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内容简介
本书着重叙述了佛、道、儒三家的静坐修持法。内容包括静坐的姿势与要点;静坐中体内气机的反应,与由此而引发的心理与生理的变化;佛家的七支坐法;道家的内丹静坐法;打通任督脉、奇经八脉的方法;中医经络学说中的气功;以及《太极炼丹秘法》、《菩提道次第论》等著作中的修炼法。为纠正讹传误修,怡生养年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热门摘录
但是世界上的人是很奇妙的,每个人的一生,很少被别人所骗,几乎大部分的时间和行为,甚至思想和情感,都是自己被自己所骗,而且自己骗自己,骗得深深得,牢牢的。
事实上,在静坐的过程中,发现这种景象,往往是由心理上潜意识的作崇,配合生理气机上行脑神经时所引起。只要深于心理的研究,能够自我反省检察下意识的作用,便会不被自己所迷惑了。但是世界上的人是很奇妙的,每人人的一生,很少被别人所骗,都是自己被自己所骗,而且自己骗自己,骗得深深的,牢牢的。人世如此,修习出世法的何尝不如此,说来真可一笑。
参禅的人,第一重要的就是发心,也就是个人的坚定志愿,并且要认清一个事实,就是如果想要直趋无上菩提达到顿悟的话,绝不是小福德因缘就可以成功的。举凡由人天二乘而到大乘,五乘道中所包罗的六度万行的所有修法,一切修积福德资粮的善法,都要切实遵行去修才行。换言之,没有大的牺牲和努力,但凭一点小小聪明福报善行,就想证入菩提,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达摩初祖说:“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
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
所以道家把这个精神和心理意志的作用,比方它像水银(贡),它的性质,总是趋向流动散开,甚至于分散到无孔不入的情形。
P79 金元时代的中医,对健康重点的看法,约有两派:(一)以专治中宫的胃气为主。(二)以专滋养肾脏“坎水”为主。……他们原始的观念,都从阴阳八卦等抽象理念的逻辑推衍而来,所谓“四象五行皆藉土,九宫八卦不离壬”
讲到静坐与修道,大多数都想知道静坐的方法,以及如何打通任督二脉与奇经八脉,或者密宗三脉七轮等等问题。可是他们都忘记了为长生不死而修道,为打通任督等脉而静坐的最高道理——哲学理论的依据。因为一个人为自己长生不死而修道,这是表示人性自私心理极度的发挥。如果打通身上的气脉便是道果,那么,这个道,毕竟还是唯物的结晶。道,究竟是心是物?多数人却不肯向这里去深入研究了。
一个人在世界上,要想学成某一门的专长,必须舍弃其他多方面的发展,何况要想达到一个超越常人的境界呢?道家的《阴符经》说:“绝利一源,用师十倍。”如果不绝世间多欲之心,又想达到超世逍遥之道,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至少,我的认识是如此,过此以外,就非我所知了。
在精神状态而言,静是培养接近于先天“智慧”的温床人类的知识,都从后天生命的本能,利用聪明,动脑筋而来。“智慧”,是从“静”中的灵光一现而得。所以佛家戒、定、慧的三无漏学,也是以静虑——“禅定”为中心,然后达到“般若”智慧的成就。
我们首先须要了解,蒋先生开始学习“静坐”的时候,早已患了严重的肺病,一个人到了有病的时候,心境反而比较宁静。情绪虽然近于消极,有时思想反而清明,“有病方知身是苦,健时多向乱中忙。”这是人之常情。
此外,由印度上古瑜伽术的传承,经过佛家的洗炼和整理,而成为佛教密宗一派的修炼方法,也很注重人体的气脉,以三脉四轮(详称七轮)为其主要的体系。三脉,即是人体平面的左、右、中三脉,不同于道家以前(任)后(督)、中(冲)等三脉为主。四轮或七轮,便是人体横断面神经丛的几个主要部位,与道家的上、中、下三丹田之说,各有不同的概念,却有大同小异的效果。
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