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城市生活

作者:李孝悌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5

顾文姬评分

4

211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中国的城市生活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论文集,收有13篇文章。是台湾“中央研究院”主题计划“明清的社会与生活”的成果之一。它们分别从历史、艺术史、文学史的角度,对明清及民国初年的衣、食、住、行、娱乐、商旅、节庆、欲望、品位、文物、街道、建筑等物质文化进行了广泛的、实证性的研究,使读者对16世纪初叶之后因商品经济勃兴而造成的社会风气及物质生活的改变有了更丰富、更细微的了解。“明清的社会与生活”研究计划聚集了一批海内外的历史学者、艺术史家和文学史研究者,以中国近世的城市、日常生活和明清江南为题,持续地进行团队研究,累积了相当的成果。本书就是成果之一。探讨的课题包括:逸乐作为一种价值、宗教与士人生活、士庶文化的再检讨、城市生活的再见、商人的文化与生活、微观/微物的历史以及传统现现代等。序——明清文化史研究的一些新课题 李孝悌过眼繁华:晚明城市图、城市观与文化消费的研究 王正华明清以来汉口的徽商与徽州人社区 王振忠侠少之游——明清士人的城市交游与尚侠风气 王鸿泰明清江南东岳神信仰与城市群众的集体抗议——以苏州民变为讨论中心 巫仁恕在城市中彷徨——郑板桥的盛世浮生 李孝悌水窝子:北京的供水业者与民生用水(1368-1937) 邱仲麟新理想、旧体例与不可思议之社会——清末民初上海文人的弹词创作初探 胡晓真发现生活: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重庆城市社会变迁 张瑾黄鹤楼:人去楼坍水自流──一个楼的文化史 陈熙远城乡的过客──档案中所见的清代商贩 刘铮云完美图像:晚清小说中的摄影、欲望与都市现代性 曾佩琳(Paola Zamperini)民国时期的摩登玩意、文化拼凑与日常生活 冯客(Frank Dik?tter)“荒凉景象”:晚清苏州现代街道的出现与西式都市计划的挪用 柯必德(Peter Carroll)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四川之问题,即中国之问题;四川之前途,即国家之前途

巴士不但耐用,还格外能够适应内地恶劣的路况:1930年,在一条从昆明到安宁的路上,一辆雪佛兰巴士奋力地在雨中前进,车后留下两条深深的轨迹——汽车是不可能办到的。

因有豪侠者流快意于“轻财结客”,城市交游活动乃得活络起来,而能鼓励轻财结客之心者,又因此城市交游活动能予人以豪“侠”知名。如此两相激荡,明清尚“侠”之风乃渐流行,一直成为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风尚。在此风尚下,“侠”之为一种社会价值乃益形稳固、强势。以致此种社会价值乃得以与科举功名相抗衡,因而有部分士人借此以抗拒科举功名,将侠游作为科举外之另一种人生路径。

东岳神作为最高的阴间司法神,明清以来常见江南东岳神庙中有告阴状与审疯子之类的神判仪式,这类仪式象征着每当苏州民众对现实普遍不满时,会往玄妙观东岳殿寻求阴间的神袛为其主持正义,发扬社会公理,这也是苏州人普遍的心态。苏州城市民变时之所以有焚香誓神的仪式,很可能就是向东岳神告阴状的神判仪式,不只是要表达社会不公,而且还有将他们集体抗议的行动合法化的作用。

日人之于乡邑古物,前贤遗迹,功臣名士诗人之片纸只字,遗衣残器,莫不珍存保藏之,唯恐其有损。盖其器像真切,俾浏览者流连摩挲,兴会淋漓,有以鼓动激发,感移情性于不自觉也。所以其国人才辈出,风厉踔发,以弹丸之地,一跃而为世界强国,未必非获已于此。

透过城市图像在文化消费上的重要性,亦可见城市意识的普及与流行。城市图的大量需求,不仅成为新兴的文化消费现象,也验证了城市意识与城市观在晚明的形成。

他们也在科举之外,积极营造非制举文字的价值:他们别于”时文“——制举文字之外,另外从事“古文”的写作,而从事此种古文诗词写作者,往往被称为“文人”。如此区别正表示他们在写作意识与身份认同上已经有别于从事举业的士人。这是一种新的人生观,本此新人生观,他们建构了一种新的身份认同,开启了新的社会活动,进而营造了新的文化表现形态。这正是明清时期别具特色之社会文化——”文人文化“的发展的契机。

兄起扫黄叶,弟起烹秋茶。明星犹在树,烂烂天东霞。杯用宣德瓷,壶用宜兴砂。器物非金玉,品泽自生华。虫游满院落,露浓败蒂瓜。秋华发冷艳,点缀枯篱笆。闭户成羲皇,古意何其赊。 忽惊雾縠来相赠,便剪春衫好出游。花下莫教沾露滴,灯前还拟覆香篝。兴来小步隋堤上,满袖春风散旅愁。

京师西山碧云寺水、裂帛湖水、龙王堂水,皆可用;一入高粱桥,便为浊品。凡瓶水,须经风日者。其他如桑园水、满井水、沙窝水、王妈妈井水,味虽甘,养花多不茂。苦水尤忌,以味特咸,未若多贮梅水为佳。贮水之法,初入瓮时,以烧热煤土一块投之,经年不坏,不独养花,亦可煮茶。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沈佺期《古意呈乔补阙知之》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由黄鹤楼的文本传统附会出各种名物地标不断层建累砌,一方面将黄鹤楼所涵摄的空间不断延伸扩充,一方面又将文本传统外在化与形象化。无怪乎清代陈本立《黄鹄山记》曾经慨叹黄鹄山名胜极伙,可惜不幸为黄鹤楼盛名所掩,而“仙客骚人,又皆怵心镂骨,日与司勋、供奉争长角技,竞为黄鹤楼导扬盛美而概置其它胜事”。陈本立恐怕不知道他所列举黄鹄山里的胜景,如“搁笔亭”、“太白堂”与“白云楼”等,其实原本依附且已被吸纳在了整个黄鹤楼的胜事群组之中。

禅宗证悟既挪用文本传统里黄鹤楼的故实,然被挪用的故实几经转化却也被含纳并丰富了原来的文本传统。一如前述吕洞宾吹笛典故的转化,黄鹤楼与鹦鹉洲的辩证关系,从崔颢的怀古、李白的搥碎、禅宗的证悟,一路枝繁蔓衍开展而来······然而,也像矗立在江边的黄鹤楼一般,这一片“复淤”的鹦鹉洲,毋宁是一片“复名”的鹦鹉洲,用来对应、召唤那块沉浮于文本传统里的鹦鹉洲。

注射成为许多非洲人接受治疗时的选择,流行得令医疗传教士与政治观察家都感到十分惊讶:及至1920年代,当外科手术尚且令人畏惧之时,对许多人来说,注射却仿佛有着神秘的吸引力,人们对注射有种莫名的敬意,几乎像偶像般地迷恋着它。中国亦然,在许多老百姓眼中,注射有着神奇的重要性,因为它们对抗某些疾病的功效几乎是无与伦比的。

在一个赋予注射近乎神奇魔力的医疗文化中,麻醉剂的注射必然接踵而至。工人们最先开始用玻璃、金属甚或竹筒制成的注射器注射自己厂里的溶剂,往往是非常肮脏的。

中国的城市生活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李孝悌

李孝悌

李孝悌, 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著有《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恋恋红尘:中国的城市、欲望与生活》等书。

李孝悌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