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理论十讲
新闻理论十讲内容简介
有没有适合中国本土的新闻理论教材?中国人民大学著名教授陈力丹所著的《新闻理论十讲》应该是出色的一种。《新闻理论十讲》是一部极具创新意义的教材。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结构和体例的创新。本书抛弃了以往教材所谓“严谨系统”的结构,以新闻理论关键词作为章名,以重要论断作为节名,形成体例上的开放式系统,避免了对新闻理论刻板生硬的演绎和组织。其次,内容和观点的创新。本书克服了以往教材说教和武断的观点罗列,提倡应用性的新闻理论,充分吸收了新闻实践和理论的前沿成果,并借鉴了相关学科的理论,对于中国新闻实践颇具指导意义。再次,表达和传播的创新。本书摒弃了抽象的论述,以漫谈和对话的方式表达新闻理论,直白生动,深入浅出。书中的大量案例和图片,更增添了阅读上的快乐和理解上的便利。《新闻理论十讲》适合于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基础课程、非新闻专业通用课程,对于新闻业界人说,也是充满智慧、极富启发的优秀读本。目 录写在前面第一讲 新闻——叙述事实一、 新闻≠宣传二、 新闻≠舆论三、 欧洲文明中“新闻”是指新鲜的信息四、 中国历史中对“新”赋予更多的伦理色彩五、 中国传统的传播体系如何限定“新”的内涵六、 陆定一的新闻定义七、 我国现代语言文字中“新闻”的内涵过宽八、 新闻学界关于新闻的定义九、 新闻的特性第二讲 新闻价值一、 新闻价值理念得以产生的前提二、 为什么人能够判断事实的新闻价值三、 新闻价值的十个要素四、 在新闻实践中体验新闻价值五、 传播者满足接受者享用新闻使用价值是有限的六、 传媒选择事实时的实际运作标准七、 几个问题的讨论第三讲 新闻真实一、 新闻真实——事实的真实二、 新闻真实受到的各种自然制约三、 造成新闻不真实的诸多具体原因四、 传媒对科学的误读第四讲 新闻客观性原则一、 客观性理念产生的背景及发展过程二、 客观性首先是一种新闻职业理念三、 客观性作为一种报道方式四、 我国历史上一度存在的“客观主义”概念五、 我国新闻中较多的主观操控现象六、 新闻表现立场与客观报道是否存在矛盾七、 客观的职业理念受到的各种自然而无形的影响第五讲 大众传媒的职能一、 一种泛化认识:传媒是舆论的表达者二、 从传媒与政治的关系,定性传媒职能三、 关于传媒的四大基本职能四、 从传媒与经济的关系,定性传媒职能五、 从传媒形态本身定性传媒的职能第六讲 新闻出版自由一、 宗教裁判所和世俗王权的书报检查制度二、 18世纪两个载入新闻出版自由理念的宪法性文献
热门摘录
经过长期的这种书报检查控制,会使产生一种现象,即使没有人监视,传播者出于我保护的目的,已经习惯性地自我检查,学会揣摩当权者的好恶,以此选择报什么和不报什么、说什么和不说什么,甚至会更加极端地执行当权者的意图,造成连当权者都感到尴尬的结果。
别的部门不作为,不能成为传媒越权的理由。传媒做好事只能 以社会的普通一分子来做,不能利用自身的传播资源自我吹捧。
舆论不是可以随便说的,说“舆论认为”,你必须拿出证据证明你说的那个“舆论”是舆论。
原来很纯粹的理论,实际上受到了那么多限制,符合比较理想化的新闻价值理念的新闻,恐怕只有10%左右。这有点像恩格斯说的一句话:每个人的动机一旦放到社会中去实现其实现的程度只有10%。就像一个力的平行四边形,你想达到一个目的,但是周围会有很多无形的力量牵制着你,你不可能直线达到。恩格斯在《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里面专门谈了这个间题。
报纸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以一致而坚定的重复方法来施教,即使是最大的谎言,经过不断的重复叙述,亦可成为真理。因为群众对大谎话比对小谎话更容易相信。 --戈培尔
李普曼1922年在《舆论》中写道:新闻与真实并非同一回事,而且必须加以清楚地区分。新闻在于突出个事件,而真相的作用则是揭露隐藏的事实,确立其相互关系,绘出人们可以在其中采取行动的现实画面。只有当社会状况达到了可以辨认、可以检测的程度时,真相和新闻才会重叠。
我想,即使社会状况达到了可以辨认、可以检测的程度,真相与新闻仍然有区别。因为新闻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发出的信息,事实的真相即使你有条件去检测的话,也只能是后来的事情。
在所有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新闻真实具有共同的特点:事实本身在发展,人们对这个事实的认识也在发展,人们对事实认识到什么程度,新闻才可能真实到什么程度。
思想的多元是社会的自然状态。
现在我们这个社会确实出现了新的问题:科学技术和社会操纵结合亡体,人们的私人空间由于技术的发展而遭到侵占,自我深化的多样化的过程在工艺过程和机械反应的状态下被固定化、单一化,个人只能模仿外界,再也不能对社会提出抗议。从这个意义上讲,如哈贝马斯所说,“合理的技术社会”也就是“合理的极权社会”。 在这方面,我们仔细想想,其实都能感觉到和看到,包括我们媒体报道的内容,对私人空间侵健的力度越来越大。我们不是被人所控制,而是被人所创造出来的机器传播科技的力量所控制。
自由始终是持不同思想者的自由。--罗莎卢森堡
约翰・密尔关于自由的认识,特别是言论出版自由的衡量标准。衡量自由的标准是什么?就是一个社会是否允许少数人发表意见。如果一个社会允许少数人发表意见,这个社会是自由的社会,如果这个社会不允许少数人发表意见,不论使用了多么美妙的词语描绘这个社会,这个社会也不是一个自由的社会。
新闻理论十讲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