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书信集

作者:顾颉刚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9

顾文姬评分

5

29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顾颉刚书信集内容简介

《顾颉刚书信集(套装共5册)》内容简介:这些书信曾经遭遇两次大劫难:一次是抗日战争期间,当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人接收燕京大学,将父亲存于校务长司徒雷登寓所地窖中的书籍资料洗劫一空,其中有许多书信,包括父亲早年致其祖母的一些信,使其不禁感到“万分可惜”(日记语)。再一次是“文革”期间,家人迫于政治压力将其所存旧信大量焚毁,“炎炎烈火”(同上),使其心痛;同时,历史研究所项目组又将大量信件取去审查,致使有不知去向者(其中个别内容尚存于项目组所编之父亲“罪行材料”中)。也许是父亲的书信写得太多了,存得太多了,多至积存若干箱若干柜以致使一般人无法想象的程度,所以尽管历尽危难,损失惨重,但仍有许多书信保存了下来,这不能不使人为之庆幸。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颉刚等方意从此以后,本院日有进展,一切计划具可实行,使我厦门大学却能成为闽南文化之中心,以报答嘉庚先生与学之伟愿与先生办学之毅力。

1966年11月末-12月初 整理舊信札,分別去留,予一生所得他人信札均不廢棄,訪機關檔案例保存。今當破四舊之際,靜秋力勸毀之,予不忍盡燒,思保留一點論學者,用是又生爭吵。予置在燕大之信札,抗戰時爲日寇所奪,久以爲不復見矣。而今日整理,竟有抗戰前舊信在(如王國維、錢玄同等),想以置在禹貢學會,故得存也。予欲多留,而靜秋不許……火光熊熊,使予心痛。 1967年3月27日 鈔王靜安先生四十年前與我之信入冊。靜秋檢出予所存信札,欲盡焚之,予謂其中有王國維與我論“顧命”信,求其爲我留下,得允。

水阁一,颜曰在水一方……水榭一,颜曰淞波一剪之榭……水舫一,颜曰太乙莲舟

亭为佛寺,颜曰慈悲禅院……

这真是悲剧,你在电话筒里听不懂我的话。我只得多写几封信安慰你的想念

顾颉刚书信集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顾颉刚

顾颉刚

顾颉刚先生(18wt1980,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古史群”学派的创建人。他自幼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和私塾教育,熟读《四书》、《五经),酷嗜博览,并善以批判的眼光对待之。读书之余饱听家人讲述民间流传的各种故事。考入北京大学后迷恋于京戏,由是认识了故事的格局;又受北大征集歌谣的启发而收集歌谣,并对连带得到的民合材料加以注意。在北大求学期间受到师友的指导、诱掖,以及新文化运动的鼓舞,敢于大胆宣布许多长期积于胸中的反传统的见解。II)N)年大学毕业后,受到胡适研究史学方法的启发,又经胡适、钱玄同的影响产生编集辨伪材料的兴趣,很快深入到对古史的研究中,于1923年提出“层累造成的中国古史”学说,试图推好历代相传的三皇五帝系统,在史学界引起一场大论战,从而改写了传统的古史。同时提出推&信史必须打破民族出于一元、地域向未一统、古史人化、古代为黄金世界四个传统观念,以后再演变为打破帝系、王制、道统、经学四个偶像,在此设想下写出一系列重要著作。后将自己与他人讨论古史古籍的文章编为(古史群》。着力研究《尚书》,将其中《尧典》、谁贡》等篇之写作年代推后至战国时代。同时从事民俗学研究,以民俗学材料印证古史,诸如以歌谣来论证(诗经》是古代诗歌总集,其中有大量的民间创作;以孟姜女故事的传衍来论证古史的演变;以妙峰山进香米探讨春秋以米的社把,为古史研究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并开拓了我国的民俗学研究。20年代后期在广州中山大学编辑(民俗)周刊,创办民俗学会,出版民俗学会丛书。既年代在北京燕京大学因讲授《禹贡》进而研究历史地理,又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而由沿革地理的。

顾颉刚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