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之路
名老中医之路内容简介
原书最早出版于1978年,分一、二、三辑共3册,本次改版为节省成本,便于保存,将三辑合为1册,原一、二、三辑分别改为上、中、下三篇,除改正了一些错别字和对个别地方进行了全书统一外,内容和体例、顺序均保持原貌。上篇、中篇为当代名老亲自撰写的文章,下篇为解放前后故去的名老的门人或后人回忆撰写的文章,都是名老们一生求学、治学的经验结晶,可谓字字珠玑、篇篇精华。本书收载了近百位这样的现当代名老中医亲自撰写或其门人、后人回忆执笔的文章,内容包括名老中医的求学之路、治学之道、学术成就、临床经验及医德医风等等。其意义在于:第一,启迪中医后学,诱掖新的一代名医成长。名老们的求学道路、治学态度、医德医风等都是中医学子的楷模;第二,改善中医教育。中医教育有其特殊性,名老们对此有许多中肯、精辟的见解和建议,对于办好中医药院校的教育颇具指导意义;第三,名老们一生的成败得失对于今天中医学术的发展、中医现代化问题也都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热门摘录
……半日中曾经四次疏乌梅丸方,一用于肢厥,一用于吐逆,一用于消渴,一用于腹泻……“凡阳衰于下,火盛于上,气逆于中诸证,皆随证施用。腹泻与肢厥两证,均阳衰于下也,故重用姜桂附辛,而去二黄;呕吐一证,气逆于中也,故重用黄连、黄柏,去辛轻用附姜以平之。”
概括言之,脏腑学说、病机学说、诊法学说、治则学说,这是《内经》理论体系最基本的部分。
《灵枢》《素问》共十四万余言……但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无非就是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机、病症、诊法、辨证、治则、针灸、方药、摄生十二个方面。
九五O年我在唐山就此问题和孙旭初等同仁做过长时间讨论,进一步受到启发。归纳当时的认识是仅学《伤寒》易涉于粗疏,只学温热易涉于轻淡;粗疏常致于偾事,轻淡每流于敷衍。应当是学古方而能入细,学时方而能务实;入细则能理复杂纷乱之繁,务实则能举沉寒痼疾之重。从临床疗效方面总结,治重病大证,要注重选用经方;治脾胃病,李东垣方较好;治温热及小病轻病,叶派时方细密可取。把这些认识用之临床,确乎有法路宽阔、进退从容之感。这是四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初这段时间的认识。17
人是精神的不是机械的,病是整体的不是局部的。
从临床疗效方面总结,治重病大症,要注重选用经方;治脾胃病,李东垣方较好;治温热及小病轻病,叶派时方细密可取。
蒲老治“习惯性感冒”,也用玉屏风散,却是小量长服,疗效颇好。
俞根初有一段话:“吾四十余年阅历以来,凡病之属阳明少阴厥阴而宜凉泻清滋者,十有七八;如太阳太阴少阴之宜温散温补者,十仅三四;表里双解,三焦并治,温凉合用,通补兼施者,最居多数。”
真心痛以气分虚损为主,因气虚而致血脉瘀阻;胸痹心痛乃“本虚标实”,不仅正气虚,而且血瘀、痰浊盛。故治疗“真心痛”重在益气,以参芪为主,佐以活血,自拟益气活血汤用于临床。治疗胸痹心痛,务必区分虚实标本缓急,“以通为主”。常选用活血化瘀、芳香温通、宣痹通阳诸治则。
比如,《伤寒论》的注释者,多达二百余家,各有所长,我选择了《伤寒来苏集》奠基。
(《伤寒杂病论》)第一个注解的就是金代成无己…… 《金匮要略浅注》系陈修园集诸家之说而著,比较浅近易解,适合初学。 (《神农本草经》)后世便于阅读而切合实用者,当推清代汪昂的《本草备要》。 春分前三十日民病疠,春分后六十日民病温。 倘虚怯过甚,起初处方分量务宜从轻……
名老中医之路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