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说诗讲稿
叶嘉莹说诗讲稿内容简介
该书简介: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先生幼年即学习古典诗词,后又在加拿大讲学多年,对中国古典诗词及中西方文艺理论涉猎颇深。此书即是叶嘉莹先生融会古今中外文艺理论之精华,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全新解读,新颖而不偏颇,深刻而不深奥。叶嘉莹先生以其互动亲切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解,将中国古典诗歌阐释的清晰透彻,将文艺理论讲解的平易有味。此书作为一种启蒙读物,对于那些喜欢中国古典诗词,渴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的帮助将是巨大的。
热门摘录
人不能悟,是我们的心死了,我们的心都被外在的那些物质的、死板的东西塞满了。因此,我们就没有一个空灵的心灵,来接受字宙万物的如此美好的种种的生命迹象。物,不是一个死的物,那是生命的迹象。为什么我们说鸟啼花落,皆与神通?人不能悟,你不能够觉悟,你就不能够感受。作为一个人,你有你的心灵,你有你的感情,而对于能够真正打动你的心灵感情的,真正有生命的可以引起你共鸣的东西,你不能感受它,那就是我们所说的:“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我们身体虽然活在这里,但是我们的心灵,我们的感情死去了,真是“哀莫大于心死”。
当挫折、患难不期然而至时,人们的态度是各不相同的,晚唐词人冯正中抱的是“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鹊踏枝》)的执着态度;北宋词人欧阳修是“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玉楼春》)的遣玩意兴;苏轼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怀抱。然而,执着不能解脱和排遣苦难,遣玩的意兴也只能将苦难推而远之,旷达超然的苏东坡也未能完全从苦难中超脱出来;真正在苦难中而不离开苦难又能完全以自力求得一处安身立命之地的,唯有陶渊明一人而已。
不是有了形象就是好诗,如果你用的都是僵死的形象,你永远写不出使人感动的诗篇。因为这个作品没有生命,作者没有感动,至少他没有把他自己感动的生命传达出来。P17
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如秦观写过两句小词:“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小篆香是盘成篆字形状的香。他说你要看到我的回肠,它就像断尽的金炉小篆香。在这一句中,“香”给人的直觉是芬芳美好的,“篆”给人的直觉是盘旋曲折的,“小”是纤细幽微的,“炉”是温暖热烈的,金”是珍贵美好的。他说我如此千回百转的、热烈的衷肠中的感情是断尽了。
陶渊明是不用技巧的,那是最高的境界,是他心思意念的自然流转;杜甫是有安排的技巧的,是有功力的,所以他的诗对后世影响最大,他感性和理性结合得很好。
杜甫的感情既是深厚博大的,也是向外投注的。无论是有生或无生的外在的物象,无论是阶下的一株决明,或是其他什么(如《秋兴八首》之七中的“昆明池的织女”与“鲸鱼的石像”),凡是杜甫写入诗中,他便都对之投注了自己的深厚情感,充满了感动兴发的力量,因而使得原本无情的物象,也蒙上了一层有情的色彩,产生了一种象喻的作用。
《楚辞・九歌》里说,“乐莫乐兮新相知”人生最快乐的是什么?是你刚刚认识了一个如此知心的好朋友,因为你跟新朋友之间充满了新鲜,充满了好奇,你们每次谈话、每次见面,都会发现一些新的东西,所以“乐莫乐兮新相知”。后面又说“悲莫悲兮生别离”,人间最悲哀的就是“生别离”。
法国的小说家福楼拜曾经给莫泊桑写信,跟他说过所谓“一语“,就是你要找到你所要传达你的思想感情的最恰当的那一句话,不是最美丽的那一句话,是最能够真诚地表达你的思想感情的那一句话,适合于那个物性的那一句话。P79
孔子是现世的,他的理想属于人的“悲愿”;佛教讲未来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的理想属于天的“悲愿”
人对于外界景物的认识可以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第一个是感知的层次,第二个是感动的层次,第三个是感发的层次。感发,就是让你感动之后内心之中有一种兴起和发扬。所谓诗的感发其实就是人心之动,是诗让你的心活起来。这时候你所感受的就不只是这首诗本身所写的那一点点感情内容的感动,而是让你自己对你的生命有所珍惜,对你的精神有所提升。P151
义山的诗具有一种特别炫人的异彩。从内在意蕴方面而言,思致的深曲、感情的沉厚、感觉的敏锐、观察的细微等都足以使人移情而心折;而从外在辞藻方面而言,用字的瑰丽、笔法的沉郁、色泽的凄艳、情调的迷离则足以使人目眩魂迷。
叶嘉莹说诗讲稿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