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正的郭嘉到底有多厉害?

shuifengqing
郭嘉是曹操的谋士,奇谋妙计,计无遗策,是曹操首席谋士。

资深美女龙
有人把郭嘉跟诸葛比,其实他们俩差距还是比较大的,郭嘉帮助曹操统一北方有很大作用,战略眼光和谋略超乎想象,从袁绍营地跳槽过来帮助曹操灭吕布,袁绍,有个很有名的十胜论,是曹操的顶级谋士,同样是曹操的知己,至于那句奉孝不死,卧龙不出的传言我觉得没有任何可信度,唯一相同的是郭嘉公元208死,刘备208请诸葛出山,诸葛是一个全才,能出谋划策,能带兵打仗,还能治理国家政事,就算诸葛出山前要怕,也是怕荀彧或者周瑜这种全才。有什么不同意见欢迎指正!

向隅独坐
郭嘉号称三国第一鬼才谋士,郭嘉二十一岁在袁绍帐下做谋士,了解袁绍为人好谋寡断,刚愎自用,选择离开袁绍。曹操招贤纳士,荀彧向曹操推荐郭嘉,辅助曹操十一年后,三十八岁因病去世。《三国志》陈寿: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於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意思是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五个人在曹营奇谋善断,不是郭嘉一个人。正史里荀彧清雅高洁、荀攸忠厚智慧,不如郭嘉不拘小节显得有魅力。所以经常提起赤壁之战,曹操失败说道“惜哉奉孝,痛哉奉孝”,毛宗岗“曹操前哭典韦,而后哭郭嘉;哭虽同,而所以哭则异——哭典韦之哭,所以感众将士也;哭郭嘉之哭,所以愧众谋士也。”。曹营真正谋士是二荀和贾诩,谋士分两种,一种出主意,一种拿主意。曹操前期五大谋士荀彧,荀攸,贾诩,郭嘉,程昱;五个人里面四个人善于出主意,只有郭嘉善于拿主意。正史里面,曹操的首席军师是荀攸。南打张绣、东征吕布、破文丑、烧韩猛,离间袁家兄弟,都是荀攸的计策。官渡前线荀攸是军师。曹操说过“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只要打仗荀攸每次都跟随出谋划策。第二个军师就是贾诩。曹操说道“使吾信重于天下者,子也。”官渡之战中和荀攸一起筹谋;夺取荆州,他劝曹操不要伐吴;对付马超,是他提出的离间计;陈寿说道:“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意思是曹操谋士里面荀攸贾诩算无遗策,有张良姜子牙的风采。郭嘉跟两位比,不属于一个类型,更偏判断型。劝曹操打袁绍、打吕布、料中孙策之死,后来对袁谭兄弟的间隙、奔袭乌丸等事,仅论判断的表现,郭嘉不在荀攸贾诩之下。但在出策方面,比二位明显少一点。打个比方,李世民说“房谋杜断”,荀攸贾诩好比房玄龄,有谋;郭嘉就倾向杜如晦,房玄龄。郭嘉属于拥有超强判断力的人才,在出谋划策上面是逊色于贾诩和荀攸。郭嘉跟曹操十一年,为什么没有得到更高的提拨,因为曹营人才辈出,将星如云谋臣如雨,郭嘉充其量和贾诩,荀攸平分秋色。郭嘉跟随曹操后,其实待遇不低,开始做军师祭酒,这是自由但权力不低的好位置,拥有部分决断权可以首先查看军情信息。军师祭酒相当于首席参谋长,虽然没有实际军权,但是属于曹操的核心智囊团之核心。205年曹操给郭嘉封洧阳亭侯,要知道武圣人关羽也只是汉寿亭侯而已。郭嘉不拘小节,大大咧咧,好色好酒,和年轻放浪不羁的曹操很像,所以郭嘉和曹操臭味相投,互相了解,亲密的跟朋友一样,一同吃饭睡觉,曹操非常喜爱郭嘉随性,鲜明,透彻,锋锐的个性。陈群多次检举郭嘉的不检点行为,曹操都一笑了之。所以郭嘉的官职不低,曹操的也不少。

金融危机
郭嘉作为三国时期最著名的谋士之一,在正史《三国志》中对他的介绍和事迹描写的很少,但这磨灭不了他作为鬼才谋士的事实。后世当中晋代名家傅玄在傅子中对其多有描述,例如郭嘉提出的著名的“十胜十败论”正是出自傅子,而不见于正史《三国志》
三国时期群雄并起,逐鹿中原,战乱不断,郭嘉早有预感,选择隐居山野,等待出世的机会。后来曹操把持朝堂,势力极速发展,苦无用人之际,在荀彧的推荐下郭嘉得到曹操的赏识,初次见面曹操便问郭嘉:“想攻打袁绍,但袁绍势大,怕不胜,该如何”,郭嘉此时提出“十胜十败论”,从不同方面对袁绍和曹操进行全方面的对比,认为袁绍必败,并建议曹操趁袁绍无暇南顾时先击败吕布,解除后顾之忧,曹操大喜,依其策,听其意顺利的剿灭了吕布,击败了袁绍,稳定了北方政权。
官渡之战,郭嘉成功预测出孙策不会偷袭许都,并预言孙策终将死于刺客,没过多久,预言成真。
袁绍死后,曹操意欲斩草除根,郭嘉建议隔岸观火,不久袁氏兄弟同室操戈不攻自破。远征乌丸时,郭嘉献计奇袭卢龙塞,大破蛮夷。
正是有郭嘉的帮助,曹操才能在短时间内统一北方,稳定政权,曹操甚至于将郭嘉当成托孤对象培养,只可惜郭嘉英年早逝,死时年仅38岁,曹操不止一次在身边人面前哀痛郭嘉,更是大呼“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在赤壁之战,曹操大败时,更是哀叹出“若奉孝在,不使孤至此”的长叹,可见郭嘉之于曹操的重要。若郭嘉活的更长远些,定会在三国时期留下一个不亚于卧龙凤雏的名声,只可惜其英年早逝。

Cusome-Clo
郭嘉(170----207),字奉孝,颖川阳翟(今河南禹县),史学界一些学者认为如果郭嘉没有英年早逝多活十年,曹操将统一三国,郭嘉曾经提出了历史上著名的十胜十败。
郭嘉少年时已有远见,见汉末天下将会大乱,喜欢结交天下豪杰。年轻时候郭嘉曾经侍奉袁绍,可是他看袁绍不会用人,而且优柔寡断,没有前途。于是他又投靠了曹操,郭嘉的到来,让曹操的势力大增,他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在对旧主袁绍的那次官渡之战中,正是郭嘉的出谋划策,才使得曹操取得了大胜。这次战役奠定了曹操的地位,也是历史上说有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可见郭嘉的谋略过人,曹操对郭嘉十分信任,每次出战必定会带上郭嘉,对郭嘉的提议也是每次都很赞同。不过郭嘉也没有让曹操失望,每次都是胜利而归。
建安元年(196年),荀彧把郭嘉引荐给曹操,曹操召见郭嘉共论天下大事讨论完后,曹操说:“能帮助我成就大业的人,就是他了!”郭嘉离开营帐后,也大喜过望地说:“这才是我真正的主人啊!”
从此,郭嘉便当上了曹操的军事参谋—军师祭酒,为曹操的四方征战出谋献策,忠心效力。
当时,各路诸侯割据一隅,军阀混战。郭嘉每一次对敌人的准确判断成为曹操战胜的关键。
屡建奇谋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讨张绣新败,袁绍写信羞辱。曹操正担心自己不具备与袁绍抗衡的能力之时,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说。他一连举出十条理由,以证明“公有十胜,绍有十败。”郭嘉的分析很具说服力,不但振作了曹军将士的斗志,更助曹操拟定了远期和近期的作战目标。同时,郭嘉也正式确立了自己在曹操军事智囊团中的核心地位。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刘备为吕布所破,依附于曹操。谋士程昱向曹操建议杀死刘备,以绝后患,曹操便问郭嘉有何意见,郭嘉认为:“的确。但曹公举剑起义兵,为百姓除暴,推出诚信用以招揽英雄俊杰,恐怕仍未做到。现今刘备有英雄名声,他在穷途末路时投靠我们而我们将他杀害,这是杀害贤士的恶名。那么智者、将士都会自疑,再次想选择谁作主人,那曹公要和谁平定天下?所以除掉一人之患,而危害到四海的声望,安危的选择,不可以不明察!”曹操亦有感于此,想到自己曾经因为杀死名士边让而引发张邈、陈宫等兖州士大夫们的集体造反,因此,便决定不杀刘备。 不过,郭嘉亦认为刘备有万人敌关羽、张飞跟随,而刘备得人心,不会为人之下。所以向曹操上谏:“古人有说:‘一日放纵敌人,便成数世的祸患。’宜早些建立恰当的位置。”意思就是要软禁刘备,但曹操却不接纳软禁刘备的计谋,为了使他心服于自己,反而对刘备更亲近。
在曹操诸多谋士中,唯独郭嘉最了解曹操,并且两人关系十分亲密。据载,二人行则同车,坐则同席。在严于治军的曹营帐里,郭嘉有很多不拘常理的行为,但在偏爱他的曹操眼里,“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曹操手下有一位纪检官员,叫陈群,曾因郭嘉行为上不够检点奏了他一本。但是,曹操一面表扬陈群检举有功,一面却对郭嘉不闻不问。不仅如此,曹操还暗地里为郭嘉一仍其旧的生活作风喝彩。在长年征战生涯中,曹操总是把郭嘉带在自己身边,以便随时切磋,见机行事。每逢军国大事,郭嘉的计策从无失算。曹操更是对年轻的郭嘉寄予了无限的希望,打算在平定天下之后,把身后的治国大事托付给郭嘉。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平定北方,这次行军路况极端恶劣,沿途有长达二百里的地段干旱无水。当粮食吃光以后,曹军将士先后杀了几千匹战马充饥,才艰难抵达目的地。同年秋天,辽东太守公孙康带着袁尚的首级前来投降。曹操根据郭嘉的计策终于彻底平定北方,统一整个黄河流域以北地区。但是在从柳城回来的途中,因为水土不服,气候恶劣,再加上日夜急行又操劳过度,郭嘉患疾病去世。
郭嘉去世后,曹操痛哭不已,之后刘备三顾茅庐诸葛孔明正式出山,所以民间有传言:郭嘉不死,卧龙不出。

群众点歌
引言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
这短短八个字,可谓是将网络上对于郭嘉的过分赞誉表现的淋漓尽致。
郭嘉有能力吗?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如果郭嘉没有能力,就不会让曹操心生遗憾,更不会被供奉在曹魏太庙之中。但若是因此,就过分吹嘘郭嘉的能力,甚至于把郭嘉的地位,抬得比位列武庙十哲的诸葛亮还要高,难免就有些过犹不及了。
难道在真实的历史之中,郭嘉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其智谋真得到了那种洞察一切,算无遗策的地步吗?
少有远量,弃袁投曹郭嘉字奉孝,颍川郡阳翟县人,生于汉灵帝建宁三年,公元170年。
颍川之地,自古便钟灵毓秀,人才辈出。郭嘉在这个大环境中成长,自然也是气质出众,才华超全,就连荀彧这样的人物都对郭嘉赞叹不已。
等到郭嘉二十出头的年纪,正逢汉室衰微,天下已乱,各路诸侯都在招兵买马。郭嘉自诩一身才华,也想着建功立业,便走出颍川,前往河北投奔袁绍。
郭嘉虽然出身颍川,但却并非是那些是世家大族中人,因此对四世三公的袁家还是抱有着几分幻想的。袁绍坐拥冀州,兵精粮足,有霸主之姿,自然便吸引了郭嘉的目光。至于说,郭嘉为什么不选择袁术,史书中没有提,但个人猜测也许是颍川地处豫州境内,与袁术的地盘相邻较劲,郭嘉早就看投袁术的为人了吧。
满怀希望的郭嘉见到袁绍之后,一盆冷水便被迎头浇下。名不符实的袁绍让郭嘉极为失望,只在河北待了很短的一段时间,便打算弃袁绍而走。
同样出身颍川的同乡郭图心中不解,便追问郭嘉为何要弃袁公而去。
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三国志·魏书十四郭嘉撂下一句话,直接道破了袁绍的结局,便头也不会的离开了河北。从此之后,郭嘉便再也没有随意投奔哪位主公,而是一直广交好友,提升自己的能力。
直到公元196年,郭嘉在荀彧的引荐下,投奔到了曹操的帐下。君臣二人一番畅谈,大有相见恨晚之意,著名的十胜十败论,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产生。从那以后,郭嘉便被任命为了司空府的军师祭酒,开启了他华丽的下半生。
这一年,郭嘉二十六岁。
出谋划策,成竹在胸郭嘉投奔到曹操麾下不久,就赶上了曹操征徐州,破吕布的关键战役。虽然曹军已经屡次战败吕布,但吕布退回下邳城中坚守不出,曹军再攻城池却是久攻不下。
此时曹军士卒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倦怠之色,厌战情绪在军中蔓延。曹操就有心退军修整,再找机会征讨吕布。结果郭嘉直接站了出来,用刘邦灭项羽的例子来劝谏曹操,言外之意就是要一鼓作气,趁吕布式微一举攻破,否则等吕布缓过气来,说不定会发生什么事情。
太祖欲引军还,嘉曰:“昔项籍七十馀战,未尝败北,一朝失势而身死国亡者,恃勇无谋故也。今布每战辄破,气衰力尽,内外失守。布之威力不及项籍,而困败过之,若乘胜攻之,此成禽也。”——三国志·魏书十四·裴松之注于是曹操就采纳了郭嘉的建议,咬紧牙关,猛攻吕布,最终攻破下邳,生擒吕布,将整个徐州收入了麾下。
曹操杀吕布,尽夺徐州之地后不久,官渡之战便爆发了。曹操亲率主力北上,在东郡一带与袁绍夹河对峙,情势一时间剑拔弩张。
而此时江东孙策已据有扬州之地,兵精粮足,闻得曹操北上攻袁,便打算趁势偷袭许昌,打曹操一个措手不及。消息传来的时候,曹操麾下众人全部大惊失色,不知怎么办才好。
毕竟据有江东之地的孙策,实力早已经不容小觑。若是当真北上进攻许昌,势必会让曹军首尾不能相顾,到时候一场大败是在所难免的了,就看是败在袁绍手上,还是孙策手上了。
可此时郭嘉却淡然一笑,说孙策必死与刺客匹夫之手,绝对没有渡江袭许的机会。果然没过多久,就传来了孙策被许贡门下刺客所杀的消息。众人这才放下心来。
众闻皆惧,嘉料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於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於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三国志·魏书十四而与此同时,刘备公然反叛曹操,袭取徐州以自守。曹操顿时就陷入了攻打袁绍,还是平灭刘备的纠结之中。这时也是郭嘉站了出来,建议曹操先攻刘备,回过头来再对付袁绍。
郭嘉早就看穿了袁绍的犹疑的性格,就算是曹操分兵东征徐州,袁绍也不敢当机立断的出击。果然,曹操都已经大破刘备,收复徐州,生擒关羽回来了,袁绍依旧没敢出兵。
远征乌桓,平定辽东官渡之战后不久,袁绍便抑郁而终。
曹军诸将都想趁此机会出兵,一举拿下河北四州之地,彻底消灭袁氏的力量。但郭嘉却毫不犹豫地站出来,劝阻了曹操。
郭嘉的理由很明确,如果趁着袁绍新丧,便大举进攻河北,势必会让袁绍的儿子拧成一股绳,全力抵挡曹军的进攻。但如果曹军佯装放弃河北,进攻荆州,那袁绍的儿子们势必会为了争权夺利大打出手,到时候袁氏内部一乱,便可以各个击破了。
诸将欲乘胜遂攻之,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適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三国志·魏书十四事情果然如郭嘉所预料的那样,曹操稍一放缓攻势,袁谭、袁尚就为了争夺冀州之主的位置大打出手,河北四郡直接就陷入了内乱之中。曹操趁此机会出兵河北,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攻取邺城,占领了冀州。
紧接着曹操便以冀州为中心,一步步蚕食了河北四郡,将袁氏的残余力量赶到了乌桓一代。郭嘉因有献计大功,被封为了洧阳亭侯。
虽然河北四郡已得,但袁氏残余势力仍存,斩草除根在所难免。但是三国时期的乌桓地区,已经位于今日的辽宁境内,距离曹操的大本营河南许昌实在是千山万水般的距离。曹军诸将唯恐远征乌桓之时,刘备、刘表等人趁势攻打许昌,便不太同意曹操亲征乌桓。
但郭嘉言之凿凿地说,刘备刘表等人互相猜忌都来不及,又怎么会有精力偷袭许昌呢?事实果然如郭嘉所预料,曹操都已经评定辽东班师了,荆州也没有出动一兵一卒。
在征讨乌桓的过程中,郭嘉感觉行军速度较慢,便建议曹操抛弃辎重,率精兵直取乌桓。曹操听从了郭嘉的建议,抛弃辎重,连夜行军,如神兵天降一般出现在敌军面前,杀了敌军一个措手不及。白狼山之战,曹军俘虏二十余万人,斩首乌桓单于,袁氏残部被迫逃往辽东。
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多了,辽东太守公孙康斩二袁首级献于曹操,辽东遂定。只可惜在班师途中,由于环境恶劣,水土不服,郭嘉感染了恶疾,不就便病逝了,年仅三十八岁。
呜呼哀哉!天妒英才!
结语郭嘉出奇策,擅谋略,有出色的大局观,是数一数二的谋士,这一点任何人也无可辩驳。
可以说在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每一个关键的转折点,都要有郭嘉的身影。曹操最终能一统长江之北,郭嘉绝对是居功至伟的。
但郭嘉的才能,也仅此而已了。
纵观史书中的记载,郭嘉的能力都表现在行军打仗、洞察人心上,可以在行军的途中帮曹操做出更正确的决定。可一旦涉及到其他方面,郭嘉的能力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了,以至于在史书中根本就没有记录。
这一点《三国志》的列传顺序中,也得以体现。
在《魏书》之中,除去魏国皇室,以及汉末群雄之外,记录的第一批文臣是荀彧、荀攸、贾诩三个人。而像程昱、郭嘉、董昭、刘济等人的排名,就相对比较靠后了。可见在魏国朝堂上的地位,郭嘉还是比较靠后的。
所以说,郭嘉能力出众,才华高绝,但实在是达不到网上所盛传的那种地位。
参考资料:
三国志·魏书十四·程郭董刘蒋刘传
三国志·裴松之注

❤1030、
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
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
运谋如范蠡,决策似陈平。
可怜身先丧,中原梁栋倾。
这是后人对郭嘉的赞誉,从这里面可以看出郭嘉的重要。
郭嘉官至军事忌酒,史书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曹操称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
更是提出了“十胜十败之论”。从开始跟随曹操征战十一年,帮助曹操平吕布,定河北,征乌桓,十一年间郭嘉参与的战争没有失败过真正的全胜。郭嘉的特点是兵行险招,有一定的危险性,但往往都能成功。
历史上的郭嘉也是非常厉害的,是曹操早期非常重要的谋士,被曹操所器重,只是郭嘉身体虚弱,长期身体都不好,最后在征伐乌桓的时候病逝。

Wczy2001
郭嘉的十胜十败论,让曹擦下决心打官渡之战。谋略才能方面,三国期间,无出其右!一举奠定后来三国鼎立的格局!郭嘉有定策之功,比传说中的诸葛亮要高明些,可惜英年早逝!
在社会上一直有三类聪明人,一类是郭嘉或者张良这样的谋臣,他们善于运筹帷幄;另一类是萧何,以及曹操手下的荀彧或者陈群等人,他们有能力;第三类则是刘邦和曹操这样的人,他们有领导力。
他说谋臣里面的优秀者。路径不同,选择不同,人生的不同。同样精彩!

万水千山kekom
我是野谈杂论,都别抢答!我来回答!
多数人认识郭嘉是在《三国演义》这本小说中,还说什么郭嘉不死,卧龙不出我只能呵呵一笑,这俩人有可比性吗?一个善出奇谋,一个长于治国。
郭嘉的确是一个善出奇谋的天才,刚开始是给袁绍打工,但郭嘉感觉袁绍这个老板人不行,于是他炒了袁绍的鱿鱼,后来经荀彧介绍,来给曹操打工,曹操和郭嘉见面就是一见如故,曹操说郭嘉辅佐他必成大业,郭嘉感叹曹操是一位好老板。
《三国志》:嘉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太祖曰:“唯奉孝为能知孤意。用现在的话说,郭嘉在那时候可谓是心理专家,他给曹操提出的“十胜十败论”在历史上很出名,这不仅仅是一个标准的治愈系计谋,还是当时天下大势的真实情况,此论在心理上给曹操以鼓励,并且以此计谋为基础,为曹操确立了后来的战略计划,由此可以看出郭嘉的眼光还是非常长远的。
郭嘉画像(图片来源:网络)
郭嘉在曹操阵营中屡出奇谋,可以说是曹操智囊团中的核心人物, 和曹操的关系也最为密切,在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曾感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这句话就足以证明郭嘉是有真本事的,郭嘉可以离开曹老板,而曹老板离了郭嘉却要战事失利。
《三国志》:后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至于有些记载说是郭嘉在生活方面不检点,我认为这有些言过其实了,要知道那个时候只要是不遵循儒家思想,对会被认为是不检点。荀彧别传就曾记载:取士不以一揆,戏志才、郭嘉等有负俗之讥,杜畿简傲少文,皆以智策举之,终各显名。意思是郭嘉为人不拘礼节,性格随意,这种性格的人在儒家学派尤其会被当成“不检点”。
曹操画像(图片来源:网络)
建安十二年,郭嘉病逝于行军途中,年仅三十七岁,可以算的上是英年早逝了,曹操感叹:哀哉奉孝!惜哉奉孝!痛哉奉孝!
综上所述,真实历史上的郭嘉在生活上应该是一个不拘小节,性格随意的人。在军事上是一个善出奇谋,决胜千里之外的一个奇才。
本文中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联必删。
我是野谈杂论,一个喜好历史的乡野村夫,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关注我,带你领略不一样的历史知识。
Helena
郭嘉(公元170~207年),虽出身寒门,但其“少有远量”,自二十岁起便暗中交结有识之士,不与世俗之士交往。
这些“英隽”里面就包括荀彧、程昱等人,他们在一起经常谈论时势。这为他的谋士生涯奠定了基础。
识人郭嘉最初投奔实力较强的袁绍,袁绍也对其非常信任。但郭嘉仅数十日就发现袁绍优柔寡断,不善用人,难成大业,遂毅然离去。经荀彧的推荐,归顺于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后于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其英年早逝,壮志未酬,实为可惜。谥曰贞侯。
郭嘉、曹操二人惺惺相识根据三国志.郭嘉
太祖与荀彧书曰:“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汝、颍固多奇士,谁可以继之?”彧荐嘉。召见,论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表为司空军祭酒。
曹操给荀彧写信说:“自戏志才死后,无人可与我商议大事啊。汝南、颍川一带奇异之士很多,你看谁可以接替他呢?”荀彧就推荐了郭嘉。曹操和郭嘉见面后,一起讨论天下大事。曹操说:“助我成大业者,奉孝也。”郭嘉退出后,也高兴地说:“这才是我真正的主人。”于是,曹操上表奏请朝廷任命郭嘉为司空军祭酒。
郭嘉干的几件事01与将剩勇追穷寇
太祖自宛征吕布,至下邳,布败退固守,攻之不拔,连战,士卒疲,太祖欲还。攸与郭嘉说曰:“吕布勇而无谋,今三战皆北,其锐气衰矣。三军以将为主,主衰则军无奋意。夫陈宫有智而迟,今及布气之未复,宫谋之未定,进急攻之,布可拔也。”乃引沂、泗灌城,城溃,生禽布。
曹操讨伐吕布,只打了三仗就击败了他。吕布只得逃回城中固守。当时曹军士卒已很疲惫,曹操便想退军。郭嘉劝说曹操一定要继续攻击,不要给吕布喘息的机会,于是擒获了吕布。
02清醒地估计了形势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东,闻太祖与袁绍相持于宫渡,将渡江北袭许。众闻皆惧,嘉料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
孙策转战千里,江东诸州郡很快就被他全部占领。当听说曹操与袁绍正在官渡相持,孙策就想渡江突袭许昌。曹军众人闻听以后都很恐惧,只有郭嘉沉稳冷静地说:“孙策刚刚兼并了江东,被他所诛杀的大都是英雄豪杰,都是能得到别人出死力相助的人。然而,孙策轻率刚猛而不防备,虽有兵众百万,也和他个人独行原野没什么区别。若有刺客突起行刺,他就成了一个人的对手了。在我看来,他必定要死在匹夫之手。”孙策兵临长江,还未及渡过,就被许贡的门客暗杀。
03对对手的估计准确,知己知彼从破袁绍,绍死,又从讨谭、尚于黎阳,连战数克。诸将欲乘胜遂攻之,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太祖曰:“善。”乃南征。军至西平,谭、尚果争冀州。谭为尚军所败,走保平原,遣辛毗乞降。
郭嘉随从太祖打败袁绍,袁绍死,又随从太祖到黎阳讨伐袁谭、袁尚,接连几次战斗都打败了对方。众将领想乘胜攻击,郭嘉说:“袁绍爱他这两个儿子,一直没有立哪一个继承他。二人分别有郭图、逢纪做他们的谋臣,一定会在其间交相争斗,互相离间。我们攻得太急,他们就会互相扶助,我们攻势一缓和,他们互相争斗的心思就产生了。我们不如向南作出像要征讨刘表的样子,以等待二袁的变化,变局已成,尔后再向他们攻击,就可以一举成功了。”太祖说:“好。”于是向南面进军。军队开至西平县,袁谭、袁尚果然开始争夺冀州。袁谭被袁尚军队打败,逃走保守平原县,派遣辛毗乞请投降。
将北征三郡乌丸,诸将皆曰:“袁尚,亡虏耳,夷狄贪而无亲,岂能为尚用?今深入征之,刘备必说刘表以袭许。万一为变,事不可悔。”惟郭嘉策表必不能任备,劝公行。
曹操想要北征三郡乌丸,众将都说:“袁尚只不过是个四散逃亡的敌人而已,乌丸人又贪财忘义,不讲究亲朋交情,怎么能被袁尚利用呢?如今大兵深入其境征伐,刘备一定会劝说刘表袭击许都。万一真的发生变故,就会悔恨不及。”惟有郭嘉断定刘表不会相信刘备,鼓励曹操出兵。而结果也证明了郭嘉的判断是对的。
04【世人对其评价】陈寿《三国志》:“郭嘉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于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
傅玄:“嘉少有远量。”
曹操:“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唯奉孝为能知孤意。”“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
李隆基:“孝文之得魏尚,虏不足忧;太祖之见郭嘉,知成吾事。”
罗贯中:“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运谋如范蠡,决策似陈平。可惜身先丧,中原梁栋倾。”
毛泽东:“才识超群,足智多谋,出谋划策,功绩卓著。”
易中天:“神机妙算,当机立断,出奇制胜,随机应变,料事如神,敢出险招,能与诸葛亮相匹敌,可惜英年早逝,没有让后人见到一场针锋对决的好戏。”
总结毛主席对郭嘉的评价都那么高,我们还有什么可以否定的呢?其才能真不比诸葛亮低,所以说“郭嘉不死,诸葛不出”是有道理的。
说郭嘉和诸葛亮确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也是有道理的。
第一,他们都是少年天才,出山时都只有二十六七岁(郭嘉二十七,诸葛亮二十六),但思想和谋略却都已经相当成熟。
第二,他们都“审于量主”。在大家都认为袁绍是绩优股时,郭嘉却看出那是垃圾股;而在大家都以为刘备是垃圾股时,诸葛亮却把他看作绩优股。
第三,他们都“谋功为高”。郭嘉帮助曹操统一了北部中国,诸葛亮帮助刘备实现了三国鼎立。可以说,他们一个是天生奇士,一个是旷世良才。

minisql
郭嘉作为曹操的谋士,为曹出谋划策打下了江北的大片领土,这里面郭嘉功不可没。临死前还为曹操献一计,让曹操不费一兵一卒平定辽东。可见他有多厉害。所以说郭嘉不死,诸葛亮不出。由此看来他俩应在伯仲之间。

皓月丹阳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在坊间被称奇才和鬼才,推向了三国第一谋士的地位,并附会有“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说法。其实真正在陈寿的《三国志》中郭嘉的史料少而又少,到了东晋有个刘宋的官员裴松之奉旨扩充以后,才得以丰富,包括他享誉后世的十胜之论,就引自傅子。到了元末明初罗贯中写下更有名头的《三国演义》小说,不看史书,多少三国故事漫成家喻户晓之势,以致于今,是书将郭嘉奉孝的形象演绎得惟妙惟肖,变相得也成就了郭嘉的高大尚。
如果你认为郭嘉就是演义+民间传奇的合二为一就错了,三国谋士第一并非浪得虚名,虽然他只活了38岁,但在三国的时空中流光溢彩。在曹操胜利奠定北方的岁月里,几乎打一仗胜一仗,陈寿虽只言片语,但每个重大时刻都有他的赞画参予,战袁绍,征吕布,每次建言献策,胜利总与之相随,可称为料事如神。
以料事和能断见长,尤其官渡以少胜多,能断定北方最大的势力袁绍不能为,一如其十胜之论,把个袁本初给看得死死的。曹操犹豫吕布的蛮悍,在他极力劝说下,一战成擒;出击乌桓以稳定后方,他看死了刘表,类似的他还准确预判他小霸王孙策的命运。总之,他每能从观察人的角度入手,得出自己的结论,从而加速推动了战争统一的进程。他是对的,胜利的关键在人而不在装备,不在一时地盘强大。
在赞美奉孝的同时,也要看到他的局限性,若论深谋远虑,他不如举荐他的荀彧;经达权变,指点迷津,不如贾文和;智计卓绝,洞中要害,他不如荀攸;临阵决机,疆场鹰扬,不如程昱。说其不足,不是要其十全十美,凡人有所能,皆有所不能,才符合人才使用规律。曹操看他天生鬼才还这么年轻,有意加以培养以利将来,不料死得年轻为之深深痛惜。颁下谥号为贞侯,说明看中的是他的品行和节操,当然大虑克就,能成就他远大的目标,也是曹操所重视的,建安乱世终能稳定下来,正在于选贤任能。
正因为死得太早,世间也不无为这样的大才早逝感到惋惜的意思,从而走进传说,越说越神。

Nisa
古人评价:天妒英才,网络评价:穿越者。

彩虹天堂
有人说“郭嘉不死,卧龙不出”,似乎郭嘉真的是最厉害的谋士,他活着,诸葛亮都不敢出山。如果不是他英年早逝,根本没有刘备孙权什么事情。那么郭嘉的真实能力真的有那么强么?
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运谋如范蠡,决策似陈平。可怜身先丧,中原梁栋倾。这是后人对郭嘉的赞誉,从这里面可以看出郭嘉的重要。
郭嘉官至军事忌酒,史书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曹操称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
更是提出了“十胜十败之论”。从开始跟随曹操征战十一年,帮助曹操平吕布,定河北,征乌桓,十一年间郭嘉参与的战争没有失败过真正的全胜。郭嘉的特点是兵行险招,有一定的危险性,但往往都能成功。
历史上的郭嘉也是非常厉害的,是曹操早期非常重要的谋士,被曹操所器重,只是郭嘉身体虚弱,长期身体都不好,最后在征伐乌桓的时候病逝。
郭嘉作为曹操的谋士,为曹出谋划策打下了江北的大片领土,这里面郭嘉功不可没。临死前还为曹操献一计,让曹操不费一兵一卒平定辽东。可见他有多厉害。所以说郭嘉不死,诸葛亮不出。由此看来他俩应在伯仲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