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摘录
事实上,自从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分离后,人们的精神交往才开始不再表现为物质活动的直接产物,人们在物质以外构造着各种精神交往的独立形式。这时的情景就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真实地这样想象:它是同对现存实践的意识不同的某种其他的东西;它不想象某种真实的东西而能够真实地想象某种东西。”(3卷35页)
当交往只能在狭隘的范围内进行而无法与外界沟通时,各种精神交在态往往起着巩固现有社会状况的作用。
尽管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开辟着道路,但也是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恩格斯把这种情形称为“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37卷462页)、“一个总的合力”(37卷462页)。其中社会状况、意识(包括精神交往)等等,每个力量都在合力之中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就生产力、社会状、意识三大因素而言,任何一个都可以作为原因来解释社会的变化,但任况 何一个因素又摆脱不了其他两个因素的制约。当社会功能不耦合时,变化的原因是这三大因素的循环链。
就精神交往而言,一定历史时期的人们的精神需要与满足这种需要的手段(如语言、文字、书写工具、印刷术、铁路、轮船、电报等等)的发展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这些手段本身又是社会的生产和生产结构决定的。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生产者也改变,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语言。”(46卷上册494页)总之,社会需要是一个内在的社会发展动因,一种中介力量,它一方面受制于生产和生产结构,一方面又创造着新的交往内容和形式。
在人的依赖关系中,人与人的关系被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所基本替代,因而是朦胧的; 在物的依赖关系中,人与人的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表面上极为密切,实际上每个人都很孤立。 人的全面发展的形态,将消除人与人关系的朦胧与虚幻的阴影,因为这时已不存在统治阶级和阶级差别,人的个性和才能得到全面发挥,人与人的关系将建立在清晰的自我意识的基础上。
精神交往论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