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史
阅读史内容简介
书本的读者――我正不知不觉地加入其家庭,将一个我们普遍具有的功能加以扩充或集中。阅读书页上的字母只是它的诸多面相之一。天文学家阅读一张不复存在的星星图;动物学家阅读森林中动物的臭迹;舞者阅读编舞者的记号法,而观众则阅读舞者在舞台上的动作;双亲阅读婴儿的表惰,以察觉喜悦或惊骇或好奇的讯息;中国的算命师阅读古代龟壳上的标记;情人在晚上盲目地阅读爱人的身体,在被窝底下;夏威夷渔夫将手插入海中以阅读海流;农夫阅读天空以测天气,这一切阅读都和书本的读者共享辨读与翻译符号的技巧。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阅读其意义的都是读者;允诺或承认事物、地方或事件具有某种可能的可读性的是读者;觉得必须把意义归诸一套符号系统,然后辨读它的是读者我们每个人都阅读自身及周边的世界,俾以稍得了解自身与所处。我们阅读以求了解或是开窍。我们不得不阅读。阅读,几乎就如呼吸一般,是我们的基本功能。
热门摘录
文本、作者、读者和世界在阅读的活动中彼此互相映照,他把阅读活动的意义扩大到指称所有人类的生命活动,及所有这些活动所发生于其中的宇宙。 这个世界是一本尚待解码的书(作者的诗作变成我对世界的阅读)。 说一个作家是一个读者或一个读者是一个作家,将一本书视作一个人或将一个人视作一本书,将世界描绘成文本或将一个文本描绘成世界,这些都是指称读者技巧的方式。
我观看,见有一只手向我伸来;手中有一卷书;他将书卷在我面前展开;内外都写着字:身上所写的有哀号、叹息、悲痛的话
我就走到天使那里,对他说,请你把小书卷给我。他对我说,你拿着吃尽了,便叫你肚子发苦,然而在你口中要甜如蜜。 我从天使手中把小书卷接过来,吃尽了。在我口中果然甜如蜜。吃了以后,肚子觉得发苦了。 天使对我说,你必指着多民、多国、多方、多王再说预言。
无论读者如何将一本书弄成他们自己的,结果都是该书和读者合二为一。本身就是一本书的这个世界,被堪称这本世界之书的一个字母的读者所吞没;如此一来就替阅读之无穷尽创造出一个循环的隐喻。我们即是我们所阅读的东西……同时,在无形中、不知不觉地,文本和读者相互交融,创造出新的意义层次……
不管是出于无知、信心、智慧、诡计与欺诈,或阐述, 读者使用了与原文相同的文字,但是将其放在不同的标题之下,由此而改写了正文,仿佛就在赋予它生命的行动中重新创造了它。
对书籍的崇拜 是文字社会的一种信念。。。
心理学家 詹姆斯@希尔曼说: ——童年时代读过/听过 许多故事的人, 比起那些没有接触过故事的人而言, 会有较好的外表+前景。。。 及早接触故事,他们会对生活产生关照。。。 也就是说,阅读变成: a.你要生活其中并克服的东西, b.一个灵魂得以安身立命的道途。。。
…… 我们所读的 是: a.某一个版本 b.特定的一本 印刷术 让我们产生错觉——以为所有堂吉诃德的读者所读的是同一本书。。。 对我而言,甚至到了今天,就宛若印刷术尚未发明一般——任何书的每一复本 依然 如同凤凰 那样独一无二。。。
……特别的书籍 会赋予 特别的读者 某些特性。。。 特别是二手书。。。他的前一任读者会影响后面的读者。。。
博尔赫斯 常常会要我把一些话 记在 我们所读的书的补页上—— a.一则 章节参考,或 b.一则 想法。。。 我不知道他怎么运用这些东西,但是,后来我也养成了在书背加评语的习惯。。。 我被博尔赫斯的评论所惑。。。 他的见解博大精神,但不会自我吹捧, 妙趣横生,可是有时很残酷。。。 评论几乎不可或缺。。。 我感觉自己是一册细心加上注解、专程为我编纂的版本的独有者。。。 但是,我并不是。。。 我只是他的笔记本, 一个盲人必备的备忘录, 以方便他组合心中种种想法。。。 我非常乐意被他利用。。。
阿根廷作家 埃斯特拉达说: 我们阅读一本书时,会从先前读过的东西追忆、比较、唤回情感。。。 ——这是一种 最精致的通奸方式。。。 博尔赫斯不相信 系统性的阅读书目, 他鼓励此类通奸式的阅读。。。
民众看到 现实——严厉+必要的现实——和书籍的逃避的梦想世界之间有无可弥补的冲突。。。 那些当权者就以此作为借口,积极大胆的倡导 生活 v. 阅读 的人为二分,也逐渐获得成效。。。 a.大众化的政权 要求我们遗忘,因此,他们将书籍贴上 多余的奢侈品的标签 b.极权的政权 要求我们不思考,因此,他们又禁止+又恐吓+又检查 c.两者都全面 要求我们变愚笨,并乖乖屈服,因此,他们鼓励 消遣之作的消费。。。 在这种情中,读者除了 颠覆之外,别无他法。。。
1978年某个夏日午后------都可以了解的语言。
作者与读者的原初关系呈现出一种绝妙的吊柜:在创造读者角色的同时,作者也判决了自己的死亡,因为,为了让一篇正文得以完成,作者必须撤身,停止存在。只要作者仍然存在,正文就无法完成。只有当作者放弃正文之时,正文才得以诞生。在那一刻,正文的存在是个沉默的存在,一直沉默到读者阅读它的时候。只有当有阅读能力的目光接触到刻写板上的这些标记时,正文才有了主动的生命。所有的书写都有赖于读者的包容与接纳。
范畴是排他性的,而阅读则不是——或不应该是。不论选择了何种分类,每一座图书馆都是专横地对待阅读活动,并强迫读者——好奇的读者、机警的读者——去拯救书本,免得它落入受到诅咒、永不得翻身的范畴之内。
书本的象征功能,仿佛就是一种结盟的符号。
阅读史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