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在窗外

作者:黄武雄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12

顾文姬评分

暂无评分

学校在窗外内容简介

本書為作者多年來對教育理念的思考以及對台灣教育發展狀況的觀察與分析。「孩子為了什麼去學校?」大江健三郎的看法是人要與世界連結。本書以此做為引線,深入人存在於世界的原始趣向,重新看知識、看學校教育、看當前社會。作者探詢一連串的根本問題:「受教育與不受教育有什麼差別?」、「知識是什麼?」、「學校要不要存在?」、「抽象與想像相互矛盾嗎?」、「幹嘛要學語文與數學?」、「教改發生了什麼事?」、「公民社會是永遠的空想嗎?」、「擴張主義或保留主義?」作者在書中與讀者一起靜靜思索,一扇大窗緩緩開啟,望向窗外是遠方因想像而益見真實的景致,無盡的視野,像馬蒂斯不斷描畫的窗外,想像世界逐漸與真實世界合而為一。繼《童年與解放》之後,作者將關注的焦點從人的自然能力轉移到屬於文明的抽象能力,一步步揭露它的面目。本書列為社大文庫論述叢書之一;後半部深入教育改革與社區大學的實踐面,並留下作者個人開創新格局的手痕。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转换角度,逐步脱离认知上的自我中心是儿童心智成长的门户。

这是今日人类思想混淆,价值错乱的原因。成千上万的知识精英,被训练成看宁事物律的守卫,却忘了问题的来源。这些知识的守卫,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并非为了解决或思考某些重要的根本问题,才去汲取前人已建立的知识以寻求答案,或重构前人所造的知识,加以修正或另辟蹊径,以创造新的知识,解决原来的根本题;相反的,他们只学习知识,把知识当作事物的规律去学习,学习这些事物的规律,不为了解决或思考问题,而是为了要维生,借看守这些事物的规律,谋求好的职业。

孩子到学校,最主要的事便是学会与世界真正联结。所谓“真正联结”,不是肤浅的人际关系,而是要把孩子的主体经验与不同时空下的人们探索世界所留下来的创造经验相联结,但联结的方式不是不经整理的拼凑接合,而是让孩子通过生活与思维使他原有的经验网络不断往外延伸。

在学校,孩子必须发展抽象能力。发展抽象能力是为了在联结别人的创造经验之时,能洞悉并掌握这些经验的普遍性,从而回归特殊世界。这才称得上与世界真正联结。

孩子在学校要学到的是“与世界真正联结”,而联结的方法便是这两件事: 打开经验世界;发展抽象能力。

事实上,这种意义下的幻象无所不在。许多人一辈子都是在这种幻象里度过。他先设定一个心中钟爱的对象,这个对象并非真实的人,而是由一系列他心中设定的理想条件构成的幻象,然后他寻寻觅觅,最后找到一个近似那幻象的人,把她等同于这预设的幻象他以为他爱她,其实他爱的是他自己,因为他爱的是那个幻象,而那个幻象不过是他的儡,他自己所设定的条件系列。 可是他爱的也不是他自己,因为那些设定的条件系列(例如美貌、善良、温柔、高大(挑)、“气质”好…不过是社会价值的反映。在这里人格出现断裂。到底他是什么?他是他自己吗?

如果学校教育做而且只做这两件事:打开人的经验及发展人的抽象能力,那么无数经过学校教育陶冶的人,将会比今天的人具有更丰沛的创造力。因为他们天生的创造力未像今天这般受到套装知识的压抑,也未像今天这般受到集体管理的驯化;他们会做出更好的创造工作。因为当他们打开自己经验的同时,不断融人他人的创造经验,融入人类的创造文明。

如果说学校教育还有第三件事该做,那么这第三件事便是留白;留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创造、去互动、去冥思、去幻想、去尝试错误、去表达自己、去做各种创作:编舞、搞剧场、玩乐园打球、办社团,让他们自由地运用时间与空间。

依我看来,只有发生知识,没有学习知识。因为经验不经过印证,不经过批判,对学习者而言,便产生不了新的知识,因为那个新的知识没有融人主体经验,它依然是别人的客体经验。知识不过是不同时空下的人的经验,这些经验,无法依靠单向的输人而学习得来,只有学习者充分意识到自己主体经验的存在,以自己主体经验去印证、去批判客体经验,才能发生新的知识,所以说知识只有发生,无法只凭学习得来

系统的、符号的、累积性的学习,可以发展人一般程度的抽象能力。非学校化的、分散式的主动学习,固然可以与人的主体经验紧密地联结,但不易训练出人的抽象能力。 学校教育的套装知识可以培养人的抽象能力至初级水平*。但如果要深化抽象能力的发展,套装知识必须经验化,结合抽象与想象分析与直觉。只有这样能深化人的抽象能力,同时深化人的想象与创造。 *学校教育使人学会抽象语言,抽象语言只是抽象能力的起点。

抽象的思考有几个要件: 要能忘不相干的因素,分离出关键性的概念。 要能脱离具体情境。 要能在脑中,在看不到摸不到的世界里进行抽象概念的操作与思考。抽象出来的概念或关联,要具普遍性。 要从抽象中发展新的想象,并不断从想象世界汲取灵感去深化抽象。到一定阶段之后,抽象能与想象力是要一起发展的

传统学校里教的知识,是套装知识。套装知识只是知识的一部分。什么是“套装知识”?把人所认识的世界的整体形态,经大幅筛选,抽掉个人的特殊经验,留下那些较被公认的基础材料,再经分门化、客观化、抽象化、系统化,甚至标准化的细密处理,编制而成的知识体系,便是所谓的套装知识。一般说来,教科书上所铺陈的材料,是套装知识的典型。数学与语文的系列课程,尤其是其典型中的典型。

学套装知识,人的意识会趋向工具化,因为套装知识的提炼过程经常以其工具性为主要考虑。语文与数学教材反复强调操作演练,鲜少着重思维启发的编排。这样的编排充分透露其工具性的本质。同时套装知识的训练,也容易使人的思维技术化,尤其套装知识由简而繁、由而深的编排方式,最适合培养规范性的专门技术人员。另外,由于套装知识抽离个人特殊经验,使其内容与结论看来不容置疑。但长期接受纯粹套装知识的训练会引人走入专断主义使人的思维变得教条。

几个刻画经验知识的原则:问题中心;经验穿透;回归根本问题

人一旦习惯于不断拥有,相对地也会担心失去已拥有的一切。于是不安全感便会不断膨胀。而不安全感使人忌于冒险创新,忌于挑战艰难。如果大学培养出来的,只是一批批安于现状、一心想在现状夹缝里为自己维生寻找有利位置的青年男女,那么大学便不再是大学,而沦为职业训练所。

学校在窗外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黄武雄

黄武雄

黄武雄,一九四三年生于台湾新竹。曾任台湾大学数学系教授,专业几何研究。一向关怀教育发展,是社区大学的创办人和教改的先驱者。除专业论著外,还著有《学校在窗外》、《童年与解放》、《黑眼珠的困惑》、《台湾教育的重建》、《木匠的儿子》、《老师,我们去哪里?》等书。其散文作品曾获第四届(一九八一年)时报文学散文推荐奖。《童年与解放》获一九九四年联合报非文学类十大好书奖。

黄武雄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