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隠入门
叶隠入门内容简介
三島由紀夫、「武士道といふは、死ぬ事と見つけたり」の一句で名高い「葉隠」は、死を中核に据えた、自由と情熱の書である。三島は“私のただ一冊の本”と呼んで心酔した。「葉隠」の濶達な武士道精神を今日に甦らせ、乱世に生きる<現代の武士>たちの常住坐臥の心構えを説いたこの『葉隠入門』は、人生論であり、道徳書であり、三島自身の文学的思想的自伝でもある。「葉隠」の現代語訳を付す。
热门摘录
我也在想,战争开始直至战后的我自己,那可以包容我全部人生的信靠与凭恃到底是什么。 我想,那当然不是马克思的《资本论》,也肯定不是天皇颁布的“全民教育诏敕”。可以持续支撑我的,且成为我最重要的也是我最后凭靠的这一本书,应该是我道德上的基石并引领,我的也仅属于我的独自的青春可以给予全部而完整的理解,我的孤独并且抗拒时代的思想予以强而有力的支持,且单单这些还不够,它还必须是被战后这个平庸的时代所拒绝的书。 《叶隐》,回应了这全部的要求。
再者,幼少时若动辄对其语词严苛、厉声叱责,易养幼童怯懦之气。……夫妇关系交恶者,子女多有不孝。
工于计算者,乃卑怯者也。究其实,乃是工于计算者以得失为唯一考量,而得失一词中,又时时专取“失”字斟酌利害。死则失,生自然为得,生死莅临之际断不会争取为死,此所以卑怯也。 再者,知识者仰仗才智辩舌,常深藏自身之怯懦与贪欲而非坦怀爱憎。故世人对知识者多有误认。
武士者,万事谨言慎行。即或些微处也当恐后竟先。其中言谈不谨慎者,如“我乃怯懦也。那时以逃逸为好。恐惧也。痛。”等,玩笑也罢,戏言也罢,梦呓也罢,嘲弄也罢,如此言辞,片言只语亦不可。人情通达者闻之,一语勘破深浅。故言必虑其所终。务必记取。
武士,即使死亡也要面呈樱花之色。切腹自戕之前或生命戛然而止之后,为使生之形貌不致败坏,以胭红薄敷面颊、以胭红薄敷口唇乃是武士固有的仪礼。像这样一种面对仇敌亦不失名誉、不堕羞耻的道德,是自我直至生命终结亦要以美为己设色敷彩,是自我至死亦要以生之青葱以形生命的力量。武士将这样的仪容修养视之为武士该当的本分。
人不能得其该当之日而适时结束自己的生命,生便也就无情地日复一日地苟全下去。
现代文明剥落下一切理论、主义或乌托邦之后,在人生的全部虚幻无一不逼迫我们直面的时候,我们除却活着之外没有任何逃脱的可能。但是,是实利主义,仿佛我们可以无限度求取、扩张我们生之价值,物质地感受生之于我们的意义;还是以虚空之眼的自觉,以仿佛于一切存在的虚无废墟中一无所知般担当起生命的优美与尊严,这是三岛在《叶隐入门》中拷问的问题。
在我自己,艺术,仅仅在艺术的世界里顾盼徜徉,艺术终会枯竭而亡。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坊间人们以为的艺术至上主义者其实是没有的。艺术,如果不常常被艺术之外的东西驱赶着鼓舞着,转瞬间便会消失殆尽。以此推广开,文学等等这些被称作艺术的东西,亦常常是从鲜活的生活历练中获取材料,但是,这些给予着文字以生命力的生活,可能既是文学的母亲也是文学的仇敌。生活,潜藏在艺术家的内面,同时却可能是永远的艺术的对立面。
“武士道,乃求取死若归途之道”,这是《叶隐》中最为著名的一句。《叶隐》还写道,“生或是死,这样的双重抉择莅临之际,当机立断选择死。更无所谓深刻之理由,唯去除杂念一往直前是也。”
从行动哲学这一点来说,《叶隐》总是看重自我这一主题,行动与行动者——行动主体——的思想无隔,死亡是行动的最终归宿。而彻底从自我志意这一主体出发,专心致志于自我志意的理想达成上乃是行动者检定自我行动最为有效的基准,这是《叶隐》所要阐述的行动哲学。
常朝阐述的“筹小事当举轻若重”,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之说一般,日常坐卧中些微的理念与思想里亦须灌注自己的心力。这对现代这个颠倒的,只专注所谓堂皇的思想意识而看轻日常生活中细小的、但却是为人基本之常识的时代来说,是非常好的训教。
倘若有长期的精神之预备,决断便可迅速。只是决断这样的行为虽藉靠自己的选择,决断的时机却未必如期而至。时机由外生发,掩人不备,行不假途,向人突袭而至。其实生之铺排也一样,亦是由外在的力量生发,也可以说是被所谓的命运选定,且自身亦不过是在为命运选定的那个瞬间付诸所谓的精神预备而已。《叶隐》中这样的精神预备,其实是为那个被命运选定的、突袭而至的瞬间里所生发的人之行为,预留了干净取死的觉悟与绝境中自处的恪守。
男子有谦恭,则温润并广大的质素令男子有可依靠信托之感;与之相反的持重,则不怒自威,让人无从干犯;而涵咏这两种气质为一体的沉静,便是泰山崩于前亦不惊的淡定还有从容。
某人云:“所谓志意者,内化并外观之两种。外观也罢,内化也罢,若无有志意,则断不堪为用。譬如刀身,时常研磨砥砺,之后收纳入鞘。偶或取出,亦可剃整眉髯,拂拭之,复亦可置于刀鞘,妥帖收纳。若常置鞘外,时时炫耀刀锋,则人肯近之者少,更无有左提右挈、协心同战者。然恒常置于鞘内,刀刃锈蚀钝滞,枉被人凭空轻看。”如上。(闻书第二,之一二零)
男人有谦恭,则温润并广大的素质令男子有可依靠信托之感;与之相反的持重,则不怒自威,让人无从干犯;而涵咏这两种气质为一体的沉静,便是泰山崩于前亦不惊的淡定还有从容。
"以聪明示人者,断难取信于人。无有温润而广大,无有方正而好义,仪容风体到底不能雅正。谦恭、持重、沉静,此形貌最好。"(闻书第一,之一零八)
“死则失,生自然为得,生死莅临之际断不会争取为死,此所以卑怯也。再者,知识者仰仗才智辩舌,常深藏自身之怯懦与贪欲而非坦怀爱憎。故世人对知识者多有误认。”(闻书第一,之一一二)
“恋之极致,乃是心痗至死亦不形于颜色之忍恋也。相思便求得到,到底未有刻骨,沉挚之质到底也清浅。一生自愿自使相思至死而不肯辞,乃恋之真正意。”(闻书第二,之二)
现代社会乃是技术支配的时代,也或可说是艺能人的时代。工于一艺并成为个中翘楚,乃是以一艺之长赢取了世间的喝彩。这之后,无论怎样的铺排伸张,无论怎样的望之俨然,而人得以成为完整的自我却被弃置,不过使自己堕为一种庞大机器的齿轮,或是一种器械工具而已。且这样的自陷却令人哑然地成为世间诸多人等仿效的生活目标。
说出的情爱,不过是轻浅流连的情爱。爱之根于中者深,发之迟存之久,心痗至死亦不形于颜色,这样的情爱,才是爱之极致...然而,情爱的构造其实是一种宿命的悖论,情爱的挥霍发散之际也或许便是情爱湮灭跌落之际。现代的年轻者们,恋爱的机会也罢,性爱的机会也罢,其丰富,是既往的时代所无法比拟的。但是丰富之同时,现代年轻着的心内,真爱其实已经死去。倘若心内之情爱得以一直线般径直向前,占有之,其获得情爱之瞬间,爱的寂灭或许已然无数次在心中徘徊往复。现代社会独有的恋爱不感症,激情的丧失,我们不是没有目睹过。
人不只是向生而生而存活于这个世界,并且他也清楚人间所谓自由,其实相对于人而言是有着令人意外的悖论的,人被赋予自由的同时亦随之厌倦自由,人被赋予生命的同时却又难以承受生命之轻或重。
在日本,情爱在场而精神之爱却不在场…我相信日本人是从官能的诚实本意出发,向着舍却性命也必成就的精神理想,一直线,隔无可隔的递接着的。
锅岛直茂公尝言:“武士道,实乃视死若归之狂气也。一夫当阵,数十人莫摧。” 精神不执不偏者断难成就大事。须有庸人燕息,唯我独危厉之疯狂精神,视死若归之狂烈气。 此外,武士道中倘或事事斟酌计算善恶得失,其落人后也必速。忠孝不必预设考量,武士道乃视死若归之狂气也。视死若归之狂气的胸襟中自然抑扬飞沉著忠义与孝悌。
在常朝的思想里,武士是完整意义上全德或全我的存在,而专注于某一种技艺的艺能者,不过是将自我弃置并沦为一种功用意义上,如齿轮之于器械的存在而已。
恋之极致,乃是心痗至死亦不形颜色之忍恋也。相思便求得到,到底未有刻骨,沉挚之质到底也轻浅。一生自愿自使相思至死而不肯辞,乃恋之真正意。
可以持续支撑我的,且成为我最重要也是我最后凭靠的这一本书,应该是我道德上的基石并引领,我的也仅属于我的独自的青春可以给予全部而完整的理解,我的孤独并且抗拒时代的思想予以强而有力的支持,且单单这些还不够,它还必须是被战后这个平庸的时代所拒绝的书。
艺术,如果不常常被艺术之外的东西驱赶着鼓舞着,转瞬间变回消失殆尽
艺术,如果不常常被艺术之外的东西驱赶鼓舞着,转瞬间便会消失殆尽。以此推广开,文学等等这些被称作艺术的东西,亦常常是从鲜活的生活历练中获取材料,但是,这些给予着文学以生命力的生活,可能既是文学的母亲也是文学的仇敌。生活,潜藏在艺术家的内面,同时却可能是永远的艺术的对立面。
《叶隐》所言及的爱情,“忍恋”一词便足以概括之。说出的情爱,不过是轻浅流连的情爱。爱之根于中者深,发之迟存之久,心痗至死亦不形于颜色,这样的情爱,才是爱之极致。《叶隐》便是这样断言爱情的。
情爱的构造其实是一种宿命的悖论,情爱的挥霍发散之际也或许便是情爱湮灭跌落之时。
叶隠入门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