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让人伤心的场景或事件?

半傻半痴半疯跌
伍若兰,是湖南耒阳县城郊九眼塘村人,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兄弟姐妹六人,她排行第五。伍若兰打小就聪慧,能说会道,很招人喜欢。她的父亲是一位私塾教师,伍若兰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受教育。
八岁时,伍若兰被父亲安排进私塾读书;十二岁时,便考上了耒阳县女子职业学校。在学校里,伍若兰的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深受老师们的喜爱。此外,伍若兰性格倔强、嫉恶如仇,常打抱不平。
也正是因为如此,她很喜欢阅读那些对社会阴暗面进行揭露的文章,也对那些处于水生火热之中的众人感到同情。或许,这就是伍若兰后来义无反顾地投身于革命的一个主要原因。1924年,二十一岁的伍若兰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衡阳湖南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
在学校里,伍若兰接触了很多有理想,有抱负的进步青年。在他们的影响下,伍若兰开始接触《共产党宣言》,《新青年》等。在和这些人的交流中,伍若兰深深地意识到,唯有积极投入革命群众火热的斗争中去,才能够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1925年,上海五卅运动爆发后,伍若兰积极投入抗议日本帝国主义暴行的斗争中,参与支援上海人民和查抄日货等群众活动,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誓死不做亡国奴”的口号。1925年秋,伍若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6年冬,伍若兰从第三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了家乡耒阳,先后担任过县青年团宣传部长和县女子联合会主席。期间,为了能够打开封建枷锁,使得女子们能够深闺和厨厅中解放出来,她还兴起了剪发、放脚运动。
1927年春,伍若兰还在夏塘、小水铺、上架等地开办夜校。不久,马日事变后,白色恐怖席卷了湖南,而伍若兰也是重点通缉对象。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伍若兰临危不惧,坚持斗争。到了1928年1月,朱德和陈毅等人在宜章发动湘南暴动。
当时,伍若兰在耒阳组织农民自卫队积极参与,并且配合朱德等工农革命军行动。而后,伍若兰被调到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部做宣传工作。期间,她发动妇女打草鞋、抬担架、送开水,为湘南暴动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伍若兰和朱德相识。伍若兰钦佩朱德的崇高品德,以及卓越的军事才华;而朱德则是称赞伍若兰对革命忠贞不渝。共同的革命理想和战斗情谊,让两人最终走到了一起。
在新婚时,伍若兰曾对朱德说,“我长得不漂亮,脸上有麻子,配不上你”。而朱德听完后,大笑着说:“麻子有啥关系,你是麻子,我是胡子,我俩马马虎虎过一辈子”。但让两人没想到的是,当时王展程正好听到这对话,顺口而出“麻子胡子配一对,马马虎虎一头睡。唯有英雄配英雄,各当各的总指挥。”
这件事被传开后,也一时间成为美谈。1928年4月,蒋介石纠集了湘粤两省七个师的兵力,以南北夹攻之势来围攻工农革命军。为了保存革命实力,朱德和陈毅决定带着队伍向井冈山转移,和毛泽东会师。
伍若兰也随军转移,到了井冈山后,被调到第四军军部政治部宣传队工作。伍若兰从不以军长夫人自居,她始终履行着一个宣传员的责任,经常深入连队基层,给战士们讲课、和战士们谈心、组织文娱活动,以及鼓舞战士们的斗志。
在生活上,伍若兰和战士们一样,吃红米饭、南瓜汤、穿草鞋、睡稻草铺,军部分配给她的那一匹马,她总是把它让给那些体弱的女战士,亦或者是受伤的战士。而且,为了练习杀敌技术,她还练出了左右开弓,双枪并发的本领。
当时有战士曾问她为何要练左手开枪,只见她笑着说,“这叫做两手准备,如果右手负了伤,我还有左手能够打枪,还可以消灭敌人”。也因此,当时军中还流传着“双枪女将”的雅号。
1929年1月,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率领红四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一带进军。在2月1日,部队在江西吉潭镇和敌人展开激烈的战斗,而后转移到圳下村休整。但意想不到的是,在次日天还未亮,便发现被尾随而来的敌军刘仕毅部包围了。
为了掩护朱德和军部其他首长,伍若兰在关键时刻率领一部分战士和袭击的敌人展开激战,为了吸引敌人的注意力,她还大呼自己是朱德的妻子,有本事就前来抓她。听到她的话,敌人果然集中向伍若兰展开追击。
最后,朱德率领其余人在天亮时成功突围,而伍若兰则因为受了重伤而被捕。在牢狱中,敌人为了能够从她的口中得到红军的重要机密,以及一些军事行动,便对她进行严刑拷打。
敌人问:“毛泽东、朱德在哪里?”
伍若兰道:“在红军队伍里,在人民心里。”
敌人:“你为什么要当土匪?”
伍若兰怒斥:“真正的土匪是你们!我是共产党员,是革命者,要消灭你们反对派!”
面对敌人用绳子吊、用杠子压、坐老虎凳,以及灌辣椒水等酷刑,伍若兰一直宁死不屈,直说“若要我低头,除非赣江水倒流”。
1929年2月12日,敌人残忍地砍下了伍若兰的头,并将她的头颅悬挂在赣州城门上示众。直到2月17日,红四军进入东固后,朱德才得知妻子伍若兰被敌人给杀害了。伍若兰牺牲时,年仅26岁,连一张照片也没有留下。
朱德的手里,仅有伍若兰给他亲手做的一双布鞋。在听到妻子牺牲后,朱德一句话也不说,他了解自己的妻子,知道她宁死也不会投降。最后,朱德拿着那双布鞋,一个人默默地走进树林里。
1962年,朱德重上井冈山时,只拿走了一盆兰花,并且写了一首“咏兰”:井冈山上产幽兰,乔木林中共草蟠。漫道林深知遇少,寻芳万里几回看。
最后,人们为了纪念伍若兰这一位女英雄,将寻乌、宁冈,以及赣州所产的一种兰花,改名为井冈兰,将伍若兰的故乡改名为金兰村。

晚新辰
“自古佳人多颖悟,从来侠女出风尘”
蔡锷将军与小凤仙的故事,虽在正史上没有记载,但在民间野史却广为流传。
那年蔡锷将军33岁,被袁世凯诱进京师,以防他在云南割据称雄。进京之后,被封为“始威将军”,其实有名无实,只是对他软禁和笼络的手段,终日无所事事,内心烦闷的蔡将军就去八大胡同走了走,就是在这里第一次见到17岁的名妓小凤仙。
结识小凤仙后,不久两个人就两情相悦,虽然这时蔡是有家室的,但在民国初政府大员纳妾是很正常的,所以并没有隐瞒,是公开的,我认为也是有麻痹袁世凯的意味吧,后来也是在小凤仙的帮助下蔡成功逃出了京城,于1915年12月底发动并领导了讨伐袁世凯战争,因蔡将军的诗文写的很好,也是赢得了一代儒将的声名,他为小凤仙赠过两联诗句:
不信美人终薄命,由来侠女出风尘。
其地之凤毛麟角,其人如仙露名珠。
通过诗是可以感受到蔡对小凤仙是有真感情的,但在北京的小凤仙并没有等到将军来接她,而是传来蔡锷因病逝于日本福冈大学医院的消息,蔡年仅34岁,小凤仙身披黑纱在中央公园祭蔡时,也有挽联:
九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怜他忧串余生,萍水相逢成一梦;
十八载北地胭脂,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他们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美人为英雄,英雄为国家的美谈。但对小凤仙来说却让人心酸难过,据传蔡去世后,小凤仙不知所踪,后得知她隐居在沈阳,嫁给了一位李姓大帅府工作人员,李是丧妻后娶的小凤仙,所以小凤仙成为了四个孩子的继母,这几个孩子回忆说:我们不知道她是小凤仙,只是觉得他很特别,身份不一般,“爱美、整洁、不爱干活”,总是爱拿出张照片看,里面是她和一位年轻将军的合照,那个将军很英武。当我们问她是谁时,她淡淡一笑说:这是一个朋友。她去世时,李姓丈夫把她最喜欢的照片也放进了棺材里。
小凤仙一生自幼被卖到青楼,后结识蔡将军,帮蔡逃离京城,本来可以等到和蔡的团聚,没想到却等来噩耗,后半生虽嫁为人妻,但并没有摆脱相思之苦。这一生确实让人为其叹息难过,就像那句“从来侠女出风尘”。

打工的
摄影师被日军悬赏10万捉拿的照片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开始全面侵华,8月13日,日军开始对上海虹口发动进攻,疯狂叫嚣3天占领上海,3个月灭亡中国。中国军队虽然进行了英勇抵抗,但是在日军优势火力之下,无法避免失败的结局。
8月25日,上海南站挤满了逃难得民众,年仅一岁的王家升跟随父母准备踏上开往桂林的火车,日军突然对上海南站发动空袭,车站顿时乱成了一锅粥,照片中一岁孩子的父母都被炸弹炸死。
一岁的王家升失去了父母的保护,坐在血窝中的惨烈景象,震惊了中国,也震惊了世界,王小亭将照片洗出来寄给美国《生活》周刊发表后,世界人民无不谴责日本政府的惨无人道,王小亭也被日本悬赏10万捉拿。这是令人无比心痛的场景,也是国家难以磨灭的伤痛,这张照片告诉我们,国家积贫积弱人民就像照片中的孩子失去父母的庇佑一样,有国才有家!
慰安妇的屈辱1942年9月3日,陆军省科长会议上指出把慰安所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华北100所,华中140所,华南40所,南方100所,南海10所。库页岛10所,慰安妇估计高达30万到40万人,这是每个慰安所日常发生的事情。
美籍华人张纯如写过一本书叫《南京大屠杀》,她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实地走访了很多战争的亲历者,包括饱受侵害的慰安妇,书中弥漫着侵略者的野性和血腥,以及对侵略者兽行的揭露,这还只是对一座城市的摧残。侵华日军占领的华夏土地上每天都有各种暴行。
这些饱受战争之苦的女性,却到今天都没有得到侵略者的道歉,张纯如在各种压力之下也饮弹自尽,这也说明了日本法西斯不仅否认历史,还在篡改历史。张纯如的死说明日本军国主义依然势力强大,对于侵略者我们只能以牙还牙,不能抱有任何幻想!

leoccc
我这一辈子见过最辛酸难过的事是六零年三年灾害时期,农村许多人饿得皮包骨头,我的弟弟饿急了,在稻田捉往泥鳅黄鳝,当场用手撕开肚皮,去掉肠子,生的就吃进嘴里了。我还见过一个中年人,在饭店门口拦着路上卖孩子,他手里抱着一个两三岁的小男孩,问谁要这个孩,条件是给两亇馒头就行。我们厂里许多干部工人因缺乏营养患了浮肿病,食堂用卷心菜老梗子和米糠做成营养品治浮肿,我在工会做宣传工作,好几次偷吃刷标语的浆糊,可能被人发觉了,再去领面粉打浆糊时,面粉里撒了六六粉,再也不敢偷吃浆糊了。

hujing
我自卑伤心的场景和事件,就是我自己人生中一些梦想中的事情没有能去实现了,却总是在拼搏中挣扎或者是说在游泳中顶着其暗浪向前游进泳近,往往是以失败的现象出现在我自己的眼前,也总是与我自己想象中的结果事情发生碰撞后总是背道而驰不随我心愿,比如说我想把某一种事情给办理好,往往在办的过程中不如人愿,我往好处干出来的结果却是往坏的方向发展,真是干气猴,一点办法也没有,真没辙,嗨,人生啊,人生,真是人生如戏,生活似歌,一演而落幕,一唱而过?难道是我的命不好?我还是个无神论者,从来不信命,我曾经想过我要用自己战胜自己的力量决心来决出自己某个想法中的胜利来,却总是屡败屡战,我自己的人生有的时候也是在困惑中度过来的?

橙然travel
秦始皇焚书坑儒。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在思想上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思想学说层出不穷,人们的思想达到了空前的解放。秦始皇统一六国,为了加上中央集权,对思想上进行了严格管控。焚书坑儒,不仅仅是杀人太多,而且是对思想发展上的严重打击,许多经典书籍都被付之一炬,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是一场灾难。
崖山之后无中华。南宋灭亡,江南十万人投海殉国,汉民族文化遭受了一次严重打击,中华文明的巅峰期由此结束。从此之后,中华民族逐渐沉沦,直到近代被西方超越。
近代中国百年屈辱历史。自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人民虽经历了抗争,但大多以失败告终,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受尽了屈辱。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获得了解放,中华民族再一次走上了崛起之路。

华夏凌志
太多了,无法统计。近的吧,新中国成立后,文革中,很多老革命和知识精英,惨遭迫害并因此很多人送了性命,造成了我们国家的重大损失。

沙粒尒
刘少奇主席彭德怀元帅贺龙元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遭遇,成千上万知识分子的遭遇;
那十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耻辱呀!

vimen
[对我来说是科兹洛夫盗掘了西夏文明]
1907年,科兹洛夫来到, 黑水城 展开发掘,在这里没发现了一些经书、画卷和一些看不懂的小册子,因为科兹洛夫不了解这些文物的价值,所以匆匆发掘后就离开了黑水城,他把发掘的文物寄回了圣彼得堡皇家地理学会,自己则继续去其他地方寻宝。
远在圣彼得堡的皇家地理协会成员收到这些文物时,他们发现这是他们重来没有见到过的,这可能和一个古老的国家有关-----就是西夏,这个已经消失几百年的国家。皇家地理协会成员觉得这次发现非同寻常,所以他们立刻联系科兹洛夫,让他返回黑水城继续发掘.
1908年科兹洛夫对黑水城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发现了无数古老的经卷与书籍,还有唐卡和佛像,他把这些文物通通打包带回了圣彼得堡,带不走的也都被他毁掉了。
当圣彼得堡公布这些文物后,引起了当时考古界巨大的震动,一个消失的王朝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其他国家也陆续派遣探险家来掠夺,最终留给我们今天能看到的黑水城除了带不走的残垣断壁,其他都被带走了,这也是我们现在遗憾!
科兹洛夫前后一共三次来到黑水城进行发掘,前后带走的标记目录的文物近万件,直到今天更多的关于黑水城的文物分布在其他国家的博物馆或者档案室。
这也是我国考古界历史上莫大的遗憾之一。

duanbaorui
纵观历史长河中让人心酸难过的亊太多,中华民族多灾多难,有些亊件见于经传,有些被历史忘记。
就近代(而论,腐败的清政府统治中国三百多年,我华夏民族倍受压迫和欺凌,满清贵族凌驾于汉人之上。
清朝政府软弱无能,对外妥协,对内残酷欺压百姓,八国联军进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做,老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中。
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占我国土,抢我资源,杀我人民,南京大屠杀,我三十万同胞惨遭敌人屠杀,叫人刻骨铭心的痛。
为抗击曰冠有多少先烈们付出了生命,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亊难以忘记。多少共产党人为我们今天的幸福而流血牺牲。
毛主席他老人家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六位亲人宝贵的生命,老人家一生为中国人民的幸福沤心沥血,我们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中华民族的先贤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我们应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为中国人民解放亊业做出贡献的人们,今天的人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好。

cindybug
远一点的比如火烧阿房宫,焚书坑儒等,近一点的比如火烧圆明园抢劫一空,14年抗日战争,中国人死伤无数等

greenmaggie
文化大革命的打碰抡和所谓破四旧,立四新运动真让人痛心。一九六0后的三年自然灾害,多少人没吃,没穿,现在想想当年的埸景同样也让人心碎。

Wraithhero
现在看来是跟着毛主席共产党闹革命流血牺牲的工人农民及有识之士,不管是从人数、艰难、时间、当时环境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但愿世世代代有良心的记住他们。

yj守望于风中
什么是心酸呢?不是心痛,不是心恨,是欲说还休,想说不好说,不说还想说,说了也白说,白说还要说。肠子纠结好几圈,差点得了肠梗阻。这种情况一般来讲是发生在亲人之间。亲密战友之间,亲密爱人之间,亲密同志之间。比如少奇同志,比如德怀同志,比如—,说起来都会让人心酸。为讳而不得言,或少言,知道说多了不好,不说又心有不甘。最后,还是留给历史评说吧。历史评说会没有感情色彩,也不会心酸。所以有心酸感的事,还是少说不说,免得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