佃农理论
佃农理论内容简介
《佃农理论》1967年获得芝加哥大学政治经济学奖。张五常的《佃农理论》是现代合约经济学的开山之作。今天�《佃农理论》之价值随着时间推移其重要性越来越大,它不仅成了现代合约经济学的开山之作,而且其中的几文在期刊上发表后也成了现代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之作。例如,由Edward Elgar出版社出版的经济理论经典文选的《交易费用经济学》一书,在选出这个学派最有影响与代表的40篇文章中,其中两篇就是《佃农理论》的主要章节。《佃农理论》主要是以现代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对分成租佃制度作出了新解释,推翻了以往的传统理论,建立了“新佃农理论”。其理论的要义是透过某些因素的变动,不管是分租、定租或地主自耕等,其土地利用的效率都是一样。如果产权弱化,或是政府过度干预资源配置时,将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如果能够定土地为私人产权,明晰产权制度,允许土地自由转让,这是使生产要素与土地发挥最大效率的不二法门。在本书中,张五常深入地研究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约的本质以及交易费用的关系。现代合约经济学的研究已经渗透到经济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并成为现代经济学最热门的论题,张五常的《佃农理论》功不可没。此外,本书不仅具有理论上的创新性与深入性,还在于文字优美、格式规范,此文亦成了不少经济学学子写作的典范或范文,在英语世界具有广泛的市场。本书由英文原版译出。
热门摘录
首先,并非所有的佃户都有相同的生产力。一些佃户能够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因为他们具有某些专门的生产要素禀赋,例如,掌握知识的程度不同。在竞争性均衡条件下,生产力较高的佃农是边际内的租佃者,由此而确定的f/h曲线将包括转给佃农的地租。
地主不可能区别对待不同生产效率的佃农,即使这种区别对待不花任何成本,因为雇用边际外的佃农(生产力较低的佃农)的地主将会把生产力较高的佃农从实行区别对待的地主那里争取过来。
土地的边际产品曲线,在其最高点与曲线q/h和曲线(q-f)/h相交
博弈理论漠视了真实世界的交易费用的调查,误入歧途,行不通也。 私产包括三种权利:使用权(或决定使用权)、自由转让权、不受干预的收入享受权。有了这三种权利,所有权(Ownership Right)是不需要的。后来到了80年代,在中国经济改革的问题上,我极力赞成只要以上三权界定为私有,所有权保留为国有没有问题。这就是邓小平先生所说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应该是他自己想出来的。可谓英雄所见略同矣。
佃农理论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