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教育的重建

作者:黄武雄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4

顾文姬评分

5

29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台湾教育的重建内容简介

《台湾教育的重建》主要内容简介:1994年4月10日,以作者为核心的教育界人士及数万群众走上街头,在台湾推动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教育改造运动,史称“四一○教育改造运动,要求政府正视沉疴已久的教育问”题,并积极地勾勒出教育的蓝图,提出了四大诉求:落实小班小校,广设高中大学,推动教育现代化,制订教育基本法。《台湾教育的重建》一书,一方面记录了四一。教改运动的样貌,另一方面也呈现了这四大诉求的论述。台湾教改运动已沉寂多时,但作者从未停止对于教改和教育根本问题的思考:“教育是为了促发孩子们心智成熟,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教育者应该帮助孩子们经营未来的世界,而不是在复制我们的过去”,我们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如何调整我们自身的教育思维?什么是好的教育大环境?怎样才能培养好的竞争力?就这些根本问题,《台湾教育的重建》结合《童年与解放》、《学校在窗外》两《台湾教育的重建》,将为我们呈现作者思考的全貌。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今天台湾社会最深层的问题是人民对公共事务的疏离,由下而上的民间力量能否形成,是台湾社会重建的关键。例如每个人都知道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但他/她置身事外,无暇也不愿参与环境保护的工作,她认为这是政府的事,习惯于以由上而下的方式处理问题。即使她偶尔参与公益活动,也看不到问题的根源,不敢也碰不到问题的核心,对于结构性的异议活动,则深抱戒心。这种态度是长期的中央集权,使社会力萎缩的自然结果;另一方面却也是台湾社会要现代化的最大阻力。

事实上把人划分等级是几十年来台湾教育决策者真正有兴趣的事。可是它是“非教育的事”。它之所以变成教育界最关注的议题,是因我们长年用最低廉的方式在办教育,我们会有两百多班的世界最大的学校,便是这种做法下的产物。由于教育资源有限,把人划分等级变一直因循下来,成为教育者的主要工作。可是我们的学生、教师以及家长,便因此被压缩在狭窄的路途上,相互推挤。而每一次提出一个把人划分等级的新方案,因为事关众人利害,必然要炒热媒体,弄得大家精疲力竭。

自由化的真谛在于发展自主文化。管制越多,人便越依赖……这显示过去“集权-管制”的教育是行不通的,我们应改用“自主-监督”的新面目来经营新世纪的教育,形成现代社会中的自主文化……政府的责任便是提供这种现代学校的新环境,而不是继续要维持父权式的管制。民众也应该抛开过去威权时代的遗绪,不再一味仰赖政府的管制。中小学的“参与及监督”便是民间要共同担负的责任。

今天官方谈师资培育,不断强调要加强规范,以保障学生所接受之教育品质。但台湾教育几十年来在师资由当局一手包办下,教育品质只有败坏。事实证明,由中央政府规范师资,并不代表保障教师品质,而且结果反而是负相关,因为规范之同时,必排斥异质,从而保护同质。保护同质则为败坏的根源。况且师资好坏是非常个体化的,尤其不能靠体制量产。师资标准很难从外在形式加以检定。谈师资好坏要看学生从教师身上得到的是什么。

黄炳煌:“一致化”的观念抛不开的原因,依我看来,一为封建思想的余绪。中国君权自古以来讲天无二日,地无二王。天下一切的事情只能在唯一的最高权威下运作,因此不能容忍歧异。另一个原因则为一般人对和谐的概念认识偏差,以为一致化才能和谐,担心不一致便会引起不和谐……求行政上的方便,也是一致化如此倡行的一个原因。若注重个别差异,便要个别处理,行政人员须动脑筋,又要多费力气,增加很多行政上的麻烦。设定一致的标准,要求大家一致,最为省事,也最不需负责任。

要想想每一次考试成绩的清算,是在制造一批斤斤计较分数的小心眼,把孩童原本欢欣无限的视野限制在细小如豆的分数上。我们的教育中没有爱,却谴责那些得不到爱而逃学逃家、徘徊在电动玩具店的小孩,说他们是天生顽劣,是家教不好……反省是进步的力量,今日台湾教育界最需要的是反省,真真正正的反省。究竟教育是良心的事业,只有通过良心,作深刻真挚的反省,才会衍生力气,从那巨大的蜘蛛网中挣脱出来……真正能对抗那困住每一个人的现实利益的,只有教育者自身的良心。

台湾中小学的体罚问题,其实不是教育层面的问题,而是汉文化下的台湾社会,是不是要它深层意识中的集体主义,加以复制,继续烙印于下一代的问题。

我们的社会有很多人,因为自己童年常被体罚打骂的经验内化了,使得他们从内心深处相信暴力、服从威权而又认同威权。等到有机会的时候,他们自己便也施展起威权。也有很多人,因为求学的过程全心全力为分数、为出路打算,最后如愿考上大学;这使得他们相信,只有这样才是人生制胜的要诀,而从这里建立起了一种为达到目的而压抑一切的生活信条,也使得他们本身变得专制暴力,却始终有合理化的说辞。在台湾,经过十多年的学校教育,许多高学历的人普遍有专制化的人格倾向;虐待儿童,只不过是冰山的一角……据我所知,高学历的人打太太的情况也很严重。

在问题诊断上,一直到了“精英主义”开始取代了“后封建牧民心态”,教改运动才呈现出更明显的左翼色彩。

台湾没有经历过一场思想上的启蒙运动,便搭着消费文明的便车,骤然来到反启蒙的后现代时期。人的自由度增加,这是进步的,但后现代“各自表述”的精神,使得后封建社会保守的惯性,无法摊开来仔细地被检视,“左”的世界观更无机会萌芽。我一直觉得这是台湾今日教育改革,社会改革与政治改革扭曲变形、困难重重的缘由……二十多年来这一波波的改革,唯一成功的,只是威权控制的松动。

台湾教育的重建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黄武雄

黄武雄

黄武雄,一九四三年生于台湾新竹。曾任台湾大学数学系教授,专业几何研究。一向关怀教育发展,是社区大学的创办人和教改的先驱者。除专业论著外,还著有《学校在窗外》、《童年与解放》、《黑眼珠的困惑》、《台湾教育的重建》、《木匠的儿子》、《老师,我们去哪里?》等书。其散文作品曾获第四届(一九八一年)时报文学散文推荐奖。《童年与解放》获一九九四年联合报非文学类十大好书奖。

黄武雄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