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媒介

作者:马歇尔·麦克卢汉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11

顾文姬评分

5

1622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理解媒介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媒介文化研究的经典著作。作者认为,电话、电报、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的广泛使用,塑造了一个新的文化形态和传播方式。通过对不同媒介的比较,以及与种种文化现象的关联,作者勾画了一种电子媒介文化社会的图景,并对其发展趋向作出了某些预言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因为对理性的人来说,在新的物质形态中看见或认出自己的经验,是一种无需代价的生活雅兴。

一切媒介均是感官的延伸,感官同样是我们身体能量上的“固持的电荷”。人的感觉也形成了每个人的知觉和经验。

站在与任何结构或媒介保持一定距离的地方,才可以看清其原理和力的轮廓。因为任何媒介都有力量将其假设强加在没有警觉的人的身上。预见和控制媒介的能力主要在于避免潜在的自恋昏迷状态...... 在一个有文字的形态同一的社会里,人对多种多样、非连续性的力量,已经丧失了敏锐的感觉。人获得了第三向度和“个人观点”的幻觉。这是他自恋固着的组成部分。

技术媒介就是大宗商品或自然资源,酷似煤炭、棉花和石油……太强调几种大宗商品,就会使经济极不稳定,但是它又造就人们极大的忍受能力…… 依靠几种产品而形成的社会,把这些商品当做社会纽带来接受,很像大城市把新闻当做社会纽带一样。棉花和石油,如同收音机和电视一样,在人们的整个精神生活里变成了“固持的电荷”。每一种塑造社会生活的产品,都使社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所有读者打开报纸要看的条目,都是他们已经知道的东西,如果我们目击了某个事件……打开报纸就转向对这一事件的报道。为什么?因为对理性的人来说,在新的物质形态中看见或者认出自己的经验,是一种无需代价的生活雅兴。经验转换为新的媒介,确实赋予我们愉快地重温过去知觉的机会。

比较宗教学教授伊利亚德在其所著《神圣与世俗》中没有意识到,他所谓“神圣的”宇宙其实是口语和听觉媒介支配的宇宙。相反,“世俗的”宇宙是受视觉符号支配的宇宙。由于钟表和字母表把世界切割成视觉片段,所以它们扼杀了事物相互联系的音乐。视觉符号使宇宙经历了一个非神圣化的过程,并造就了“现代社会不笃信宗教的人”。

如果服装是个体肌肤的延伸,是储存和输导体温的手段,那么,住宅就是家庭或群体为此目的而集体采用的手段。作为居所的住宅是人体温度控制机制的延伸,即集体的肌肤或衣服。城市则是适应庞大群体需要的、人体器官的进一步延伸。许多读者熟知乔伊斯如何组织小说《尤利西斯》,他用城墙、街道、城市建筑等市镇组织和媒介来给各种人体器官命名。城市和人体的相似性使乔伊斯构建了古代的伊萨卡岛和现代的都柏林市之间更深一层的相似性,创造了一种深刻的古今人类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超越了历史。

法国人贝尔纳·拉姆在《说话之艺术》中写道:上帝造人,意在使之幸福。凡有益于人之会话(会话乃人之生活方式)者,均于人相宜……因为凡食物者,倘有营养,均宜品味;反之,其他食物,若不能为我吸收、不能成为我血肉之躯者,则索然无味、味同嚼蜡也。说话者难以应付之谈话,不能使听话者感到愉悦;听话者不感到高兴之谈话,说话人也难以做到伶牙俐齿。

游动迁徙的人,在社会生活中是静止不动的。相反,静坐少动的专业人士确实动态的、爆炸性的、进步的。新型的富有吸引力的或世界性的大都会将是静态的、图象性的、无所不包的。

我们自身变成我们观察的东西……我们塑造了工具,此后工具又塑造了我们。

事物的序列成为纯粹的累进式,而不是因果式。游牧部落在古代的荒漠中迁徙,寻找灵魂的绿洲。同样,图像型的人拥抱野蛮式的快乐,宣誓对此刻至高无上地位的忠诚。

一旦拱手将自己的感官和神经系统交给别人,让人家操纵一一而这些人又想靠租用我们的眼、耳朵和神经从中渔利的话,我们实际上就没有留下任何权利了。

读到本书末尾时,读者也许会理解“媒介即讯息”的多重含义,同时可能会理解他为何喜欢这样的文风;这种只探索、不解释的风格和“媒介即讯息”概括的主题是密不可分的。

媒介的魔力在人们接触媒介的瞬间就会产生,正如旋律的魔力在旋律的头几节就会释放出来一样。

我们在一切疾病和生活压力中都经历了三个阶段:惊慌、抗拒和倦怠,个体的病症和集体的病症都是如此。

如果我们想在自己的文化中认清方向,就有必要与某一种技术形式所产生的偏颇和压力保持距离

我们新的担心,是知识相互关联而产生的转变,过去课程表中各门学科是彼此隔离的。

学生蜂拥进入大学并不是增加大学的规模,而是创办许多独立学院的集群,以代替我们现有的集中制大学工厂。

印刷术的爆炸延伸了人的头脑和声音,在世界规模上重新构造了人的对话,这就构成了连接各个世纪的桥梁。

广告把借助鼓噪确立自身形象的原理推向极端,使之提升到有说服力的高度。广告的作用与洗脑程序完全一致。洗脑这种猛攻无意识的深刻原理,大概就是广告能起作用的原因。 广告不是供人们有意识消费的。 它们是作为无意识的药丸设计的,目的是造成催眠术的魔力。

在电子时代,我们身披全人类,人类就是我们的肌肤。

我们说:“想大发雷霆”(wanting to jump out of my skin),“气得发疯”(going out of my mind或driven batty),“怒发冲冠”(flipping my lid)。

一位卫生官员……本周报告……据认为有一只看电视的小老鼠发动了攻击……猫和老鼠都安然无恙。我们在此记录这一事件,意在提请人们注意,天下万物似乎都在变化之中。

陈述命题之后,麦克卢汉对整个人类表达领域里的一系列变异形态进行考察,借此对这个命题进行加工。各章标题证明了他的逻辑强调和勃勃野心。 他开篇的许多观点信手拈来,不作任何说明,仿佛人人已懂得他的意思。到了后来他才作出解释,而且常常用一种补充说明和旁白的形式来表达他的解释。

麦克卢汉说,媒介是“使事情所以然的动因”,并非“使人知其然的动因”,是类似道路和运河之类的系统,并非珍贵的艺术品,并非使人向上的行为模式。他反复提请读者说,他的命题最好是当作文学比喻来理解,而不是当作科学理论来理解。他的研究方法是熟悉图书馆运作和学术体制的英语教授的研究方法。他喜爱书卷味的双关语,经常把印刷时代的偶像当作权威引用。

专门化的技术产生非部落化的影响,非专门化的技术又产生重新部落化的后果。技能重新布局以后就会产生混乱,与其伴生的现象是文化迟滞。 他们对课题的整个信息反复追踪,一同轴圆的轨迹进行螺旋形追踪...如果你准备深挖他们文本传达的讯息,读过开头的几句以后,在任何地方停下来,你都可以抓住通篇文章的信息。

货币的特点之一,是提供向数字的自然转换,因为货币的储存或收藏于人的集群有许多共同之处。而且,人群的心理模式和财富的积累模式非常接近。埃利亚斯卡内地强调指出,构成人群基础的动力是迅速和无限增长的驱力。这种驱力也是财富或财宝的象征。

如果说拼音字母表这一技术手段切断了与口语和伴生的语音及体态的关系,那么照片及其在电影中的演化,又使体态恢复到人记录经验的技术中。迅速抓拍到的人体姿态,吸引人空前地注意身体姿态和心理姿态。照片的时代成了身体姿势、模拟表演和舞蹈的时代,任何其他时代在这个方面都不能与之匹敌。

电子媒介导致了一系列新的现象。首先,它加速了全球化和本土化的进程。通过时空分离或时空凝缩,“地球村”应运而生。一方面是本地身故后越来越受到远处事物的“远距作用”;另一方面本土化和民族化的意识异常凸显。 电子媒介以其强有力的“符号暴力”摧毁了一切传统的边界,文化趋向于同质化和类型化,但它又为各种异质因素的成长提供了某种可能。

艺术家,在各行各业里都有。。。 无论科学、人文领域, 凡是: a.能把握自己行业的含义, b.能把握当代新知识含义的人 都是艺术家。。。 ——艺术家 是具有整体意识的人。。。 …… 艺术家有办法 预计 和 避免 技术创伤所产生的后果。。。 艺术是对付下一次技术的心理和社会后果的、准确的、超前的知识。。。

理解媒介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马歇尔·麦克卢汉

马歇尔·麦克卢汉

马歇尔·麦克卢汉 Marshall McLuhan(1911—1980),传播学奠基人,比肩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的划时代思想家。《理解媒介》是他的代表作,“媒介是人的延伸”、“冷媒介和热媒介”、“媒介即讯息”等观点影响了无数研究者和创业家。麦克卢汉成功预言了互联网的诞生,《连线》杂志在创刊号上尊其为“先知”。其他主要著作有《机器新娘》、《谷登堡星汉》、《媒介定律》等。译者何道宽,传播学家与翻译家,中国传播学会副理事长,深圳大学英语及传播学教授,从事文化学、人类学、传播学研究三十余年,尤其致力于译介和传播麦克卢汉的著作,1988年首次将《理解媒介》译入国内。译作超过四十种,销量逾百万册,主要包括《理解媒介》、《麦克卢汉精粹》、《麦克卢汉书简》、《帝国与传播》、《裸猿》三部曲、《中世纪的秋天》等。

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