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饰史
中国服饰史内容简介
好多喜爱服饰文化的朋友,如今知道了作者在中国服装历史研究上的开山地位,可能不见得知道他曾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撰写过词条,现在奉献给读者这本书,文字上大体就是那个条目的原始面貌,书中选材,以及表述角度,把握分寸,都只能口述。这是一部皇皇巨著,制作精美,可作为国礼赠品和图书藏珍无疑都很上档次,若从社会推广方面来看,大概是有所不便的。
热门摘录
旧石器时代,采集和渔猎是人们的衣食之源。 纺织技术发明,服装材料从此有了人工织造的布帛。 贯头衣和披单服等披风式服装已成为新石器时代典型的衣着,饰物也日趋繁复,并对服饰制度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随着中外交流的加强,五彩纷呈的服装终于冲垮了衣冠等级制度。 民国初年出现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不悖的局面。 女装在辛亥革命带来了多样化,除了一身袄裤之外,又多穿袄裙套装。20年代开始,妇女喜爱上由满族女装演变而来的旗袍。其工艺由清末的繁琐趋至简捷。造型上逐渐收紧腰身,突出人体曲线美。 1929年,民国政府规定蓝色六纽旗袍为妇女礼服。
各方面竞争的成就对纺织材料、服装剪裁工艺和装饰艺术,也无不发生重大影响,从而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服饰局面,发明了推陈出新的深衣服式。以丝麻为原材料的一般纺织生产,空前繁荣起来。
通幅大花纹织锦表明当时已具有相当完善的提花装置和先进的织造工艺。
春秋战国时期,不仅王侯本人一身华服,即便从臣客卿也是足饰珠玑,腰金佩玉,衣裘冠履,均求贵重。“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贵族为示勇武兼用自卫,又必佩带一把镶金嵌玉的宝剑。
腰间革带还流行各种带钩,彼此争巧,以至“宾客满堂视钩各异”。
鞋,多用小鹿皮制作,或用丝缕、细草编成。
冬天皮衣极重白狐裘。女子爱用毛皮镶在袖口衣缘作出锋。还有半截式露指的薄制锦绣手套,异常美观。
女子发式装扮的花样更多,楚国流行束辫发,中部打两个环,余发下垂,或者梳发垂于肩下,更拢成一坨如球髻状。髻子也有鹊尾式、银锭式种种。有的垂发在耳后再向上卷成蝎尾状,显然由商代传来。小女孩则梳双小辫。
成年妇女已戴金戒指,脸颊上还有的点一簇三角形胭脂。
春秋战国时期的衣着,上层人物的宽博,下层社会的窄小,已趋迥然。
深衣有将身体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可能形成于春秋战国之交。深衣有4种不同名称:深衣、长衣、麻衣、中衣。
乐人有戴风兜帽,舞人有长及数尺的袖子,猎人衣裤多扎得紧紧的,有人还常戴鹊尾冠、穿小袖长裙衣。
在汉代,随着舆服制度的建立,服饰的官阶等级区别也更加严格。
西汉时典型的女子深衣,有直裾(直襟)和曲裾(三角斜襟式)两种。
汉代农民照法律规定,只能穿本色麻布衣,不许穿彩色,到西汉后期才许用青色绿色,而在制式上必须简约于士商,各地区差不多都衣着窄小。
秦代服制,服色尚黑,囚徒穿赭色衣。
冕冠,是古来帝王臣僚的冕服。长冠,形如鹊尾,故俗称“鹊尾冠”,是楚国旧有形式,西汉时被定为公乘以上官员的祭服。 西汉征伐边疆,战争频频不休,民族服饰文化的相互交流也迄未中断。
中国服饰史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