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渐无书

作者:何怀宏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9

顾文姬评分

4

182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渐行渐远渐无书内容简介

作者是知名的伦理学者,是三联版《沉思录》的译者。近年来先后在《南方周末》、《新京报》、《SOHO小报》等报刊上开辟专栏,本书精选了其中关涉文化与历史的文章,辑成一册,代表了作者近期对历史与现实、文化与学术等问题的思考。文章都写得很静,静的能感到自己的心跳。也正因为如此,却让人看过之后又很不平静。《有许多好人很安静》中他这样说:“他么也许没有耀眼的才华,也没有耀眼的志愿,但却总在默默地耕耘。”他们不被注意,只有当你失意的时候才可能注意他们。作者带我们在清华园里寻找着,走过自清亭,走过闻一多纪念碑亭,寻找着王国维纪念碑,并从中寻找他们为什么忧伤?他回忆骑车去当时还位于北京朝内大街的三联书店的日子,带着几分惬意,又有一丝忧郁……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她谦虚纯朴、举止高雅,富有同情心。她身上有一种彻底的、平静的、无言的高傲,从来不放任自己,从来不以牙还牙。人家挤她,她就躲闪;人家下流的盯着她,她就离开。她总是给人让路,给人以方便,而令人惊叹的是,她在给别人让路的时候,始终像个女皇,始终保持着自己的风度和尊严。

瞿秋白说,他有许多典型的“弱者的道德”——忍耐,躲避,讲和气,希望大家安静些,仁慈些。故此,他觉得自己在政治舞台上只是扮演一定的角色,而这毕竟不是自己的生活,不是自己真正的家,他早已感到精力疲惫,十分厌倦,希望得到一个哪怕是“永久的休息”。

但瞿秋白说,虽然他觉得自己枉费了一生精力在自己所不感兴趣的政治上,但“也不觉得后悔”。我们好歹得爱自己的命运。

历史是胜利者写的。 不过这历史还是会透出一些可以做别样解释的微光。 有一些晦暗不明的地方还可以用想象来填补。 甚至一种晦暗不明恰恰可以刺激想象的力量和扩张想象的空间。

人世之大,尽有人会比沈先生伟大、深刻、功高、名重••••••但在我们的视野里,却很少看到谁有这样快乐而又精彩、丰富而又单纯的人生。

阿隆五十年后总结,"看来,我这个人可能没有过于违背这句口号:瞄准最高的目标,最精确地估价自己"。他并且说:"这段话可以作为我的座右铭:对自己不存幻想,努力思考和解释人类最高的才华。"

从总体上说,我可能还是更喜欢欧洲人所创造的文化。其丰富、博大、深刻乃至特别的痛苦和渴望使我怦然心动。我是在人类的意义上、也是在个人的意义上感到这一点。这甚至使我感到痛苦,但我也知道我不可能轻易改变自己。

在加塞特看来,问题就在于到了现代社会,本来在后台的"大众"走到了前台,就像"惯坏了的孩子"一样试图颐指气使。"大众人"有两个特点:一个特点就是由自由权利和工业技术的发展调动起来的各种生命欲望(常常只是物欲)的急剧增长,另一个特点是,他们同时并不知道这一切是怎么来的,并不知道维持这种发展以及平衡需要怎样的智慧。

“魂死”实际是指道德意识的沉寂无声,指良心的死灭、精神追求的放弃。“吾之灵魂,实有二象:其一,吾身如一牢笼,将此灵魂,求置于暗室之中,不复能动,真宰之用全失;其二,方其梏置之初,犹若拦兽羁禽,腾跳奔突,必欲冲出藩篱,复其故所,归其自由。”然而,“牢笼之力大,抵抗之力小!百端冲突,皆属于无效,梏置既久,遂亦安之。此所谓安,非真能安。盲不忘视,跛不忘履,则时时从狱隙之中窥见天光”。

自杀固然如陈所言不足为训,不宜效法,更不宜提倡,但总是有几个人的死,一旦想起就不禁暗夜惊心,甚至彻夜难眠。

对个人形象的怜爱和对民族命运的关注、虚荣心理和正义冲动是如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难解难分。

这个世界曾经唤起人们的最大希望,最终却摧毁了一切理想和幻想。

渐行渐远渐无书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何怀宏

何怀宏

何怀宏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著作有:《良心论》.《世袭社会及其解体》、《选举社会及其终结》.《底线伦理》、《道德、上帝与大》、《公平的正义》;译著有:《道德箴言录》、《沉思录》、《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伦理学体系》(合译)、《正义论》(合译)、《西方公民不服从的传统》(编)等。

何怀宏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