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史略

作者:张正明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11

顾文姬评分

暂无评分

契丹史略内容简介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契丹使者萧庆言:“契丹牛马有熟时,一如南朝养蚕也。有雪而露出草一寸许,此时牛马大熟。若无雪,或雪没草,则不熟。”——《辽时拾遗》引《东齐纪事》

苏颂在使辽途中,见到过“百骑飞放”的围猎场面,谓之“羅草”(这是契丹话,《辽史》谓之“羅畢”)。据伴接的契丹人对他说:“道次小围不足观,常时千人以上为大围,则所获甚多,其乐无涯也。”

景宗时,社会经济形势正逐渐转好,而铸钱年额不过五百贯,与宋朝岁铸钱常达数十百万贯比较,相差悬殊。高丽赠给辽朝的礼品中,例有铜器千斤。显然,这是辽朝因缺铜而向邻国需索了。辽朝曾经用宋朝的铁钱制造兵器,原因也无非是铁所产不敷所需。宋崇宁四年(辽乾统五年,1105年),河东转运判官洪中孚奏,“辽、夏以铁钱为兵器”,为此,宋朝采取了改铸夹锡钱的对策。

辽代驿递、马牛之役较重,使得役户疲于奔命。辽朝处在四战之地,边防线很长,军旅、官员、使节的往来,粮饷的供馈,贡物的进奉,和诏令章奏的传达等,至为频繁。皇帝且有四时游幸的习惯,每出,官员成群扈从,州县为之挠动。萧韩家奴答兴宗制问,把“节盘游、简驿传”同“薄赋敛”并提,可以说明驿递和马牛确是两项突出的重役。

1042年辽朝胁迫宋朝增输岁币,相传是出于汉人行宫副部署刘六符的教唆。一说,刘六符的本意是要拿所增的岁币来减轻赋税以收揽民心。“宗真(兴宗)大以为然,卒用其策,得增币。而他大臣背约,才以币之十二减赋,民固已喜。及洪基(道宗)嗣立,六符为相,复请用原议,洪基亦仁厚,遂尽用银二十万元之数减燕云租赋。”此事诸史不载,独见于《老学庵笔记》。查考《辽史》,宋增岁币后,兴宗“诏蠲(juan1)预备伐宋诸部租税一年”,未见有蠲州县租税之举。看来,对上述传说是不可全信的。

注释② 作为氏族的耶律、审密,作为氏姓的耶律、萧,以及作为最高等级的皇族、后族,三者并不完全吻合。耶律氏族包括大贺、遥辇、世里等家族,审密氏族包括拔里、乙室己等家族。皇族即世里家族,而后族除拔里、乙室己两个家族之外,还有述律家族和“国舅别部”。耶律氏族皆姓耶律,审密氏族、述律家族及“国舅别部”皆姓萧。此外,契丹别部的贵族,若非姓耶律,则必姓萧。奚族有耶律姓,亦有萧姓。可见,作为氏姓的耶律和萧是内涵比较广泛的概念。

辽朝的科举,最初是专为汉人开设的,后来也允许渤海人应试。……至于正式开科取士,则是从圣宗统和六年(988年)开始的。……统和六年,放进士一人及第。此后直到统和二十三年(1005年),每年及第进士一般只有二人至四人,最多不过六人。从统和二十四年(1006年)起,进士人数猛增,每年都有几十人及第。

辽朝的南面官制大抵沿袭唐制,后来又兼采宋制,而略予变通。……因为是杂采了几朝的制度,官号不免有点紊乱。如财赋官,上京置盐铁司,中京置度支司,东京置户部司,南京置三司,西京置计司,辽西、长春、平州各置钱帛司,山后置运转司,“置使虽殊,其实各分方域,董其出纳也。”

汉族的诗人,其作品在辽朝传诵最广的,当推白居易和苏轼。东丹王是白居易的崇拜者,圣宗对白居易也异常推崇。苏轼的文名倾动辽朝,他的《眉山集》问世不久,在辽朝就有了翻刻本。其弟苏辙使辽时,寄诗与乃兄,有曰:“谁将家集过幽都,每被行人问大苏。”苏轼自己也说:“虏亦喜吾诗,可怪也!”

好像时间线有误: 国号初为契丹,947年改称辽,933年复号契丹,自1066年起又改称辽。

契丹史略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