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与直觉

作者:汤川秀树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16

顾文姬评分

5

110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创造力与直觉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广泛涉及人生观、知识观、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思想等诸多方面,但是作者还是重在探讨人类的创造性思维的奇迹。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创造力显然取决于自然界本身的性质,其作用是在于破除各种现有的思维方式和固定观念。 需要改造的不是在外部,而是在内部。 在得到创造力以前人们必须和自己进行斗争。

一个特定的人必须经过相当长的准备时间才可能在一个特定的领域内以一种特殊的形式显示出创造力。简单地说,他必须已经获得各种知识,而且也许还要经受各种训练。只有在满足了许多先决条件之后,创造力才会表现出来。当一个人已经长期而持续地从事了研究并已成为一个完全成熟的研究人员时,他就已经在自己头脑中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

当人们从爱因斯坦的传记中读到他年轻时并没有显示出特殊的才华时,或者当读到他某门功课考不及格时,人们对于他的惊叹更是有增无减。假如爱因斯坦当时在班上总是首屈一指的,人们的印象就不会那么深刻。想到后来做出伟大发现的人至少有过一次考试不及格。这常常会使得人们对自己非常得意。但是,假如他没有做出伟大发现,假如他没有成为一个著名的科学家,那么最后的评语就会是,他从学生时代起就没什么出息。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创造力的表现,创造力表现出来之前的事态如何,以及在此以前创造力一直隐藏在什么地方。

最终可以归结为创造力隐藏在什么地方以及通过何种手段才能使它发挥出来的问题。

即使当一个人亲自整理信息时,他只要在一个固定框架内思考问题,那就不会有创造力。一切重大的创造都从打破这种固定框架开始,或是从改变这种框架本身开始。

如果一个人想得到创造力,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全力以赴埋头干一件事,而不管那些乱七八糟的任务和那些日常生活要求我们注意的信息洪水。换言之,需要的就是那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韧性。

有韧性地干一件事情,这本身就意味着一个人知道自己心里有某种矛盾。心里没有某种矛盾就不可能有研究;事实上,这就是研究的本质。换句话说,这个人心里有某个地方是黑暗的、朦胧的、模糊的和迷惑的,因而他就努力在其中寻找光明。于是,一旦他找到了一线光明,他就努力一点一点地扩大它,逐步驱散黑暗。我认为,这就是创造力显示的典型过程。

计算机没有创造力的原因之一,是它没有想像力,或者说没有想像整体事物的能力。它缺乏人类的图形识别能力。

我们看见一朵花,而且我们知道这是一朵花,这不仅仅由于花是我们能够看见的,因为我们也能认识到它为什么是一朵花。 当人活到了一定年龄时,他开始唤醒自己,对自己更加认识了,他把自己认做自己;把自己和自己等同起来。奇怪的是,只有当一个人获得了这种有关自我的认识之后,他才获得一种哲学。

到我三十岁的时候,我家住在神户、大阪之间;我每天往来于我的家和京都大学之间,这就是说我一来或一去都得乘一小时的火车。早晨精神好,我有时读点专业方面的书,但到了晚间我就太疲倦了。因此,我就想到可以开始读《源氏物语》。起初,正像我过去预料的那样,我发现读起来很困难,但是,每天在摇晃的火车上读一小时,我就慢慢感到有兴趣了。说也奇怪,当发生了兴趣时,我就发现自己自然而然地被吸引到故事的境界中去,而不再过多地关心句子的结构,或是谁在某一时机下说过什么,或是谁做了什么了。

知道许多事情有一个好处,就是至少在理论上可以有一个发现新事物的基础;但是,它也有一种逐步僵化的效应。不管发生什么,他都不会惊讶;这也就失去了显示创造力的机会。

想到后来做出伟大发现的人至少有过一次考试不及格,这常常会使人们非常得意。但是,假如他没有做出伟大发现,假如他没有成为一个著名的科学家,那么最后的评语就会是,他从学生时代起就没什么出息。 以成败论英雄也许是非常自然的,但是这却无助于阐明创造力的本质。人们倒是应当考虑,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创造力的表现,创造力表现之前的事态如何,以及在此之前创造力一直隐藏在什么地方。

天才似乎常常是成批出现的。

心里没有某种矛盾就不可能有研究;事实上,这就是研究的本质。

但是,我确实相信,等同确认两件事物为基本相同的能力在人类智力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创造力之类的事物是根本不能只用理论来处理的;总之,没有个人经验的要素,创造力就会是单调且毫无生气的了。

在那些日子里,为一篇论文用去五年的时间那是很长的。我猜想我被认为是愚笨的,因为用了这么长的时间来在工作上出成果。

一种就是把介子理论所引起的一切困难统统归咎于整个场论的不恰当。另一种则是保留介子理论,而且通过改进介子理论来克服困难,至少是克服其中的一些困难。双介子理论给第二种方法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手段。

当然,如果我们能够放弃以上新旧两种理论,并用某种完全不同的理论来成功地解释所有的事实,那就天下太平了。但是实际上新理论却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更常见的情况是,通过找到某些方法来吸取两种对立理论中的较好的部分并排除其错误的部分,以得出一种新的理论。

创造新事物的行为不是仅仅从已有的事物开始的。科学家本人力图在这种或那种形式下给旧事物增添某种新的东西。简言之,通过用他已经想到的东西来补充既有的事物,他就得出一个完整的整体。如果他的尝试成功了,矛盾就将得到解决。他在初次尝试时可能并不成功,但是,如果他按照一切不同的方式来应用他的想象力,他就将终于得到真解。

当回顾理论物理学的历史时,我们说得过分一些几乎可以称之为错误史。在许多科学家想出的所有理论中,大多数是错误的,因而没有生存下来。只有少数正确的理论才能继续生存。仅仅考虑这些现存的理论,会给人形成一种不断进步的印象,但是,没有少数成功背后的许多失败,知识就几乎不可能有任何的进步。这是和生物进化完全一样的:生物分化并沿许多不同的方向演化,许多生物不是停止进化就是灭绝了,而只有单独一种生物努力进化成了人。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我曾有许多想法流产了。在许许多多的想法中,只有很少数才发展成了站得住脚的理论。

从某一方面来看,人们在三四十年时间里是不断地干着相同的事的。这和我们每天早晨要起床和刷牙没有多大不同。在刷牙方面,并没有什么进展。在学术研究方面,应当有进展,但是实际上进展不是那么经常地发生。我们很有可能虚度了三十年时间而却一无所获。即使这样,我还是要试一试的。再过二年,我就要告别大学了。如果到那时我能够具体形成自己的概念,我将特别高兴。如果不能够,那么我将继续干下去。如果我的概念到那时能够具体成形,我就将心安理得地退出物理学了。我喜欢做而且想做的其他事情还有许许多多。

过去的学者为自己而学,反之今天的学者则为他人而学。这是一句很别扭的话。在我来说,当然为自己而学。不过,如果你学习了许多年而且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承认,那么你也就必须为他人而学,你也就不得不考虑社会。虽然这是孔子说的话,但是实际上他当时也为别人做了许多事。

建造日益庞大的设备或使用效率更高的电子计算机,本身并没有任何意义。根本的意义并不在于这些东西本身,而在于扩大和加深我们世界观的那种企图——换言之,就是要回到自然哲学,达到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没有这个,我对物理学的爱好就毫无意义。

人生惟一的目的就在于使生活更有价值,这个目的超越了一切成败问题。

真正的道——自然法则——不是惯常的道,不是公认的事物秩序。真正的名称——真正的概念——不是惯常的名称,不是公认的名称。

20世纪物理学是从超越“惯常的道”并发现新的“道”开始的。今天,这种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形式下的新“道”已经变成“惯常的道”了。甚至像第四维和几率幅这样奇特的概念,现在也几乎变成惯常的了。找出另一种非惯常的道和另一些非惯常的概念的时间已经到来了。

可以明确表达的那种道,并不是绝对的和不可改变的道。可以叙述清楚的概念,并不是绝对的和不可改变的概念。

一种看法是不相信任何未加证实的事物,另一种看法则是不怀疑任何未经证明其不存在或不曾发生的事物。

创造力与直觉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汤川秀树

汤川秀树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