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全集(共12册)
黄宗羲全集(共12册)内容简介
黄宗羲是我国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也是博学多才的学问家,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一生著述弘富,仅专著和诗文集即在三百万字以上,涉及的学科有政治学、哲学、史学、文学、数学、天文学、地理学、文字学等门类。这是我们国文化宝库中一份可贵的财富。连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方法,全面系统地研究其著作,吸收其民主性与科学性的精华,无疑地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是很有裨益的。为此,本社决定在前人编辑、整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广泛搜集黄氏著作,辨别真伪,考定文字,标点分段,编辑出版黄宗羲全集,以供研究。 全集分十二册出版:第一册至第十一册为黄氏原著,大体按其著作性质分类编入各册;第十二册为全集附录册,辑录历代学者所撰有关黄氏生平、著述的碑铭、年谱、传记、序跋、论考及前十一册黄氏原著的人名索引。
热门摘录
蓋諸曜右旋,是曆家從來本論。
天左旋,處其中者順之,少遲則反右矣。
宗羲案:湖南一派,如致堂之闢佛,可謂至矣。而同學多入于禪,何也?朱子曾舉一僧語云:「今人解書,如一盞酒,被一人來添些水,那一人來又添些水,次第來添去,都淡了。」愚獨以爲不然。佛氏原初本是淺薄,今觀其所謂如來禪者可識已。其後吾儒門中人逃至于彼,則以儒門意思説話添入其中。稍見有敗闕處,隨後有儒門中人爲之修補增添。次第添來添去,添得濃了,以至不可窮詰。而俗儒真以爲其所自得,則儒淡矣。可嘆也。
胡先生序春秋説有云:“君子以義斷命,而不委之于命;以理合天,而不委之于天。”
日質本陰,月質本陽,故于朔望之際,精魄反交,則交爲之食也。
月陰精,反乎陽。
儒者只合言人事,不得言有數,直到不得已處,然後歸之命可也。
致知在格物,格,至也。窮理而至于物,則物理盡。
梨洲《孟子師説》曰:「通書云:『性者,剛柔善惡中而已矣。』剛柔皆善,有過不及則流而爲惡。是則人心無所爲惡,止有過不及而已。此過不及亦從性來,故程子言『惡亦不可不謂之性』也,仍不礙性之爲善。」
漢儒以反經合道爲權,得一端者也。權所以平物之輕重,聖人行權,酌其輕重,而行之合其宜而已。
神無方而性有質。
是不是,理也;才不才,性也;遇不遇,命也。
君子之學,在于意必固我既忘之後,而復于喜怒哀樂未發之前,則學之至也。
學也者,使人求于内也。不求于内而求于外,非聖人之學也。何謂「不求于内而求于外」?以文爲主者是也。學也者,使人求于本也。不求于本而求于末,非聖人之學也。何爲「不求于本而求于末」?考詳略、採同異者是也。是二者,皆無益于吾身,君子弗學。
智不急於先務,雖徧知人之所知、徧能人之所能,徒弊精神,而無益於天下之治矣。仁不急於親賢,雖有仁民愛物之心,小人在位,無由下達,聰明日蔽於上,而惡政日加於下,此孟子所謂不知務也。
勉禮之當行者,不必責人之報;安義之當爲者,不必望人之知。可以求,可以無求,求多辱;可以交,可以無交,交多濫;可以毁,可以無毁,毁多怨;可以譽,可以無譽,譽多諂。
萬物皆備于我。反身而誠,富有之大業;至誠無息,日新之盛德也。
李延平曰:「舜之所以能使瞽瞍底豫者,盡事親之道,共爲子職,不見父母之非而已。昔羅先生語此云:『只爲天下無不是底父母。』了翁聞而善之,曰:『惟如此,而後天下之爲父子者定。彼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者,常始于見其有不是處耳!』」
教化者,朝廷之先務;廉恥者,士人之美節;風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則士人有廉恥;士人有廉恥,則天下有風俗。或朝廷不務教化,而責士人之廉恥;士人不尚廉恥,而望風俗之美,其可得乎!
君子之心常長厚,小人之心多刻薄。心之所存,治亂、安危、得失、成敗所自生也,不可不戒。
或問:「退之言『仁與義爲定名,道與德爲虚位』,如何?」先生曰:「此正是退之闢佛老要害處。老子平日談道德,乃欲搥提仁義,一味自虚無上去,反以仁義爲贅,不知道德自仁義中出,故以『定名』之實主張仁義,在此二字。既言行仁義之後,必繼曰『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于外之謂德』,亦未始薄道德也,特惡佛老不識仁義即是道德,故不得不表而出之。」
理之至處,亦不離人情。但人舍人情求至理,此所以相去甚遠。
古之學者爲己,其終至于成物;今之學者爲物,其終至于喪己。
孟子有大功四:道性善,一也:明浩然之氣,二也;闢楊墨,三也;黜五霸而尊三王,四也。
士窮于窮,亦通于窮;達于達,亦病于達。爵三公,禄萬鍾,達矣。謂道必待達而後達,則公孫之相,徒足爲其曲學阿世之資。飲糗茹草,曲肱飲水,窮矣。謂道必以窮而遂窮,則顔氏之巷,乃適借之以爲心齋坐忘之地。然後知富貴者,中人之膏肓;而貧賤者,君子之穀粟。
自聖學不傳,世之爲士者,不知學之有本,而惟書之讀,則其所以求于書,不越于記誦、訓詁、文辭之間,以釣聲名、干禄利而已。是以天下之書愈多,而理愈昧;學者之事愈勤,而心愈放;詞章愈麗,議論愈高,而其德業事功之實,愈無以逮乎古人。然非書之罪也,讀者不知學之有本,而無以爲之地也。《福州州學經史閣記》
孟子所謂「性善」者,以其本體言之,仁義禮智之未發者是也。所謂「可以爲善」者,以其用處言之,四端之情發而中節者是也。蓋性之與情,雖有已發未發之不同,然其所謂善者則血脈貫通,初未嘗有不同也。此孟子道性善之本意,伊洛諸君子之所傳而未之有改者也。 《答胡伯逢》
梨洲孟子師説曰:集義者,應事接物,無非心體之流行。心不可見,見之于事。行所無事,則即事即義也。心之集于事者,是乃集于義矣。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其氣生生而不窮。
問:「心無内外。而有内外,是私心也,非天理也。故愛吾親,而人之親亦所當愛;敬吾長,而人之長亦所當敬。今吾有親則愛焉,而人之親不愛;吾有長則敬焉,而人之長不敬,是心有兩也,是二本也。且天之生物,使之一本,而二本可乎?」曰:「此緊要處,不可毫釐差。蓋愛敬之心由一本,而施有差等,此仁義之道所以未嘗相離也。易所謂『稱物平施』,稱物之輕重,而吾施無不平焉。此吾儒所謂『理一而分殊』也。若墨氏愛無差等,即是二本。伊川先生答楊龜山論西銘書,當熟玩味。」
教國子以三德三行,立其根本,固是綱舉目張。然又須教以國政,使之通達治體。古之公卿,皆自幼時便教之,以爲異日之用。今日之子弟,即他日之公卿。故國政之是者,則教之以爲法;或失,則教之以爲戒。又教之以如何整救,如何措畫,使之洞曉國家之本末源委。然後他日用之,皆良公卿也。自科舉之説興,學者視國事如秦越人之視肥瘠,漠然不知,至有不識前輩姓名者。一旦委以天下之事,都是杜撰,豈知古人所以教國子之意。然又須知上之人所以教子弟,雖將以爲他日之用,而子弟之學,則非以希用也。蓋生天地間,豈可不知天地間事乎!
黄宗羲全集(共12册)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