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读经典
漫读经典内容简介
了解20世纪人类的生存世界,认识20世纪人类的心灵境况,读20世纪的现代经典是最可行之途径。本书分两部分:“异域编”是在北大中文系开设20世纪外国小说经典选讲的讲稿续编,“本土编”是作者阅读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心得。
热门摘录
……我们的课堂上往往充斥着枯燥的说教,充斥着抽干了文学感性的空洞“话语”。正如薛毅先生所说:“文学教育在文学之上,建立了一套顽固、强大的阐释体系。它刻板、教条、贫乏、单一,它把我们与文学的联系隔开了,它取代了文学,在我们这个精神已经极度匮乏的社会里发挥着使其更为匮乏的作用。”
卡夫卡在给他的第一个未婚妻费丽丝的一封信中这样描绘自己所渴望的生存方式:“我经常想,我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是带着纸笔和一盏灯呆在一个宽敞的、闭门独户的地窖最里面的一间里。饭由人送来,放在离我这间最远的、地窖的第一道门后。穿着睡衣,穿过地窖所有房间去取饭将是我唯一的散步。然后我回到桌边,沉思着细嚼慢咽,紧接着马上又开始创作。那样我将写出什么样的作品啊!我将会从怎样的深处把它挖掘出来啊!”
倘只关心形式的先锋性、探索性、创新性,那么形式中的生活世界却很可能被忽略了。而在形式背后永远应该具有新的形式带来的新的发现和新的生活世界,就像伍尔夫的意识流揭示了潜意识和深层心理,卡夫卡的寓言形式贡献了对世界的预言,海明威的“冰山文体”呈示了初始境遇,罗伯-格里耶的“零度写作”描绘了世界的“物化”一样。形式必须和它发现的世界结合在一起才不是苍白贫血的,也才不是短命的。
我始终记得一个朋友当年讲述他在安庆坐长江轮渡时的体验:一直远远地注视着一个在船头迎风伫立的女孩子,女孩的红色的裙裾迎风飘举。他说那是他有生之年见到的最动人的形象。然而他说当时最真切的体验却是一种彻底的绝望,因为他知道以后可能永远没有机会再遇上这个形象,这次机遇就成为一次性的,留给人的,就是一种无限怅惘的感觉。
“生活在远方”,是把远方的生活看成唯一值得体验和尝试的生活。兰波们借着对远方的怀想超越不圆满的现世,逃逸出当下的处境,却没有意识到所谓远方只是以可能性的方式存在的,它不可能变成现实。因为远方一旦抵达,就不成其为远方,而变成了当下和此在。于是又会有馨的远方在遥遥的不可企及的地方召唤。远方是没有尽头的,正像1900视野中的城市没有尽头一样。
“黑色的门紧闭着:一个永远期待的灵魂死在门内,一个永远找寻的灵魂死在门外。每一个灵魂是一个世界,没有窗户。而可爱的灵魂都是倔强的独语者。”(《独语》)
《城堡》是卡夫卡最后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长篇,在他死后于1926年第一次出版。和《美国》《审判》一样,《城堡》也没有结尾。没有结尾在卡夫卡这里已成为一种模式,说明了小说的未完成性和开放性,
但卡夫卡的叙事策略更有意思,他首先把城堡写成一个巨大的实体,但这个实体却是K看不见的,“城堡所在的那个山冈笼罩在雾霭和夜色里看不见了,连一星儿显示出有一座城堡屹立在那儿的光亮也看不见”。所以K“凝视了好一会儿”的,只是“头上那一片空洞虚无的幻景”。可以说一开始,卡夫卡就赋予了城堡双重含义,既是一个实体的存在,又是一个虚无的幻象,像一个迷宫,所以小说一开始就营造了一种近乎梦幻的氛围。这种氛围对于读者介入小说世界有一种总体上的提示性。
漫读经典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