎每个人物都历经经历过艰辛、抉择,最终找到自己与人生相处的方式。麦家表示,“我想写的是在绝望中诞生的幸运,在艰苦中卓绝的道德。我要另立山头,回到童年,回去故乡,去破译人心和人性的密码。”
小说的主线集中于外号为“上校”的主人公扑朔迷离的身份经历,以及他肚皮上刺的那行神秘文字。在爷爷、父亲、老保长、林阿姨等人的叙述交待中,“上校”是个智勇兼备的“奇人”,他所表现出的异禀天赋让熟悉麦家小说的读者旋即便会联想到《暗算》中的黄依依与瞎子阿炳、《解密》中的容金珍、《风声》中的李宁玉。需要指出的是,世俗认知观念下的“奇人”“奇事”“奇遇”在麦家一系列长篇作品内往往表现为一种“正”的应有之义,这也是其小说情节加以铺陈的逻辑前提。不过人生海海与《解密》《暗算》《风声》这些作品的区别之处在于,“上校”前半生的“奇”是在交错且矛盾的多人回忆中组成的过去式形象,作为童年叙述者的“我”看到的则是“上校”的后半生。另一方面,“我”对于“上校”的态度却在这一过程间发生转变。由最初的排斥、鄙夷,直至怜悯、理解,“上校”的过往岁月如同拼图般展现在“我”的面前,成为了“我”与“我”的家庭需要隐去(但同时又屡屡试图揭开)的秘密。“我”也逐渐将“上校影响而被学校老师同学欺辱、之后为躲避村民伤害偷渡至巴塞罗那并饱受折磨苦楚,这些看似同样极端的事件却也是某种程度上可以被分享的普遍经历。也正是在这时候,因为一句“人生海海”,“上校”与“我”迥异的极端生存状况形成了奇异的交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